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进行报复

  • 梦见报复别人

    梦见报复别人:不太顺利的一天。除了意外的枝节比较多外,你本身情绪的波动,也影响了今天的工作和学业,犯错的几率增大。听一些柔和的音乐,做做静心瑜伽,或者眺望开阔的景色,都是一种自我修复。健康方面,淋巴系统较容易出现问题,如扁桃体发炎,维持正常作息很重要。

    梦见报复别人:预示天性的冷酷,一定要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无情,否则你的行为很可能给自己惹麻烦,也让朋友受损失。

    梦见报复别人的案例解析

    网友梦境:梦见报复别人把家抢了是什么意思?

    解说:出现你不知如何是好的场合,诚实地表达自己不懂,比硬撑着头皮去做要好呢!爱的信息容易通过关系亲密的兄弟姐妹或童年好友来传递。不妨从他们身上探探消息吧!

  • 究竟,是怎样的人?死了之后才会变成厉鬼,对人进行报复

      如果世界有鬼,我觉得是好事。至少时候,还能看到自己活过的世界。如果没有,世界上就在也没有你了。你的名字都不会有人记得!

  • 梦见被报复

    梦见报复,一方面可能象征你贪婪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表达了你进取的心理。

    现代心理学解释梦见被报复

    一个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在利益上产生一定量的损害或增益,会让后者期待前者也产生不低于该量的利益的损害或让前者也产生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称为报复心理。如硬币皆有两面一样,报复心理的一面为报复,另一面则为感恩。通常的,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损害,会使前者要求后者做出赔偿或前者会使后者也产生同样的利益上的损害,人的这种反应被称为报复。另一面,一个人在利益上因另一个人的行为而产生增益,会使前者做出让后者满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这种反应通常则被称为感恩。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报复心理理解为:本能的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报复做为一种保护自己利益不受损失的反应是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这个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但何以理解感恩也作为一种应对、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御保护机制?答案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的利益产生增益,如果后者不感恩或不主动感恩以使前者在利益上也产生增益的话,你们,前者很可能会主动要求后者感恩自己;如果前者得不到符合自己标准的利益上的增益时,前者很可能会采取行动报复后者。因此,出于自我防御保护自己已得利益的目的,感恩是必须要付诸行动并要满足对方要求的。

    梦见对仇人或对手进行报复,是凶兆,朋友会舍弃自己。

    生意人梦见被报复,预示生意会兴隆,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提高,是大吉大利的好兆头。

    求职者梦见被报复,预示求职运势很不错,在朋友或者家人的帮助下找到合适的工作。

    考生梦见被报复,预示着你的考试成绩不错,但不能骄傲,要学会在成功中前进。

    上班族梦见被报复,预示着工作运势很不错,想要实现那个目标就要拼命,最好能够加点班,效率也会相对的提高,能够快速的完成任务。

    梦到被报复的案例解梦

    网友梦境:在梦里,我因为喜欢吃蛇肉。然后把没吃完的蛇肉放在罐里。没想到那些一截一截的蛇肉重新连接起来变成了一条活蛇。要报复我。从此我就不敢一个人走路了?

    解梦解析:梦见蛇,自己和孩子都会病倒。梦见一对蛇,很快会分家。商人梦见一对蛇,能发大财。梦见蛇咬你自己,要交好运,生活会丰裕。但是梦见蛇咬自己妻子,是不祥之兆,会遇到忧愁不幸。梦见敌人被蛇咬伤,敌人会互相残杀,最后两败俱伤。梦见打死蛇,能征服敌人。梦见蛇钻进洞里,家里会被偷窃或被劫。梦见蛇捕捉老鼠或青蛙,会有不幸的消息。梦见蛇与猫争斗,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

  • 怎么进行正确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中的对号入座式的解梦方法其结果很少能达到准确因它仅仅是一种起例它还会受到天地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会起变化的

