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和朋友分吃月饼

  • 梦见朋友给我两个月饼

      中秋快乐

  • 周公解梦、梦见我和朋友在分吃烤鸭!

      您的贵人既将出现!

  • 梦见切开西红柿分吃

      未婚男子梦见吃西红柿,预示梦者会娶一位婀娜多姿的妻子。病人梦见吃西红柿,预示梦者身体很快会恢复健康。未婚女子梦见吃西红柿,预示梦者会嫁给一位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梦见购买西红柿,预示梦者不久客人会登门。  梦见吃腐烂的西红柿,暗示梦者可能会有不好的运气。已婚女子梦见吃西红柿,意味着梦者身体健康。男人梦见吃西红柿,预示梦者要交好运。

  • 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习俗呀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届时家家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吃月饼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吃鸭子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吃芋头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吃南瓜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饮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食藕盒子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月圆人也圆月饼传说小贴士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 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 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余下全文>>

  • 狗肉与月饼不会相克吧

      不会   狗肉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每到冬季,我国各地均有用狗肉进补的习惯,因其味道醇厚,所以才冠以“香肉”之名,是温肾壮阳,轻身益气之功效。中医认为,狗肉性温,有补气温肾、助阳散寒之功效,对腰痛、畏寒、四肢冰冷、夜间多尿、增添热量有很好的作用。   但吃狗肉禁忌多,胡乱搭配小心送命。那么狗肉不能和什么一起吃呢?下面小编盘点与狗肉相克的食物。   1、大蒜   狗肉性热,大蒜辛温有刺激性,狗肉温补,大蒜熏烈,同食助火,容易损人,特别是对于火热阳盛体质的人更应当忌食。由于大蒜的挥发性物质可抑制胃液分泌,而狗肉性热,所以吃狗肉时若大量食用新鲜大蒜,可能会引起胃肠不适,也不利于狗肉的消化吸收,因此吃狗肉时不应大量食用新鲜大蒜,但若是狗肉炒大蒜、青蒜或蒜苗则无需顾忌。   2、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鞣酸较多,如食狗肉后立即饮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滞留在肠内被动吸收,而不利于健康,所以,吃狗肉后应该忌喝茶。   3、杏仁   杏仁与狗肉相克。服用杏仁时,不宜进食狗肉,同食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4、田龟   狗肉与田龟相克,狗肉、田龟均为大热食物,食之令人上火。   5、西瓜   因为狗肉味甘热,而西瓜性寒,属生冷之品,进食后不仅大大降低羊肉的温补作用,且有碍脾胃。所以吃狗肉后不能吃西瓜。   6、南瓜   南瓜属于温热食物,如果放在一起食用,极易“上火”。同样的道理,在烹调羊肉时也应少放点辣椒、胡椒、生姜、丁香、茴香等辛温燥热的调味品。   7、醋   狗肉不宜与醋同食,因为酸味的醋具有收敛作用,不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与狗肉同吃会让它的温补作用大打折扣。   8、胡桃   狗肉与胡桃相克,二者均为大热食物。同食令人口干舌燥。   9、鲤鱼   鲤鱼性味甘平,利水下气,除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外,还含有10多种游离氨基酸以及组织蛋白酶。而狗肉性质燥热,两者同食会产生极为复杂的生化反应,并产生不利于人体的物质。故而鲤鱼与狗肉不宜同食,更不宜同烹。狗肉性温,鲤鱼也性温,两者同吃,容易上火,产生热毒。   10、商陆   狗肉酸咸而性温,功能益气壮阳,补胃强身;商陆苦寒。商陆与狗肉,性味功能都不相合,所以用商陆者应忌吃狗肉。   11、绿豆   狗肉与绿豆相克,同食可胀破肚皮。若遇绿豆会中毒,因为吃完狗肉再吃绿豆在肠胃里会发生化学反应使狗肉发酵变大很多倍,严重会导致人死亡,所以刚刚吃完狗肉最好不要吃绿豆沙。   12、姜   与姜相克,同食会腹痛。狗肉和姜都属于温性食物,同食容易上火,尤其是阴虚内热者忌二者同食。   13、狗肾   狗肉与狗肾相克,会引起痢疾。可以用鸡屎白治疗。   14、猪肝   狗肉与猪肝相克,狗肉、猪肝均为热性食物,同食易上火。   15、葱   狗肉与葱相克,助火。多数人都喜欢在烹调狗肉的时候配以葱作调料。其实,这很不恰当。狗肉性热,具有温补脾胃,补肾助阳,轻身益气,祛寒壮阳之功效;葱性辛温发散,利窍通阳。如将二者配在一起食用,益增火热,有鼻衄症状的人更应特别注意。   16、黄鳝   狗肉与黄鳝相克,会引起中毒。狗肉有温热动火,而黄鳝甘而大温,二者同食,温热助火作用更强,不利于常人;且黄鳝有腥气,更不能与狗肉同煮。   17、朱砂   狗肉与朱砂相克,同食会上火。另外葵菜、赤小豆、咸菜不宜与狗肉同食

