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餐礼仪文化的禁忌

  • 中西餐礼仪知识有哪些

      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 中西餐的礼仪有什么区别?

      首先,中餐很讲究座位的排序。如果是家宴首先是老人先入座,而且要坐首座,一般以正中为上座(即首座),至于什么是首座和正中位置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待客当然是客人坐首座,而且最好左右要有陪客之人,方便招呼客人就餐。入座后不能先动筷子,要等长者和客人先起筷,你才能起筷,别看这点似乎很简单,其实不然。有些人也许是性格太急或是饿得饥肠辘辘,看到美食当前就将礼仪放到一边,自顾自得大吃起来,让人甚是尴尬。   其次是喝酒。酒文化在中国太源远流长了,或许酒能拉近彼此距离,国人在待客过节时都会频频举杯。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千方百计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一定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有时过分地劝酒,也是十分失礼的做法。   而敬酒更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与不熟悉的人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要一定先给尊者、长者敬酒,这样才能让众人舒服。   很重要的还有一点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比如喝汤、吃面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些,不要发出“呼噜”声,会让人生厌的。假如打了喷嚏、肠鸣、咳嗽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类的话以示歉意。这些都是中国人经常犯得错误,所以你务必要注意,别让人以为你很没有礼貌,这些细节会很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如有些地方过年的鱼是不能吃的,主要是取“年年有余”的好意头,而因为平时很少机会吃鱼,过年做了之后只是摆一下台面,所以你要慎重起筷。有些地方女人和小孩是不能入主席的;再有不准吃汤拌饭或胡乱挑菜等。   说了这么多中餐礼仪,作为现代人知道西餐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大众课,在这里只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作为基本了解的礼仪知识。   1、中国人喝汤要求不要发出声音即可,西方人亦然。在喝汤的时候发出任何声响都是不礼貌的,你没看到西餐厅总是很安静吗?所以要好好使用汤羹,记住舀汤的时候要由里向外舀,不要像中国人是由外向里舀。吃鱼和吃骨头都有特殊要求的,你要弄明白才好上手,否则会好难堪啊,总之记住一条不会用刀叉吃的东西,就暂且别先动手,静观形式,入乡随俗,大不了不吃这道菜嘛。   2、西餐的餐具在你就餐之前基本都被主人和侍应摆好了,你只要遵循由外向内用即可。尽量不要发出餐刀刮碟子的尴尬声音;   3、西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很少说话,他们的聊天时间基本是饭后甜点的时候才会开始,许多人会边吃甜品边聊天,也有些边喝酒边聊,而且音量都很低。总之你只要在就餐的时候尽量少说话,你自然会变得很有教养。   4、手机:在吃西餐的时候基本上都不会开手机,除非你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手机铃声都会很小声,有电话你要给大家说“对不起”,然后起身出去听电话。这一条吃中餐的时候也适用,在用餐的时候听电话走到哪里都是让人唾弃的。   看过中西方就餐的简单礼仪有什么体会呢?是不是觉得中国礼仪更讲究人和人的秩序,这种礼仪是以中国伦理规则为基础的,形式化地去表现和演绎,突出地宣扬一种“人际”的理念;西方的餐桌礼仪更突出的表现于“人和工具”的和谐应用,相互融合,从这点看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懂人情,而西方人也许更理性吧。

  • 中西餐礼仪有哪些不同的饮食方式

      中西餐礼仪的异同:   一、上菜的顺序和摆放差异:大部分中餐上菜时大都按照汤、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顺序,而西餐则大都按照开胃菜、色拉、汤、水果、餐酒、主食、甜点和咖啡的顺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时会一次性将所有的菜肴上完,同时摆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则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差异: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较简单,多以杯、盘、碗、碟、筷、匙等为主。而西餐的餐具则是五花八门,享用不同的菜肴也会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讲究颇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对应。   三、入座座次差异:中餐用餐时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长幼尊卑来定,“尚东为尊”或“面朝大门为尊”。而西餐用餐时,面对门的且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女主人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 从礼仪角度论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礼仪能够调节人际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所以礼仪是企业形象、文化、员工修养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只有做好应有的礼仪才能为企业在形象塑造、文化表达上提升到一个满意的地位。让大家都喜欢你永远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务必要争取多数人喜欢我们。礼仪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短路线。愿人人沐浴礼仪春风!