  • 如何进行茶叶占卜

      小说看多了。。。首先喝茶,喝到杯子里只剩茶叶;用左手将茶叶渣晃荡三次,然后将茶杯翻转,扣在茶杯托上;等到最后一点茶水流光,就可以反过来解读茶叶渣的形状了。

  • 糖尿病如何进行 运动疗法

      一、 运动疗法的目的:   1、 对心血管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轻中度高血压;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   2、 减轻体重(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改善脂代谢。   3、 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维持正常成人的体力和工作能力;保证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糖尿病运动疗法-基本作用原理   (一)运动的即时反应:   1、肌糖原、肝糖原异生增加   2、促使脂肪分解,FFA升高   3、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皮质醇增加,使血糖升高   4、促使胰岛素和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5、增加葡萄糖的转运   6、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二)运动的慢性反应:   长期锻炼可以增加各种酶活性,改善肌细胞的氧化代谢能力;己糖激酶活性增加35%,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加75%,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肌糖原贮存能力增加;从而改善糖耐量。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以减轻体重   (三)运动锻炼对脂代谢的作用   1、运动可降低CH,其机制为:   - 提高卵磷脂-胆固醇转酰基酶的活性,促使   胆固醇转化为胆固醇酯   - 胆固醇酯容易和载脂蛋白结合而被转运,加   速清除和排泄,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内膜的沉积   2、长期规律运动,可使HDL增加,LDL减少   三、糖尿病运动疗法的适应人群   1、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合   2、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   3 、稳定的1型糖尿病患者   四、运动类型-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需消耗氧的运动,多为大肌肉群运动,它能增加葡萄糖利用,动员脂肪,改善心肺功能。   常见的运动形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   而无氧运动如举重或一百米赛跑、跳高、跳远等对糖尿病的代谢异常无明显益处,不适宜糖尿病患者。   1、步行:由于简便易行、有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运动强度较小,比较安全,特别适合年龄较大、身体较弱的患者。   • 快速步行 - 90-100m/min;中速步行 - 70-90m/min;慢速步行 - 40-70m/min, 能量消耗2-2.7kcal/min。建议从慢速步行开始,逐渐增加步行速度;时间可从10分钟逐渐延长至30分钟;距离可自500米延长至1000-1500米;中间可穿插一些爬坡或登台阶等   2、慢跑:属中等强度,适合于较年轻、身体条件较好、有一定锻炼基础的糖尿病患者。   常规慢跑:速度一般为100米/30-40秒。   优点:较为轻松、跑步中不至于出现明显气促。缺点:下肢关节受力较大,易引起膝关节和踝关节疼痛。   3、间歇跑:慢跑和步行交替进行的过渡性练习。   五、运动疗法的方法和组成   运动疗法包括3个步骤:   • 准备活动:5-10分钟,为轻微运动。如步行   • 运动进行:通常为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跳绳等   • 运动后的放松活动:5-10分钟的慢走,自我按摩等。可促进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运动造成的肢体瘀血,回心血量下降,昏厥或心律失常   六、运动强度   • 强度决定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5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   • 强度过低只起安慰作用,但可改善主观感觉。   • 强度过大,无氧代谢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或运动系统损伤,应予避免。   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又确保安全的心率称为靶心率,即运动试验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一般人,最高心率=220—年龄   七、运动时间及频度   • 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但达到靶心率的累计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共同决定运动量,两者可协调配合。   每周锻炼3-4次为最适宜。若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效果及累积作用将减弱。   八、运动的注意事项   1、有规律   2、强度由低开始   3、如果进行激烈长时间运动,应监测血糖并注意调整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用量   4、如运动前血糖较低,应先加餐   5、进餐后1-3小时进行运动   6、运动减体重应缓慢进行,每周减重少于400g   7、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8、避免高强度运动   9、高血压---不举重屏气   10、周围血管病变---走---休息---走   11、视网膜病变----不举重、不潜水、头不低于腰   12、周围神经病变----避免过度伸展,不负重   13、运动会引起食欲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应注意饮食控制   14、注意足部护理   有下列情况时暂停运动:   1、 各种急性感染期   2、 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并且活动后加重   3、 严重糖尿病肾病   4、 糖尿病足   5、 严重的眼底病变   6、 新近发生的血栓   7、 血糖未得到较好控制(血糖>16.8mmol/L)   8、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九、1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   1、相当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往往以饮食及运动治疗为开始。而1型糖尿病患者首先应进行饮食及胰岛素治疗,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再开始运动疗法。   2、 每次运动尽量避免胰岛素作用高峰期   3、 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避开将要进行运动的肢体,避免胰岛素吸收过快   4、 注意监测血糖   5、 运动量较大时需额外补充食物

