关于王姓氏的来源

  • 莫的姓氏来源8

      莫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颛顼是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     莫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3百家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9位,人口约二百三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人口第一大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来宾市,其次为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市,广东省东莞市、再者为湖南省、贵州省、浙江省、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

  • 王,姓氏的来源

      起名,民族传统

  • “常”这个姓氏的来源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3、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吴王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吴王封其支庶于常(今江苏省常州一带),其后以封邑名为氏,是为江苏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   4、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载,古代“恒”、“常”同义,北宋真宗名赵恒,因避名讳之故,恒姓改姓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

  • 伊家来源,姓氏起源

      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时: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 住地名'伊'为姓,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 伊姓望族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寄养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伊尹之后。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伊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3、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

  • 姓氏罗的来源

      本文摘自:百度百科 罗姓 里面有更多详细讲解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氏。     得姓始祖编辑   颛顼、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斛瑟罗。     源流一     《罗姓史话》   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项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   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中国最古早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王朝时期,祝融的后裔中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罗国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被楚武王熊通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失国后的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枝江、宜宾一带),遂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罗氏。至周王朝末期又南迁至今湖南长沙地区。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春秋时期“好鹤亡国”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淫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高官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     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余下全文>>

  • 罗氏的姓氏来源

      史书记载,罗氏源於火神祝融氏。祝融氏,传说中的古帝,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见罗泌《路史前纪》卷8)“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见《史记楚世家》)今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即是为纪念此人而得名。祝融氏死后,其后裔传至周朝,被封於宜城,称为罗国。周时的宜城,相当於今天湖北襄阳一带。春秋末期,为楚国所占,易名为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后代便失国南迁,初至枝江(今属湖北),后定居於今天湖南长沙。大约就在此时,他们开始以罗为姓。后来,罗氏世代繁衍,又由此扩至今江西南昌一带。逐渐发展成为今长沙和南昌两地的盛族之一。

  • 关于唐姓氏的来源

      《说文》:“唐,大言也。” 构成汉族唐姓的来源主要有两支:祁姓、姬姓。第一支出自祁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余万,为全国第二十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5%。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6%,A型占29.6%,B型占26.7%,AB型占8.1%。

  • 敬这个姓氏的来源,榜上有名的历史人物有谁?

      敬姓   敬氏来源:   一、黄帝之孙敬康,其后以名为氏。见《姓苑》。   二、春秋陈厉公之子谥号敬仲,其后以号为氏。尚扬父亲家族当源于后者。陈厉公之子,名完,逃奔姜姓齐国,被认命为工正。工正即中古的将作大臣,相当于现代建筑部部长。其后有两支显姓:一支姓田,为田姓齐国的王族;一支姓敬,时在公元前七世纪。西汉刘向《说苑·佚文》:“齐王起九重之台,敬君工画,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忆其妻,遂画其像,向之而笑。旁人瞻见之,以白王。王召问之,谓敬君曰‘国中献女无好者,以钱百万请妻,可乎?不者,杀汝。'敬君伧惶听许。”这里的齐王应是姜姓齐王,而敬君应是工正敬仲的后人。历代工正(将作大臣)多擅画,如阎立本父子曾分别任隋唐两朝的将作大臣。尚扬与敬君是否有缘,至此尚有疑点。而尚扬相信他与敬君有缘是无疑的。 (尚扬是当代中国画家,为敬姓之后,居北京)   敬氏祖先为春秋时陈国公子完(即敬仲),陈国为周武王求虞舜之后裔而封的。所以都可以说是虞舜之后。敬仲早年逃亡对齐国,子孙有姓田的,姓敬的,姓陈的,田姓之中又分出姓法的,所以文,敬,陈,田,法都是起源于陈国而同以虞舜为祖先。   敬重完厉公之子,陈宣公21年,即齐桓公14年奔[姜]齐,其子孙有的以其谥为姓,即姓敬。(详见敬重完世系)庄公灵,桓公三子。   敬姓也,《姓苑》:“黄帝孙敬康之后”,又《风俗通》:‘陈敬仲之后’,按汉有扬州刺史敬歆。”   《舜裔姓说》:“敬氏,敬仲之后,陈姓族。”   《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以避晋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少与张昪、高若讷从颍昌史炤学,炤母异之,曰:“贵人也。”待之甚厚。及进士第,知翼城县,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   唐后大朝乃宋,宋承唐业,亦承唐讳。北宋大臣文彦博,先祖本姓敬,因避石敬璜讳,其祖父改姓文。至后汉,复姓敬。但到了北宋,又因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其祖父又不得不改姓文,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   汉代有位杨州刺史姓敬,叫敬歆。   上述敬姓,不止一个来源,根据族谱,石羊为陈敬之后。有关史实中显示敬仲为一关键性人物。为文,敬,法,田,及部份陈姓者的始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一文中有详细叙述。(注四,注五)图一部份资料根据该文而来。敬仲之后,姓敬的与姓陈的都远不如姓田的多,陈姓的主流大概还是陈国宗族后裔。我所见到族谱资料只提到「敬同犹居齐国」「敬教始迁平阳」。按平阳即现在山西汾阳县,离文彦博的家乡介休县只约100公里(注六)。族谱上提到「燕公避后石敬瑭讳改姓文」字样,《宋史》文彦博「...... 其先本敬氏,以避高祖及宋翼祖讳改焉...... 」,查石敬瑭称帝于公元936年,文彦博出生为1006年,由敬姓改为文姓,离文彦博出生只70年,故可推知燕公大约文彦博的祖父或曾祖父。那时山西正是石的统治区内,故不得不避讳。若不在石的治区内,便不必改的。(见注六)《宋史》载彦博寿九十一,有八子,皆要职,二子出仕江西,族谱经十一代至石羊始迁祖宁福公。   敬(jing)   (1)出自妫姓,以谥号为氏,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仲,谥号为敬,史称敬仲,其后人以敬为氏。   (2)改姓,清代四川人苟华南,高宗令他改姓敬氏。郡望: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任颍川丞,清同柳郭讨武氏乱,名并袁张” 上联说隋代蒲坂人敬肃,字弘俭,开皇初年任安陵令,后历任秦州、卫州司马,炀帝时官颍川郡丞。为人正派耿直,为官清廉能干,晚年离职时,家无余财。当时大臣薛道衡说他“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更甚)”;大臣苏威说:“守、令以清廉出名的,第一是柳俭(弘化......余下全文>>

