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中国人禁忌

  • 中国人谈话禁忌

      性问题,我比较保守,觉得在公共场合大谈性问题是很不道德的。   父母问题,百善孝为先 !要尊重父母,和别人的父母,别人做出不好的事情,可以批评他,但是连他的父母也批评就不好了。可以说 FUCK YOU 不可以说 FUCK YOU MOTHER   背后的流言蜚语,如果你讨厌某个人,藏在心里,不要拿出来与大家讨论,中国人认为这样的不好。

  • 中国人拜灶神的禁忌?

      真诚恭敬就好!,,我母亲,每天晚上礼敬灶神,三炷香即可!

  • 中国人送礼有哪些禁忌?

      不要送神像、财神像   送财神,就等于把自己的财神送给了别人,你的财运当然会遭到破坏。另外为表诚意,神像通常都是要由信徒亲自去寺庙里请的。所以如果有人送你一尊“财神爷”最好不要接受,否则双方都会导致财运上的问题。   不能送钱包   朋友过生日选择钱包当礼物的人也有很多,但是送钱包就等于把自己的钱库送给了别人,所以也会让自己的财运不佳,导致漏财。所以想送钱包的朋友们,不妨选择其他一些好的礼物,避开这些送礼上的禁忌。   不要送在发音上有不好寓意的礼物。   “钟”与“终”谐音,表与婊同音,特别是“送钟”更会让老人们联想到“送终”,很不吉利。“梨”与“离”谐音,容易让人联想到分离和离开,对于感情的维系很不利。“鞋”与“邪”同音,而且鞋被踩在脚下,所以除了亲人,一般不要给别人送鞋。“伞”音同“散”,散意离散,为人们所不喜欢,所以伞被视为不吉利的礼物。   不送蜡烛   现在市面上有卖很多种制作精美的蜡烛,因此亲朋好友之间常经常会用这些蜡烛来当成精美的礼品赠与他人。但是蜡烛是祭奠逝者用的,所以不知道的人把蜡烛当成礼物来送人是十分不吉利的。   不送人型的东西   不能送人型的东西,例如娃娃、布偶、人偶、动漫手办之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是“小人”,送人小人就会使那人招致小人,而且这些东西如果在家中存放久了也容易召来邪灵,会给家中带来不安。   不能送来历不明的古董   年代久远的石头或者古董是阴气最重的物件,虽然这些东西通常都价值不菲,但是来历不明,最好不要佩戴或者送人。   不送刀剑   刀剑一般都带有煞气,赠送刀具给别人容易让自己的运势一落千丈,还会招一些桃花劫,所以不要送刀具给朋友。

  • 中国人信星座有用么

      你的论述很精辟。   西方的星座说,与中国的属相是同一性质的东西,是人们在某个时间段用某种东西(西方的星座,中国的属相)来区分和计算出生年、月以及岁数的,与性格、命运、吉凶等,没有必然的联系。星座也好,属相也好,就那么有数的几个,而人的命运、性格等却是千差万别,无法用星座或属相涵盖得了。

  •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红色?

      中国人喜欢红色,历代王朝均以红为尊,建造皇宫的时候,红当作主色调,帝王的宫殿因此被叫做了“丹樨”、“丹楹”、“朱厥”,皇帝的表率,得到了全社会的效仿,就连一般富裕人家的大门也要被漆成红色,所以就有了“朱门”的说法。近代史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其巨著《中国通史》中对中国人崇红的原因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周朝崇尚赤色⋯⋯华含有赤意。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称为华人,通称诸华。”因为周代崇尚红色,而“华”有赤的意思,所以,凡崇尚红色的人或者族群就被称作了“华人”,华人乃“红色的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喜欢红色。   

  • 中国人怎样取英文名字?有什么规范吗?

