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禁忌民俗

  • 民俗搬家有没有禁忌?

      一)「六组物品」先入宅 迁移(搬家)前要先准备下列六类日常生活之必须品:   1.米:用「米桶」装八分满的米.米桶裏放一个红包,内藏纸币,茶叶及九个铜钱(或硬币).   2.水:用「水桶」装七分满的水(水要从「旧居」处取).   3.碗筷: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碗筷,双数为吉.   4.畚箕,扫帚一对,上面绑红布.   5.为家中每人准备一套新的内衣裤,枕头及床单.   6.旧有火炉,锅子及风扇.   搬家时将上述六类日常用品於择定的吉时先搬进新居的厨房,然后其他物品才可搬进新宅.如恐迁移后水土不服,另可携带一块旧居的泥土及姜入新宅.而要远行(出国)之人带点米及泥土随行,对克制水土不服听说颇为灵验的. 乔迁离开旧宅之前,应在房间留下一个「旧的钱包」,内放五枚硬币,在厨房留下「两个鸡蛋」及「一封红包袋(利是)」(「红包袋」(利是)内放「柏叶」及双数币值的「纸币」一张).「最后一件物品」或「最后一个人」要离开旧宅时,记得在旧宅之门前先洒一些米,然后才锁门离去.   (二)祭拜新宅「地基主」搬入新宅后,当天下午黄昏时分,依习俗通常要祭拜「地基主」(第琪子).听说「地基主」为「土神」或「宅神」,每栋房子都有,祭拜「地基主」能保家宅平安.或说:「地基主」为宅地的先住者,俗称「开基祖」.因后来宅第被别人侵占或沦落别人居住,俗信应祀拜之,始免於祸害.传说中的「地基主」,身材不高,祭拜时要在厨房门口或新宅之「后门」处,且摆放供品的桌子不宜太高.   祭拜「地基主」的供品如下:   1.家常饭菜(俗称「便菜饭」):一碗饭,一肉,一菜及一汤.   2.酒三杯.   3.红烛一对.   4.三柱香.   5.寿金,刈金及土地公金等「纸钱」.   待「三柱香」已燃烧三分之一以上时,即可在新宅大门口旁,焚烧「纸钱」(寿金,刈金,土地公金).烧完纸钱,收拾供品,祭拜「地基主」的仪式即算完成.   四,迁移(搬家)民俗喜忌   人们於「婚丧喜庆」时为祈求吉祥徵兆,自古以来民间即流传著一些喜忌的习俗.迁移(搬家)时,亦有一些   应注意的民俗喜忌:   1.搬家当天尽量说些吉祥话.   2.搬家当天家人不可哭哭啼啼的,不可乱发脾气,不可打骂小孩子.   3.搬家时不可和别人打招呼.   4.搬家当天不可午睡,也不可在新宅午睡,否则日后易生病.   5.搬家当天晚上,就寝前,应先躺下五分钟左右,随即起床再工作一下,表示「睡了还要再起床」(平常小孩睡新床亦然,先躺一下,就要其起床,不可直接入睡,表示「躺下还要再起来」),否则日后易生病.   6.搬家当天,宜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   7.当天晚上宜煮些甜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一家团圆,甜甜蜜蜜之意.   8.搬家时要严防动到「胎神」.家中妇女有身孕时,尽量不要搬家.   万一非搬不可时,要让有身孕的妇女先行离开旧宅现场,且在旧宅每搬动一物,先用「新扫帚」扫一扫,如此可避免动到「胎神」.(「通书」均有记载每日「胎神」所占的位置,可参阅「胎神逐日所占游方定局」) 四,结语为应忙碌,异动,日趋频繁的现代工商社会,人们迁移(搬家)之需,整理「迁移(搬家)入宅择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准备迁移者有所帮助,都能避凶趋吉,阖家平安.   1. 不可空手入屋   搬家的那一天,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手上一定拿一些贵重的东西。   拿著米桶、存款簿、或装有138元(一生发)的红包,也就是第一次走进新屋时,不可以空手走进去。   表示这家里未来会很充实,财富越来越多的意思。   2. 入宅后不再修造施工   还没搬家前,可以尽量去隔间、敲敲打打、什麼地方要做都可以。   一旦搬进去之后,尽量就不要再修造施工了。搬东西可以。如果要再做的话,就一定要择日了。   3. 家有孕妇不搬家   一定要搬家的话,可以请孕妇先回娘家住一阵子,等搬好后才入新居。   孕妇尽量不要参加搬家的整个过程。   4. 要择吉日,时间一定要午前   选好的日子、吉日,看农历上哪天宜入宅搬家,还要注意不要冲克到方位,就是家里成员的生肖日。   搬家时间尽量要在午前,因为中午以前叫做阳,中午以后就叫做阴。尽量在阳的时间搬家。   5. 新屋要"火庵"   "火庵"原本是指在盖房子前,对在尚未动土的土地上做些火烧的类似仪式。搬进去之前的前三天,家里的灯要全部打亮,亮三天三夜,亮到你第三天搬进去,这叫火庵。   亮三天三夜的意思是,火一照了,一方面旺了,家里开始兴旺。   一方面空气就开始流通,再下去呢,不好的也请他走开。   不过我们现在都是买的商品房,一般施工单位在施工时都是灯火通明,所以这步可以简化。   6. 当天或事后请客   入厝当天请客,如果当天太忙可事后选个日子请客。   或者呢,搬了新家之后,常常请好朋友来泡茶也可以。让家里人气更旺一点。   7. 搬家时要亲自在场   要亲自在场,不要只委托人去帮忙搬家。亲自搬家的话,东西也才知道,比较不会掉。   8. 当天开火煮汤圆甜茶   搬家那天"灶"一定要开火,不要冷灶。   可以煮些甜的东西,像甜汤圆或甜茶,吃点甜,求个喜气。

