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诗词

  • 关于周易

      楼主的联山写错了吧?应该是连山易   找到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   《连山》《归藏》名称由来考   --------------------------------------------------------------------------------   作者:王宁   《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自汉代以来倍受重视,被尊为“群经之首”。根据《周礼·春官·大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说自汉代以来,不知倾倒了多少痴迷的文人,虽然他们大多数没见过《连山》、《归藏》为何物,却纷纷凭猜想立说(这看看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归藏》后的《附诸家论说》就可明白),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如杜预《左传注》中所云:“《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另一种说法如《周礼•春官•大卜》贾疏所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宋代朱震《汉上易传》则综合此二说云:“《山海经》曰:‘伏羲氏得《河图》,夏后氏因之曰《连山》;黄帝氏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但是今本《山海经》中无此文,此文句与其经文不类,疑系误记或伪托。这些说法都是凭空猜测,良不足据,因为《连山》、《归藏》二书名在秦汉以前是否存在,尚是一大疑问。   《连山》、《归藏》二书名,最早见于《周礼》,在刘歆“发现”《周礼》之前的众多先秦及秦汉古籍中从无提及。《周礼》这书很早就有人怀疑是汉代刘歆造的伪书,郭沫若云:“原来《归藏》之名,仅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卜》,与《连山》、《周易》共合为所谓‘《三易》’,但《汉书·艺文志》中并没有《连山》和《归藏》的著录,我疑是和《周礼》一样,乃刘歆所伪托的东西,不过那伪托品没有流传便化为了乌有。”[1]   刘歆把秦汉以前的一些古书或资料拿来经过重新编辑,删改增损,作成了《周礼》,虽然不能说里面的内容全是他伪造的(实际上里面大部分的内容还是先秦传下来的古代材料),但其中肯定有他伪托虚造的成分。笔者认为,《连山》、《归藏》在汉代的刘歆以前根本没有这两个书名,其名目正是刘歆自己拟造出来的。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其根据就是当时还流传着的一些古《易》书残篇和《山海经》。   一、关于《连山》的问题   《连山》这书在历史上有好几部,比如梁元帝有《连山》三十卷,隋代的刘炫也伪造过《连山》,宋代出现的《古三坟书》里的《山坟》也称作《连山》,这些都是后出之书,可以不论。但是,在这些《连山》之前,的确还曾经存在过一部《连山》,因为晋代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两次引用过它:   1、《连山易》曰:“禹取涂山之子,名曰攸女,生余。”(《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帝王世纪》引)   2、《连山易》曰:“鲧封于崇。”(《史记·夏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引)   由此可以知道,在晋代还有一部叫做《连山》的书在流传,而且这部书所载的故事和夏代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部《连山》的征引,我们能知道的最早者就是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在此以前的书里我们就找不到了,汉代人的著作里当然更找不到。   北魏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引用了两条《连山》文字,兹录于下:   1、《连山易》曰“有崇伯鲧伏于羽山之野。”(《淮水注》引)   2、《连山亦(易)》曰“启筮亭(享)启筮神于大陵之上。”(《颍水注》引)   其中第二条的文字是有讹误的,孙诒让云:   “此文‘连山亦曰启筮亭’七字有误。考《御览》八十二引《归藏易》云:‘昔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初学记》二十四亦引其略),此文疑当作‘《连山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盖《连山》、《归藏》两《易》皆有此文,抑或本出《归藏》,郦氏误忆为《连山》,皆未可知。今本‘连山亦’,‘亦’即‘易’之误(易、亦音相近);‘启筮亭’三字又涉下‘启筮享’三字而衍(亭、享形相近),文字传讹,构虚成实,遂若此。”[2]   其说甚是。马国翰把这条文字辑入《连山》是对的,但是没有注明出处,其所本者即此。马辑文作“阳文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 “阳文”二字乃衍文。郦道元的时候《归藏》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很久了,他无由把《归藏》误为《连山》,唯一的可能就是《连山》中的部分内容和文字与出土的《归藏》相同,那么说明其作者在制作这部《连山》的时候,也使用了当时还有所存留的《归藏》残篇。   所以,这本《连山》当是郭沫若所说的“乃刘歆伪托的东西”,或者是刘歆以后的东汉人伪托的东西,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又说“《连山》藏于兰台”,应当是确有其事的,说明东汉的时候的确有部《连山》,但并没有象郭老说的那样“没有流传”,而是有流传,只是流传不广,桓谭看到了,把它写进了《新论》,皇甫谧看到了,在《帝王世纪》中引用了,北魏的郦道元也看到了,在《水经注》里也引用了,后来就逐渐式微,终于