礼仪【以下称公关关系】是社会关系发展史的一个环节,人们正在逐步揭示它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公关关系是一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第一节公共关系的定义与特征一、公关关系的定义二、公共关系的特点三、公关关系的基本原则四、公关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一、公关关系的定义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是公关状态、公关活动、公关学科以及公关职业的统称。公共关系是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调查、咨询、策划和实施的一种实践活动。二、公共关系的特点1、公开性2、艺术性3、客观性4、情感性5、普遍性6、战略性三、公关关系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平等互利原则?整体一致的原则?全员公关的原则四、公关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由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业组织向政府组织逐步发展的格局。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四、公关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1、建立健全了协会、学会或研究会2、公关教育和理论研究日趋完善。3、向策划业进军4、初步完成与国际公关的对接。5、中国公关开始走上职业化。第二节公共关系的要素由社会组织、公众、传播构成公共关系的三大要素。第一要素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包括:1.竞争性的营利组织:如:大多数经营单位。2.竞争性的非营利组织:如:广播电台、电视台等。3.独占性的营利组织:如:铁路局、电信局等。4.独占性的非营利组织:如:各级政府、机关部门。第二要素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没有公众就没有公共关系。就业来说,面对的公众有二十多种:按空间位置划分有:内部公众、外部公众按重要程度划分有:首要公众、次要公众按一致程度划分有: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按吸引程度划分有:受欢迎公众、不受欢迎公众、被追求公众。按稳定性程度划分:临时公众、周期公众、稳定公众。按发展程度划分有: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其他还有:员工公众、股东公众、消费公众、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等。第三要素公共关系的手段——传播传播是社会组织利用的媒体手段,将自身的信息观点与公众交流、沟通的活动。传播是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信息分享活动。第三节公共关系的职能、程序、职业道德一、公共关系的职能1、宣传引导,传播推广。2、收集信息,监测环境。3、咨询建议,形象管理。4、沟通交际,协调关系。5、解决矛盾,处理危机。二、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俗称:四步工作法:调查策划实施评估三、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2、廉洁奉公,遵纪守法。3、坚持原则,处事公正。4、求真务实,勤奋高效。5、顾全大局,严守机密。6、维护信誉,光大形象。7、认真钻研,锐意创新。第四节公关礼仪的涵义与特征◆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类为了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获得更大的自由,不仅受自然规范的约束,还必须自觉地受一定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规范中,除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礼仪规范。◆礼仪对个人是文明、教养的表现;对人类是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公关礼仪与个人、组织团体的关系公关礼仪与一般礼仪的区别:1.一般礼仪注重体现自身修养、素质;公共礼仪更注重宣传性,扩大影响。2.一般礼仪注重传统性;公关礼仪注重时代性。3.一般礼仪主要在于塑造自身形象;公关礼仪主要目的在于树立组织形象。4.一般礼仪具有民族性;公关礼仪具有民族性,还有国际性。一、礼仪的由来与发展(一)礼仪的含义社会是一个系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体现在人际交往、社会组织之间的交往、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交往。任何一种交往都有其自身的有序性,有序交往都离不开双方或多方的彼此认同,互相尊重。为此,必然选择一定的,共同认可的参照标准,标准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礼仪。礼仪:“礼”即礼貌、礼节;“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程序。理解和运用礼仪的含义,要重视的七个方面:1、礼仪是一定社会,一定关系中,人们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2、礼仪是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产生的。3、礼仪是一种情感互动过程。4、礼仪是一种程序,有一定的套路。5、礼仪的规范、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6、讲究、遵守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面的互相尊重。7、遵行礼仪是现代人获取自由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礼仪的由来礼仪一词在西方,最早见于法语中的Etiq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当Etiquette进入英文后,就有了礼仪的含义,译意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人类对礼仪追求与演进的历史。●在古希腊罗马的诗歌典籍中;在荷马史诗中;在苏格拉底、伯拉图、亚里土多德等哲人的著述中,都有关于礼仪的论述。