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失传了没

  • 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魏无忌的兵书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失传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连山》   《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够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提示了呢?   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归藏易》是以生命过程为系统的:“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组成,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 是以乾天为首,天上天下具无所不“周”备之意。这《周易》的本称为《乾坤易》,是以宇宙为系统的。“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象组成。以“形”之象为主。乾形为天,坤形为地,阳形为日,阴形为月,土形为山,水形为川,雨形为云,风形为气。   有学者认为:《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汉代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但也有人认为:据古书记载,孔子曾见过《归藏》。若果然如此,则连山、归藏二易当果真是周易前的古易了。   专门研究贵州苗族水书文字图案的韦章炳先生介绍说,一九七四年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夏代彩色陶器,上面的八角星纹图案与水书太极图一模一样。据此,水书、《连山》、《归藏》的创制年代也大约相同,同为夏代或更早一些。他认为,这些特征表明水书极有可能就是散失四千多年的《连山易》和《归藏易》。   不论怎样,《周易》直到现在看来,也是一部相当成熟的著作。它不太可能凭空出现并一直完整地流传到现在。伟大的《周易》是借助什么思想和学说形成和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连山》、《归藏》二易的意义只能说不会低于《周易》。她们的失传,对中华民族来说,实在是千古的遗憾了。     二:禹铸九鼎的失传   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先驱。秦汉以后民间就广泛流传禹铸九鼎传于商周的故事,如《史记》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用于祭祀,“遭圣则兴”,周灭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资治通鉴外纪》更说“禹复为九州,收天下美铜,铸为九鼎,以象九州”。大禹治水不仅使九州恢复了生机,而且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贡金所铸,所以可引申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它遭圣则兴,乱世沦伏,因此不仅是统一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还是盛世的象征。   夏亡,成汤把九鼎移至商邑,又为殷镇国重器。殷亡,九鼎为周所得,周武王又迁至洛邑。陈于西周镐京。周公制礼作乐,创列鼎制度,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鼎于是成为权利的象征。“问鼎”成为争夺天下权利的表现。春秋时期,鲁宣公三年(前606年)楚庄王也曾向周的使者询问鼎之大小轻重,结果被王孙满以一席话顶回去,并说,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弄得楚庄王十分没趣。以楚庄王的实力,求鼎似乎也没有问题,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周天子虽然谙弱,但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去取天子九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掠取九鼎时传说九鼎突遇风浪沉没于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捞,始终没能得手。记载着中华民族统一历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到了汉代,先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说: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阴有金宝气,周鼎要出现了,要在汾阴南,临河建庙迎周鼎。后新垣平因诈称“金宝气”等事发被诛杀,并株连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后,方士们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的五十年后,诈称汾阴出土宝鼎,造了一只假鼎献于武帝,武帝大赦天下,还因此改年号为“元鼎”,以示庆贺。   自夏禹铸九鼎,作为传国之宝,这九鼎就成为权利和国家的根基和象征。周灭商后,移九鼎于镐京,举行隆重的定鼎仪式,自此“定鼎”就喻为国家政权的奠基,“迁鼎”则指国家权利的转移,“问鼎”乃是觊觎政权的非法行为,由此演绎出过许多的历史故事。   九只传国宝鼎的失落,实在可以算做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当中遗失掉的最为珍贵的一笔财富了。     三:和氏璧、传国玉玺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最珍贵的一块宝玉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块玉石能珍贵到与它相提并论。早在春秋时期,它就与“随侯之珠”一起并列为当时中国的两大奇珍了。发现它的卞和也因为和氏璧而闻名古今。卞和不仅因为遭到楚厉王、楚武王的误解而失去了双脚,更因为楚文王听从了他的解释而剖开了璞石最终发现了这块宝玉,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宝玉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随着秦昭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这块宝玉的故事流传开来,和氏璧的身价扶摇直上。最终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传国玉玺,成为检验一个“帝王”是否正统的唯一标准。   历史上对和氏璧的材质有各种猜测:有认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认为是夜明珠的,也有认为是陕西蓝田玉的。史书上称它“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可见确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来、传说和质地的好奇心。   和氏璧和由它制成的传国玉玺在中国历史上断断续续流传了很长的时间,直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当时石敬塘引契丹军攻至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再也不见了踪影。   从那时以后的各朝各代,都是当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玺,再也没有能得到历朝历代都认可的真正的“传国玉玺”了。这个损失之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来说是多么的巨大,谁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来。而传国玉玺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恐怕真的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     四:焚书坑儒与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国家的政策,对稳定当时的政权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政策也产生了不可预计和估量的一些后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甚至对此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人人皆知的“焚书坑儒”就是这样的一个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宴饮。博士仆射周青臣当面颂扬始皇,称其“神灵明圣,平定海内”、“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齐人淳于越则不以为然。