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民俗禁忌

  • 尼泊尔有什么民俗禁忌

      尼泊尔禁忌:   1、进入印度教寺庙前务必征得同意,因为寺庙一般是不向非教徒开放的。   2、尊重当地信仰,皮毛物品严禁带入寺庙大门内,不得触及圣所内的供奉物品。不要爬骑在神像上面玩耍或拍照。   3、禁食黄牛肉,不得屠宰雌性动物为食。   4、尼泊尔妇女比较保守,切记问候时不要有任何身体上的接触。   5、注重着装,女性旅行者不要过于暴露。   6、公开的亲昵行为是不被喜欢的,别在公众面前作“爱情表演”。   7、尼泊尔人相信神祗居住在人的头顶,所以切记不要抚摸小朋友的头。   8、进入寺庙、住宅之前要脱掉鞋子。而且在室内不要跨过尼泊尔人的身体或脚,绕路而行或麻烦对方让一下。   9、不要用脚去碰尼泊尔人或物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冒犯行为。   10、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过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触别人的食品或餐具。   11、同印度人一样,尼泊尔人方便后用左手蘸水冲洗。左手在尼泊尔人的生活习惯与观念中代表不洁,握手或传递东西时最好用右手或双手。

  • 国家文化网 回族民风民俗

    回族,有人口约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 汉语为回族的通用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爱摔牛的运动,喜食炸油香。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醃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家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地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四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諡美之词。 日常饮食习俗 日常食品......馀下全文>>

  • 澳门的民俗禁忌

      1.民俗风情   澳门人爽快热情、开朗真诚,说话干脆,善于结交朋友,喜欢相聚。对吉祥话、吉祥物和吉祥数字较为偏爱,如”恭喜发财”、”鱼”、”8”、”6”等。澳门人不习惯在家中招待客人。开张庆典要舞狮耍龙,摆放供台,点香乞求保佑。新船下海,要燃放鞭炮,求助平安。生儿育女要设汤饼宴,分送姜醋与邻里或亲友品尝,外省人则分送红鸡蛋。   2.重要节日   澳门96%的居民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在澳门得以弘扬光大,尤以民间节日文化最为丰富,保持了独特的传统色彩,而且有的节日活动具有国际性。澳门属于民俗、节假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这些节日里,还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贺活动,如清明节的踏青、扫墓,重阳节的祭祖,端午节的吃粽子、划龙船,中秋节的吃月饼、摆花灯,春节的行花市、派利市等。   属于宗教的节日有:复活节、追思节、圣母无原罪瞻礼日、圣诞节等。此外,市政假期有2日,公务员还有2日特别豁免上班的假期。澳门还有多项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和一些传统的农历节日,但不列入公众假期,如每年农历3月23日的”天后诞”,农历七月十四日的盂兰节(俗称鬼节)等。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 去泰国有什么要注意的民俗,禁忌?

      Q:泰国有何风俗民情或禁忌?   A:泰国社会文化与中国有些差异,有些当地风俗习惯不可不知,以免触犯当地人,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更影响游兴:   1.泰国人相信每个人头上都有精灵,被人摸头或以手挥过头顶,将使精灵之光黯淡无神因此切记不可摸泰国人的头。   2.不可用脚指来品,泰国人认为脚是最污脏的地方,因此以脚指物品及水果都是不敬的。   3.泰国为佛教国家,男士必须出家修行,因此在泰国旅游期间,您可常见到泰国和尚,女性不可碰触和尚之身体,否则他多年修行将毁于一旦。   4.泰国交通驾驶靠左边行驶,与中国相反,逛街过马路请先注意右边再看左边。   5.水不可生饮。

