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解梦方法

  • 古代是用什麼方法生火的?

      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

  • 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余下全文>>

  • 古代计算时辰的方法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关于午时三刻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子时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那么午时应该在中午的十一点到一点之间,午时三刻该在十一点44分左右。     资料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

  • 补牙的方法

      呵呵。随告诉你植入的牙齿可以随时取下呢,修复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您所说的烤瓷桥,缺点就是要磨损你两边的邻牙,二种是活动的义齿,就像老年人带的那种可以摘戴的,价钱便宜,舒适程度差,三种,就是你说的种植,现在最好的治疗方法,在牙槽骨内打入一颗人工种植丁,然后上面接一个冠,这个不是随时可以取下的噢,就是价钱要高一些,如果有条件还是选择做它吧,现在技术很成熟了

  • 名字的起方法

      以富贵起名   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他从人的本性出发,正视人们的这种欲望,同时强调要通过正当的途径去谋取,这是很正确的。古代有不少显赫人物都是用富贵福禄的名字,如沈善富、刘永福、张天禄等。直至今日,以富贵福禄为名的仍不少,无须讳言,物质享受是人们的正当追求,但在起名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与他人重复,尽可能的独出心裁、不拘一格。     以长寿起名   希望长寿并不是希望永远不死,所以它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态度,起名时常表现出这种意愿。历代以寿为名者不胜枚举。如汉代的韩延寿、魏晋时的陈寿、明代的陆万龄、情代的胡永年等等。     以吉祥起名   吉祥的含义广泛,包括健康、长寿、光明、幸福、美好等一切良好祝愿,因此,吉往今来,不管社会地位、文化程度,人们都喜欢大吉大利、吉祥如意。以“吉”起名者很多,如石保吉、张惟吉、逄吉、崇吉等。除吉字外,还有“亨、通”等之类的字起名,如汉代学者王通。     以自励起名   自励起名法是命名者往往专门警戒自已在某方面的行为、走向,有特定的环境条件。这一点在革命先烈、前辈的名字中显得很突出,他们的起名形式很值得借鉴。以自励起名,能时时督促自已改掉毛病。     以豪放起名   以豪放起名,自古就有豪迈气概,首先表现在以社稷为已任,立志做个安邦定国的人物。如西汉的韩安国,赵广汉等。起名方法十四:以暗寓起名如今起名俗气的原因之一是太露、太显,如张伟,风英等,这些最常见的名字,往往是一览无遗,缺乏使人回味的余地。如有可能,不妨用暗寓起名,当然这需要点文字功夫。如宋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名“思肖”就是“思赵”,他的居室名为“本穴世界”,把“本穴”重新组合就是“大宋”。     以颜色起名   有用颜色、色彩等起名的,其中也含有五行之意:金--白、火--红、水--黑、木--青、土--黄,如李白、王红、张二黑等。     以排行辈序起名   与兄弟姐妹之子女名字联系起来考虑,家谱中排行的字辈是什么?一定要连起来起名。除按“字”辈排行外,还有以古代人用的伯仲叔季顺序为排行的,其中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除了以上介绍的起名方法外,还有许多的起名方法:如以花木起名、以山河起名、以五格起名、以三才起名、以季节起名,等等。但不管以什么方法起名,都必须符合其命理(四柱八字)用神五行,否则只会破坏命局,轻则致祸破财,重则遭殃亡命!特别是对于一些特别格局:如从旺、从强等命局,尤其重要!     孔 祥 霁 博 士 de 起 名 构 思 28 法   借石攻玉法 心理表述法 双向行文法 思理悟道法 美德润名法 写生寄意法 三象思维法   反向思维法 点石成金法 金声玉振法 人称人名法 抛砖引玉法 推陈出新法 对立统一法   成语人名法 嵌字组名法 析字组名法 象征起名法 心理表述法 谐音兴义法 虚实相生法   否定起名法 个性塑造法 设问起名法 以数联珠法 思理悟道法 返朴归真法 七彩争辉法     五格剖象起名法:   根据姓名的繁体笔划数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了天格,人格,地格,外格,总格的五格数理。   一.天格:又称"姓天格",因姓氏继承父系(远古时继承母系) 所以五格认为天格是继承父母运势的,即上一辈对下一辈的影响. 天格数理的计算方法是:   (1)单姓(赵.王.李.张),其天格数理为姓的笔划数加1.如:王,为四划,加1为5,其天数理为5.   (2)复姓(如:东郭.西门.欧阳.诸葛),其天格数理即复姓的笔划数,而不必再加1.如:诸葛(因五格数理以繁体字为准)诸为15划,葛为13划,相加为28划,其天......余下全文>>

  • 古代怎么接生

      古代接生的过程:   古代人会在出现征兆时去找稳婆,也就是俗称的接生婆,稳婆来了之后会让人打好热水,然后给未生妈妈打气鼓劲并告诉她生孩子的方法,当孩子出生后,剪断脐带,给孩子洗净身体。   古代接生会首先观察   (一)产妇情况。可从主诉(重点了解胎产次、临产时间、异常情况),精神状态及脉搏等来推测判断。   (二)胎儿情况。查胎位及听胎心音。如无听诊器,可直接伏于腹壁上听取。   (三)产程进展。可从阵缩的频度、强度及持续时间,以及先露部的下降程度(经耻骨上扪诊及阵缩时产妇是否想向下用力、肛门是否松弛、会阴是否膨起等)来判断。

