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书写的禁忌

  •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肖大志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指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这六要素又可以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从全联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则称四言联,上下联各五个字,则称五言联,等等。但在实践中,对联多为四字以上,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而限于对联特殊的形式要求,亦难有上千字的长联。在要求全联字数相等的同时,还要求各分句字数相等。换言之,如果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如果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也就是意思要互相对应,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互相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互相对照(即所谓“反对”),通俗地说,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如:   觉行圆满   功德庄严(注: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均出自拙著《触闻集——佛教对联八百副》一书,下同。)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对应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称“流水对”),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复句,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如: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上下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一定要求都很密切。再者,还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常用无情对)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对联格律最关键的两个要素。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核心要素。所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及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   此联中,“大”与“至”都是形容词,“行”与“道”、“俗”与“情”都是名词,“绝”与“无”、“忘”与“空”都是动词。“荣辱”与“是非”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又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不过,在实践中,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一般能够虚词对虚词即可。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对。当然,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还是允许相对的,如名词和代词、某些动词、形容词、副词之间。甚至个别虚词和实词之间也可以通融。因为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语的性质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比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比较严格。当然,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在同一词类(如名词)中,还可分出若干小类,也属于对仗的宽工问题,则另当别论(可参见下文“概念相当”)。至于一些音译外来词的对仗问题,则可做特殊处理。如: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   其中,“般若波罗蜜”和“南无观世音”在结构、节奏、平仄等方面基本符合要求,词性则可论可不论。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又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对“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威名显赫”对“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软首”对“雄狮”、“妙光”对“利剑”、“威名”对“宝相”,皆为偏正结构;“显赫”对“庄严”,皆为并列结构。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对“逐胡韬略”,前者为动宾结构(双宾语),后者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未尝不可。又如:   观美女华瓶盛粪   叹凡夫甘愿投泥   其中,“华瓶盛粪”是一个主谓宾结构,“甘愿投泥”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宾结构(状谓宾结构),从整体看,此联结构应属工整。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形式上显得协调与工整。但这些要求在实践中允许适当放宽,有时还可以有所变通(如义对、借对等,可见下文)。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对联行文多以二字(有时也以一字或三字以上)为一节奏。所谓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同步。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可怜-鼠辈-偷酥-死   堪羡-鸽王-绝食-生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或者说,主要是根据其语义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其平仄要求上去看,或者说,是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问题。所谓节奏,主要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因此,作者认为,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如,语意上的节奏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其声律上的音步则为:   同时-闻授-记   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如“漏尽飞身去”等三联)。   所谓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在对联创作中,一般是运用“古四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除平声外,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声”,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然后逐渐熟练掌握。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但在同一副对联中,最好不要同时混用两种标准。   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两大要求。所谓平仄相对, 就是上下联的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反之,如果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就叫平仄失对(又称同声相对或串声)。对联脱胎于格律诗,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基本相同。而且,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要注意的是,在一句之中,第一三五字不能同时不论,即所谓“一三不论五要论”)。如:   心莲-清净   ○○ ○△   性海-圆融(注: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下同。)   △△ ○○   心驰-有外-实迷-有   ○○ △△ △○ △   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此二联中,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二四六皆平仄相对,即属工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所谓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否则就是平仄失替(又称串调)。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   ○ △ ○△   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又如:   无所从来何有相   △ ○ △△   得成于忍不生心   ○ △ ○○   在平仄问题上也允许拗格存在。对联之平仄不依常格者,谓之拗格或拗体,如“相粘格”、“全平全仄格”等。所谓“相粘格”,是律诗中的“相粘”格式在对联中的体现,指上下联除不能同声收尾外,在音步上不考虑平仄相对,而是采用同声相对,亦即相粘。如:   两表酬三顾   △ ○△   一对足千秋(尤俊题成都武侯祠联)   △ ○○   此联就是比较典型的“相粘格”。所谓“全平全仄格”,指上联全用仄声、下联全用平声的特殊格式。   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如忌“同声落脚”、忌“同声收尾”、忌“三平尾”或“三仄尾”,忌“孤平”或“孤仄”等,留待下面再谈。   总之,作为一种格律文学形式,对联之声律虽然不讲究押韵,但在平仄协调方面还是有讲究的,写作对联不能不讲平仄。如果说,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等,赋予了对联整齐美、整体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美等审美特征的话,那么,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当然,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格律要求。如:   下士求福乐,中士求出离,上士求普度   小隐在山林,大隐在城市,真隐在内心   严格来看,此联在声律上有失对、失替、孤平等问题,在词性、结构的对仗上也不太严谨,但考虑到其特殊句式(排比、引用),因此可以通融。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此外,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   概念相当,则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密切与否,也影响到对仗的宽工,如“晓日”对“雄鸡”,由于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仗就显得较工稳。   总之,对联的六要素应当是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名副其实,从而是否成其为对联的问题。作者认为,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澄清。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联界方家教正!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待续)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下)--转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 对联的八大禁忌