  • 梦见被人报复我,把脸弄伤

      梦见被人报复我,把脸弄伤:这两天的早餐可是关系着一整天的活力来源,不可省略不吃喔。不然将影响这一天的精神状态。这两天如果有参加会议的场合应多发言、反应,该争取的事情默不吭声可就没机会了,说不定好事没有坏事都被人推到头上了。但谨记对于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接手,接下烂摊子收拾起来可是自找麻烦的。

  • 唐代科举制度是怎么样进行的?

      唐朝的科举与升迁制度简介   唐朝的官学   唐宋以前的人大都相信《尚书》、《礼记》一类的书是古代圣贤所作。其中讲到为政,首要的就是要兴办学校,用以培养人材、移风易俗。《宋史•选举志》记载:“既而,中书门下(宋朝宰相的官名)又言:‘古之取士,皆本学校,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今欲追复古制,则患于无渐(渐进的道路)。宜先除去声病偶对之文(唐朝考进士的主要科目),使学者得专意经术,以俟朝廷兴建学校,然后讲求三代(夏、商、周)所以教育选举之法,施于天下,则庶几可以复古矣。’”   所以,有远见的政治家每每执政伊始,就大力兴建学校。唐高祖一进长安,天下未定,就下诏设立学校,安排宗室子弟和其它青年上学。唐朝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办的学校,用来劝导和奖掖青年人学习上进,谋求士宦。这些官办学校都归国子监(类同高教部)管,大约有这样几种:   一,国子学,学员规定为三百人,专门招收高干和京城干部的子孙;   二,太学,学员规定为五百人,招收中、高级干部的子孙和近亲;   三,四门学,学员规定为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是普通干部的孩子,另外八百个名额是专留给老百姓中优秀青年的;   四,此外有专科的律学(法律)、书学(书法)和算学(计算)等,招收小官和平民子弟;   五,京都及各都督、都护府(类同今天的军区)、州(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县都分别设立学校,招收学生,人数不等。   六,中央政府中和太子宫中又设有弘文馆和崇文馆,各收学生三十名,都是皇亲国戚、宰相、一品大官和大功臣的子弟。   入学的年龄为十四到十九岁。   学生每十天有一天休假,放假前要有小考试,默写经文并背诵先儒对经典的解释,答对三分之二的,就算及格了,不及格的要受罚。每年放两个长假,五月间的叫做“田假”(农忙);九月又有“授衣假”(换冬衣)。家住得远的,还特别加给路上往返的时间。年终要考一年的学业,口试一百条对经文的解释,答对百分之八十的得优,对百分之六十的得中,百分之五十以下得差。   上学不听话、旷课超过三十天、事假超过一百天、因父母生病请假超过两百天的,或者年终考试得过三次差、在学校羁留九年而学业无望的都要退学回家。而且,还要记录下来,送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大官的孩子们,送到兵部(专管武官的部门),看看能不能借上爸爸的光,当个武士。   教学内容和学制   唐朝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根据他们的难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谓“大经”、“中经”和“小经”。   《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和《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为小经。学业有“通二经”、“通三经”和“通五经”的分别。所谓通二经,要能学好一大、一小二经,或者两个中经;通三经的,要大、中、小各通一经;通五经的大经全通,还要中、小经各能一通。除此之外,所有的学生都要能兼通《孝经》和《论语》。   因为秦始皇把秦地的文字、方言强行定为官方语言,所以,大部分用齐、鲁方言写成的古典经文的阅读和理解都成了很大的问题。两汉以来,注解、诠释这些经典成了知识分子们最重要的功课,成就巨大,著述众多。唐朝的学生除去学习经典的正文,还要同时学习这些注释。   