●产生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古代史诗《伊达》中,对于社交场合的礼宾次序、餐桌上的用餐规矩、酒席中的持杯祝酒、交谈中的词令修辞等已有较为详尽的说明;同时,对于不能遵守各种礼仪规范者,还规定了一定的处罚规则。中国礼仪●中国是一个具有五仟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各方面的礼仪规范可谓源远流长●《辞海》中对“礼”注释为: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②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③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礼仪的产生于原始宗教:在旧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对大自然发生的种种现象无法解释,大自然现象的无穷力量又无法战胜,人们设想为一种寓于人体之内,又不受身体制约的灵魂,而自然现象、万事万物受神灵的驱使,神灵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人们祈祷神灵,保佑平安、降福消灾。创造了种种对神灵虔诚和崇拜的方式,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即:祭天、祭地、祭祖的礼仪,具体古代的五种礼制:吉礼:祭祀鬼神的祭祀之礼。凶礼:遇有凶恶之事而进行的哀吊之礼。现代公关礼仪军礼:用以统一诸侯邦国制度的镇之有威的礼仪。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天子与宾客相待的礼仪。嘉礼:古代喜庆相欢之事举行的礼仪。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对礼仪非常重视,并发展了礼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学专家。他提出:礼是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按一定规律和程序处理人际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朴的品格;文:礼节、礼仪;君子:有教养的人。注重质而不注重文的人,势必显得粗鲁、粗野。注重文而不注重质的人,也会显得虚伪、浮华。唯有在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礼记》我国一部重要的礼仪学古典专著:告诫人们在交往时应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语言之美,穆穆皇皇”。行动上不要出格,表情上不要失态,言语上不要失礼,说话时要用谦恭文雅去表现语言之美。荀况:历史上的一位哲学家认为:礼是目标、理想,又是行为过程。提出:人无礼则不德,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清代学子李子潜编写的“三字经”《弟子规》要求他的学生,从早到晚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必须按礼仪程序去做: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空位,勿乱顿,致污秽。步从容,立端正,缓揭帘,勿有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曾在汜桥遇一老者,老者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令张良取上来给他穿上,如此取鞋、穿鞋折腾了三次。张良这种忍辱求礼精神,被老者看作可教之子,赐予张良一部兵书,使张良后来成为汉朝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为自己的老师徐特立六十花甲祝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是世界公认的最有风度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时至今天历史上最高尚的文明礼仪。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塑造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公民,提倡“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礼仪的发展从原始的宗教礼仪→儒家学说→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从古代繁琐礼仪→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礼仪无不显示着它的重要作用。(四)人类探索礼仪的原因1、从根源上看,有两点制约第一、由人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在社会关系中主要的关系是:第二、由人的需要决定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知礼貌,守礼节知礼貌,守礼节知礼貌,守礼节知礼貌,守礼节知礼貌,守礼节2、从现实性上看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遵从礼仪是个人获得自由的重要保证。第二、公关礼仪是影响社会组织得失成败的重要因素。二、公关礼仪学的内容及礼仪修养的特征及功能公关礼仪是礼仪在公关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公关活动效果有着重大的影响。公关礼仪:即公共关系礼仪。公关礼仪是公关人员代表社会组织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为了塑造个人和组织的良好形象,应当遵循的尊重他人、讲究礼节、注重仪表、仪态、仪容、仪式等的规范或程序。公关礼仪是组织风貌,员工精神状态,公关人员素质水准的集中表现。公关礼仪学内容包含:见面礼仪、访送礼仪、交谈礼仪、体姿礼仪、电话礼仪、空间礼仪、服饰礼仪、宴请礼仪、次序礼仪、就业礼仪等。礼仪修养的特征:第一、以学识为基础。第二、以长远为方针。第三、以公众为对象。第四、以美誉为目标。第五、以自觉为桥梁。第六、以灵活为原则。第七、以真诚为信条。礼仪的功能:之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之二:有助于人们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之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之四:有助于进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可以么?