      对联的八大禁忌   (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补充资料)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谐,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谐,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   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勿恨人。   这里上下联中的“勿”即不具备特别的强调作用,也不具备不可替代*(可以用“莫”取而代之),那么就属于犯了“同位重字”的禁忌了。   但有两种“同位重字”的情形是例外的,要注意区别对待: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格式在对联中产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表现手法。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   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5、忌异位重字   所谓“异位重字”,也就是不规则的异位重字,即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   例如: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此联上联第一字、下联第六字同为“玉”字,属于异位重字,犯忌。   这里要注意犯忌的“异位重字”有别于一种特殊的对联表现格式——换位格:   例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与“你”,就是异位互重,属于同字换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先生挽孙中山先生的联,“一人”与“千古”是属于同词换位。这种类型的换位重字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属于犯忌的类型。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相似或雷同,若在联中比重很小,对表达的意境并无伤损的,而采用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   (幻注:关于什么叫“失对”这里表达的只是在音律上失对的一种情况,并不是“失对”的全部含义。“失对”主要是指对联的上下同位关系未能遵循对联的规则而造成的不对应。失对应包含韵律、对仗等关系。总之,对于现在的对联评价,大家不要将“失对”看成仅仅是韵律上的不对应,或者是词性上的不对应。它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

  • 对联的禁忌

      对联的禁忌   一忌合掌二忌重,   三忌失对欠平衡。   第四失替应留意,   五为乱脚六孤平。   第七切记三平尾,   八忌上重下边轻。   九忌初学用僻典,   浅显易懂也求精。

  • 马年的对联有什么

      上联:绿水青山迎宝马;下联:红梅白雪送灵蛇   上联:诚心乐作人间事;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川原蝶舞翩翩好;下联:田野牛耕户户忙   上联:春到人间新燕舞;下联:喜盈门第铁牛忙   上联:春归大地黄牛跃;下联:神轾人间紫燕飞   上联:春临门户白雪化;下联:福降人间黄牛忙   上联:车水马龙农家乐;下联:花香鸟语大地春   上联:车水马龙一路景;下联:花香鸟语万家春   上联:春返神州舒画卷;下联:马腾盛世入诗篇   上联:春风碧水双鸥静;下联:旭日青山万马嘶   上联:春风得意人得志;下联:骏马扬蹄国扬威   上联:春风化雨芭蕉翠;下联:骏马登程杨柳青   上联:春风骏马开新纪;下联:大业宏图壮国威   上联:春风送暖花千树;下联:骏马扬蹄路万程   上联:昂首扬鬃腾浩气;下联:奋蹄踏雪展春风   上联:八骏风驰千里近;下联:一年花发十分红   上联:白马壮心奔大道;下联:青春浩气献中华   上联:飞驰骏马鞭高举;下联:欢庆新年酒满斟   上联:风尘一路马蹄碎;下联:爆竹千家春意浓   上联:风光秀丽随春展;下联:道路逶迤任马驰   上联:伏枥犹存千里志;下联:添翼更上九重天   上联:福到门庭梅吐艳;下联:马驰道路柳生烟   上联:改革新潮催骏马;下联:振兴大业起宏图   上联:高天雪舞银蛇去;下联:大地春归骏马来   上联:庚晨日暖春来早;下联:午院花香蝶舞忙   上联:古柳荫中来走马;下联:好花深处有鸣禽   上联:豪情振笔歌新岁;下联:骏马加鞭奔坦途   上联:好借春风酬壮志;下联:快催骏马跃前程   上联:好凭妙手书鹏赋;下联:当显雄才唱大风   上联:百花齐放春光好;下联:万马奔腾国步雄   上联:百花齐放春光好;下联:万马奔腾气象新   上联:爆竹声声催快马;下联:梅花朵朵笑春风   上联:奔彼岸千帆竞渡;下联:越坦途万马扬鞭   上联:奔腾骏马驰大道;下联:浩荡春风遍神州   上联:伯乐明眸识好马;下联:良才妙手展宏图   上联:伯乐选贤识骏骥;下联:英雄酬志效鲲鹏   上联:策马前驱奔四化;下联:闻鸡起舞超群英   上联:春风万里辞蛇岁;下联:笑语千家入马年   上联:春风笑逐福音至;下联:天马喜随捷报飞   上联:春光原自梅梢发;下联:诗句竞于马背吟