《孝经》、《论语》两经加起来,限期一年学完;《尚书》、《公羊传》、《毂梁传》分别为一年半;《易经》、《诗经》、《周礼》、《仪礼》各限两年;而《礼记》和《左传》可以长至三年。除去学这些经典,每天还要练写一篇字,学习时事政治的处理方法,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和《尔雅》等书。其它专科的教学内容和学制也类似,不过总的年头短一些。   《尚书》主要记载从尧、舜、禹到春秋以前的大事记和帝王、公候,贤良大臣门的命令、文件等,有中国最古之书的称号;汉朝以后,《易经》被看作阐述儒家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著作;《诗经》号称是孔子删定,通过它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还可以陶冶性情、考鉴周朝政治的得失;《周礼》、《仪礼》和《礼记》都是战国以后的学者们凭借着古史资料和自己的想象,整理出来的周朝的礼仪制度;《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记载了春秋时代的政治事件。但因其书文字简洁、难懂,所以,后来读《春秋》的人,都得参考注释书。西汉末年以后,《左传》被认为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写的,定为《春秋》最权威的注释著作,与《公羊传》和《毂梁传》并行(所谓“传”,是注释的意思,与今天“传记”的传不一样);《论语》虽说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但在唐朝显然还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孝经》原来颇重要,后来被宋儒判为伪经,失去了经典的地位。   唐朝科举,还有一样教材,《新唐书•选举志》没有提及,就是梁朝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选了很多古时候优秀的诗文。而唐朝考诗、赋,全要参照《文选》。杜甫曾说“《文选》烂,秀才半”。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对进士深恶痛绝,声称“家不置《文选》”,以示不肖于作进士。   报考的资格和程序   今天把人民分成工、农、商、学、兵和知识分子,数十年来,工、农、兵社会地位最高。古代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因为当兵是为国家服役,兵役期满,就回家种地了,不构成一个阶层,也没有特别的权力和利益。学生也是类似。那时候,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其社会地位,士最高,因为都是作官的;农民的利益最受重视,名誉最好;工、商两个阶层最没有社会地位,而以商人为尤。   除此之外,还有吏(衙门里的办事员、警察、执行刑罚的人等)、和尚、道士,加上犯过罪被流放的人(按照中国古代的法律,没有剥夺人身自由的惩罚,监牢里关的全是等待审判和执行的人。惩罚大致罚款、肉刑和流放等等)。在这些人中,只有士与农的子弟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其它阶层的人都不许做官。另外,品行不好、臭名昭著的;犯了大逆不道之罪的人的直系亲属也都不能入仕。在农业社会,农民当然是绝大多数,而其它类人,常被视为社会的边缘现象。   每年深冬,中央及各州、县的官办学校要把学员挑出来,进行初步考试,把优秀的推举到尚书省(类似国务院)应考。不从这些官办学校毕业出来的人,叫做乡贡。先由邻里、乡亲保举、推荐,地方长官验证后,也一起送到尚书省。地方保举不当,不仅被错举的人不能予试,就连他的所有同乡都要受到牵连,被剥夺考试的资格。到了省里,要把名字、年龄、地址、籍贯等重要数据写在牒子(个人履历)上,由户部(管理户口的部门)核查过了,印证了推举人的推举,交给吏部(人事部门)的考功员外郎(专门考核下级官员的功过劳苦,以定其升迁的),进行考试。   考试的科目和评卷标准   科举本来是分科考试选举的意思,后来到宋神宗以后,经王安石倡议,才渐渐归一了。唐朝科举考试,学生按所选专业特长不同,分科报考,分为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学、书学等类。   