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特色

  • 瑶族的风格特色的作文怎样写

    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佔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 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语言支系复杂,各地语言差别较大,瑶族地区通用汉文或壮文,没有本民族文字。 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 瑶族房屋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木楼。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一般分为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用于圈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十分舒适。 瑶族服装常饰以五色丝线的绣花,古有“瑶好五色衣裳”之称。瑶族妇女的头饰最为讲究,其中有“龙盘”形,是把十多米长的绣花巾盘在头上;有“A”字形,是用绣花巾缠绕而成,上窄下宽,再系上各色丝绒线和彩色珠子;还有称为“半月芽”形的,是将三块“半月牙”型的银牌置于头顶上……各种头饰不胜列举。 瑶族男女的上衣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几何图案、人物形象……,衣领有圆领、竖领两种,对襟、无扣、系腰带,下身穿长裤、短裤、布片裙、绣花裙等。绑腿是瑶族男子服装中不可缺少的,它既护腿又美观。 瑶族以大米、红薯、芋头为主食,喜喝甜酒。凡有宾客临门,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还有一种瑶族女人坐月子时喝的甜酒,它与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时需加薑片、红糖和鸡蛋,是很好的滋补品。坐月子的妇女喝这种甜酒,可收到强身补血和恢复健康的功效。瑶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

  • 瑶族文化简介 瑶族的语言是怎样的一种文化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1] ,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2] ,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3] 。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汉族祖先)的孙女婿。 瑶族源自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擅长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瑶族先民称为“窑民”;后来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发展为旋转摇动制坯,窑民改称“摇民”;瑶族先民四大姓之一雷氏,来源于发明养蚕缫丝的黄帝之妃方雷氏,故瑶民善养蚕,又衍生出“繇民”一称;后蚩尤(中华早期文明杰出贡献者)率领三苗和摇民历经夏、商、周征伐,部分成劳役,称之为“徭役”或“傜役”;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称;现统称瑶族。 随着瑶民不断迁徙,如今足迹已越过国境,延伸到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成为世界性的民族。 瑶族主体分布于中国,人口超过5万还有美国、泰国、越南。中国瑶族人口为285.3万,其中广西171万,湖南70.5万,广东20.3万,云南19万,贵州4.4万,人口最多为广西,广西有7个瑶族自治县和48个瑶族乡国土总面积约为2.93万平方公里约佔广西国土总面积13%,湖南永州江永县瑶族人口占比63.2%为全国瑶族人口占比最高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34万,为全国之最,被誉为神州瑶都[4] 。 广义瑶族:包括瑶族和畲族,都有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锺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也自称山瑶、瑶家、瑶人等。 中文名 瑶族 起 源 中国 人 口 285.3万(2010年) 分 布 广西、湖南、广东、美国、泰国等 语 言 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广义瑶族 瑶族和畲族 最相关民族 畲族,苗族 拼 音 Yao Zu

  • 瑶族文化有哪些特点瑶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瑶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瑶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瑶族文化有哪些特点。

    看瑶族习俗

  • 文化什么意思?

      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谓文,就是指一切现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现象,也就是由阴阳、刚柔、正负、雌雄等两端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错综复杂、多采多姿的自然世界。   所谓人文,就是指自然现象经过人的认识、点化、改造、重组的活动就称为人文活动。   人文活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认识的层次,第二个是运用的层次。   对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现象加以观察、认识、了解,使之凝定为确定的知识,便是初级的人文活动,也就是前引易经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使天文被照明而且贞定为知识)。这一级的人文活动,其目的与意义是为进级的人文活动作基础作准备。