  • 亚洲国家在习俗礼仪与礼仪禁忌上有哪些

      亚洲主要国家的节习俗禁忌   (一)日本   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日本人性格内向,好胜心强,自尊心强,勤劳刻苦,注意遵守时间,注重礼节。   1.生活习俗   由于四面环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对各种海味格外青睐,尤其是生蛎肉、生鱼片。日本人喜欢吃泡菜及用酱、蔬菜、豆腐、香菇、紫菜等海味菜制成的“大酱汤”,这种“大酱汤”被称为“母亲的手艺”。日本人注重茶道、茶礼。茶道仪式十分繁琐。在日本精于茶道,被认为是身份、修养的绝好表现。   日本人特别钟爱樱花,把它奉为国花。   2.宗教信仰   日本人主要信仰佛教和神道教,崇尚武士道精神。   3.禁忌:   日本人很讲究餐桌礼仪,单是在使用筷子时就有八种忌讳:一忌舔筷、二忌迷筷、三忌移筷、四忌扭筷、五忌插筷、六忌掏筷、七忌跨筷、八忌剔筷。除此之外,还忌用同一双筷子给席上所有的人夹取食物。   日本人不喜欢荷花图案,认为它是不吉祥之花,是祭奠死人用的花。而对于菊花,认为它是一种高贵的花,16瓣的菊花是皇室专用花饰,虽然深受普通民众喜爱,却不能作为礼品随意送人。探望病人时,如果送山茶花、仙客来花、白色的花和淡黄色的花,将是不受欢迎的。   在日本,人们还忌讳把梳子作为礼物送人,因为梳子的日语发音近似“苦死”。除此之外,圆珠笔、T恤衫、火柴和广告帽作为礼物送人也不成敬意。   对于数字,日本人普遍对奇数有好感而不喜欢偶数。忌讳的数字有4和9,原因也是因为日文中4和“死”、9和“苦”的发音相同。   如果要与日本友人合影,忌三人一排,因为他们认为被夹在中间人将会有厄运。   当你在招待日本人时,即使他吸烟,你也千万不要给他敬烟。因为日本人不喜欢别人给自己敬烟,也绝不会给别人敬烟。   请记住,在给日本朋友寄信时,千万别把信封上的邮票倒贴,因为倒贴邮票在日本是绝交的表示。     (二)韩国   1.生活习俗   韩国人以其文化悠久为荣,他们讲究礼貌,待客热情,普通民众都有很好的礼仪素养,敬老爱幼,热情待客,重视礼尚往来。韩国人对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非常看重,在与人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之前,他们认为举止合乎礼仪是至关重要的。倘若在从事商业谈判的时候能遵守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对你的好感倍增。韩国人喜欢辛辣食物,特别喜欢中国菜中的川菜,日常以米饭、冷面为主食,爱吃泡菜、烤牛肉、烧狗肉、人参鸡等。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木槿花是韩国的国花。   2.宗教信仰   韩国人信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3.禁忌   到韩国人家里做客,进入室内时,要将鞋子脱掉留在门口,这是最普通的礼仪。与韩国日人相处时,宜少谈当地政治,多谈韩国文化艺术。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大声说笑。在与韩国人共进工作餐时,不可边吃边谈,因为他们认为吃饭的时候不能随便出声。   对于数字,韩国人不喜欢“4”,因为“4”字在韩国语中发音与“死”一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因而楼房没有4号楼,旅馆不称第4层,餐厅没有第4桌,军队里也绝不用“4”字编号,医院更没有带“4”的楼层和病房。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许多韩国年轻人不喜欢“13”这个数。韩国人喜欢单数不喜欢双数,在他们向人敬酒、献茶、布菜时,力避2、4、6、8的数字单位。   在韩国,姓“李”的人很多,但人们不喜欢别人将“李”姓解释为“十八子李”。这一点就与我们中国人的习惯称谓有很大的区别。     (三) 新加坡   1.生活习俗   新加坡是一个文明国家,花园国家,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华人。新加坡华人的乡土意识强,一向有勤奋、谦虚、可靠的美德。新加坡人的时间观念强、讲究卫生。新加坡人以米饭包子为主食,偏爱中国广东菜,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喜欢吃咖喱牛肉。   卓锦·万代兰(兰花的一种),又名胡姬花是新加坡的国花。   2.宗教信仰   新加坡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它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不同民族的新加坡人信奉的宗教不同,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等。   3.禁忌   在新加坡旅游观光或公干的人要特别注意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讲究清洁卫生,保护环境,如在该国随地丢弃废物或乱涂乱写,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嚼口香糖、吸烟、吐痰等在中国不算违法的事,但在新加坡你就会受到当地法律的严厉制裁,不仅要交高额的罚金,还有可能被示众,甚至被鞭打。