考试方法有帖经,就是默写经文;大义,就是背诵或默写先儒对经典的注释;策,是依据经典或考量时政,对具体问题提出解答;论,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诗、杂文、赋等。十岁以下应考的称为童子科,只考朗诵。   秀才考五道方略对策,按照文字通顺与否和道理讲得好坏评分。行文通顺,道理透彻的为上上第,其次为上中、上下和中上第,这四等为及格,其它为不及格。明经先要默写经文,然后背诵经典注释,再回答时事政治三道题,也是头四等为及格。考历史的叫史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口试对文辞的注释一百条,然后问对策三条。口试对百分之七十,对策答好两条的就算及格了。十岁以下的孩子应童子科,以朗诵为主,考一部经典,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唐朝初年,秀才科等级最高。贞观年间,有一个州被推举应考秀才科的,没有一人及格,太宗大怒,处罚了州长,并废除了秀才科的考试。后来时有时无,到了玄宗天宝年以后,就名存实亡了。从此,知识分子仕进,就以进士与明经两科为主,而最看重进士。进士考试的科目、方法缕有更改:开始是先考五道对策,然后默写大经一种。经和策全通,为甲第;对策答好四道,默写经文对了百分之四十以上,为乙第。继而要求进士先写两篇杂文,文辞通顺、熟悉格律,才考对策。到玄宗天宝年间,要求进士先考经文,然后做诗、文和赋,全通过了,再考五道对策,对策全好,才算是及格。后来时而要考官书文章、时而要考经文、经义,最后定为:第一场考诗和赋;第二场考论议;第三场考对策;第四场考经文。后世批评唐朝以诗取士,就是这里来的。   学历与资格   唐朝官员的等级叫做品位,共有九品,称为“流内”。   在这九品之下,还有所谓的“流外官”,主要是所谓的“吏”,既办事员。一到三品中又分“正”、“从”,“正”在“从”之上。四品到九品,除去分“正”、“从”,还各分“上”、“下”,如五品中就有四阶,分别为“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五品上”和“从五品下”。总计起来,共为三十阶,用来区分贵贱、高下、轻重和优劣。   文武行政官员称为职事官,皇亲国戚和立了大(军)功的有爵位和勋、封。所有这些官员都有相应的品位,这个品位或称“本位”、或称“散位”,标志着学历与资格。散位中最高的是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最下一等是从九品下的“将仕郎”,共二十九阶(没有正一品)。职事官中最高的是正一品的“三师”和“三公”,最下一等是从九品下的“内侍省主事”等,共三十阶。三品以上,称“清望官”,四品以下,但职守重要的,称“清官”。勋官最高的是正二品的“上柱国”,最下一等是从七品上的“武骑尉”,共十二阶。爵位有九等,分别为“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候”、“县伯”、“县子”和“县男”,从正一品至从五品。   科举考试及格登第,是获得了品位的一个途径。随着所考的科目难易及成绩优劣不同,所获得的品位也不同。秀才上上第为正八品上,明经上上第为从八品下,而进士考试获甲等的,为从九品上,以下类推。考书学和算学的,则在九品之下。   考核、选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担任行政职务称为“选”。参选要有学历和资格。学历,就是科举的结果。资格包括“出身”、“门荫”、“前资”和“流外入流内”。   所谓“出身”,主要指有爵位的人。嗣王、郡王的出身为从四品下,以下至公、候、伯、子、男依次类推。五品以上的大官们的孩子有“门荫”,就是乘爸爸这棵大树的荫凉,借光作官的意思。一品官的孩子,得正七品上的荫,从五品官的孩子得从八品下的荫。但这个荫凉不是家中所有的孩子都能乘得到的:皇帝、皇后的直系亲属,一家荫两个孩子;一、二、三品官家,只能在指定的两个孩子中荫一个;而五品官家,只能荫及一人,而这个人还必须是上边指定好的。既没有爵位,又没有功勋,又没有作大官的爸爸,要参选作官,就得走第三条路:科举。科举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主要的仕进之门。   