  • 大年三十除夕夜,有哪些民俗和禁忌

      禁忌一、不可说不敬之语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也最为热闹,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题。   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   禁忌二、忌打碎器物   除夕还有忌打碎器物的习俗。如果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则意味着新一年会有“破运”。有时不小心在这天打碎杯盘,长辈会抓紧用红纸包起来并口念“岁岁(碎碎)平安”等吉祥语来补救。   禁忌三、不能留湿衣服过年   禁忌四、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人们在除夕这天为了博个好彩头,都会慎言谨行,以求得一个吉祥如意年。

  • 去泰国有什么要注意的民俗,禁忌?

      Q:泰国有何风俗民情或禁忌?   A:泰国社会文化与中国有些差异,有些当地风俗习惯不可不知,以免触犯当地人,招惹不必要的麻烦更影响游兴:   1.泰国人相信每个人头上都有精灵,被人摸头或以手挥过头顶,将使精灵之光黯淡无神因此切记不可摸泰国人的头。   2.不可用脚指来品,泰国人认为脚是最污脏的地方,因此以脚指物品及水果都是不敬的。   3.泰国为佛教国家,男士必须出家修行,因此在泰国旅游期间,您可常见到泰国和尚,女性不可碰触和尚之身体,否则他多年修行将毁于一旦。   4.泰国交通驾驶靠左边行驶,与中国相反,逛街过马路请先注意右边再看左边。   5.水不可生饮。

  • 伊犁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锡伯族和哈萨克族是伊犁地区两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去伊犁旅游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的禁忌     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对客人热情好客,对老人和长辈格外尊重。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有趣的禁忌,一些禁忌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他们禁食狗、猫、蛇等肉;饭前不许将筷子插在碗里,只有供祭品时才允许把筷子插在碗里;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并严禁拍桌打碗;客人未吃完饭不能把碗和盘子螺起来;买碗盘时,不能买单数;翁媳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   递刀给人时,刀尖朝自己,而要把刀把朝对方;做衣服、布置房间不能用黄颜色的布;女人不许上房顶;男子不到30岁以上不能留胡须;姑娘在未出嫁前要梳辫子,结婚以后再不留辫子;妇女只能穿短腰鞋,不能穿高腰鞋;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故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等。对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出言不逊、不尊重老人等行为,都要受到锡伯族人民的谴责。   哈萨克人的待客之道   哈萨克族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客人的。”所以,对于来到草原上作客的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竭诚地招待。   哈萨克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烧茶,铺上餐布,拿出包尔沙克、奶疙瘩、方块糖、酥油及其他奶制品招待。夏季还要用马奶子,冬季则把奶疙瘩煮成奶浆。如果来了贵客,还要宰羊煮肉。喝完奶茶,主人还要为客人举行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主人往往弹起悠扬的冬不拉,唱起传统的民歌,或是讲笑话、故事,或是猜   谜语等,既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增进了客主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边吃喝、边弹唱的项目结束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再吃肉。吃肉时,给客人什么部分的肉,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把羊头、臀部的肉和肋条肉端给主客和年长者。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则给女婿和媳妇。小孩子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和羊心等。   吃完肉,还要喝肉汤,同时还要重新烧茶,摆上茶和食物,让客人吃饱喝好,他们不仅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待客,而且睡觉时,也要把最好的被褥拿出给客人使用。同时,还要照料好客的乘马。客人离去时,还要扶上马送行