      Hoyand,晓岩的谐音。一般中国人都以谐音起英文名的。

  • 中国人为什么要生儿子

      写下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太大了,大到不知从哪说起。其实我只是想说说一己之见。君不见,中国人口基数之大,增长之快,那是前无古国(后无来者的话得加上很多附加条件,吾辈不谈)。印象之中,重男轻女之思想是从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开始的。什么叫“后”?即是后代。但这个后代很奇怪,女人好象被排除在外。就算你生了十个女儿(那是古代,现代人已经难得一见了。如果你一定要生这么多,一切后果自负),如果没有一个儿子,那也属于“无后”,属于“不孝”,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古人好象很混蛋,没有女人就能生出后代!其实自从进入父系氏族以来,形成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后,女性逐渐沦为男人的附属品,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年复一年,女性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低下。两千多年来,女性备受折磨,不知多少女性成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即使是才色兼备者也未能免。就是史上唯一的女皇则天女士,年轻时也是那一个“苦”啊!一直到“五四”运动后,女性的地位才得以日渐提高。现在,国家越来越富强,经济越来越发达,女性在经济上也越来越独立。但在思想上,传统文化还是占据着主要地位。比如说“男主外,女主内”,夫妻分工不同,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各自的工作,这样的家庭是比较容易得到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传统文化的濡染。但如果反过来,“女主外,男主内”,问题就大了,这样的夫妻,幸福的有如凤毛麟角。世人也是闲话如云。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者有之,女人这样说时应该还有一丝满足,一丝庆幸,因为插在牛粪上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男人这样说时也许是怜花惜玉,也许是在想:我怎么不是那橐牛粪呢?心里却是龌龊的念头;说男人吃软饭者有之,女人说起时满脸的不屑,幸亏咱老公不是那号人;男人说起时那是一百个的看不起,并把胸脯拍得“啪、啪”响,发誓说自己绝对不可能是那号人。当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那么几个人真真正正举双手赞成也是有的。老子说的阴阳相通,八卦图里的鱼眼,就包含了这么一个意思。男女不平等的文化根植于现代人的最深层的心底,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也不是认识到了的人都能够承认的。君不见:多少人为了生一个儿子而成了当代游击队?直到生下儿子为止。近日看到报导,名人、富人公然多生。名人多生名气更大,这年代讲究一个炒作。富人多生,那是钱多不怕罚,而且那么多财产,总得多几个人来继承啊!那些有条件的,离婚再娶,即满足了生理欲望,又得了儿子,何乐而不为?无钱的,要生儿子以养老;有钱的,要生儿子以子承父业。谈起儿子那是两眼放光,仿佛他儿子就是未来皇帝;生了女儿的,说话也底气不足,好象养着一个“赔钱货”,蚀了大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再说说我们的国骂三字经,句句不离女人。说得更直白露骨的,就是围着女人的某个器官转。男人骂人是这样说,女人骂人也是这样说。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粘着女人就成了骂人的话?骂人者,或是为了诅咒他人,或是为了占占口头便宜。我们的国骂三字经,已经成了说话时的开场白,开口即来,显然不是诅咒他人,而是为了占占他人便宜,或是发发牢骚。但为何骂人的没有和男人沾边的呢?在下愚见,自是有个男女之别的原因。譬如男女之间发生了国骂所表之意思,有人会觉得女人占了便宜吗?恐怕没有。最近的一件事,就在刚才,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某小品,两个家长为了孩子上大学而去求某主任,却误把主任也当作是送礼的人。为了把共同的对手撵走,于是男家长冒充说:“我是主任的表哥。”女家长则说:“我是主任的表嫂。”然后转过身,作羞涩状:“我还吃亏了呢!”

  • 伊斯兰禁忌颜色 听说是红色和黄色,这不是中国人两种普遍色么?那伊斯兰对中国就没有好感了

      伊斯兰对颜色没什么禁忌的,只是穆斯林比较喜欢白色和绿色而已,是因为穆罕默德圣人喜欢这两个颜色,对其他颜色并没有禁止使用的, 至于红色有的地区不喜欢,那是习惯,有人说黄色属于异端,只是说说而已, 伊斯兰起源地,阿拉伯因为热的很,所以喜欢用浅色的服饰, 并不讨厌其他人用红黄两色啊, 著名的岩石清真寺也是金顶清真寺,主色调就是黄色的。   对谁有无好感,跟颜色没关系

  • 外国人取名字也会像中国人那么讲究吗?

      不是的,日本人在河边日的孩子叫渡边,地里日的叫小野,还有井上啥的

  • 寒食节(中国人为什么不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时间长为三到五天,一般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的三到五天,或者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开始的三到五天。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是指在这三——五天时间里不生火做饭,只吃少量的水果之类的及喝少量水)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节日简介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节日起源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