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有什么节日

  •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 请问侗族有什么节日。

      一、年节   二、花炮节   三、赶社   四、斗牛节   五、播种节   六、姑娘节   七、尝新节   八、赶歌会   九、过冬节

  • 侗族的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 民族节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密枝节:二月初八,习俗:祭龙树、野餐     祭龙节:二月初八,习俗:跳芦笙舞     赛衣节:三月二十八日习俗:赛衣   三月会:三月二十八,习俗:赶集、跳舞、青年男女盛装跳“左脚舞”   刀杆节:二月八日,习俗:上刀山、跳嘎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本主节:日期不一,习俗:供奉“本主”、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     石宝山歌会: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习俗:弹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节:一月三日,习俗:对歌、跳芦笙舞、爬花杆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五月十五日,习俗:赛马、农具交易会   祭天:节期不定,习俗:祈年求丰,消灾除邪   骡马大会:三月七月,习俗:牲畜交易   三朵节:二月初八,习俗:赛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会:七月中旬,习俗:大牲畜交易、对歌   摩梭人   朝山节:七月二十五日,习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结交阿夏   景颇族   目脑纵歌:一月十五日,习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会:藏历除夕,习俗:跳神节目   赛马会:五月初五,习俗:搭帐篷,野炊、宴客、赛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阳节:五月初五,习俗: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雪顿节: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习俗:晒大佛、跳藏戏、过林卡   藏历新年: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热闹的民族节日,时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一般持续15天。新年这天,天刚亮,穿着节日服装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见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装的藏族人会到附近的寺庙朝佛,或成群结队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亲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习俗:祭祖、对歌、荡秋千、宴请   阿玛突:二月属龙日,习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节:八月第一二个龙日,习俗:尝新、祭天、祭亲奠   苦扎扎:六月,习俗:对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习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节:二月二日,习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节:三月第一个属牛日,习俗:祭母、唱思母歌   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   阿昌族   会街:九月十五日,习俗:耍青龙、白象、跳象脚鼓舞   基诺族   祭大:三月,习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节: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习俗:铜鼓舞、对歌寻偶   独龙族   卡雀哇:腊月,习俗:剽牛、祭天、跳锅庄、互邀作客   爱伲族   耶苦扎:六月,习俗:打秋千、跳舞、聚餐   怒族   鲜花节:三月十五日,习俗:采集鲜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腊月二十九日,习俗:射箭、打石头靶、歌卜(猜唱)、荡秋千、舞蹈等。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余下全文>>

  • 傣族有哪些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是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1、泼水节:傣族新年。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相传,古有火魔无恶不作,抢走7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侬香,得知了杀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头发把它勒死。魔头成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成泼水节。一说此俗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徒每年此时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恶;年迈者不能下河,子女便为其泼水洗罪。后传入中国傣族地区。     2、开门节: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3、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进洼活动经历代沿

  • 侗族、苗族、布依族有哪些习俗?

      侗族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 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5)忌寅年婚嫁。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3]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质交流节庆;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

  • 五月有什么节日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4日 中国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纪念日、科技传播日、北京大学校庆日   5月5日 日本儿童节   5月8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世界红十字日   5月9日 大多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卫国战争胜利日、联合国纪念与和解日   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   5月16日 马来西亚卫塞节   5月17日 世界电信日   5月18日 国际博物馆日   5月25日 非洲解放日 、阿根廷革命纪念日、苏丹革命节、世界预防中风日   5月26日 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 、国家道歉日   5月29日 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   5月30日 克罗地亚国庆日、美国阵亡战士的纪念日   5月31日 世界无烟日(又称 世界不吸烟日、世界禁烟日)   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美国等大多数国家)、法国圣女贞德纪念日   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节   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助残日   5月的最后的星期一:英国春天银行假期,是为公众假期   ok~~一切节日都明了,给你写的同时,我顺便也温习了下,呵呵

  • 侗族过年的习俗 5分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互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春节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   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   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   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   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   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   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   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   (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   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   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   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   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   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   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   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   送下海, 春节结束。   □过侗年   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余下全文>>

  • 傣族,藏族,彝族,侗族,都是什么节日

      亲,这是少数民族的名称

  • 中国有哪些节日,节日都吃什么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除夕 1、春节: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3、端午节: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源于纪念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4、七夕: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5、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6、中秋节: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7、重阳节:九九重阳,最早......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