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的起源

  • 中山李氏起源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余下全文>>

  • 白氏的起源?

      白氏   组织错综复杂 白姓寻根不易     据诗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状,他是周代时楚国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姓纂》一书上也有一段记载说:“黄帝之后,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胜,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这两个说法相互弧证,则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两三千年以前的楚国公族,推溯起来是上古颛顼帝的¤姓后裔,当然,更是源远流长的黄帝子孙。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胜,在当时史家的笔下,并不是一位具有好名声的人物。不过,白氏家族之称盛于春秋时代的楚国,却是不容否认的。     白公胜乱国被诛之后,楚国白氏家族的子孙,很可能为了避乱而纷纷出奔他地,所以到了不久之后的战国时期,白姓古人便遍布于山西和陕西等地。像后世言治生者皆祖周时先贤白圭,他是当时的魏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人;威风无比的秦国大将白起,则是当时的?人,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县人。     这个成名了两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状和《姓纂》的考证,是源自楚国的公族已如上述。然后,过去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的历史还要更早,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寻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换言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农氏的时期就已经有了的,他们的得姓历史,远超过五千年。     这种说法,不论其可靠性如何,后来白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却的确是相当复杂和庞大的。细细算来,除了源自楚国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时期,还有许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为氏”而姓了白。     关于白氏家族的复杂组织情形,有以下的文献可资参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书所云白氏之国”;《万姓统谱》:“五代,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庄宗赐姓李。陈永贵,胡人,本姓白,为行军总管。李可久为吐谷浑宁朔两府留后,本姓白氏,赐姓李,望出南阳”;《北县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阳郡王,其后为白氏。”     像这样错综复杂的组织情形,现在的白姓人,要想找出自己血缘的真正所出,除非拥有完整的族谱,恐怕是很不容易如愿以偿的。

  • 徐氏的起源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

  • 李氏和盛氏家族取名

      你好,李氏和盛氏家族取名加莪给起 的

  • 蔡氏回族起源什么地方

      蔡:   云南回族蔡姓,于公元1224年随赛典赤·赡思丁率官兵进入蒙古,1240年入华到燕京(北京)。1274年赛典赤征战云南,始祖蔡印奇将军在其部下任指挥之职。后随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征战大理,遂落籍云南县(今祥云县),后又迁大理赵州红岩班曲村(今弥渡县),世代以经书传世,耕读传家。现在红岩班曲村的祖茔遗址仍在,长达二十多辈。但由于历史变迁,历程坎坷,饱经风霜,战乱和自然灾害频繁,又有分支迁邓州(今邓川县),新兴(今玉溪市)、昭通市鲁甸县等地。   咸丰、同治年间,清王朝多次掀起“杀回灭回”高潮,迫使大理各州县回民起义,在杜文秀的回民起义军中,也有蔡姓不少官兵参加。如在姚州起义的蔡发春及其弟蔡遇春、蔡德春亦是蔡姓支系,蔡发春与杜文秀又是儿女亲家(蔡廷栋之妻杜凤扬为杜文秀女),因杜氏大理政权1872年覆灭,遭全家遭屠戮,蔡姓家族95%以上全部遇难,幸存者离乡别境,逃散各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岩洞村回族蔡姓系康熙二十八年至玉溪市纳古乡清真寺任教的蔡璿(字至衡)之子孙。   《民国昭通志》说:“前清哈元生两次平昭,所带兵丁多系回族,科举时代,常中武魁,及中伍者,亦列显官,但居乡人多,除农牧外,以走厂(办矿)贸易为事。”从鲁甸桃园、岩洞回族聚居区调查,乐马厂银矿盛时,各村有一半人从事开矿、炼矿,如桃园乡阮家院子村一些大户用骡马驮矿砂到大水井冶炼。在乐马厂矿区,至今还有回族矿工后裔在龙头山、乐马口、回子坡等回族村居住。在矿区八宝有大清真寺遗址,老君山下和老屋基有两处回族坟山。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清真大寺碑》说:“滇之乐马老厂,实为名胜之区,吾教亲友,何止亿万之广,乾隆年间有捆载荣归者,众皆欣羡。”如“客籍马”原籍陕西,雍正元年(1722年)第16世祖迁移贵州威宁,雍正八年(1729年)迁来鲁甸岩洞村,在乐马厂银矿烧炼银罐。   住鲁甸县马漉沟、白沙坡村蔡姓,原籍湖南邵阳人,乾隆时来乐马厂办矿落籍。岩洞村蔡家,是清咸丰初年蔡文炳大阿訇,从滇西弥渡县来乐马厂大清真寺任掌教,凡知名弟子四十名。因与昭、威、鲁三属统领李本忠“情如手足”,1856年遂被延请至岩洞村大清真寺执教主讲《古兰经》,遂定居岩洞村小礼拜寺,世代以经书传世,耕读传家,并至各处执教于清真寺。后蔡文炳之兄蔡文魁从滇西来寻访,被亲友挽留,亦在此定居。无论是居住大理州巍山县文华镇、下关市城关镇、嵩明

  • 马氏家族起源

      马姓,主要源出有:   1、出自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赵奢的封地马服,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2、源于回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姓,回族中马姓很多,主要与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译。   3、据《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4、出自子姓。商代王室子孙经常称子某,卜辞中子马条目很多。   5、源于官位,出自两周至秦、汉时期官吏马质、马校人、趣马、巫马、司马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6、出自清代,满族人中的马佳氏,改姓为马。

