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不能扫墓

  • 爸爸的忌日在寒食节这天可以扫墓不

      个人觉得都可以,出发点都一样~

  • 寒食节不扫墓吗?

      扫墓,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寒食节为什么不能扫墓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清明实际是节气不是祭祀之日,与寒食只差一天,后人混淆,才出现清明扫墓的说法。   寒食节的主要内涵是扫墓,而清明节则是游乐,两节气氛截然不同,但因寒食节禁烟火,与后来的送纸钱习俗相悖,所以就出现寒食不能扫墓的说法,有的地方还这样定义了清明及清明前的三天:一新坟二旧坟三寒食四清明

  • 清明节扫墓为什么用菊花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菊花渊源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菊花在中国的花木文化中的地位颇重。早在东周,即有“九月荣菊”的记载,屈原在《离骚》中也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应该是晋代的陶渊明,这位“菊友”与菊花朝夕相伴,以至于住处也“秋菊盈园”,他得菊境之深,古往今来无人能及。唐代的孟浩然描绘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乡村赏菊之境;其同时代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成为今人的谈资。到了宋代则是“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的重阳盛景。明代诗人李梦阳“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和清乾隆帝的“枫叶梧青落,霜花堆白菊”也可见明清时菊风益盛。在《红楼梦》中的众首菊诗,更是牵肠之笔。但是,在这些菊花的篇章中,并没有丝毫与哀悼有关的笔墨。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中,亦没有关于菊花的记载。二、菊花的哀悼含义来自国外很少有人意识到,用菊花扫墓如同用玫瑰花表达爱情一样,其实主要是“西俗东渐”的结果;而更少会有人知道,菊花是从中国遍及世界的。欧洲的词典上出现“菊花”一词,大约是17世纪末(约在明末清初),荷兰人在经商时将其从我国引入之后,18世纪菊花传入法国,而后19世纪中期又被引入拉丁美洲……以致遍及全球。在欧洲,菊花栽种得最多之处是墓地,欧洲的传统文化认为菊花是墓地之花,如果做客或送人的话,此花是万万不可携带的。在拉丁美洲,菊花也有“妖花”之称。可见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又有消息报道,中国的菊花大量出口至东邻日本,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海相隔之遥,搭上这些保藏运输的高昂费用,居然也能获利颇丰;这是由于日本对菊花需求量之大以致日本国内供不应求。在日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离世,也常常要用到两三万枝菊花;更何况一个墓地每年对菊花的需求量。三、“儒文化”和“重阳节”诠释中国菊花内涵与国外迥异,菊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尚的气节;二是吉祥长寿。和道家的“师法自然”相反,儒文化讲究的是“比德”,主观地以自然山水来对应人的品行。菊花即以它凌霜而放,西风不落的傲骨和其“此花开尽更无花”的气度,被赋予了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另外,菊花开放在九月,“九”是单位数中最梗的数,被称做“至数”、“阳数”,因而菊花与九九双阳相叠的重阳一样,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采菊东篱下”是为了食取菊花的保健功效以健康,“悠然见南山”也照应了“寿比南山”之意。可见,古代是以菊花祝福或赞赏活者;而今则是用其悼念故人。

  • 梦见给活着的人扫墓

      梦见为活人扫墓,经前轮回,福缘揣来,今年肯定有大运,有福之人呀,对你奶奶也好好兆头,撞别人花圈,肯定有富贵之人暗中帮助你。甚喜

  •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区别?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的,而且在以前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

  • 为亲人扫墓,都需要准备什么

      你孝心可嘉!只要有这份心,带什么都好,外婆都会喜欢的!   一般,要带:三根香,一叠纸钱,一串鞭炮(带上打火机)就好。也可加上花束,松柏枝,水果(供品,每样三个)。   拜祭的过程是这样的:   1.跪在外婆墓前,点燃香,把香插在墓前念“外婆,孙儿看您来了~~!”同时双手合十,磕三个头,头要沾地。   2.放上供品(如有)。把纸钱点着了,放在墓前。   3.起身,把鞭炮解开,绕墓一周,点着。   4.纸钱烧完,鞭炮也响过,就可以离开了。供品中的水果可带回去吃,吃了外婆会保佑你的。   清明激三天,后四天内均可。习俗,如果不是家里的长孙一般不在清明节当天去,4月4日是清明节前一天正好可以去,对公墓的管理员说明一下就行。   参考资料:自己的经验

  • 在唐代是寒食节上坟还是清明节上坟

      在唐代是寒食节上坟.   历史上,清明节曾和寒食节连在一起。在唐代,人们是每到寒食上坟扫墓。从唐末五代发展到宋代,扫墓习俗开始改在清明。此后清明节扫墓祭祖逐渐定型,最后成了中国人社会生活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扫墓后回家的注意事项

      每个地方可能不一样 我们这边好像没有什么忌讳

  • 寒食节应该吃什么样的食物?

      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成百上千年过去了,有些食物的祭祀意味逐渐淡去。清明节期间您如果到这些地方去旅游,也许也有机会尝一尝。   山东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山西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台湾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舟山旧定海上坟时供品有一个特色,许多菜肴系凉菜与凉拌菜,还有清明特色点心——青饼、条子糕皆可冷食,祭礼毕,要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