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起源

  • 中国姓氏"植"姓的起源

      植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九位的姓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植姓源起于古时越国,古越国在今浙江中南部一带,其得姓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即繁衍滋长于该地。植姓在四川、广西、安徽、台湾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广东之新兴、顺德、怀集、花县,四川之汉源,广西之柳江、陆川,安徽之淮南,台湾等地。植姓也是日本姓氏。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末期越国王族之后,属于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记载,越王之后有植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天竺,出自古印度人之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均为信奉佛教者,入中原后,以植为氏。 得姓始祖:勾践。 夏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而有越国。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前465年在位。勾践即位后,在夫椒一役中,遭吴国反击,兵锋大挫,退保会稽山,后用范蠡计向吴王夫差乞和。勾践返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锐意灭吴雪耻。后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际,发兵袭吴,继以频繁的攻扰,至公元前473年,勾践一举灭了吴国。旋乘胜渡淮,大会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称为霸主。周天子使人赐胙,命为伯爵。植氏是越王之后裔,但越始封于谁在史籍上无记载,而越王勾践复兴越国,称霸诸侯,乃春秋五霸之一,功勋殊可惊人,举措可泣鬼神,故后世植氏多尊勾践为其始祖。

  • 中国姓氏起源那个朝代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1]   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所以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 姚 、妫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记录着人类历史脚步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说文》中有“姓”字,从女旁,生亦声。此字始出现时已比较晚。殷墟甲骨卜辞文字中虽已有几片残辞中见到“姓” ,但与《说文》所列这种会意兼形声的“姓”字似有不同,由于甲骨卜辞残破,其在卜辞中用法多不详,仅一片略能知道是作女子之名或字,此种加了女旁(性别符号)之字,一般只作为女子个人名号使用,不同于《说文》中的姓字。西周古文字中尚未见姓字。春秋时代中期末叶的齐器铭文中有一汉字,左边是“亻”字旁,右边是“生”,不从女,从人。这个汉字亦见于战国时代玺印文字[4] 。战国时代晚期秦诅楚文方有“姓”这一汉字。由此可知,“姓”字古义上要需从对文献记载爬梳整理去求得。

  • 中国人的姓氏起源

      中国姓氏的起源根据史学家的研究,中国人的姓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的母系社会。来自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因此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是“女”字边,如姬、姜、姚等。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据说,氏早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氏的大量出现是在周朝。周朝初期,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此后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国为氏了。另外,诸侯国又对国内的官员进行分封,这些官员的后裔就以封地为氏。据研究,中国人中所使用的99%的姓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氏演变而成的。中国姓氏的来源中国姓氏的来源形式众多,情况复杂。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来自出生地、居住地、封国、封地:如鲁姓、杜姓、杨姓、董姓先人的名字、庙号、谥号:如张姓、牛姓先人的爵位、官职:如公姓、史姓、司马姓、司徒姓职业、技艺:如陶姓以事为姓:如松姓以次第为姓:如伯姓、孟姓帝王赐姓:如郑因避讳、避难改姓或音变、形变而得的姓氏:如求姓姓氏的使用与演变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将近12000个姓氏,其中单字姓氏5000多个,双字的为4000多个,三至九字的姓氏2000多个。现在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50个左右,其中单字姓氏2900多个,双字姓氏100多个,三字以上的姓氏非常少见。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在汉族中,平均每32万人共享一个姓氏。中国姓氏的演变有一些规律:在音节上,由复音姓氏向单音姓氏转化。在用字上,由粗俗纷杂向脱俗规范转变。在字形上,由繁向简转化。姓氏的等级姓氏本来没有尊贵卑贱之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根据姓氏划分等级的情况。这就是门第观念。门第观念形成于东汉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这种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的现象,形成了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后来虽然没有如此严格,但是这种看重门第的观念却一直保存了下来。直到近代这种观念才被打破。现在列举很多人的姓名时,只按照姓氏笔划或者姓氏的拼音顺序排列,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少数民族姓氏中国的少数民族姓氏与汉族的姓氏在历史上互相促进,相互影响。历史上,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接受了汉族文化,姓氏也采用汉字。开始多是音译,大部分是三字以上的姓氏。后来为了使用简便,许多都改为了单字,少数使用两个字的姓氏,如长孙、尉迟等。另外,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姓氏。比如苗族的刀姓等。

  • 董鄂氏的姓氏起源

      洞鄂源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冬古河之名,最早见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明廷敕谕建州左卫都督凡察“安插尔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处”的敕文中。冬古河即今天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大雅河上游支流黛龙江。董鄂氏人先人,原居图们江上的瓦尔喀(今珲春)地方。其族源原是图门江流域的女真人。正统五年,随建州左卫西迁而到达明廷为之规定的范围之内。在冬古河上定居,遂以地为姓,称栋鄂氏。随着人口每每繁衍,而自成一部,称董鄂部。董鄂部属于建州女真,是建州左卫的一个部,后来成为著名建州五部中的的强部.