  • 盛夏的立夏民俗

      两种立夏日孩童们的习俗。每当立夏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将一些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在冷水里浸泡后,将蛋套上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们的脖颈上。四邻的孩童们三五成群欢聚在一起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地斗下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不破者为第一,称为大王,蛋尾不破者为第二,称为二王或小王,这种比试称为斗蛋。另外,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日方醒,醒来就散布瘟疫,孩童受害最甚。女娲闻之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应允凡立夏日孩童胸挂者一律不加伤害,这即是孩童挂蛋的由来。疰,中医指发于夏令的身倦肢软、食欲不振等症状。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说这样即能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这缠系的丝线人们称为“疰夏绳”,亦称为“长命缕”。立夏日旧时跟其它很多节令一样,亦有很多食俗,如立夏当天要喝“立夏粥”,吃“立夏饭”、“立夏狗”、“立夏蛋”,喝“立夏茶”以及立夏时尝鲜、尝新等食俗。老北京农村在立夏这天,要喝立夏粥。即在村中庙宇戏台前,或树林草地空旷处,挖坑坐锅点火起灶。由村中长者挨家挨户取来各种米和豆,用这百家米豆熬煮成粥,然后全村老少携碗筷来索一碗立夏粥。同时村里男女演出“社火”节目,届时喝粥声、歌舞声,欢声笑语热闹异常。一起喝立夏粥,既象征全村人和谐亲情,也是为保一夏天老老少少平安、无灾无病。旧时有一首打油诗曰:“一碗立夏粥,终身不发愁;入肚安五脏,百年病全丢。”这种喝粥确是一种安五脏、应时宜人、有利健康之俗。古今人们都视“粥”为养生佳品,古时曾有“家贫食粥,荒年账饥食粥,养生食粥”之说。吃粥正值春耕农作劳累后,是对人体最佳的滋补营养品。在民间还有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拌和白粳米或糯米煮成的五色饭,或用蚕豆、腊肉、春笋、糯米煮成的蚕豆饭,民间俗称“立夏饭”,也有用糯米粉捏成蒸熟的“立夏狗”,说小孩吃后像狗一样强壮,不得疰夏病。入夏后,人们有用一些早熟的蔬果尝鲜、尝新之俗。民间在立夏有“尝三鲜”之说,即蚕豆、苋菜、黄瓜的“地三鲜”,樱桃、枇杷、杏子的“树三鲜”,海蛳、河豚、黄鱼的“水三鲜”。还有“立夏得食李,能令颜色美”、立夏吃桑葚樱桃等食俗。在老北京入夏后四五月开始,胡同里就会有很多来自郊县的农民挑着挑儿,出售早熟的蒜苗、黄瓜、香椿、豌豆、蚕豆、韭菜等青菜。亦有高声吆喝“杏儿果蜜哟”、“红樱桃来大桑葚儿哟”、“江米藕”、“大黄鱼哟”等卖水果海产品的。家庭主妇、孩子们从四合院听到吆喝声,纷纷走出购买,都只为了一个尝鲜尝新。北京的桑葚儿、樱桃,清代时曾被奉为皇家贡品。桑葚产于地处永定河畔的大兴县,因土质等种植的优越条件,旧时黑白红各色桑葚产量很高。樱桃产地则在门头沟的樱桃沟村,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至今仍有占地一千亩种植樱桃。桑葚味道甘甜,樱桃色艳酸甜,曾是皇宫中及平民百姓喜食的营养水果。入夏后北京之热与日俱增,也正是柳绿花红百花绽放之时。元明清时皇族们要到西山的皇家园林避暑,文人墨客也爱到古寺中乘凉,如纪晓岚、曹雪芹,就都去过什刹海寺卧佛寺中当寓公避暑。一些名人学子百姓,也登妙峰山去娘娘庙或大觉寺、潭柘寺等地拜佛上香,观景赏牡丹芍药花品茗游乐,还有一些百姓爱到城郊的菱角坑、葡萄园、二闸、高梁河旁以及什刹海积水潭等地纳凉休闲,赏荷观戏游乐以消夏御热,旧时成为老北京一道别样民俗风景。

  • 汉族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民俗特色 最好精简一些 通俗一点的

      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 贵州民俗一丧事法事

      一、 丧事的前期准备   1、 放鞭炮通告人亡消息(允许的地方);   2、 烧倒头纸告慰亡灵放心上路;   3、 用木板停放亡人在堂屋或客厅内,用白绵纸遮面,用麻绳拴脚;   4、 要安排人注意哭丧者的情绪,及时进行抚慰;   5、 请人给亡人梳理头发、括胡子、净身、整容美容;   6、 孝子戴孝(孝冠、孝帕、孝服和麻或草腰带),在大门或户门上贴白纸,通告人亡消息;   7、 用菜油、煤油在停放亡人的木板下点燃长明灯、莲花灯或地龙灯;   8、 派人请道士先生(道场的内容和程序应当有约定,另文加以介绍);   9、 农民或城镇居民,要由寨老或族老引领孝子跪请寨邻、族人帮忙。亡人有工作单位或配偶、正孝子有工作单位的要及时请单位领导、同事来帮忙料理,如有必要,可以成立治丧委员会。   10、 需要移动的,要联系运送亡人的交通工具和搬动亡人的人员;   11、 需要移动的,要尽快联系地点和厅堂;还要落实就餐点;   12、 道士先生请到后,首先根据亡人的八字来测葬期。需要移往别处办的,由道士先生做完开路道场后移动;   13、 向外地的亲友报丧或赶信(可派人上门,也可用电话或其它方式通告)。通告的主要内容:谁亡了,在什么地方办丧事,什么时间出梓(办酒),孝家谁请你;   14、 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请谁当总管(姊妹多的,场面大的,交往宽的要请内、外2位总管);   15、 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火化日期(在道场前或道场后火化)和装亡人骨灰的骨灰盒;   16、 经在场的亡人家人商量后,确定请厨子,厨子带队到指定地点办厨(可干包也可采取来料加工等方式);   17、 由总管理按照掌坛师和厨师长提供的物资清单,安排人员准备道场、生活用的材料,落实采购人员、组织人员和运输工具;   二、 丧事的正式程序   以停尸妥当和道场起经为起点,以发丧为结束。   1、 由总管召集亡人配偶、兄弟姐妹、孝子和孝女开亡人家人会。亡人父母健在,还应征求父母的意见。家人会必须明确以下内容:   (1) 确定主办人员,如果联合办,由孝子、孝女推荐孝家的主事人员;   (2) 确定丧事期限(总天数、何时出纸、何时安葬);   (3) 确定丧事