  • 梦见和古代公主结婚

      断定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首先你对你梦里的情境没有一个相对概念性的描述,没有侧重点,其次,这个梦是经常梦到还是仅此一次,我对你的生活经历不清楚,不知道你梦中的公主意象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   以下是我对你的梦的个人猜测:   第一,可能是与你最近的生活经历有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第二,可能是你在小时候,某些事情对你留下了潜意识的深刻印象,虽然你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件事情都已经忽略了,但是你的潜意识还是对此念念不忘,所以转化为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梦,这个梦的象征只有你自己知道。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自由联想,放轻松后对这个梦产生联想回忆,一些无意中出现的貌似与此无关的意识往往可能是构成这个梦的重要条件。

  • 如何转运方法

      你说的是海淘购物的转运方式吗?   海淘的转运公司有很多,每个国家转运公司也是不一样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   日亚购物可以直接寄到六号库转运仓库,然后转运公司会帮你运回到国内。

  • 周公解梦大全查询方法梦见雪山崩塌!过路上有大雪拦路!我梦见我们一家三口去对面一座山那里!老公自己

    梦是大脑休息的产物,没有谁在睡着时不会做梦的,也没有什么,不用去想那么多。祝你开心。

  • 古代是怎么生火的

      火,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被人类所使用。那么,火是怎样被发现,又如何取得的呢?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古代取火法主要有三:1、用木燧;2、用金燧;3、用石敲火。   木燧:即钻木取火。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还不知道取火进行熟食。有一个叫燧人氏的人,见大鸟啄木出火(也有说看到森林自行起火),认为木中藏火,于是"几经攻治,几番试验",才创造出人工钻木取火的法子,人类才有了自己取的第一把火。此法后世一直沿袭,曾经历了数千年之久。这一古老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周代,钻木取火之法已经大行。古代所钻之木,一年之中,根据不同季节,还要随时改变。《周礼·月令》规定: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和桑柘,秋天用柞树,冬天用槐檀,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木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反之则不能得火。也就是说,每逢换季之时,就要改新火。到了南朝,当时仍行钻木取火,但取消过了"更火"这一风俗,不实行改木。   到了唐代,钻木取火之法,更加广泛流行。唐杜甫《清明诗》:"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青枫是枫木,用于春日取火。崔元翰诗:"操舟众工立禁岸,湿橹钻火磨星红。"湿的木橹也可出火,说明凡木皆可出火。有趣的是每逢寒食节,为了纪念介子推,有禁火而寒食的习俗。因此,每年冬天保存下来的火焰熄灭了。到了清明,又重新钻木取火。唐代皇帝在每年清明日要举行隆重的赐火仪式,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大臣的宠爱。   金燧:金燧,即向太阳取火。在周代,除木燧外,兼用金燧取火。《周礼》载:秋官避开炬,负责用"夫燧"向太阳取明火。夫燧,是古人在日下取火的一种用具。它是用金属制成的尖底杯,放在日光下,使光线聚在杯底尖处。杯底先放置艾、绒之类,一遇光即能燃火。因此,夫燧即金燧。另外,《考工记》记载了用金锡为镜,其凹面向日取火的方法。可见,我国在四千年前已有使用光学原理取火的技术了。   取了汉代,仍用金燧取火。当时也叫阳燧。即用铜镜向日取火,也用艾引火燃烧。到了宋代,仍然流行金燧取火之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用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其光都聚向内。在离镜一二寸处,光聚为一点,大如麻菽,触物即着火。实际上这就是今天的凸面玻璃镜。如果我们拿这玻璃镜,向着太阳,镜也会聚如豆,再用易燃物放在底下,顷刻间即可得火。古代没有玻璃,故用金镜。现代的太阳灶就是从这一道理发展而来的。过去古人出门,身边都带着燧。因为那时的燧为尖顶杯,体积很小,都佩带腰间以备用。但以阳燧取火,有个不足之处,就是天阴或夜晚就不能取到火。故古人往往是"左佩金燧,内佩木燧"。这样,有太阳就以金燧取火,没有太阳则以木燧取火。   以石敲火:到了魏晋六朝,已经有以石敲火了。敲石所发的火,叫"石火"。潘岳诗:"烦如敲石火"。刘勰在《新论·惜时》中,曾形容人的短促一生,犹如"石火"。到唐时,敲石取火者更多。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代以石敲火之法,是用铁片与石相撞,下面在放着"火绒",当火星落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取灯"接引,即取得火。火绒,是艾或纸,加以硝水制成,揉之使软,极易起火。"取灯",北方叫"发烛",以褪皮麻秸做成小片状,长五六寸,涂硫磺于首,遇火即燃,用以发火。在南方,发烛则用松木或杉木制成。高士奇《天禄识余》中记载:"杭人刻松木为小片,其薄似纸,溶硫磺涂木片头,作为接火之用。"宋时,民间劈小杉条,并染上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迅即得火,人呼之为"引光奴"。后来一些以此为业者,则呼之为"火寸"。以石敲火之法盛生后,必须有引燃物配合,所以"发烛"、"火寸"等助燃物的行业就逐步发展起来。   光绪初年,火柴还未盛行。当时取火技术又进了一步,用一种叫"火镰"的工具。这种火镰,缝皮为包,安铁为刃内装火石一片,火绒一团,如果要用火,取火绒豆许,放在石上,再用铁刃撞击,能发出火星,顷刻间就得火,是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后来有了火柴,火镜、火石、火绒等物就逐渐衰落了,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