在新加坡,出言不逊、蓬头垢面、衣冠不整、胡子拉碴或留长发的男子都会让人侧目而视。   在与新加坡人交谈时,要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可以谈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在恭贺新加坡人时,忌说“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因为他们认为“发财”两字,有“横财”之嫌,而“横财”就是不义之财。因此,祝愿对方“发财”,无异于挑逗、煽动他人去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新加坡人鄙视和抵制所有这些对社会有害的行为。   红、绿、蓝色受到新加坡人的欢迎,而黑、白、黄是新加坡人禁忌的颜色。禁忌的数字是4、7、13、37和69。   伊斯兰教是新加坡的主要宗教,进清真寺的人必须要脱鞋,伊斯兰教徒禁食猪肉。新加坡的印度人、马来人忌用左手给人递东西。如果你是商人,要想把商品出口到新加坡,千万记住:在商标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   虽然中国人喜欢乌龟,视它为长寿及懂得自我保护的代表,但新加坡人却不喜欢乌龟,把它喻为不够光明磊落、遇事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四)印度   1.生活习俗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社交场合人们讲究等级,重视身份有别。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礼仪讲究,常用的见面礼就有三种:一是贴面礼,二是摸脚礼,三是合十礼。其中合十礼用得最为普遍,当他们迎接贵宾时,双手合十于胸前,然后主人要向客人敬献花环,并亲手将花环套在客人的脖颈上。印度人以大米为主食,爱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尤其对中国川菜感兴趣。印度人特别讲究卫生,每天都洗澡且只洗淋浴,因为他们认为澡盘里的水是死水,不洁净。在印度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做饭前要沐浴更衣,因为厨房被他们认为是神圣的地方,任何外人和未沐浴的家人都不能进去。印度人在饭前要洗手,不吃剩下的食物。   印度的国花为荷花。   2.宗教信仰   印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小部分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等。   3.禁忌   印度是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多种宗教,习俗不尽相同。其中大多数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把牛当成神圣之物,特别禁食牛肉和牛皮做成的食物。印度教上层人士食素戒荤,连用素食制成的仿荤食品也忌食。反感喝酒,他们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忌讳左手传递东西和食物,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切莫抚摩小孩的头,忌用澡盆给小孩洗澡。   大部分印度人不喜欢的颜色有白色、黑色、灰色,认为白色表示悲哀,黑色、灰色表示消极;“1”、“3”、“7”是不讨他们喜欢的数字;他们把许多动物(如牛、孔雀、蛇)人化、神化,但与中国人相反,他们不喜欢龟、鹤及其图案,也忌讳弯月的图案。   切不可认为用点头表示“YES”,用摇头表示“NO”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印度的咯拉拉邦,安得拉邦等地有摇头表示同意的习俗。     (五)泰国   1.生活习俗   泰国素有“千佛之国”之称,佛教对泰国的政治生活、文化艺术以及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男子一般20岁左右,必须去寺庙当3个月的和尚,学习佛经,即使王公贵族也不例外,只有当过和尚,才能还俗。深受佛教影响的泰国人很有涵养,在待人接物中,讲究微笑、礼让,在世界享有“微笑之国”的美誉。普通泰国人见面通常施“合十礼”,双手举得越高越表示尊敬对方。泰国的官员、学者和知识分子见面握手问候,但男女之间不握手。平民拜见国王施跪拜礼,国王拜见高僧时也须下跪,儿子出家为僧,父母也要对其行跪拜礼。泰国人喜欢吃民族风味的“咖喱饭”,喜食辣椒、鱼露,青睐中国菜中的广东菜和四川菜。泰国人喜欢冷饮,喝桔子汁或橙汁时喜加盐末。吃水果不仅放冰,也放盐末和辣椒末。僧人每日二餐(早、午),过午只能喝水和饮料,但僧人可吃肉。   泰国的国花为睡莲。   2.宗教信仰   泰国人大多信仰佛教,全国佛寺多达三万多座。   3.禁忌   泰国人进寺庙烧香拜佛或参观时,不得赤胸露背,衣帽不整洁,这会被认为玷污了圣地,对神佛失敬。进庙时,每个人须脱下鞋子,并且不得踩寺庙的门槛,他们认为门槛下住着神灵。泰国的寺庙很多,但忌讳参观寺庙的人随意给佛像拍照或抚摸佛像。   