  • 《周易》是从谁开始的?

      《周易》之所以叫《周易》是因为“文王拘而演周易”——(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也是《史记》的作者)   《周易》是将只有图形符号的《易经》加上了卦爻辞,使得人们可以较容易的看懂、理解;   另外,周文王是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算成实用版的“六十四卦”   从时间上说,伏羲是上古人士,周文王生活在中古时代   所以   从谁开始 选C   最后,关于《周易》作者的争论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这一题出题人只问“从谁开始”,而不问作者是哪位。。。   因为这是中国流传至今最久远的一部巨作(也是先秦焚书坑儒仅留下来的)。是经过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文王演算再更新,后来近古时代孔子又收集整理 以至于“韦编三绝”。

  • 如何看《周易》

      首先我要来介绍《周易》这本书,要介绍《周易》这本书我们就必须要回过去来讲中国传统的一些经典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当中,其实每个悠久的民族文化里面都有自己的经典性的著作,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同样有着经典性的著作。就中国文化来说,中国的文化有三教形成了它的基本思想构成,儒家、道教、佛教。其中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漫长历史时期当中的主流,在儒家文化里面有一些重要的经典,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所谓的四书五经。四书是在宋代以后确立起来的经典,是在五经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宋代学者看来,四书可以用来人们理解五经思想的一个台阶,因为五经离我们太远,不是说离我们,离宋代人就已经比较远了,所以说宋代人离五经就感到比较累,所以宋代人就编了一个四书,把四书上升为经典,通过四书来理解五经,五经中间有一本经就叫做《易经》。其实《易经》本身无所谓是经,它本来就是《易》或者是《周易》,之所以成为经是因为在汉代,随着儒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正统,所以儒家传统的这几本书就上升到经典的地位,所以才被称之为易经,它本来的名称应当叫做周易。在传统儒家的著作当中,本来有六本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遗失了,只剩下五本,《周易》这部经典在这五本经书里头有它独特的地位和它的意义。差不多是什么样呢,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的话,其他的几本经实际上涉及到的是我们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一些具体层面,可是《周易》这部书提供的是所有这些公共和个人生活知识的基本层面的一个背后的总的知识的支撑。大家有没有听懂我的意思?就好比说在经典物理学时代,虽然有很多的技术、很多的工程、很多的知识,构成所有这些应用性知识背后的知识是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今天我们有新的很多的知识,然而在这些知识背后的那个支撑,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它是构成了一个时代知识最基础的东西。《周易》这部书其实就有一点这样的性质,它对于中国其他的经书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系统,这本书就构成了它的一个支撑的支撑。正因为如此,所以《周易》这本书又可以被成为众经之经。《周易》这本书由于这样的性质,所以它影响中国人就非常的深远,以至于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过,阴阳五行,五行是另外一个系统,指阴阳而言的,它是《周易》这本书里面的基本思想方法。阴阳五行构成了我们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定律,是不变的