他认为:古时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长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救助?为此,他主张以古为师,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本来议论朝政意见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对朝政有好处的事情。但时任丞相的李斯却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向秦始皇进言: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措施。“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议禁止私学,规定“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天下“书同文、车同辙”,一切以秦国的标准为是。除了《秦史》之外,六国的史书全部焚毁,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诗、书、百家言和农、医、卜筮等书之外,凡民间所藏之书全部焚毁。秦始皇被“建万世之功”的言论所蒙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焚书。“书同文”后,则统一按照李斯的小篆体写字。六国以各自书体所记录的全部书籍、手稿、政令、文件等均被付之一炬。秦小篆前六国所书的大篆从此再也无人能识。   就在焚书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发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公子扶苏受到牵连被叱到边塞去了。天下便一步步落到了秦二世、赵高等人的手里。秦始皇想借“焚书坑儒”来达到稳固自己江山社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李斯想借“焚书坑儒”来为自己扬名立万的目的也随着自己被赵高“腰斩”而彻底落空了。   经历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浩劫后,中国到底损失了多少历史记载、文化典籍、宫廷记事和民间传奇故事等无法估量的历史宝藏,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统计得出来。要不是孔圣人家中的影壁里藏着《尚书》,“五经四书”恐怕就要少一经了。这不能不算做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文化浩劫带来的千古遗憾。     五:阿房宫的损毁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是历史记载当中最为雄伟的宫殿建筑了。无论是前三代还是后来直到清末的两千多年间,再也没有任何古代的建筑可以和阿房宫相比较高低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时一尺约合0.23米。以一步合六尺,三百步为一里计,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当约六百九十米,南北深进一百一十五米,占地面积约八万平方米,容纳万人自然绰绰有余了。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堂七百余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气候都不尽相同。如今在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还保存着面积约六十万平方米的阿房宫遗址。可见,阿房宫宫殿之多、建筑面积之广、规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宫殿建筑。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这里,杜牧把阿房宫的诞生与六国的覆灭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在秦覆灭一千多年后的唐代,阿房宫之雄伟大气的形象还深深影响着那时的人们。其“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的气势,借杜牧的《阿房宫赋》流传于千年后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宫这座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与现在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之间有些什么传承关系?是否有些当时建筑时奇巧的工艺没能流传下来?这些看来都将是千古之谜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宫能够留存到现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卢浮宫要壮观得多!从秦始皇陵墓陪葬的车马坑里出土的铜车马上我们可以看到:那时的工艺是远远超乎我们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宫能存留到现在,对我国建筑技术和工艺将有多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啊!     六:华佗《青囊书》的焚毁   华佗行医在东汉末年,是中国最早能实施外科手术的医生。他一生的传奇医术令历代国人叹服。单是给关羽刮骨疗毒的事迹就被写入了正史、改编为各种戏剧,广为流传在民间。   从史料上看,华佗最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术。这种外科手术欧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后才开始实施,而华佗在东汉时就可以用他发明的麻药“麻沸散”给病人实施麻醉,然后剖开病人的肚子对内脏进行清洗,而后切除其中坏死的部分后将其缝合,再放入腹中,最后缝好伤口。贴上膏药后,病人在一月内就可以痊愈了。   且不说“手术”和“麻沸散”早于世界各国一千多年,单看史料记载的手术过程之规范,难度之大,也不是当今一般医院都可以实施的。有这样医术的医生在近两千年前不被人称为“神医”,恐怕也得被人尊为“神仙”了。可惜这样的“神仙”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信任的,当华佗打算给曹操打开脑壳引出“风涎”,根治他的偏头痛病的时候,曹操却误以为华佗将要害他,将其关入大牢。   华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里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写成《青囊书》,打算流传下去造福人类。他将《青囊书》交给看押自己的吴押狱,想叫他继承自己的医技。以下有两种说法:其一,吴押狱很高兴地接下书,向华佗表示一定继承他的医术,当个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好医生。他把书带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后,回到衙门辞去差事,准备回家研读医书。可是到家后却发现其妻正在焚书,他上前抢过剩下的书页,只剩下最后几张记载阉割鸡、猪之术的内容了。相传现在阉割动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书》所传下来的法子。吴妻说:纵然你学得像华佗一样,也不免像他那样死在牢中。有什么用!其二,吴押狱当时就未敢接书,华佗大失所望,自己举火把《青囊书》烧毁了。   不论哪种说法,《青囊书》是就此消失了。《黄帝内经》流传下来,使得中医理论得以确立;《伤寒论》流传下来,使得张仲景“医圣”的地位得以确立;《本草纲目》流传下来,使得李时珍“药圣”的名头世界传送。可惜的是,华佗的《青囊书》却没有流传下来,中国医学就此所损失的东西太多了:华佗对人体内脏有着怎样的认识?他对人的大脑有着怎样的了解?他打算从脑子的哪个部位“引出风涎”?他的麻沸散是什么配方?他怎样控制“麻沸散”的用量?他怎样解决消毒问题?怎样对付可能出现的感染?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谜了。     七:《兰亭集序》的失踪   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传颂千古的最佳书法作品就是写于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兰亭集序》,这是任何对中国书法有起码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关《兰亭集序》的故事也在历史上广为流传,最为人们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唐太宗派萧翼到辩才和尚那里骗取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兰亭集序》后,把他一直带在身边,并留下了遗嘱:死后用这一绝世珍品殉葬。