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意思

  • 农历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 惊蛰的意思是什么?

      惊蛰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3月5、6或7日

  • 农历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insects awaken)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4日~7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余下全文>>

  • 关于惊蛰的所有知识。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以前有人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是较大的出入。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 惊蛰的由来?

      惊蛰的由来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川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 1986年的惊蛰是几点

      6点30分

  • 惊蛰之痛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蛰读zhe第一声还是第二声??

      “蛰”这个字在字典中只有一个读音,“蜇”才有两个读音,如果是“惊蜇之痛”那就是念第一声。

  • 关于惊蛰的谚语有哪些

      "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 哪些有关于惊蛰节气谚语

      (1)惊蛰闻雷米似泥。   寓意: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2)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寓意:这是杭州地区的谚语。还没有过惊蛰时节就打雷下雨的,很容易产生低温阴雨的天气。   (3)雷打惊蛰前,高山好种田。   寓意:这是山区地方的谚语。惊蛰时节前打雷下雨,山区更容易种庄稼。因为山区农田好排水,有益于庄稼的生长。   (4)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寓意:惊蛰刮起北风,气温会骤然下降。   (5)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寓意:惊蛰刮起南风,天气还要转凉,应过些时日天气暖些再下地种田。   (6)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寓意:这是一种表意的说法。惊蛰这天春雷响动,万物开始复苏。   (7)春雷响,万物长。   寓意:春雷响,大地回暖,植物开始生长,动物也开始出洞觅食,繁衍生息。   (8)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寓意:惊垫春雷响,农民就开始无闲日,整日在田里耕作。   (9)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窝意:惊蛰时节打雷下雨,粮食大丰收。   (10)惊蛰地气通。   寓意: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地下的动物活跃起来,尤其是蚯蚓等开始在地下来回穿行,疏通地气,而且大地回暖,地气开始向上升。   (11)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寓意:九尽桃花开,天气转暖,过了惊蛰时节再种豌豆就晚了,即使开花也不会结出果实了。   (12)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寓意:惊蛰里,地气疏通,可以很好地提供植物需要的氧气,这时候锄地,有助于作物的生长。   (13)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寓意:蒸锅跑了气,馒头就会蒸不熟或蒸不好。庄稼也是一样,惊蛰时节不活动地气,地气不流通,庄稼怎么长得好。   (14)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寓意:惊蛰时节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要抓紧时间耕地,延误了时日也会延误了庄稼的收成。   (15)惊蛰冷,冷半年。   寓意:‘惊蛰天气没有马上转暖,在后面的时日里转暖会很慢。   〔16)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寓意:形容惊蛰当天响雷下雨,粮食会有一个好收成。   〔17)惊蛰至,雷声起。   寓意:这是反映惊蛰物候的谚语。   (18)冷惊蛰,暖春分。   寓意:惊蛰如果仍有寒流,到了春分一定会暖和。   (19)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寓意:惊垫过去,天气回暖,动物都出来鸣叫,活动。“老角”是大连方言,其实是一种学名叫做凤头百灵的鸟,为小型鸣禽,头有羽冠,羽冠长且窄,上身为沙褐色又接近黑色的纵纹,尾巴上有黄色羽皮,下身为浅黄色,胸部也是近黑色的纵纹。   (20)惊蛰不藏牛。   寓意:到了惊蛰,就再也不能把牛圈在牛棚里,要到地里耕地做农活。也是用来表达惊蛰之后农耕开始的意思。   (21)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寓意:在惊蛰时节翻动土地,可以使地下的空气更流通,到春分的时候,地气就全部活动开了。   (22)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寓意:惊蛰时节响雷,谷米会有一个好收成,因为谷米多了,所以才会“贱似泥”。   (23)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寓意:天气转暖,地下的冰化了,很适合种植葵花和蓖麻。   (24)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千。   寓意:惊蛰听见乌鸦鸣叫,春分就没有降雨了。   (25)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寓意:过了九九,就要开始耕种,耕种的人在田间忙碌,就连回家吃饭的时间也没有了,都是家人将做好的饭送到田地里吃。   (26)地化通,见大葱。   寓意:惊蛰时节地气通畅,是种大葱的好时节。   (27)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寓意:在出九之前种蒜,如果出了九再种,蒜长得不好,很可能会只长一个蒜瓣。

  • 无限风光尽被占尽的意思意思

      原诗:   蜂[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尽 在诗词里边 应该是 都的 意思。前两句:无论平地还是山尖,无限风光美丽的地方都有蜂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