  • 瑶族的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豔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红头瑶:妇女头缠红布,衣袖裤脚绣五彩花纹,胸字首银排扣,戴银耳环和银项圈。自称“孟”或“洞班黑尤”。白头瑶:妇女顶蓝布红边头帕,缀红白线缠头为饰,青蓝色长衣裤并缘以红白色花边。自称“黑尤蒙”。蓝靛瑶:以善种蓝靛(蓝色植物染料)得名。用芭蕉叶作平顶帽,青布盖头,青色衣裤,胸饰银排扣,系红珠线,自称“秀门”,“吉门”。沙瑶:妇女打扮与壮族支系“布沙”相似,头缠黑色纱帕,穿青蓝色斜襟上衣,衣裤饰以条纹状花边。喜依山傍水,住在炎热的红河两岸,受“布沙”的影响很深。亦称“黑尤蒙”。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瑶族服饰丰富多彩,在不同自称的瑶族各部之间各有差异。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彩衣服”的记载。瑶族男装以青蓝二色为主。有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和长衫之分。广东曲江瑶族男子“衣服彩绣花边”,云南文山瑶族男子着大领长衫,领襟除绣少量花纹并饰红色绒球花。裤子长短不一,长者至脚面,短者及膝。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的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及膝盖,近膝盖处,绣红色而长短不一的直条花纹6条,人们称为“白裤瑶”。瑶族妇女服饰,可分3种类型: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者,衣裤的长短各地不同。有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百褶裙、裹腿者。“白裤瑶”妇女着无袖贯头褂,两侧不缝合,仅连底边。还有穿长可及膝的斜襟或对襟无扣衣,腰束长带,下着长裤或短裤者。有的地区长衣前短后长。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在领襟、衣背胸前、袖口、裤腿及裙身等处饰大面积挑花或织花,花纹皆为几何形图案,与苗、彝等族刺绣多用曲线图案迥然不同。瑶族妇女头饰异彩纷呈,广西大瑶山的部分瑶族妇女,头上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重达一斤左右。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发卷在头顶上,盖上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方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广西西林县瑶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土白布,并用红、黑两色丝线绣成花纹,围扎一块染印着白色花蕊的蓝布,两头用红线结紮成若干个毛球,用各色小粒串珠穿着紧扎于两端围向头后,毛球集中于后颈之上,颈上另披一块方圆形的肩布。广西都安瑶族妇女用黑布包头。睦边瑶族妇女头顶盖着银制如碗口大的头盖,头盖边插有两条骨叉,骨叉端挂着两条小银链,两条银链下端挂着丝线。广西田林县瑶族妇女把周围的头发剃掉,只留头顶上部分,然后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用3丈长的黑布包上,形状似草帽。广西田东县瑶族妇女的头饰是用蓝布缝的9寸长、2.5寸宽的布带,上镶银质的装饰花样,花样四周绣有花边。广西贺州地区的 过山瑶妇女把接近前额部的头发剪去,在头顶安放一圆形竹圈,用头发将竹圈缠住,并用一块布包住,然后再用一块方形黑布包头。土瑶妇女以前都剃光头,小女孩头戴西瓜形小帽,到十四五岁戴扁圆形的木制帽子,帽子上面左右前后都盖有毛巾,多达20条左右,加上丝线帽带,重约二三斤至七八斤。......馀下全文>>