世传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卷》(现藏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绘画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后人都认定《兰亭集序》最后的归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当年,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当时就名满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爱书法,是唐代颇有建树的书法家、收藏家和书法理论家,一生致力于收藏王羲之的书法真品,据说先后共得到两千二百余件。《唐会要·书法》记载:“贞观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书钟、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载:“尝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自得《兰亭集序》后,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他在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论》时,承认自己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心慕手追”。他还在《笔意论》中谈其临摹王书心得:“夫学书者,先须知有王右军绝妙得意处:真书《乐毅论》、行书《兰亭》、草书《十七帖》,勿令有死点画,书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后以《兰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顺乎事理的。   昭陵在历史上曾经被盗过,五代军阀温韬盗掘昭陵就记载有“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可想象出这个“山下宫殿”内部寝殿层层叠叠悠远宏丽的情景。   但昭陵还没有正式发掘,其墓道地宫的情况现在很难全面掌握,史料对它的记载只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据这些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七十五丈,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汉代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南宋大诗人陆游作诗感叹:“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也印证了《兰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说法。   近来有一种说法:昭陵被盗时并未见《兰亭集序》的踪迹,因此《兰亭集序》可能并未按照唐太宗的遗愿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儿子高宗李治留下后最终被埋于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于乾陵是公认至今未遭盗劫的唐代帝陵,这让《兰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了。   李世民的功绩和名望都是帝王当中一流的,他对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书法水平也大大高于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书勒石作品《温泉铭》和《晋祠铭》凤翥龙翔,意境高古,一直流传至今,被公认是上乘的书法艺术瑰宝。他的书法艺技当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响?真本《兰亭集序》与世传的神龙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别?以昭陵之坚固深邃,盗墓者能将《兰亭集序》拿走吗?为何真本《兰亭集序》始终没有在世上露过面?我们还能在今天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终见到这件被人们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无上的书法真品吗?世人至今也还在拭目以待。     八:“靖康之耻”损失的文化瑰宝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毁在宋徽宗手里,这是历史的定论。宋徽宗有才,能写会画,还独创了一种书体,叫瘦金体,写起来瘦劲挺硬、洒脱灵动,是少有的才子皇帝。但宋徽宗理政昏庸,喜欢听奉承话,生活奢侈,身边没有忠臣,国家大事乱如一团麻。后人说,宋徽宗“创造了一种书体,失掉了一个江山”。这真是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大的一个讽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开封),上自徽、钦二帝,下至三千多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国,北宋就此灭亡。宋宫中所有的法驾、卤簿等仪仗法物、宫中用品、书籍、印板、浑天仪、铜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图,连同宫人、内侍、伎艺工匠、倡优、府库蓄积,全部被金人席卷一空。   金军除了索取金银绢帛之外,又抢去皇帝玉玺、仪仗、天下州府图、乐器、祭器,以及各种珍宝玩物,掳走百工、技艺、宫女、内侍、僧道、医卜、娼优和皇子、皇孙、后妃、帝姬(公主)、亲王等贵族,与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营。据说,宋徽宗当时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听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书、藏画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当时可能只有他才真正知道这些东西的宝贵。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编成一部皇家藏画名录《宣和画谱》,著录内府秘藏“魏晋以来名画,凡二百三十一人,计六千三百九十六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唐代的大画家吴道子的传世作品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只有民国时徐悲鸿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认为是吴道子的真迹,但还没有最后的定论。徐悲鸿先生在此画上题上“悲鸿生命”四字,可见此画在徐悲鸿心中的无上地位。而《宣和画谱》著录的北宋宫廷中收藏的吴道子的画竟有九十三幅之多!   传世名画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现藏英国大都会博物馆,国内已经没有顾恺之的画作了。但北宋时期宫廷中藏顾恺之的画作计有:夏禹治水图、古贤图、净名居士图等九幅,令人仰慕不已。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在故宫所藏最珍贵的一副画作,是故宫画藏的镇馆之宝。有关它的身世,大收藏家张伯驹用一座王府换来这幅画的故事尽人皆知。除此而外,隋代的画作在全世界都没有第二张了。但《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展子虔的画作计有:维摩像、授塔天王图、法华变相图等二十幅之多!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哪一样藏品也能叫世人目瞪口呆!可惜的是,上述这些无价之宝在遭遇“靖康之耻”被金兵掠到北国后就再也没能回来。中华文明就此损失了一大批无以伦比的珍贵宝藏。相比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丢失的那些文物,我们只能说:那些东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留存在各国博物馆里,并且不时有保存在私人手中的文物流向拍卖市场。我们对这些丢失的文物还能有机会看到或者还有希望把她们迎回国内来。但上述这些上千年前丢失和损毁的国宝,我们是只能万分遗憾地与她们永别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的永远无法医治好的创伤!   了解了以上史实,我们就会感觉到:现在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图书馆中的古代珍品、典籍与历史上损毁掉的那些珍宝相比较,就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每一件国宝的消失都会给真正懂得他们价值的华夏子孙们在心头添上新的伤痕。五千年的时光,使我们的身心遭受到多少创伤!只有了解这些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珍,尽可能周到地保护她们,用她们深刻的文化内涵来滋养自己的心田,方可抚平我们因历史上的无知和错误给心灵造成的伤痕,将保留到现在的民族之魂一代代毫无损伤地继续流传下去。

