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起源

  • 中国汉族姓氏的起源先后顺序是怎样?

      从远古到文明时代,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因此,最古老的姓氏大都以女为偏旁,如姜,姬等。然后就是以图腾为姓氏的,如熊,鹿等。还有以诸侯国的名称为姓的;以地名、植物名为姓的等等。   采纳哦

  • 颜姓起源汉族鲁国堂是哪一支来的

      大部分的颜姓都生活在北方,而南方的颜姓却以云贵一带为中心散居分布,说明两地的颜姓有不同的来源。

  • 汉族的禁忌?

      汉族禁忌:   饮食禁忌:   忌吃饭前敲碗、桌;忌将筷子插在已盛饭的碗中;忌饭后扣碗;忌白喜事情菜肴单双数上错(二老缺一上单,否则上双);   住房禁忌:   忌在门槛上站、忌邻居盖房超前或过高;忌房门与烟囱相对;忌戴绿帽;忌摇空悠车;忌午后探病人;忌房前栽杨,房后栽柳,忌儿童出水痘时炒豆或崩苞米花等。   生活禁忌:   禁初夕打破器皿;忌正月初一至初五扫地、杀生,水和垃圾等出屋门;忌初二至初七动针线;忌礼物送钟;忌下午结婚;忌婚礼席上白色豆腐菜;忌夫妻在娘家同房。   汉族家中礼节:   问候、握手。春节期间互问“过年好”“发财”。晚辈对长辈实行跪拜叩首礼。清末和民国时期,境内各行各业徒弟拜师要行一跪四叩首礼。   接待客人要主动到门外热情迎接。主客交谈时家人应避开,不要面带倦容,打呵欠或不时看时钟。吸烟时不能对着客人划火柴、吐烟雾、咳嗽,打喷嚏应把脸扭向旁边,最好用手帕掩住口鼻。客人告别时要婉言相留,如走时要让客人先行,随后送至门外。汉族人请客,客人要按时赴约,待客菜肴宜双数,主食以红小豆饭为上品,主人要陪到客人表示酒足饭饱方可下桌。饭后要敬茶并彻心相谈。

  • 汉族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宗教习俗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   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饮食习惯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   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民族服饰   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连属两种基本的形制,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秦代男子穿袍式三重衣,腰束   革带,带端缀有带钩,下穿裤或腿裹"行膝"。妇女穿袍式三重衣,衣前下摆为围裙式大衫。唐朝的男服综合以往历代及西北、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袍衫多为圆领、窄袖,下摆长至膝或足。女子服装上小下大,上穿窄半袖短襦,下穿长裙,裙头带高至乳上,肩上加披帛。

  • 汉族的民俗民风有哪些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汉族主要从事农业,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鸡、鱼、猪、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以大米为主食的,习惯将大米做成米饭、粥或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习惯将麦面做成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任,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闽、皖、鲁、川、湘、浙、苏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鼎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着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余下全文>>

  •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 节 旧时称为元旦,俗称过年,时间从初一至十五日。初一零时起各家各户燃放鞭炮,辞旧迎新。天刚破晓,乡间妇女到井(河)边“抢新水”。这一天,一般不走亲访友,不杀生,有的人吃斋。城乡都有贴春联、贴门神的习惯。人们出门相遇,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从年初一开始,城内就开展舞龙舞狮活动。舞龙的标名“祥龙”;舞狮的叫“瑞狮”。龙狮出发前就给各商号、大店送帖,通知有龙狮队来拜年。龙狮队一到门前,店主先在旁边放一串鞭炮,待大狮靠后,小狮子上前时,便燃放鞭炮向小狮子掷去,俗称“烧狮”。烧完狮后,武术队上前表演武术,接着户主在高楼窗口伸出一条竹杆,挂着一个大“利是”连同一棵生菜,让舞狮的人边舞边爬着自带的大竹篙,或叠成人梯,到顶上由狮子衔取,俗称“抢青”。取下“利是”,又燃放一串鞭炮,以示送行。也有入屋舞狮的,名曰“扫荡”,意为把污晦邪气扫掉。每年舞狮舞龙活动持续到元宵节。乡村中的青年男女多结伴到外游玩,观看舞春牛和其他娱乐活动。年初二,各家各户清早起来杀鸡热粽供神,叫做接财神,乡间称为祭,即“开年”。亲戚朋友互相来往拜年。一般是晚辈携带礼品到长辈家里拜年。出嫁的女子也在这天偕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娘家贺年,所携带的礼品须有大阉鸡。外家也备粽子、年糕、米花糖、油糍粑等食品回送,名曰“送年茶”。如果女儿未生小孩,娘家须送慈菇,并且祝贺说:“今年添个慈菇蒂”(即生男孩)。如果是新娘回来,还要加上两条甘蔗,意为祝他们夫妇生活从头甜到尾。初七是人日,老人说这是众人的生日。这天早上,各家各户煎年糕、炒粉利、热粽子吃;晚上还杀鸡饮宴。乡间在十二日、十三日这两天,欢聚在庙里观看演春傩和师公戏。十五日元宵节,乡间杀鸡备肉祭祖先,合家饮宴。城里闹花灯。白天有“偷青”之俗,即到别家的菜园里偷摘青菜,特别喜偷葱、蒜或芹菜,认为吃了会聪明伶俐和勤恳。据说如果偷青时被人发现叫骂,那么身上的晦气就转到那骂人的身上了,所以园主就是看见了也不吱声。   土地诞节 二月初二,乡间汉族杀鸡杀鸭去祭田头和到福德祠(即土地庙)拜土地爷。上尧一带汉人在这一天,把土地公神位安立于村前溪水出口处拜祭,以保佑村中财气不外流。城市里一般都在自家门前脚下用红纸写上“门官土地之神位”,作为土地爷来供奉。   清明节 清明前后几天,各家各户做五色糯饭,备上祭品去拜山(即扫墓),以祭祀先人。现在人们还到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扫墓,缅怀革