  • 朋友女儿结婚红包怎么书写

      结婚时送的物品可以书写祝福语,但是红包很少书写祝福语的,你可以在送给他们红包的时候,说几句祝福语。说出来比写出来更亲和吧。

  • 关于牛的对联

      子岁先登富路 丑年再上新阶 挺身勇灭官仓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碧树红楼相掩映 黄牛骏马共迎春 碧桃无意随春水 黄犊有情鼓绿涛   产奶无私甘奉献 充饥有草乐耕耘 春到人间新燕舞 喜盈门第铁牛忙   春归大地黄牛跃 神轾人间紫燕飞 辞旧迎新除硕鼠 富民强国效勤牛   布谷鸟鸣忙布谷 牵牛花绽喜牵牛 诚心乐作人间事 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心誓扫官仓鼠 俯首甘为孺子牛 辞鼠修仓迎稻熟 催牛耙地促年丰   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当年禹甸多铜马 今日春郊遍铁牛   丁年鼠匿辉煌业 丑岁牛奔旖旎春 红梅傲雪千门福 碧野放牛五谷丰   黄牛吃草生新奶 紫燕衔泥筑小巢 牛鞭当笔填新句 鸟语作歌报福音   牛耕碧野千畦秀 人值芳龄百事亨 牛耕沃野千畦绿 鹊闹红梅万朵红   牛耕沃野千山笑 雪映红梅小院香 黄牛舔犊芳草地 紫燕营巢杏花天   黄土田间牛作画 紫微春苑燕吟诗 茧花绽放漫山绿 牛背飘来一曲歌   金光大道人催马 黄土高坡口吆牛 金牛开出丰收景 喜鹊衔来幸福春   君子闻声心不忍 庖丁善解目无全 可染画牛牛得草 悲鸿放马马扬鞭   老牛力尽丹心在 志士年衰赤胆悬 牧草丛中春色美 放牛曲里笑声甜   牧童牛背春香路 游子马蹄梦醉乡 牛奔马跃行千里 凤舞龙飞上九霄   铁牛喘月平畴绿 赤帜啸风满地红 铁牛拖出满山宝 茧手挖来遍地金   为民当效黄牛力 报国壮怀赤子心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写完福字描春字 迎到金牛买铁牛 牛郎不厌天河阔 织女但求凡世欢   牛郎弄笛迎春曲 天女散花祝福图 牛主乾坤春浩荡 人逢喜庆气昂扬   人勤一世千川绿 牛奋四蹄万顷黄 人物风流心向党 黄牛勤奋力耕田   三春淑景景无丑 四化励人人效牛 神州无处不放彩 农户有牛喜迎春   鼠报平安归玉宇 牛随吉瑞下天庭 新春乐咏黄牛颂 小院频传喜鹊歌   新春喜作黄牛颂 旭日高悬致富门 新村喜盼铁牛到 农家笑望春燕飞   有庆年头牛得草 无垠大道马扬蹄 玉鼠回宫传捷报 金牛奋地涌春潮   鼠年不做官仓鼠 牛岁甘为孺子牛 鼠年谱就惊天曲 牛岁迎来动地诗   鼠去牛来辞旧岁 龙飞凤舞庆新春 鼠去牛来闻虎啸 民殷国富盼龙飞   鼠去牛来欣大治 龙腾虎跃奋新程 数声柳笛飘牛背 无限春光亮马蹄

  • 死人的对联

      上楼的说的对,可是实在的较好   上联:人生得意须尽欢,   下联:死后要来殡仪馆.   横批:来者不惧   上联:死人在此乐不思蜀   下联:活人为此痛哭流啼   横批:节哀顺便   上联:生者哀哀有泪   下联:死者默默无语   横批:自然规律   上联:生者宜绕道而行   下联:逝者请直接进来   横批:少来为妙

  • 招财对联

      诗词小筑为您解答:   上联:新居送喜,吉祥如意平安进。   下联:春色满堂,八方财气滚滚来。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多金宝地多吉利   下联:和睦家庭享幸福 横批:多金多福   上联:新居送喜,吉祥如意平安进。   下联:春色满堂,八方财气滚滚来。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 英文名字书写格式