作过官,经过考绩,予以升迁,升迁所达的阶品称为“前资”。“流外入流”指的是九品以下的流外官也可以通过勤奋和功劳进入九品。其程序与前资类似。“吏”可以入流,办事员可以变成行政长官,唐朝的这条仕进道路曾经被很多人批评,认为这些人没有读过圣贤书,为人和品质不高,不应该让他们担任领导职务。所以,宋朝以后,“吏”就完全被屏置在领导干部队伍之外了。   授予职事官必须依照散位。原则上讲,散位六品的,只能授予六品的职事官。假如职事官阶高过散位,叫做“守”,或者“兼”;假如职事官阶低于散位,则叫“行”。   靠勋官、门荫和流外入流进入仕途的人,不能作清资官,不授予三品以上官。   官员的选用   选人授官,在唐朝是很严重的事情。每年五月,中央向各衙门颁发空缺出的名额和选官的条件。而应选的人要把籍贯,父亲、祖父的官职,近亲的姓名、籍贯,自己的履历和身体健康情况,历年考核的结果,有没有受过行政和刑事处罚等,附上申请,一并通过本单位或原单位,上交到吏部。还要有京官担保。父亲当警察、监狱看守、皂吏的,经营工商的,冒名顶替的,都不许参选。有揭发假冒的,授官时从优。选考的当天,考场周围,戒备森严,不许闲杂人出入。   选人作官,有四个标准:一是“身”,看人的体格相貌;二是“言”,听人的语言对答;三是“书”,看人字写得如何;四是“判”,看人文章是否通顺。四个标准都符合,要先看德行,德行相同,则看才能,才能相同,则看功劳。“书”和“判”是笔试,“身”与“言”为口试。口试又叫做“铨”。因为“铨”分别由吏部尚书和两位侍郎主持,分为“尚书铨”、“中铨”和“东铨”,所以又称“三铨”。选完还有空缺名额,落选的人考三篇文章,叫做“宏辞”,考处理三件公务,叫做“拔萃”。   六品以下,由吏部按照资格和空缺,拟定官职,上报宰相。再经由宰相反复核查后,请示皇帝,下旨授官。五品以上,则不由吏部拟官,而要直接上报宰相,由他们考量拟定。   授五品以上的官,为了郑重其事,皇帝使用特别的委任状,叫做“制”和“敕”。三品以上,则更加隆重。皇帝亲临,宰相为辅,到太庙举行授官仪式,委任状是刻在竹子上的“册”,所以叫做“临轩册授”。   唐朝入仕作官,有三个大门坎儿。一是要入流,流内为官,流外为吏;二是要进五品;三是要进三品。六品以下的散位都叫“郎”,所以,又称为“郎官”。原则上讲,作官谨慎无误,没有超人的政绩,正六品就算是到头儿了。五品以上为“大夫”。五品以上的官,没有在外作过州、县官的人和很多其它的人,根本就不许作。又有严格的人数限制,而且,要出类拔萃,考核优异,皇帝特别恩眷、器重,才能授予。至于三品以上的官,因为地位高,声望远,不轻易授人。除了宰相和各部门长官以外,剩下的差不多都是名誉官,而没有实权,常常授给历朝元老,以示恩宠。   七十岁以上,或者衰老、有慢性病,不能胜任公务的,允许退休。在唐朝,退休叫做“致仕”。五品以上官致仕之后,拿一半俸禄。唐朝官员的履历常常开始于“某年进士”,终于“以某官致仕”。   官员的考绩   作官每年都要考绩,每个官至少要经历四次考绩。由尚书省(国务院)吏部(人事部)主持。   凡应考的官员,由秘书写出当年的功过、品德,本单位长官对众宣读,大家评议优劣,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核实过,送到吏部以备升迁。   考核的方法有所谓的“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是用来考查为官的一般行为,有“德义有闻”,即德高望重:“清慎明著”,即清廉、谨慎:“公平可称”,即断事公平:“各勤匪懈”,即勤劳不懈。二十七最是按照不同的专业分工,分别选出实际工作中最优秀的。比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将军之最等等。   有一最、四善以上的为上上;有一最、三善的为上中;有一最、二善的为上下;没有最、而有二善的为中上;没有最,而仅有一善的为中中。工作能够敷衍了事,即没有最,也没有善的,为中下;凭着自己的爱憎好恶,处理问题不合法律、情理的,为下上;因私废公,业务怠懈的为下中;奸诈,贪婪、品行恶劣的,为下下。   考绩中得了上下的,进升二阶;中上,进升一阶;中中,不升不降;中下以下,每等降一阶;考绩得了下下的,则立即解除官职。连考四次都得中中的,没有功劳,却有苦劳,也进一阶。凡考绩得上中以上的,或者历年考绩累计达到五品以上的,单列出来,上报宰相,另行处理。   