  • 瑶族有哪些神话传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的瑶族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瑶族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是他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鲜花。 瑶族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等统称为“古”,每个瑶寨都有三五个会讲“古”的能人,有的老者,一个人就会讲几十个“古”。瑶胞十分喜欢讲“古”和听“古”,每当逢年过节或冬天农閒时,到了晚上,喜欢听“古”的人就会带些米酒、菸叶和木柴,聚集到会讲“古”的人家里,围坐在火塘边聆听。这时,讲“古”者边喝酒边讲述,绘声绘色,滔滔不绝,讲得大家着了迷,直到鸡啼天光才散去。瑶族的“古”非常多,其中在瑶区广泛流传着很多作品。 神话。排瑶主要有《洪水淹天》、《水仙姑》、《射日》等;过山瑶有《盘弧》、《伏曦兄妹》等。这类神话,试图解释天地的形成、人类和民族的起源。其中以《洪水淹天》流传最广。它们通过神奇奔放的幻想,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瑶族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再现了瑶族远古时代的生活。 人物传说故事。这类传说故事,有说民族英雄的,有说一般人物的。排瑶有《豆腐八王》(又名《唐十八》)、《甘基王》、《房莎一仙姑》、《唐胆贵打虎》等;过山瑶有《赵金龙》等。在这些传说故事中,都把英雄人物塑造成天赐宝剑、力大无比的神灵,反映了瑶族人民为了瑶族生存和安宁,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 魔怪故事。在排瑶中流传较广的主要有:《老君公斩鲤鱼精》、《唐十二公斗魔鬼》、《果狸猫》、《宝锤》、《青蛙蛋》等;过山瑶有《千年坐》、《懒古经》等。这类故事,具有魔法的特征,还有宗教信仰的成份。这些故事,揭露了那些阴险狡猾、好逸恶劳者的丑恶灵魂,热情地讚扬了那些忠厚老实、勤劳勇敢的人的美德。 爱情故事。排瑶有《长鼓的故事》、《斑鸠和鹧鸪的故事》、《百鸟衣》、《打柴郎和仙女》、《穿山甲的故事》等;过山瑶有《算命封八字的故事》、《歌二孃智取银子的故事》、《一个小偷与一个寡妇的故事》等。这些故事,反映了瑶族青年追求婚姻自由,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 动物、植物故事。排瑶有《山鸡为什么脸红》、《蚂蚧告状》、《牛为什么不会说话》、《苦瓜皮为什么有麻点》、《狗为什么撵猫》等;过山瑶有《老虎与麻雀》等。这类故事根据动物、植物等生态特征,通过拟人的手法,颇有哲理地说明一个道理,教育意义十分深刻。 地方山水传说。瑶区山林重叠,溪河交错,有关山水的传说很多。排瑶有《平瑶岭的传说》、《黄埂的传说》、《孔门山的传说》、《起微山的传说》等;过山瑶有《凤岗殿的传说》、《白庙的传说》、《黄连寨的传说》等。这类传说,从内容看,有反抗封建统治的,有反映民族历史的,有反映民情习俗的等等。 寓言与童话。在瑶区流传的寓言,主要有《老虎和小雀》、《杜鹃鸟》、《鱼死为什么不闭眼》等;童话有《生银婆》、《智杀熊人婆》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的主题,富于幻想,寓褒贬于其中。 瑶族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而在瑶族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 瑶族姓氏有哪些?

      赵 方 李 盘 黄 我就知道这几个 我就是姓赵的我也是 瑶族

  • 荆楚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异同?