  • 中国古书奇门遁甲是不是失传了没有真的了据说被毁了一半,还有昆明什么地方有周易的原文书籍没改过的那种

      如果你喜欢看古本,可以前往“山河易 经 网”下载资料,诸如《奇门鬼吼》,《遁甲真经》。。。。等等!

  • 历史上有哪些著作失传了﹖

      魏无忌的兵书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失传   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不但表现在时间的跨度长,而且表现在内涵的丰富多彩。从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历史遗留物品和由典籍记载流传下来的事件中,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这种文化内涵的震撼力。但是历史记载当中还有许多我们只能闻听而再也无法感觉和触摸到的文化宝藏,对这些历时千年以上的文化损毁所留下的空缺,我们除了留存在心头的遗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着她们的名字,将她们牢牢地记在心间了。这些只能让我们追思而再也无法使我们企及的遗憾主要有:     一:《连山》   《周易》被称为“万经之首”,可见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了。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的认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传下来的,后来由周文王演绎为八八六十四卦,并由孔子补写了“十翼”,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据伏羲的一张八卦图就能演绎出那么详尽而具体的卦辞、爻辞,并能够无中生有地把阴阳不同的三爻相叠加而形成六个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学说一下子就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那么他是否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提示了呢?   其实有不少古书记载:在《周易》出现之前,在文字产生之前的时候,夏、商二代就已经有各自的《易经》了。汉代以后的人们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时候,把夏代的易经称为《连山易》,把商代的易经称为《归藏易》。而我们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于周代的易经。   与《周易》明显不同,“连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会为系统的:“君,臣,民,物,阴,阳,兵,象”八象组成,艮卦为首,云气皆出于山。以山为主,崇山为君,伏山为臣,列山为民,兼山为物,潜山为阴,连山为阳,藏山为兵,叠山为象。据记载:《连山易》有八万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仅有一些卦名,几个爻名和卦爻辞,象辞,及五十二条诸家论文。   《归藏易》是以生命过程为系统的:“归,藏,生,动,长,育,止,杀”八象组成,以坤卦为首,万物皆归藏于地。每一象都是以“气”为主;天气为归,地气为藏,木气为生,风气为动,火气为长,水气为育,山气为止,金气为杀。《归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来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 是以乾天为首,天上天下具无所不“周”备之意。这《周易》的本称为《乾坤易》,是以宇宙为系统的。“天,地,日,月,山,川,云,气”八象组成。以“形”之象为主。乾形为天,坤形为地,阳形为日,阴形为月,土形为山,