  • 汉族葬礼的入 殓

      入殓多数是亡后第二天傍晚太阳落山以后进行,如果是在凌晨或上午去世,一般在当天傍晚入殓。入殓前,儿媳妇、闺女、孙女三人边哭边到村中十字路口装“土鸡鸡”,因为十字路口是神鬼都要经过的地方。“土鸡鸡”是入殓时给死人枕的枕头,俗称“鸡鸣枕”,用白布缝制成雄鸡的形状,一端用红布缝上鸡冠,另一端缝成鸡尾,中间凹下。有鸡鸣天亮,大梦初醒之意。装“土鸡鸡”时,儿媳妇手提切菜刀,闺女手拿土鸡鸡,三人跪于十字路口,媳妇用菜刀在地下砍三下,然后三人边大哭边装路上的土,装满后回到棺材前。入殓时,首先由阴阳在无盖的棺材上面摇摇铃,而后孝子们开始打垫棺材。棺材的底部垫上厚厚的干草(谷草),两头用草纸(卫生纸)填实挤严,防备尸体腐烂流出液体。干草上面再铺上褥子。入殓要把死者从屋内移到外面,由死者的长子扶头,其他孝子抬腰或脚,要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平躺仰卧。死者头枕土鸡鸡,脚登莲花脚枕,表示已赴西天拜佛到极乐世界,修成正果。入棺后,久病不瘉的人要赶来,摸一摸死尸的手。据说,摸过之后,死尸可将病魔带走,病人很快即可痊瘉。这时,主子家的人如果在场,则要看一看死者,同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并要同死尸说几句话。无非“放心哇”、“走好”之类的话。之后,主子家的人就可回去,直到发送的前一日再来。主子家勘验完尸体后,孝子把死者袖口和脚上捆的麻纰解开。从死者的袍襟内一角剪下一块布来,要交给第一继承人长子(或长孙)的儿媳妇存放,俗称“富贵”,据称日后会大发大富。把亡者生前爱好之物放置四周,殉葬物里还包括金银财宝。不能让亡人奔波劳累一辈子,死时空着手走,避免应了“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说法。民间富户讲究让亡人左手执金,右手握银,穷人就只好放些铜钱。大儿子(没儿子女儿也可)手持酒精棉花,给亡父(母)揩擦眼睛、嘴唇,称为“开光”。最后,在死者上身盖“七星覆面”(指北斗星座),有的棺材里自带“七星板”。同时,还要把死者生前掉的牙(和其它缺损的肢体代替物)等包好一并放入棺材。盖棺时,阴阳先生边摇铃边念咒:“日吉时辰天地开,盖棺大吉大发财,天清地美日月明,盖棺与孙进财丁。”然后孝子用长命钉(木辖)封闭。钉木辖时,孝子要按对死者的称呼呼唤:“××躲钉!”如在出殡起灵前开光,则只盖棺盖,不封钉。 钉只能用木头制作,不能使用铁钉,否则不能转世为人。入殓用的棺材,以木质坚硬、具有特殊香味、能防腐的柏木为上等,油松次之,以柳木最为一般。即使用其他木质制作,大小材头板也要用柏木板材镶嵌。因柏木有特殊香气,可防止獾子、老鼠、穿山甲等野兽啃破棺材,撕咬死尸。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不到50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50岁后多涂金黄色,称为“金棺”。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或“万字不断头”。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之灵位”;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铂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木内底部另附一块凿有七个孔的衬板,叫做“七星隔板”表示死者“驾鹤仙去,身入西天”。

  • 汉族的特色饮食是什么?

      饺子 面条 春饼 春卷 豆腐脑 粽子 这是大的 各地方也有些许不同 比如我们这有一种有类似芦苇包的带馅面食 薄了叶饼 太多了

  • 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神有哪些?

      帝俊 羲和(十日之母 太阳神) 常羲(十二月之母 月神) 东皇太一 西王母(女仙之主)东王公(男仙之主) 蚩尤和刑天(战神) 三清六御(九皇尊号) 二十四星宿 十殿阎罗 十大阴帅 黑白无常 孟婆太多了

  • 除了汉族还有哪些民族的简介

      1、蒙古族   2、满族   3、朝鲜族   4、赫哲人   5、达斡尔族   6、鄂温克族   7、鄂伦春族   8、畲族Shēzú   9、黎族   10、壮族   11、瑶族   12、京族   13、高山族   14、仫佬族 Mùlǎozú   15、毛南族   16、土家族   17、回族   18、土族   19、东乡族   20、撒拉族   21、保安族   22、裕固族   23、锡伯族   24、俄罗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