    当前,区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两种区域文化交融而生成的“第三种”边缘区域文化(如巴楚文化)的研究不多见。文章认为,巴楚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但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对于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土家族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巴楚文化: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鄢维新内容提要当前,区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两种区域文化交融而生成的“第三种”边缘区域文化(如巴楚文化)的研究不多见。文章认为,巴楚文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但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对于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土家族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鄢维新,男,1958年生,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祕书长。对于楚文化和巴文化也许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巴楚文化”人们会觉得既眼熟却又十分陌生。因为就文化现象而言,它已存在了数千年,而就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它还只是一个刚刚问世不久、蹒跚而行的“稚童”。所以,对巴文化、楚文化有所了解的人,乍一看会产生十分熟稔的感觉,可细一端详又眼生得很:“巴楚文化”到底是个什么涵义?!巴楚文化的母体是巴文化和楚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是两个紧邻却异同互见而互相渗透、吸收,具有高度亲和力的文化圈,这两种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渗透、覆盖、吸收与混融,便形成了一种既非纯粹的巴文化,亦非纯粹的楚文化,巴中有楚(当然是以巴文化为主调)、楚中有巴(以楚文化为主调)的混融性边缘次生型的地域文化:巴楚文化。概括地说,就是“非巴非楚、亦巴亦楚”。巴楚文化不是巴文化与楚文化的简单迭加,“巴楚文化从来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复合,始则耦合,继而融合。”①如果非要给“巴楚文化”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张正明先生的一段话是不能不参照的:“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主要是魏晋以后的。总而言之,它是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②虽然巴楚文化源于巴、楚文化的交融,但它与巴、楚文化(包括其它一些文化圈)仍有着显然不同的特点:1.从时态上来看,巴、楚文化均可细分为先巴、先楚和后巴、后楚文化,而巴楚文化却没有划分出先巴楚文化时段的必要。因为所谓“先巴楚文化”只能是巴文化和楚文化。而后巴楚文化则应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先秦巴楚文化的承绪;二是秦汉以后巴、楚文化馀绪的相互影响、渗融。这种文化的融合凭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统治者的羁縻政策得以数千年一贯地延续、储存下来。2.不论是中原文化,还是巴、楚文化都可以划分为公室(官方、统治者)文化和民俗文化两大块(当然这“二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但对巴楚文化而言却不能这样划分。因为它没有政治实体可以附丽,故其不存在“公室文化”。如果说,二周时期的考古文化的主体成分是该时期的“公室文化”的话,那么,巴楚文化的“公室文化”只能通过巴、楚公室文化来表现,这一点已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由此看来,巴楚文化的主体应在民俗文化之中,就在巴文化与楚文化相互“交错、交缠、互渗、互补,难分难解”③而产生的巴楚民俗文化之中。3.从空间来看,巴楚文化所生存的地域似应与巴、楚国界相对应。其实不然,巴、楚之间几无定界,无法以此为据。倒是独特的地形地貌对巴楚文化的分布区域起到了莫大的影响。“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五岭”,④存在着一条积累深厚的古文化沉积带。这条古文化沉积带上的主体便是巴楚文化。虽然巴、楚文化的影响经常越过这一条古文化沉积带而深入对方的文化腹地,但几近完美的融合却以在这条古文化沉积带上的表现最为典型。4.从巴楚文化的形成及其流变来看,它具有独特的过程,它是巴、楚文化反复覆盖、浸润、融......馀下全文>>

  • 中原文化为什么是闽南文化的基石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时代,闽越王馀善闹别扭。汉王一怒之下,大兵压境,将闽越王、闽越族全部赶回江淮。不过仍有许多闽越族躲在闽南的山林中刀耕火种、猎鹿捕鱼,悠然自得。偶尔不高兴了,也跟汉人闹点乱子。于是三国的孙权又派了兵来镇压。据说最多一次出动了20万人马。可见闽越族也不是好欺负的。 到晋代,闽南的汉人渐渐多了起来。开始都聚居在现在的泉州一带,所以泉州那条江就叫晋江,乃晋代汉人聚居之水也。 永嘉之乱,中原涂炭,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逃到福建。闽南的人口数年间增加了一倍。 这些中原来的汉人跋山涉水,一路过关斩将,拒盗抗匪,自然有不少兵丁家将。到得闽南,男多女少,免不了要找当地的土著女人来当老婆。泉州话称女人为“姿娘”,据说乃无诸之“诸娘”。果真如此,则闽南当时的女人恐为闽越族女性居多。 到唐代,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率兵平定潮州、泉州之间的九龙江流域的土著造反。造反头子叫蓝奉高,可以推断即今天畲人之祖先也。打了十几年,总算平定了九龙江流域。朝廷并在此设了漳州府,闽南人因此把陈元光奉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下杀了蓝奉高的兵卒,自然也把蓝奉高山寨里的女人全部弄来当老婆。所以闽南人实际上是晋唐中原汉族与古闽越族血脉相融的后裔。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兵入闽,统治福建数十年,王审知后被世尊为“开闽王”。其次兄王审邽及其儿子王延彬统治闽南数十年,保境安民,又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使闽南在五代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今闽南人说起祖籍原乡,多说自己是河南光州固始,其实有相当多为归附王家的伪讬。 中原这三次大移民,带来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对中原文化在闽南的拓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闽南文化正是在从晋到唐传播入闽的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起来的。在留存古中原文化、融会闽越文化及吸纳南阳文化的基础上闽南文化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特色面馆的特色面名怎么起?

      以人命名最好,创造者本人的名字,这样纪念意义最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