  • 周易系辞

      周易·系辞·上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系辞·下 第一章 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阝贵 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第三章 是故《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 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 周易大师有哪些?

      排名不分先后咯, 比较出名的有王莉平 李居明 邵伟华 刘大均

  • 少林棍法除了失传的最厉害的是哪个

      南拳:南棍 洪拳:单头棍、双头棍、十三棍 俞家拳:俞家棍 蔡家拳:蔡家棍 白鹤门:白鹤棍 螳螂门:六合棍 形意门:三才棍、三门棍、五行棍、六合棍、九州棍、行者棍、大小梢子棍 八卦门:八卦棍 咏春门:六点半棍 截拳道:二节棍 峨眉派:三节棍 崆峒派:崆峒棍 武当派:太乙棍、子午棍、玄武棍、真武棍、八仙棍、松溪棍 西北地区:鞭杆(一种短棍) 国际武道:空手道二节棍、菲律宾短棍 武侠小说:打狗棒法 武侠电视:荣家棍 武侠电影:武郎八卦

  • 怎么用周易卜卦?

      周易预测是大家比较熟悉而又通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起卦方法比较灵活随意;断卦或依据卦象,或依据地支装上六亲用生克之法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加之其测之人断事准确性又较高,故而倍受大家喜爱。但有不少人说自己学习周易多年了,至今仍不得要领,断起卦来不知从何处下手。从反映的问题看,归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卦理不明,知其法而不知其理;二是诸书所讲的方法和理论比较混乱,前后不能保持其完整性和一致性;三是对《梅花易数》和《六爻课》两种方法相列互混淆不清。为了帮助大家理清眉目,尽快学会断卦 ,本讲义针对以上问题对予以讲解,并着重重对六爻的理论和方法从概念和运用上进行详细论述。   第一章   关于《梅花易数》与《六爻课》两种预测方法的区别     用《梅花易数》和用《六爻课》断卦方法有何区别?同一件事用两种方法分别而断,其结果是否相同?这是不少读者所询问半感迷惑的问题。其原因一是看有关的书多了,杂了;二是现代有些书上举例,把两种方法混淆应用;三是出于《大衍卦》预测方法之因。在此有必要予于澄清和说明,否则,它将有碍于大家对这两种预测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用梅花易数断卦和用六爻断卦 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因为梅花易数是用体卦和用卦与变卦之间生克关系和万物类象来断的;而所摇的六爻卦则是用五行生克的方法去断的。   用梅花易数预测是看上卦和下卦,体卦与用卦,上互与下互(包括变卦之互间,上卦与变卦,下卦与变卦,上互与下互,下互与下互之间的生克关系。同时返要看各卦之间的形态关系和生克关系。对这些要凭看、想、象,然后把看想象串联在一起构成连锁反映,同时还要把时空、反应、第一感觉结合在一起思维之后方可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若这些环节中有一处出现误差,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

  • 什么是周易八卦?

      先天八卦与河图和洛书均以中宫之数为太极以奇偶之总数为两仪河图中生数一二三四各加中五为六七八九此为四象之数……然后再分出八卦来而洛书中一与六相对二与八相对三与七相对四与九相对此为四象之数……然后再分出八卦来还有后天八卦与河图和洛书的解释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暂且省略了

  • 周易翻译

      大意是说,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荒淫腐败;凡是灭亡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平安无事;凡是败乱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治理得宜。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这是叫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关于《周易》

      我一个朋友研究周易的,他告诉我: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周易》一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经数千年之沧桑,《周易》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周易》的品格和精神深藏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易道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基础知识简介(一)   一、《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二、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三、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称作阴爻。   四、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五、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