唐朝以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帮助皇帝,协理天下。中书省主管皇帝下达的各种命令和颁布国家的法律、政策。其长官为中书令,正三品;门下省主管处理文武官员及百姓官上达天听的文书,同时,规谏皇帝,预备顾问。其长官为侍中,也是正三品;尚书省则总领百官,是行政的枢纽。其长官本来是尚书令,正二品。但因太宗曾经作过尚书令,以后的臣子,都不敢作这个官,所以,尚书省的实际长官是尚书令的两个副手,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所有天下大事,三省长官共同参议。   勋官的授予   南北朝时,征战不已,立了军功,授予官衔,这是唐朝勋官的来源。在唐朝,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十二转”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大的军功。最低一阶为“武骑尉”,等于从七品,只需一转。“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   凡以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的书记员记录战前的情况,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的结果,同时要记录每个官、兵杀死或俘虏敌人的数字,上报到尚书省吏部。吏部的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以战前的条件分: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   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勋官没有职务,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已。勋官要入仕参政,则依照门资、出身的规定。   御史台的功能   唐朝的司法部门,大约有三个。一是尚书省的刑部,二是御史台,三是大理寺。三个部门的业务,有相互交叉的地方。之所以类似的事务分由三个部门管理,有其历史的原因。其中,大理寺历史最久,前身是秦朝专掌刑罚的庭尉;御史之官,先秦就有,但不掌司法。秦汉以后,才有了专司纠察的御史;刑部的历史也可以上溯到西汉。成帝设三公曹,东汉有贼曹,是后来尚书省吏部的前身。在唐朝这三个部门大致的分工为,刑部主管法律文件;大理寺主管刑事犯罪;而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新唐书•百官志三》),勉强可以比附“廉政公暑”或“纪律检查委员会”。太宗吸取六朝阀阅的教训,重新重用御史台,把御史中丞提升为御史大夫,正三品,另置两名正四品下的御史中丞。御史台官员的选用和授予都很严重,但作过御史的人,此后的仕途,常常不很平坦,因为得罪人太多。   现代对错误和犯罪的处理,分为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两种。行政处罚主要是降级、减工资和罢免。唐朝对官员行政错误的处罚,没有严格地与刑事处罚分开。唐朝的行政管理法叫做“格”,触犯了“格”的官员的审问、定罪和处罚,与刑事犯罪一起,都在“律”中予以规定。唐律中专门有“职制”一栏,就是针对官员的。其中共有五十九条,每条针对一类错误,下边另有细致的分别。唐朝的刑法延承古制,有所谓的“五刑”,即,打竹板、打木杖、强劳、流放和死刑。   官员有行政误失,可以告发到御史台,御史也会自行监督、察访。一旦暴露出来,御史台上奏,并提出弹劾的建议。同时,依照律法,定罪惩罚。比如,为官本来没有政绩,而暗示下级歌颂自己,树碑立传的,要强劳一年。若指使人向上级虚报自己的功劳,要杖一百。虚报的人以协从论罪。又如,向主管部门为亲友求方便的,打五十板。主管部门答应了请求的,与此同罪。如果,受了人的财物,而答应了人的请求,则罪加二等。如果,非法的请求已经付诸施行了,则要加重刑罚,杖一百。   结束语   最近五十年来大陆的政治动荡,都有人事斗争的背景。这是半个世纪中国发展停滞不前,落后于诸多战后与中国条件类似的国家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人事斗争的根源在于仕进制度的不完善。