  • 赵家姓氏的起源

      本文摘自 百度百科 里面有更详细的讲解     赵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秦、赵祖少昊氏,以少昊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至汉唐宋明,则于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明朝仍延续其祀,于少昊之虚曲阜祀少昊。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或姚姓,赵姓来自嬴姓,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孙,被舜帝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晋景公为了夺取赵氏家族控制的政权,默许智、韩、魏三卿联合诛赵氏,灭其族。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敬侯赵襄自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赵城赵氏(赵国)和犬丘赵氏(秦国)的祖先是蜚廉的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赵政是嬴姓赵氏,恶来那一支,而赵城那支的祖先是季胜。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二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为匈奴、南蛮、女真、党项、满族改赵姓或赵宋王朝赐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犹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唐末,首领拓跋思恭因协助唐朝镇压黄巢之乱有功,赐姓李,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为中心的地方政权。自此以後,夏州党项政权日益壮大。赵宋立国,复赐夏州党项首领拓跋氏以赵姓。   源流三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时下正是辛亥大屠杀,满人头颅积满水井,四九城内外一片荒凉。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 姓氏的起源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词汇】:姓氏 ­   【拼音】:xìng shì ­   【英文】: last name=family name=surname= 姓氏 ­   【概念】: 姓氏是指姓和氏,两者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   【详细释义】: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 ­   姓氏起源­   纽带。在人们熟悉的“百家姓”背后,还隐藏着约 4000 个不常见的姓氏和20000个鲜为人知的姓氏。 中国姓氏起源 姓氏图腾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     姓氏创建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 ­   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   伏羲氏­   。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   姓氏形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余下全文>>

  • 鲜这个姓氏的起源

      LL。除夕快乐     鲜   根据《风俗通义》,《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考略》,《中国姓氏辞典》等文献记载:鲜姓起源有二:   (1)以封地为姓的姓氏。出自殷商子孙后裔,得姓始祖是商朝纣王的叔父名叫胥余。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胥余曾授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称为箕子(箕为地名,子为子爵)。后箕子对纣王的荒淫无道经常提出劝谏,纣王不但不听,反而把他监视起来。周武王在伐灭商纣后,建立周朝,箕子的支庶子孙授封鲜地,遂以地名中的鲜字为姓,乃成“鲜氏”。   (2)出自鲜于氏。朝鲜的鲜氏子孙中有鲜氏支庶子孙名仲,称为鲜仲,其采食地在于(地名)。其子孙遂将鲜和于两字合成为鲜于为姓氏,成为“鲜于氏”。鲜于氏的后裔也有为去繁为简,改为鲜氏的。如宋代四川有鲜龙,原来姓名是鲜于龙。可见,鲜氏和鲜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   据《姓氏考略》记载,为南安郡(在东汉时置郡相当于甘肃省陇西渭水流域此为鲜氏郡望,太原郡(战国秦置郡,地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为鲜于氏郡望。   鲜与鲜于氏,从朝鲜重归故国,自汉以后,便一直以河北的渔阳郡为繁衍中心,故以“渔阳堂”为堂号。一直到今天,仍然世代沿用着“渔阳”这个堂号。有地方以“敦厚”为堂号。

  • 姓氏邵的起源

    「邵」源出 ; 出自姬姓. 以邑名为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 周文王之庶子奭受封于召邑(在今陕西省岐山西南)世称召 公. 后又转封于蓟(在今北京一带), 成为燕国始祖. 其后有召氏. 家族名人 邵雍(1011~1077) 字尧夫,宋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精先天象数之学。寓洛四十年畅称所居为安乐窝,卒諡康节。 着有《先天图》、《皇极经世》、《渔樵问答》、《伊川击壤集》等。 地望分布 河北蠡县南 姓

  • 中国的姓氏中有姓白的吗?

      1)白姓在中国姓氏中居于第73位,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较多人口。2)白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有许多互无关系的支派。《元命苞》云:“炎帝臣有白阜怪义之子,为神农通水脉,当为白姓之始。”这是白姓的一支。《新唐书·宰相世系》上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山西平陆东),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作为晋国伯姬的陪嫁奴隶到了秦国,后来得到秦穆公的赏识,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有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白乙丙的后代以白为姓,形成了白姓的又一支。因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故这支白氏起源于今陕西。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太原白氏家状二道》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此白姓是春秋时楚国公族的后代。此外,传说古代南方有个白民国,唐代在其地置白州(治所为今广西博白县),当地人以地为氏,也称白氏。此即《姓氏寻源》所云“《逸周书》白民之国,今之白州,或有以地为氏者”。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战国时,秦国有名将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屡战获胜,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后被逼自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于太原,子孙世为太原人。《新唐书》说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孙,而《太原白氏家状二道》则说白起是白公胜的裔孙。白仲23世孙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白建曾孙白温,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第六子白锽,任巩县令,居郑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锽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白氏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川、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枝繁叶茂。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光为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西南)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孝德为安西(府治今甘肃临潭县东)人,白耸为马平(今广西柳州)人,这时还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诗人,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被称为“诗史”。此外,战国时有两个白圭,一为贸易理论家,一为水利专家。隋代有灵武(今属宁夏)人白瑜举,于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起义军曾发展至数万人。唐代还有文学家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时宰相白敏中。五代后周有中书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代表作品《墙头马上》,元末有红巾军将领白不信。明代有水利专家白英。清代有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现代有豫西农民武装起义领袖白朗,地理学家白毓昆,国民党桂系首脑白崇禧等。

  • 为什么中国许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省?(一)

      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