      中文名字最标准的英文写法就是直接翻译成汉语拼音: Li Leyang或 Lee Yeyang 西方人的习惯是名字在前,姓在后,二者间如果有中间名(Middle name),Middle name一般用简写,中国人如果有英文名字,在正式的场合可以参照这种格式。比如,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的英文名字就写成:Charles CY. Zhang. 搜狐所有英文正式文件中张朝阳的名字都是这样写的。   如果没有英文名字,那么应该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姓在前名字在后)直接把中文名字翻译成汉语拼音作为英文写法!很典型的例子,奥运会上,所有中国运动员的名字在运动衣上都是这样翻译的(以前不是,后来国家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并解释到《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唯一标准后,统一改过来了),所以,中国人名字的英文写法,就是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分开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均大写!     两个字的是:比如:张三就应该写:Zhang San   三个字的是:1.单姓,比如:李小言就应该写:Li Xiaoyan   弗 2.复姓,比如:诸葛亮就应该写:Zhuge Liang     四个字的是:1.单姓,比如:李雨中生就应该写:Li Yuzhongsheng   2.复姓,比如:司马相如就应该写:Sima Xiangru     1. Last Name就是姓,First Name就是名,请勿混淆。   2. "国语罗马拼音对照表" 乃外交部护照科所采用的中英文姓名翻译原则,为了保持所有文 件的统一,建议同学根据此表来翻译姓名及地址。   3. 同学的英文姓名,应由中文姓名音译,并与大学英文毕业证书、英文成绩单、TOEFL / GRE / GMAT考试及申请学校、办理护照及签证时所用的英文姓名完全一致,如姓名不 一致,将造成申请学校、办护照、签证时身份的困扰,徒增麻烦。   4. 如果有英文别名 (如John、Mary...等),可以将别名当做Middle Name。 [例] 王甫平有一个英文别名STEVE,其英文姓名可以下列方式列出: WANG FUPING S Last Name First Name M.I.   5. 如果没有英文别名,M.I. 处不要填。   6. 如非必要,英文别名最好不要用,只用中文姓名的英译最为单纯。   7. 在国外使用英文姓名的建议:外国人习惯将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後;而中国人的姓名, 则是姓在前名在後,有时在国外填写资料时常会搞错,建议在打履历表、印名片或处理 资料时,如果填写姓名的地方没有注明Last Name时,英文姓名正确表达方法可以如: Fuping Wang 或 Wang, Fuping

  • 人名对联

      风入林则徐徐向前   诗逢唐才常常遇春   上联:林则徐、徐向前   下联:唐才常、常遇春   人名对联多雅趣   人名入联,情趣多多,妙不可言,是我国联林中的一朵奇葩。   相传明人李梦阳在江西任主考官时,某考生适与他同姓同名,他惊异之余,灵机一动出一联考之:“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这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如何去应对?想不到该考生亦颇具才华,略加思索便对曰:“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魏无忌乃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而长孙无忌则是唐朝的大臣,这样的巧问巧答,自然而贴切,堪称为妙联佳对。   楹联大师纪晓岚与其妻随景咏联,妻于月夜指其纱窗而出联:“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才思敏捷的纪晓岚,居然无对而被难倒,便认此联为“绝对”。其实即使绝对也并不“绝”,后来有人以“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对之。孔明诸葛亮人们并不陌生,畹华梅兰芳或许也不难理解,他是京剧四大名旦梅派的祖师,也是他的艺名与字的组合,可谓珠联璧合。   1945年,重庆有人用几个画家、作家姓名巧编成一联,别有情趣。联曰:“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突兀;许地山,欧阳山,前山后山,双山文苑互峥嵘。”齐白石是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傅抱石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许地山、欧阳山均为现代小说家。上联贯串一个“石”字,作者把人物名中共有的“石”字抽出,还汉字原意解为“石头”,再用突兀来形容石,以赞两人在书画上的突出贡献。下联贯串一个“山”字,把山解为“山峰”的山,再用峥嵘来形客山,以赞两人在文学上的杰出成绩。联语对仗工整,贴切自然,风趣别致。   抗战期间,文化界人士云集陪都,著名作家茅盾曾采用六位文化界人士名字戏集成一副对联。联曰:“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上下联一三字相叠,意思却不同。老向即王向辰,文化界人士,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凤子,著名演员。因老舍常夸奖凤子,故有上联之言。老向,这里转意为老是偏向的意思。龙生即画家高龙生,山东人,性直率。胡风喜高龙生之画,常当众评论其优劣得失。高龙生对胡风的意见很看重,胡风满意的,高立即发表,胡风不满意的,高则重绘。高龙生常受此种“考试”,故有下联之言。胡考:这里由姓名转为胡乱考试的意思。此处为戏言,不含贬义。   抗战期间,老舍在重庆作过几首姓名诗,都是集文化界知名人士名字而成。其中对仗极工整且富有含意的一副诗联是:“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