追究起来,主要有三个大错误:第一是选官没有一定标准,第二是作官没有定期考核,第三是升迁没有明确标准。   选官有人品与才能两个方面的考量。汉、魏以下,地方和中央官员按照颁布的标准,推举、选拔德、才兼优的人,进贡给政府,以资录用。隋、唐以来,以科举选仕。现代西方国家的官员有政治家与行政官员两类,而行政官员不主持立法和政策的发布。政治家通过民主选举,德、才并重;行政官则安分工不同,以专业、学历取用。这些,都是成功的选官制度。“解放”后,这些都废置不用,选官既没有最低的标准,更没有制度化的、对人品和能力考查。所以,既不能保证官员廉洁,也不能保证官员称职。   自古以来,作官必经考核,晋升必有途径。先秦有所谓“三考三黜陟”。汉、魏以来,都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对官员定期考绩,以为进退、升迁的依据。另设御史,主管按察、弹劾。西方的政治家,每若干年重选,而行政官员有制度化的考核、升迁途径。大陆的官员没有定期的考绩,进退全由上级决定。所以,奖惩无依据,升迁不公平。“政治运动”来了,失宠的官员受打击,丢官丢位,甚至家破人亡,还被诬陷栽赃,声名扫地。这样的系统,培养人阿谀上司,排挤同事的坏本领。   今天的人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家都是“上边”选定的,这是误解。隋、唐以来,科举考试有专门的部门、专职的官员管。宋朝初年,因为主持贡举的官员涉嫌优惠自己的同乡,太祖把落第的考生们叫回来,再次出题考试,开了殿试的先例。后来,富弼上疏说:“历代取士,悉委有司(专门主管部门),未闻天子亲试也。至唐武后始有殿试,何足取哉?”他的意思是说,武则天为了收买人心,恐怕主考部门定的标准太高,而破格亲自考试提拔,是不足效法的。真宗听了虽然不大高兴,还是下诏停止殿试。唐朝科举考诗、赋,宋人总觉得不妥当,但因为诗歌格律上错误明显,评判客观,拖了好多年都没改。所有这些都说明,正常的仕进,不是“上边”随心所欲定人作官,而是有专人、专职管理,依照专门的评判标准选择人材,是专家治举,是个很客观的过程。   另外,以党政代替行政,以军功代替能力,立功即得官管事。更有甚者,动辄颁发“文件”,架空法律;设立名目繁多的“委员会”,随时随处,随心所欲,置官置职,致使官员冗杂,职无常守。官员冗杂,则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职无常守则行政运行没有轨道,日常事务没人负责。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制》总结唐朝官制时有这样的批评:“……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方唐之盛时,其制如此。盖其始未尝不欲立制度、明纪纲为万世法。而常至于交侵纷乱者,由其时君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职业而卒不能复。”精确地说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官制演变的教训。中国政治的前途不在于意识形态的争论,而在于官僚制度的健全。

  • 梦见前男友报复而骗钱

      说明你心里其实是对他不信任的,那就别去了呗,你们之间已经没有信任了

  • 为什么要进行姓名测试

      答,因为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名字好,   姓名「王翔源」的基本信息 王 4划(土) 翔 12划(土) 源 14划(水) 得分:92 (吉) 天格:5分(土)人格:16分(土)地格:26分(土)外格:15分(土)总格:30分(水) 「王翔源」的“三才”解析   (土土土)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此配置成功运佳,并得平安之境遇。其人有时生性硬滞,表现阴郁,对人易亲热也易疏远。(吉)   1、总论:运势较好,平安之配置,障碍较少,因不能机变活用,财运只能缓缓而来,如能积极奋斗,可加速成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