  • 同学聚会八字诗词精选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九曲棹歌 朱熹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 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 关于仕途的诗词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去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译文   黄金榜上没有我的大名,偶然丧失了当状元的希望.清明朝代暂时遗落贤才,我怎么疗治心灵的创伤?既不能大显才华实现风云志向,那就一任自己纵情放荡.更何况管它得与丧!我本才子词人,自应是白衣卿相.   就在那烟花巷陌中,隐现艳丽雅致的丹青屏障.幸有知己知音的意中佳人,最值得我寻访.姑且这样偎红依翠,此种风流韵事,足令我平生舒畅.美好的青春那么短促,不过一瞬时光.还是忍着辛酸,把金榜虚名换成及时行乐的小饮清唱!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 有关家中添人的诗词

      添人是什么意思?   生男孩叫作“弄璋之喜”,出自诗经,《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生女孩叫作“弄瓦之喜”,出处同上,“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如果是结婚添新人了那诗词就多如牛毛了,例如:“佳期正值小阳春,风暖华堂拥玉人,应是三生缘夙定,漫教相敬竟如宾。”

  • 关于丽江古城的诗词

      1,《丽江古城雪景》 清代 牛焘   山城二月春正寒,香雾濛濛露未干。东风酿雨还酿雪,落皑满地玉栏杆。   译文:二月春初的丽江城中正是寒冷的时候,雾蒙蒙的露水一直未干。东风刮着酝酿着雨雪,满地皑皑白雪,雪映衬的栏杆跟玉似的。   2,《丽江雪山》 明代 程本立   玉龙峰高九千仞,日色晦明云气寒。   译文:丽江玉龙峰有九千尺那么高,阳光暗淡云雾笼罩,寒气逼人。   

  • 关于“仕途”的诗词有哪些?

      1、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

  • 李白的诗词有哪些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

  • 诗词典故 取名

      (公历) 2011年 10月 17日 0点   (农历) 辛卯年 九月 廿一日 子时   八字: 辛卯  戊戌  乙巳  丙子    五行: 金木 土土 木火 火水   纳音: 松柏木 平地木 佛灯火 洞下水   本命属兔,松柏木命。五行;日主天干为木,生于秋季。   (同类木水;异类金土火。)   四季用神参考 : 日主天干木生于秋季,必须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须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建议姓名:刘哲嘉 字义典出请查词典。   刘哲嘉姓名五格分析:   刘 刘 liu 15 火   哲 哲 zhe 10 火   嘉 嘉 jia 14 木 天格-> 16 (土)   人格-> 25 (土)   地格-> 24 (火)   外格-> 15 (土)     总格-> 39 (水)   天格16的解析: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厚重) 厚德载物,安富尊荣,财官双美,功成名就。 (大吉)   → 详细解释:   反凶化吉象,得助,可成大业,富贵发达的好预兆。   诗曰:贵人得助天乙扶,为人之上有财富,众望所归事业成,不可贪色保安宁。   兴家得助的贵数。(大吉)   基业:天官、贵命、家杰、进田、学士、豪侠、基产。   家庭:春日花开,可望家庭圆满,男子有贤妻,女子不宜早婚。   健康:花草逢春,贵弱于色情,戒慎者可望安康。   含义:反凶化吉象。成首领,占上风,雅量厚重,豪侠足智多谋,善于协调,集名望。能服从,为大事大业可成,富贵发达的好表示。   人格25的解析: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荣俊) 资性英敏,才能奇特,涵养性情,可成大业。  (大吉)   → 详细解释:   英俊、资性英敏、性格刚毅。有才华、但性情不平衡,偏重一方,言语柔中带硬,应谦虚。   诗曰:资性英敏有奇能,柔中带硬真性情,修身涵养与人和,奏功获得大鸿图。   英俊,资性英敏的刚毅数。(大吉)   基业;君臣、首领、福星、文昌、企业、财禄、技艺、财库、进田。   健康:健康自在,三才善良者可望长寿。   含义:资性英敏,有奇特的才智,唯性情不平衡而偏重于一方,言语多少有点棱角柔中带硬,性格刚毅,与外人打交道缺谦虚。培养谦虚品性,修身涵养,以其英俊之才,自有望成大业。   地格24的解析: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掘藏得金)家门余庆,金钱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