  • 有关中秋节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七星的民风民俗

      最佳答案中国传统的四时八节都与美食有关,立夏也是如此。立夏是个吃的节日,旧称为立夏尝新。立夏一般都在农历四月初,其时春去夏来,樱桃红透,新笋登场,新鲜的果蔬开始登场,人们又可一饱口福了,其实在江浙这一带,在立夏日民间还保留着祭神、尝新、馈节、称人、烹新茶这些习俗。立夏之日,南京人还喜食豌豆糕,并借以消夏。据民国时期南京的民俗大家夏仁虎先生在《金陵岁时记》里称:“立夏叫小儿骑坐门槛,食豌豆糕,谓不疰夏。”就是因夏令炎热,人们大多不思饮食,想借此时令以“压”之。当然压是压不住的,不过多吃点蔬菜水果和清淡食品,从今天的保健医学的角度来看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南京“三鲜”分水中、田里和树头   四月又是立夏时节,春光融融,蔬果鲜鱼应时而生,昔日苏南等地有“立夏尝三新”之俗。三新指樱桃、青梅、鲥鱼。“立夏尝三鲜”。南京人还习惯将三鲜分为水中、田里和树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节,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农历四月初,春去夏来,天气日渐暖和,万物欣欣向荣;三麦油菜已经成熟,樱桃、青梅、枇杷等鲜果陆续上市,各种菜蔬也应时而生。立夏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当然以“尝鲜”为主,谚语曰:“立夏尝三鲜”。南京人习惯将三鲜分为水中、田里和树头,水中的三鲜是螺蛳、河虾、鲥鱼;地里出产的三鲜分别是苋菜、蚕豆、豌豆糕或乌米饭;树头上长的三鲜是樱桃、青梅、香椿头。   水里的三鲜,螺蛳和河虾是平常之物,童年常得食之;鲥鱼就难以见着了,每年春夏之交,该鱼从沿海水域洄游上溯到江中产卵;史载:“鲥鱼三月出扬子江中,味极甘美,然多骨而速腐。”是长江中名贵鱼类之一。田里的苋菜、蚕豆可以到自家的菜地里面去采摘,其食法也是多种多样,如苋菜烧豆腐、苋菜清炒、蚕豆炒蒜苗、豆瓣蛋汤、豆瓣炒腊肉、豆瓣咸菜。乌米饭曾经在回味童年的小吃食里面详细写到过,而豌豆糕儿时吃过,只记得是淡绿色,好像用糯米粉加豆粉发酵而做成,甜甜的、糯糯的;如今,乡间人家也不大做了,此种豌豆糕大约就这样失传了。   树头之三鲜,最喜欢的就数樱桃了。青梅,指未成熟的梅,味酸而脆,可与蜜糖相拌食用之,能稍解其酸;不敢多食,多食之,牙齿会酸得吃不动嫩豆腐。香椿头是我敬而远之的东西,对其吃法也础不怎么关心了。靠近南京的镇江有“立夏尝八新”的饮食风俗。其中鲥鱼最为名贵。头潮鲥鱼是送往朝延的贡物,寻

  • 我们的传统民俗都哪些

      贴春联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贴,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其中写成对联的又叫春联。 传统春贴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贴。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剪窗花 窗花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只结婚时才贴,春节一般不贴了。而北方贴窗花还盛行,在河北丰宁,春节期间若谁家未贴窗花,人们就会猜测这个家庭是否出了事。剪纸品种之一。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除了贴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团花”之外,其外轮廓都没有什么限制。窗花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以戏曲故事数量较大。窗花北方较为普遍。   放爆竹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 丽江有哪些民俗特色?

      在 商 业 利 益 驱 动 下 汉 语 的 方 言 替 代 口 语 成 为 丽 江 ( 古 城 ) 的 交 流 工 具 。 丽 ~ 江 ~ 阳 ~ 睿 ~ 定 ~ 制 ~ 旅 ~ 行 , 希 望 能 帮 到 您 ! ! ! !