  • 夸夸我的姓,我姓江,说说姓氏的来源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班里有好几个同学姓陈,于是大家思考:陈氏到底是个怎样的姓氏?并且还做了调查。   1、姓氏源流     陈(Chén 陈)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 ,是为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陈氏。   4、齐国王子轸的后裔。秦灭齐后,轸逃到楚国为相,被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颍川陈姓的开始。   5、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姓为陈,称陈氏。是为河南洛阳陈氏。据《河南官氏志》所载,隋初白永贵改姓陈,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陈姓之源起;据《通志·氏族略》载,刘矫的后裔改陈姓,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省镇江东)。   得姓始祖:陈胡公。陈姓来源于妫姓,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2、迁徙分布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 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县;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陈姓成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余下全文>>

  • 郭氏姓氏来源

      1、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武王封其叔虢仲于西虢(虢通“郭”)。周平王东迁时,西虢迁于河南,改称南虢,春秋时灭于晋。留在原西虢者史称小虢,春秋时为秦所灭。周武王封其叔虢叔于东虢,在今河南荥阳北。周平王东迁后,把东虢之地给予东迁有功的郑国,东虢后裔虢序北迁山西平陆,史称北虢,后灭于晋。赵简子开拓晋阳前后(即公元前497年前后),虢序后裔辗转徙居晋阳及以北地区(今山西太原至忻州、原平一带)。西虢、东虢、南虢等三国和北虢郭公(虢序,郭序)之后均有郭姓,但郭公之后的郭姓是中华郭氏最大和最主要的支派。[3][4]     郭氏始祖   2、源于任姓。黄帝子部落禺虢为任姓,任氏族也是黄帝时代12个重要氏族之一,地处东夷族。禺虢生禺京,其后裔在夏朝建立了郭国,公元前670年被齐灭掉。中山郭氏即出自古郭国。[5]   3、源于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郭,外城,古代在城墙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居于外城的遂以为郭氏,也有以居城郭不同方位而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后代多改姓单姓郭氏。这类郭姓主要发生在先秦时期的北方地区,也无法弄清其族源和姓属。[6]   4、源自少数民族   ①回族,回族郭姓的祖先是西域波斯人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汉名叫做郭广德。“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字姓的由来。泉州和惠安回族以及迁居在各地的郭姓回族,多为郭广德的后裔。[7]   ②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郭尔罗斯氏、郭尔罗特氏、郭齐里氏,其汉化姓氏均为郭氏。   ③源于满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郭珲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贵益昆部落,汉义“钩子”,居黑龙江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郭氏。其他还有满族郭佳氏、郭勒本氏、托勒佳氏、郭齐里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