泰国人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触摸泰国人的头部,则认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小孩的头部,则认为小孩一定会生病;长辈在座,晚辈必须坐在地下,或者蹲跪,以免高于长辈头部,忌他人拿着东西从头上掠过。泰国人习惯睡觉时,不能头朝西,因为日落西方,象征死亡。泰国人在接受礼物或递送东西时用双手,忌用一只手,特别是左手。跟泰国人接触时,千万不要动手拍打对方,用左手接触对方或讲话时以手指对对方指指点点,也是不允许的。在泰国,人们“重头轻足”,认为脚除了走路再无其他用处。凡用脚指示方向,用脚踩踏门槛,盘足而坐或以脚底对着人是非常失礼的举止。   在泰国民间,人们忌讳狗、鹤和龟的图案,送给泰国人礼物要避开这三种动物。   当你与泰国人谈好一笔生意,需要对方签名时,请勿准备红笔。因为在泰国有一个习俗,即人死后是用红笔将死者姓名写在棺材上。如果对此不了解,不仅会让生意泡汤,还会失去友谊,招来愤恨。

  • 现代国际商务礼仪的主要原则 和 国际商务1项活动的礼仪礼俗禁忌趣闻

      国际商务礼仪交往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维护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周恩来同志曾经要求我国的涉外人员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任何复杂艰险的情况下,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江泽民同志则指出: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求同存异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五、信守约定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信守约定的原则,是指在一切正式的国际交往之中,都必须认真而严格地遵守自己的所有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约会必须要如约而至。在一切有关时间方面的正式约定之中,尤其需要恪守不怠。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第二,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并且主动地负担按照规定和惯例因此而给对方所造成的某些物质方面的损失。   六、热情有度   热情有度,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是要示人们在参与国际交往,直接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仅待人要热情而友好。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待人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否则就会事与愿违,过犹不及。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要遵守好热情有度这一基本原则,关键是要掌握好下列四个方面的具体的度。   第一,要作到关心有度。   第二,要作到批评有度。   第三,要作到距离有度。   在涉外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距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不同的情况。   其一,是私人距离,其距离小于0.5米之内。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其二,是社交距离,其距离为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其三,是礼仪距离。其距离为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其四,是公共距离。其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叫作"有距离的距离"。   第四,要作到举止有度。要在涉外交往中真正作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不要随便采用某些意在显示热情的动作。   二是不要采用不文明、不礼貌的动作。   七、不必过谦   不必过谦的原则的基本含意是:在国际交往中涉及自我评价时,虽然不应该自吹自擂,自我标榜,一味地抬高自己,但是也绝对没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我贬低,自轻自贱,过度地对外国人进行谦虚、客套。   八、不宜先为   所谓不宜先为原则,也被有些人称作不为先的原则。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涉外交往中,面对自己一时难以应付、举棋不定,或者不知道到底怎样作才好的情况时,如果有可能,最明智的做法,是尽量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尤其是不宜急于抢先,冒昧行事。也就是讲,若有可能的话,面对这种情况时,不妨先是按兵不动,然后再静观一下周围之人的所作所为,并与之采取一致的行动。   不宜先为原则具有双重的含意。