  • 土家族、苗族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四川省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33。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史籍中称谓较多。秦汉时,以其崇拜白虎被称为“廪君种”,或以使用武器特征称为“板楣蛮”,或以其人呼“赋”为“赛”而称为“责人”;属巴郡南郡蛮”和“武陵蛮”的一种。次后,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溪蛮”,“楼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阳蛮”等。宋代,出现了区别于武陵地区其他族别而专指土家的“土民”、“土蛮”、“土兵”等名称。以后,随着汉人大量迁入,“土家”作为族称开始出现。   土家族的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来源于秦灭巴后,定居于湘鄂川黔边的巴人;二说根据湘西龙山、泸溪、大庸等县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和土家语地名,认为土家族主要来源于湘西土著,与进入的巴人、汉人融合而成;三说根据《复溪州铜柱记》有关记载和土家族与彝语相近以及土家与云南部分彝族风俗相同等现象,认为来源于唐中叶的乌蛮。   泰灭巴以后,生活在武陵境内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渔猎山伐为业,繁衍生息。其首领依靠其同种或同姓的种姓血缘关系进行统治,维持内部关系。西汉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权。以后“零阳蛮”、“漤中蛮”、“巫蛮”和“澧中蛮”都起兵反抗压榨。三国时,蜀汉与孙吴长期争夺夔、峡和武陵地区,土家族成为他们相互争夺的重要对象。蜀吴的长期争夺,使武陵地区各族人民难以安生。这以后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区各部势力迅速发展,经常处于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松弛,战争频任,社会动荡。唐朝开始,中央采取羁縻州县制度,任命归顺的地方首领以州县官职,治理其地,并准其世代承袭,使土家族日趋稳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加强。土家族人民在抗击外敌入侵、支援红军长征。打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社会经济   土家族是较早从事农耕的民族。土家族由于自己的生产技术低,生产工具落后、产量低,于是他们向汉族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具,从而提高土家族的生产力水平,加速社会经济的进步。唐、宋间,由于实行羁縻州县制度,社会比较稳定,土汉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仍处于不习牛耕的刀耕火种阶段,而兼事渔猎。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除奴役土民外,还不时驱使“土兵”至邻近汉区掳掠人口、财物。元至清康熙年间,建立土司制度。土司的统治客观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动地域更加稳定,民族特点得以保持。但这时地主经济开始出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封建领主经济解体,地主经济迅速发展。土司时“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汉族农民和商人迁入,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但是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商品和鸦片于咸丰末年大量销往土家族地区,土布、土靛、蜡染等传统工艺产品逐渐失去销路,受到沉重打击。帝国主义者廉价大量收购桐油、茶叶、木材、药材等土特产品,刺激了桐、茶种植业和榨油、木竹加工业的发展,城镇商业和集市贸易日渐兴旺。各业行会组织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土家族地区兵灾频繁,农村经济陷于破产,商业停滞,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   解放后,党和国家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把土家人定为单一民族。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个自治县。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文化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土家族人民勤恳耕山,善于渔猎,并在冬春季节“赶杖”(围猎)。主食包谷、稻米,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唐馓。在服饰方面,女装为短衣大袖,右衽开襟,滚镶2~3层花边,原着8幅罗裙,后改为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饰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能见到土家族传统服饰。在住宅建筑方面,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这是一种干栏式结构,楼下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作姑娘们的闺房,是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这种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男女原多对歌相爱结婚。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逐步受到财产的限制和父母的约束,直至建国前,盛行封建买卖婚姻。建国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多了起来,但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依然存在。过去多行火葬,送葬时请土老师(巫师)念经,道士开路。后来受汉族的影响,实行土葬。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

  • 急求关于马达加斯加的民俗风俗和禁忌,图片也要,重谢!!!

      在百度帮你黏贴些资料,希望有用。   居民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的占70%,信奉传统宗   教的占20% ,信佛教的占8%。   翻尸   节   这是马达加斯加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对已故者的怀念和尊重的风俗。其“翻尸”顾名思义,就是将死者的尸   体从墓穴中挖出来,给尸体翻翻身的意思。这样的做法听起来颇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有点残忍。因为这大大违背了我们所信奉的“入土为安   吴邦国会见原马达加斯加总统[4]   ”的准则。实则不然,翻尸正是马达加斯加人表达对死者敬意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因为,   把尸体重新取出,可以让生者再有一次直接祭拜死者的机会,二是马达加斯加人认为死者在阴冷黑暗的地下埋了若干年,也应该挖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   翻尸节的举行一般会是在死者入土后的几年后进行,出于卫生的需要,会选择在旱季,而具体的日期   会有族里的风水先生来选定。翻尸仪式举行的时候,尸体会被小心翼翼的取出并用麻布包好,然后在众人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游行。期间,男男女女都会又唱又跳,   越是热闹越显得对死者的尊重,最后再回到墓地(有时也会换一块新的墓地),换上新的裹尸布。下葬时,根据风俗,还需将尸体反复翻转7次,才最后封土。总   之,“翻尸”仪式的重视和排场程度与其当年下葬无有不及。   行割礼   同一些非洲国家类似,也是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生活当中一项重要的风俗和传统就是割礼。   在马达加斯加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男孩出生后不久都需要进行割包皮手术,只有这样,这些男孩日   后才会有男子汉气概。所以,每年的6月到9月,也就是旱季期间,大人们会把这段时间出生或者是还没割包皮的的男婴都集中在一起,来进行割包皮的仪式。这样   的仪式因为具备相当重要的意义,所以也是热闹非常,人们载歌载舞来庆祝,规模大的时候,甚至会有几千人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