  • 饮食店取名打分测试李氏餐饮店

      李氏餐饮店     得分:96分   (评分由数理文化得出,仅供娱乐参考)   吉凶概述:   美化丰实,鹤立鸡群,名利俱全,繁荣富贵。(吉)   详细寓意:   房地产、建筑、土产、畜牧、饲料、机械买卖、中介、秘书、农作物经销、建材、瓷器、古董鉴定、医疗器材、银行证券、汽车、投资顾问、软件设计、网站经营、电子商务、保险、矿产、武术搏击等相关行业类别。

  • 宋的宋氏起源

      根据《千家姓查源》之记载,宋姓出自东周时期的战国,商朝纣王的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为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而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殷王帝乙的长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传到三十六世孙君偃时,为楚国所灭。历史上的宋国是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今天的山西省离石县。而《百家姓》上则注明居于京兆郡,即当今的陕西省长安以东。不过,宋氏固然是源自以国为姓的宋国公族,但却不是纣王的直系血脉,而是纣王的长兄微子启的苗裔。微子启是殷商帝乙的长子,商的始祖契,又是帝喾高辛氏之子,帝喾又是黄帝的曾孙,这样追溯下去,宋氏应该是光荣的黄帝直系子孙。宋姓的发源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秦汉时期主要繁衍于北方地区。隋代以前,宋氏分布于今河南、湖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山东、甘肃、安徽、浙江等省。唐初,有河南宋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在福建安家落户。此外,宋氏已扩展至今四川、广西及北京市的一些地方。宋高宗赵构南逃,有中原宋氏随之徙居今浙江、江苏、湖南,后来有的又迁至广东的五华、梅州、潮州等地。五代,南迁于湖南的宋氏有一支融入了当时的少数民族。从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宋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远播海外者。总的来说,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那么广泛。到了宋代以后,宋姓就遍及大江南北了。

  • 李氏取名大全四个字的

      李耀沃玛

  • 游氏家族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之子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周厉王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封于郑邑,之后建立了著名的郑国。郑国君主传至郑穆公(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他有个儿子叫姬偃,字子游,史称公子偃。到了公子偃的孙子游皈,便以祖父之字“游”命氏,称游氏,世代相传至今。《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游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偃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姬姓,僖公二十四年有游孙伯,为王子游后裔。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囿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囿游,是周朝时期王室贵胄宫内(府内)负责管理花园、菜园、果园、陆园之类园林的小官吏,即专职仆役,其时负责掌管王宫门阕的小官吏,也称囿游,或称阍人,如同现今的门卫蒹收发、通禀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有记载:“阍人,王宫每门四人,囿游亦如之。”   在囿游、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囿游氏、阍人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周朝时期官吏斿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斿”,本意就是指有流旒(飘带)的旌旗,或指多牙状旗帜。旗帜上的流旒数量按王九、公七、侯五、伯三、子一定制,无爵及其以下者皆无流旒。斿人,就是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有的官职,主要负责掌管王旗;在军制中亦有斿人,也称旒人,就是执掌标志性军旗者,多是英武盖世的勇士、或彪形大汉。这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有注释:“游,音留。本作斿,亦作旒,旌旗之旒也。”在史籍《左传·桓二年》中所记载的“鞶厉游缨”中的“游缨”,就是指这种“游人”腰束“鞶厉”,手执“旒旗”,冲锋陷阵或耀武扬威的样子。   在斿人(旒人、游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斿人氏、旒人氏、游人氏,后通称游人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游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líu,今其族人音读作yóu妥否,有待进一步研究。   源流五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时期的王先益,属于因故冒姓为氏。   据《游氏族谱》的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明朝永乐年间,王、游两姓人家都是客家人,一起到今福建省漳州市的诏安县秀篆乡开基。由于当时游氏人丁较少,王姓肇基始祖王念八就将其子王先益过继给游氏肇基始祖游念四之孙游信忠为嗣,后来王先益遂改姓游氏,称游先益,从此子孙繁盛,这一脉游氏后裔遂称“王游派”。“王游派”分居于龙潭、溪唇、北坑、安美、拱涯洋一带,传到第五代,改支游氏裔孙的四个健儿追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加入剿倭队伍,消灭倭寇,保卫家乡,立下殊功。俞大猷将军为了褒奖他们,特赐给匾额,亲笔大书“四勇奇勋”四个大字。其后游氏族人就在龙潭建起祠堂,命名“盛衍堂”,并将匾额挂在祠堂中堂。到了明末清初,秀篆乡的许多游氏族人都跟随郑成功入台建基立业,分布在台北、宜兰、桃园等地,人丁兴旺。但是,秀篆乡的王氏家族自从王先益过继给游氏为嗣后,却反而一直发展不顺,人丁不旺。于是,在台湾的游氏第十三世裔孙游祖送,于清乾隆年间从台湾返回秀篆龙潭,过继给王氏家族为嗣,并改姓王氏,称王祖送。后来由王祖送传衍的一脉王氏人丁大大地兴旺起来,也以龙潭家庙盛衍堂为宗祠。从此,秀篆的王、游两氏不分彼此,同祀一座祖庙。   该支游氏正确读音作yóu。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的瑚图哩·甫福海,属于以官职称谓......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