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在难以确定如何行动才好时,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采取任何行动,免得出丑露怯。另外一方面,它又要求人们在不知道到底怎么作才好,而又必须采取行动时,最好先是观察一些其他人的正确作法,然后加以模仿,或是同当时的绝大多数在场者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九、尊重隐私   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务必要严格遵守尊重隐私这一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下列八个方面的私人问题,均被海外人士视为个人隐私问题。   其一,是收入支出。   其二,是年龄大小。   其三,是恋爱婚姻。   其四,是身体健康。   其五,是家庭住址。   其六,是个经历。   其七,是信仰政见。   其八,是所忙何事。   要尊重外国友人的个人隐私权,首先就必须自觉地避免在对方交谈时,主动涉及这八个方面的问题。为了便于记忆,它们亦可简称为个人隐私八不问。   十、女士优先   所谓女士优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它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异性进行社交活动之时。女士优先的含意是:在一切社交场合,每一名成年男子都有义务主动自觉地以自己实际行动,去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并且还要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去为妇女排忧解难。倘若因为男士的不慎,而使妇女陷于尴尬、困难的处境,便意味着男士的失职。   女士优先原则还要求,在尊重、照顾、体谅、关心、保护妇女方面,男士们对所有的妇女都一视同仁。   十一、爱护环境   作为涉外礼仪的主要原则之一,爱护环境的主要含意是:在日常生活里,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地加以爱惜和保护   在涉外交往中,之所以要特别地讨论爱护环境的问题,除了因为它是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的社会公德之外,还在于,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它已经成为舆论备加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国际交往中与此有涉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要明白,光有爱护环境的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   第二,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在爱护环境的具体问题上要好自为之,严于自律。具体而言,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特别需要在爱护环境方面备加注意的细节问题,又可分为下列八个方面。   其一,不可毁损自然环境。   其二,不可虐待动物。   其三,不可损坏公物。   其四,不可乱堆乱挂私人物品。   其五,不可乱扔乱丢废弃物品。   其六,不可随地吐痰。   其七,不可到处随意吸烟。   其八,不可任意制造噪声。   十二、以右为尊   正式的国际交往中,依照国际惯例,将多人进行并排排列时,最基本的规则是右高左低,即以右为上,以左为下;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大到政治磋商、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小到私人接触、社交应酬,但凡有必要确定并排列时的具体位置的主次尊卑,以右为尊都是普遍适用的。

  • 汉语禁忌语及其文化根源

      1.称谓禁忌?   称谓禁忌亦即名讳方面的避忌。讳始于周,《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孔颖达)〔疏〕:"自殷以往,未有讳法。讳始于周。"《礼记·檀弓》云:"死谥,周道也。"(孔颖达)〔疏〕:"以殷尚质,不讳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更无别谥。尧、舜、禹、汤之例是也。周则死后别立谥,故总云周道也。"可见,自周朝开始,人们有了讳避称谓的习俗。当时,是在人死后,开始讳称他的名字。《礼记·檀弓》云:"卒哭而讳。"如必称死者的名字时,应称其讳,即其神名。这种人死后称其讳,而不称其原名的习俗,是要将一个人的阳世与阴世区别开来,使得鬼神不能知晓他的原名,因而不能危害与其原名有着许多联系的阳世间的所有事物。周朝讳事初兴,并不完善。到了秦汉时代,避讳缺席渐臻完备。《史记·秦始皇纪》中已有"秦俗多忌讳之禁"的记载。且,不但人死后讳名,生前也要讳名了。这可能与当时用名字实施巫术的风习兴盛有关。俗以为默念仇人的名字,或是书写某人的姓名就可实施黑巫术,将其人致于死地。最初的避讳是在上层社会、权威人士之间实行,后来流行于民间,影响到各家各户,成为一种民间惯习。?

