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的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有哪些传说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是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春节相关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

  • 传统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等。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 什么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诺肉孜节,库尔邦节,肉孜节

  • 关于赫哲族服饰的故事或趣事、谜语

      朋友,我任务,望采纳!   这是一个奇特儿古老的民族,衣服非常有特色。   赫哲族的服饰别具特色,有用鱼皮做成的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靰鞡,鱼皮衣的特点是轻巧、暖和、经久耐磨耐扯,且不透水。男子早年以穿鱼兽皮衣为主。兽皮衣主要用狍皮、鹿皮。今穿棉布衣较普遍,但在渔猎生产时,仍以鱼兽皮衣为主,夏季戴桦皮帽,形如斗笠,长项大檐,可遮阳蔽雨,帽上有各种云卷和花纹,常戴帽分帽头、帽耳、帽罩三部分。帽头呈西瓜皮形,无帽疙瘩,冬季在帽内缝上皮了保温。狩猎时一般戴狍皮伪装帽。上穿皮衣,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袍皮袜,鱼兽皮靰鞡。戴狍皮手套。妇女早年以穿鱼兽皮为主,今穿棉布也较普遍。兽皮衣有狍皮或鹿皮上衣,也有用鹿皮做坎肩的。鱼皮上衣袖肥而短,只有领窝没有高起的立领。下穿狍皮长裤或鱼皮套裤。脚穿狍皮袜、鱼兽皮靰鞡。过去赫哲族姑娘梳一条辫子,已婚姻妇女和寡妇梳两条。所纪大的戴耳环,年轻的戴耳钳,并都带镯子。   鱼皮服饰: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此外赫哲人还曾用鱼皮做裹腿、围裙、手套等。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赫哲人也穿上了毛料衣服。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 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满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今天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 什么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太多了,我就举一些吧!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 僳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库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朗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龙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颇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米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余下全文>>

  • 大理传统节日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白族的节日和盛会多集中在每年的3-4月之间,如三月街、绕三灵是传统节日。其他的还有: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村举行;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火把节,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蝴蝶会,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鸡足山朝山会,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

  • 河南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节日,你知道几个?别具一格的节日(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按老年人的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 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讬梦 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 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 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 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馀下全文>>

  • 广西有什么传统节日?

      除夕---   玉林人俗谓“卅夜”。   家家户户制作节日食品;   张贴春联,鸣炮辞旧,吃团圆饭,合家守岁。     其供品除“三牲”、茶、酒之外,   还往往供上葱、蒜、芹及染红的猪舌等,   取其谐音   (葱即“聪明”、蒜即“会算”、芹即“勤奋”、   猪舌玉林人称“猪利”、即“红利”),   图其吉利而已。     团圆饭菜特丰,   尤其是鱼、鸡、鸭等菜肴,   往往到初一也吃不完,   为的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庆头。     守岁,至午夜零时,   家家户家争先恐后鸣放鞭炮,   一时间鞭炮声惊天动地,震憾宙宇,   人们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辞旧迎新,   并开始以最美好的言词互相祝福。 春节---   玉林人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   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     一忙“洁户”,家家要扫卫生,去污除垢。   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   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   元宵节---   玉林人过元宵节。   多在正月十六、与“挂灯”有关系。   民间凡上年生子者正月初十便开始“挂灯”(灯为竹架纸糊的五彩宫灯),   至正月十六日即告结束,   故有“十六元灯”之说。   过完元宵节,春节便告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