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服饰

  • 畲族服饰的服饰样式

      畲族男子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最喜欢蓝色和绿色,红、黄、黑也颇受欢迎。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叫凤凰装。闽东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麻布衫,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其款式为对襟、无领,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类似清代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 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他们的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畲族妇女的装饰要数发式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已婚妇女,她们有将头发从后面梳成长筒式发髻,像一个鸡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发间用红绒线环束。有的是在头顶上放一个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把头发绕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显得很别致。梳头时,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抹,还要掺以假发,所以显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结婚时,小竹筒要用红布包裹,上饰以银钗、银牌,盘绕着石珠串。有的前顶还用银质头花围成环状,头花下沿有无数银球、银片之类的装饰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只将头发梳平绕在头的周围,用红线束紧即可。不过,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发或梳辫子了。 畲族妇女多带大耳环、银手镯和戒指,外出时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编织工艺品,做工精细,上面有各式细巧的花纹,用二百多条一毫米粗的细竹丝编成,造型优美,再配上水红绸带、白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观,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畲族妇女的服装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余下全文>>

  • 纳西族服饰的女性服饰

      纳西族女子服饰有两种类型。 第二种见于中甸白地。那里的纳西族妇女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色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腰系黑底 起彩色线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腰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山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各地纳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环、戒指和手镯,有些胸前挂银须穗。服与饰搭配得体,自然谐和,很有风韵。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背饰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羊皮披肩多精选黑色、白色的绵羊或山羊皮,经过反复揉制后,剪裁而成。不同地区的羊皮披肩形制不同,中甸、维西等地的纳西族妇女羊皮披肩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以毛色纯黑为最佳,上部横镶一段黑氆氇(毛织品)或黑呢子,内衬天蓝色棉布,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缀有并列的七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传统羊皮披肩的肩部还缀有两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披戴时用前面的两条绣花布长带在胸前相系,带端绣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灯笼、蜜蜂、蝴蝶等图案,还有携手跳舞的人群像,据说是象征纳西族人民如蜂似蝶的奔忙,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纳西族羊皮披肩,以妇女披戴为主,过去男子也曾披用。这种披肩首先源于纳西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的时候,羊皮披肩是纳西族先民的主要御寒工具,那时,纳西族是山地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们剥下羊皮披挂在肩上以御风寒。由于劳动需要背负重物,羊皮披肩又多了一个负重垫背的功能。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羊皮披肩开始向适用美观的方向发展,而且装饰的功能日益突出,成了今天纳西族妇女特有的一种装束。

  • 纳西族服饰的男性服饰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一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腰束带,穿布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比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 维吾尔族的服饰作文450

      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衣服又称“服饰”,因为人们穿衣,不仅是为了遮体的保暖,而且还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维吾尔族的服饰当然也不例外。  维吾尔族是个爱花的民族,人们戴的是绣花帽,着的是绣花衣,穿的是绣花鞋,扎的是绣花巾,背的是绣花袋,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堪,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的有关,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有的花帽镶饰串珠、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图案本身结构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编织细腻,彩球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优点,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炼概括。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欢在衣服领口、胸前、袖口等绣花。表现了维吾尔族浓郁的装饰美感。   维吾尔族服饰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维吾尔族衣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维吾尔人都十分讲究衣着打扮。

  • 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是哪些?

      blog.sina.com.cn/s/blog_4ea7b8bc0100cjfu.html     可以看看上面的链接

  • 白族的服饰叫什么名字

      白服

  • 古代服饰的特点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余下全文>>

  • 傣族服饰有什么特色?

      傣族服饰在民族服饰中相当具有特点,尤其是傣家少女的 服饰更是婀娜多姿。妇女服饰上身服装淡雅,下身大红大花 ,扎包头,发上插各种花、梳子或装饰等,与过去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料子的质量、花色品种、服装的 式样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他们一般都喜欢穿绯色的紧身小背心(胸前缝有各种色的花边),外面穿的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 ,也有对襟,有淡红色、淡黄色、青绿色和天蓝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长齐脚背,色彩鲜亮美丽,大都用丝绸、缎子、的确良、锦 纶等料子缝制。腰间系一根工艺精细的银腰带 ,宽一寸多。妇女的衣服、 筒裙都紧紧地裹住身子,将人体的线条勾勒得更加流畅。男子服装,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 ,下穿长管裤,用白布、蓝 布、红布包头。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青年历来是自由恋爱,谈恋爱的时间主要是秋收结束后松闲的日子里。傣族青年谈恋爱找对象的方式多种多样。

  • 现代的汉族服饰的特点。

      丑 哈哈哈。。。

  • 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特点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也有穿连衣裙的。衬衫宽大直领。布料衣服缝制简单,高级衣服缝制讲究,袖口和对襟处钉银扣。裙子用宽带,或用绸料迭成多褶,制成圆筒状,上端束于腰间,下端镶制皮毛。内衣翻领套坎肩,坎肩领口甚大,内衣显露。在短装外面套大衣,多为黑色,翻领敞胸,冬季内加棉絮。妇女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另一种帽子叫“艾力其克”,镶有装饰品和刺绣。戴这种帽子时,里面要戴绣花软帽。冬季戴“卡尔帕克”,毛毡制成,顶加帽穗,帽面用呢料或布料,帽两侧开口,顶部一般是白色。后两种帽子比较古老,多数人不戴了。妇女的头饰很复杂,用“绣花布条”绑扎发辫,发辫末梢系圆型银质小钱数个,再用珠链将两条发辫连结在一起,脸上喜涂脂粉,手戴玉镯、戒指。 柯尔克孜族的男装亦多刺绣,短装,上衣多长及臂部。直领,领口绣花,袖口紧束,否则便带刺绣,上衣对襟,对襟处钉银制纽扣,内衣多白色,常刺绣,外套“坎肩”,也叫“架架”,与妇女所穿式样相似,但颜色不同。男装多黑、灰、蓝三色。外出都穿大衣,一大衣无领,袖口多用黑布沾边,称“托克切克满”;亦有穿皮衣的,称“衣切克”。男子不留须,不蓄发。如为独生子,可在十岁内蓄发,但不能蓄其全部,只在头部的前、后、左、右留上四撮圆形或半圆形的头发作记号,长至十岁,这种记号便要剃掉。男子的帽子多用红布制成(其它颜色的也有),在帽子的顶上有丝绒作成的穗子。穗子上缀有珠子等装饰品,冬季带皮帽。柯尔克孜族的服饰,男子常戴用羊毛皮或毡子制作的白毡帽(ak kalpak)。穿无领“袷袢”长衣,内着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衣,外束皮带,左佩小刀等物。夏天穿立领短袷袢,春秋喜穿条绒缝帛的宽脚裤。女子通常穿连衣裙,外套黑色小背心,南部妇女穿小竖领衬衫。妇女包头巾,喜戴装饰品。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榀,辅以面食。常饮牛、羊、马奶和酸奶,喜喝茯茶。柯尔克孜族人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多住帐篷,冬季多定居在气候温暖的山谷地带,住四方形土房。柯尔克牧人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狼和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