  • 从饮食和礼仪两个角度说说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进入21世界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中国菜的讲究“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是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和烹制。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座位的排序: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 禁忌文化的不同主要是由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阿拉伯人喜怒莫测,性情暴烈,容易冲动,固执己见。为了使对方高兴,阿拉伯人常许诺自己办不到的事,而外来人在不了解情况时也常信以为真。阿拉伯人很讲究礼尚往来。由于他们很富有,送礼时显得慷慨。他们喜欢金色,喜欢用钢笔作为礼物。去阿拉伯人家做客时,可以带些受欢迎的美国和德国制品。不要送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他们认为动物会给人带来厄运。在沙特阿拉伯,一般人在外多以握手问候为礼。如果双方(指男子)信仰一致或热情友好则以左手搭在对方右肩上,然后左右贴面三次。有时候主人为表示亲切,会用左手拉着对方右手边走边说。交换礼物时,用右手或双手,忌用左手。按穆斯林的习俗,该国忌食猪肉、有贝壳的海鲜和无鳞鱼,肉食不带血。应邀到主人家做客时可以带些小礼品,如糖果、工艺品等。别送酒类礼品。不能单独给女主人送礼,也别送什么东西给已婚的女子。忌送带妇女图片及妇女形象的雕塑品。与阿拉伯人初次见面就送礼,可能会被认为是行贿。切勿把用旧的东西送给他们。清真寺内严禁穿鞋进入。不戴面纱的妇女忌进清真寺,忌男女当众拥抱接吻,妇女在陌生人面前要戴面纱。

  • 参加葬礼因注意哪些礼仪与禁忌?

      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您的诚意和风度。 一、 参加葬礼的服装要求   各个国家在丧礼的具体形式上,根据死者生前的宗教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的规矩。但是无论怎样,如果应邀参加丧礼,女性应穿深色正式服装,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不可穿红戴绿,不用花手帕,切忌浓妆艳抹,戴装饰品。   二、 葬礼致意的礼数   接到“讣告”的亲友熟人,可以写唁函、发唁电给死者的家属,以示哀悼。   给葬礼送花,可在葬礼举行前,通过葬礼承办人或花店办理。如“讣告”上写明“敬辞鲜花”(noflower),则应当遵从,不必送花。送花时,应附上写有悼唁字句或“献给xxx”字样的飘带,并附有赠花者的姓名,要注意外国习惯不用纸花。也有的人写挽联、诗或文章以纪念死者。很亲近的亲友可以登门吊唁,并帮助家属治丧。但如死者的亲人不愿接见亲友,则应当不登门致哀。   非宗教性的葬礼,常常就在公墓的礼堂或墓地举行。葬礼应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深思默祷,向死者沉痛致哀。在西方参加葬礼一般不嚎啕大哭,不要过分流露悲伤,因为那会增加死者亲属的悲痛。当然也不应强作笑容或谈笑。同死者家属握手时,可以不说话,也可以低声说几句表示悼唁和慰问的话,如“接受我深切的哀悼”、“请节哀”、“多保重”等。在葬礼进行时,不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哀伤的死者亲属。吊唁者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