  • 大理主要的民俗节日有哪些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白族的节日和盛会多集中在每年的3-4月之间。三月街、绕三灵是传统节日。白族三月街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   三月街   时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既是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盛会,又是赛马、滇戏、花灯等各种文艺体育表演的中心,热闹非凡。三月街在大理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节日期间,周边各少数民族纷纷前来大理,进行物资交流和文艺体育赛事,共同欢庆节日,每天与会者多达数十万。   绕三灵   时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绕三灵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又称绕山灵或祈雨会,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大理、洱源、宾川、巍山等地的白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地来到苍山、洱海,人们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地游行和祈祷。   鸡足山朝山会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鸡足山位于宾川县城西北30公里处,相传,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在此讲经,故鸡足山成了历代朝佛的胜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大理州境内和邻境的各族群众都纷纷前往朝山,祈求国泰民安和观赏鸡足山风光。游山朝拜者都要到鸡足山金项观日出,尤以正月十五日凌晨观日出者最多。此外,节日期间民族文化活动丰富,有耍龙、舞狮、狩猎、赛马、打歌、闹花灯、猜灯谜等,独具特色。   葛根会   时间:农历正月初五葛根会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葛根会以交易葛根和游览三塔寺风光为主,同时有各种小吃供人享用,并且有各种小商品出售。   蝴蝶会   时间:农历四月十五日蝴蝶会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传说是为了纪念白族男女青年霞郎和雯姑坚贞爱情的一个民俗节日。这一天青年男女在蝴蝶泉边对歌、寻找美好爱情。据说每年此时也会许多蝴蝶栖息在泉边的合欢古树上,首尾相连,从树上直垂到泉中,形成奇观。   火把节   时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火把节是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都过的一个传统民族节日,以彝族和白族过得最隆重。大理地区的白族过六月二十四日,彝族过六月二十五日。节日这天,各村寨教师阿竖一把大火把,在上面插上写有“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本主节   “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区极为普遍。大理一带,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供奉“本主”,作为村社的保护神。被奉为“本主”的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好汉等。“本主”节无统一节期,主要以“本主”的诞辰、忌日或其他纪念性日期为祭会日期,并由此发展衍化为地区性节日。由于大理地区本主众多(主要者即有一百多种),“本主”节也名目繁杂,日期不一。本主节的主要内容是迎送本主(水路陆路均可),诵经唱文,焚香磕头、歌舞、游乐、竞技等活动。   巍宝山朝山歌会   时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五日农历二月十三至十四日是巍宝山歌会,举办地点在巍宝山培鹤楼打歌场。周围山寨的彝族群众会身着绚丽的民族服装、带着萨签等乐器汇集到打歌场,围成圆圈举行打歌活动。朝山群众先是围观歌舞,随后也加入打歌行列,打歌队伍可以有数圈之多。如今的巍宝山山会也是群众性的娱乐打歌活动,也是盛大的民族歌咏比赛。   大理当地的主要节日表   朝鸡山:举行日期(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日:地点:宾川鸡足山   葛根会:举行日期(农历):元月初五:地点:大理三塔   松花会:举行日期(农历):元月初九:地点:大理、巍山道教寺观   花灯会:举行日期(农历):元月初十五(元宵节):地点:弥渡密址   彝族年节:举行日期(农历):二月初八:......余下全文>>

  •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 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 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回答者:茶墨轩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7-26 18:43反映苗族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风俗习惯。这类风俗如黔东南的"吃新节"等等。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盛大节日,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内部以及苗族与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经济联系和农业耕作,富于生活气息,对农、牧、渔业的生产都起着积极作用。在饮食居住方面,苗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苗族习惯吃糯米,为了帮助消化,又喜欢吃酸品等。苗族大多聚居在西南山区,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因而喜欢居住干栏建筑,等等。

  • 民间风水说,看看你家那里的民俗是否有这些禁忌

      关于这个风水,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呢,对禁忌也不是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