  • 梦见老公买月饼送妻子

      是多久没有接受到老公的礼物啦,让老公来看看这条信息吧,买点潘祥记的鲜花饼回去给妻子。

  • 我们中秋节为什么要送月饼给别人???

      既然月饼是主角,那么,在中秋节送月饼就有它的必要性,而事实上,在中秋节送月饼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将月饼当作礼品送赠给亲友,以表达“明月寄相思,月饼暖人心”的诚挚感情,寄托“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长生”的美好祝愿。时至今日,以月饼相赠也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月饼有点“变味”,有时充满了铜臭味,变成了一种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不伦不类的商品,但它作为佳节食品的角色特征依然没有改变;虽然,在“月饼经济”的掺和下,用料越来越高档、包装越来越豪华、耗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所有这些,都是人为作用的结果,与月饼完全无关,因为它作为传统的节日食品,本身并没有奢华的品性,如果不加分析,就将“腐败”、“天价”和“浪费”的成因归咎于月饼身上,未免太过牵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月饼,这些人也会利用其他的商品来做同样的文章!   中秋节不但要吃月饼——   还要让传统节日越过越旺   送,一定要送。中秋节不送月饼,那还叫中秋节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节和端午节是比较大的节日,除了春节,就剩下这两个节日了。假如不送月饼,那还有节日的气氛吗?小时候的我们,就盼着中秋节能吃上一回月饼,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假如以后的小孩子都不知道月饼是怎么回事,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哀吗?虽然现在的月饼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但毕竟吃的机会少,一年就吃一回,对身体的害处是不大的。不要因为一点瑕疵,就因噎废食,把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改掉了。   如今洋节泛滥,我认为中秋节不但要送月饼,还要把中秋节过出特色来,让我们的传统佳节越过越旺。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渐渐被洋节所吞没。不是说要提倡有民族特色吗?难道我们要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没有民族特色,这才好吗?看韩剧中的许多风俗习惯,就是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我们却要把这些好风俗丢掉,这样会得不偿失啊!   至于月饼包装要消耗掉大量的森林资源,那是职能部门的事情。国家限制生产就行了,却怪起中秋节来,实在有些牵强,这样的理由一点也站不住脚。   “月是故乡明、明月千里寄相思”……这些千古吟唱的诗句,不就是和中秋节有关吗?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弘扬而不是丢掉,所以,月饼,一定要送

  • 梦见月饼 吃月饼

    梦见月饼,吉兆,预示家人会团圆。

    梦见吃月饼,是生活幸福的预兆。

    梦见饼,会被饿死。

    梦见有很多张饼,生活富裕。

    梦见从街上买回来一快饼,为了生活只好打拼。

    饼通常都是圆的,象征着生活的圆满。

    梦见饼,预示生活愉快幸福。

    梦见吃饼,预示自己的幸福可以泽及后代,儿女将会过上平安快乐的生活。

    梦见把饼给人,则预示乐于助人,并因此而得到了好名声。

    梦见买饼,则预示生意兴隆。

    原版周公解梦

    梦饼。此众妙凝聚之也。梦之者,妻房早,子息贤,利必得,名占先,家道隆,病痊,孕生男,失还原,讼休息,姻缘连,寿源源、福绵绵。《梦林玄解》

    梦食饼。主前后圆合之象。婚姻梦此得成就,交易梦此主兼并,病患梦此有良药,科举梦此应在丙子年。凡事皆利。《梦林玄解》

    食饼食饭,心不遂。《原版周公解梦》

  • 为什么要黑处女座和五仁月饼

      个人觉得是网络的推力。很多人都喜欢凑热闹,有话题就一起推。星座没有好不好,本来就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作为闲聊谈资挺好。而五仁月饼,我觉得是时代变,人们的口味也变了,年轻一代的喜欢别的,但是父辈那一代的还是相当多喜欢吃五仁月饼的。这种“黑”的话题看看就好了,是网络的一种不理性现象。

  • 做 了个梦,梦见我去买药,结果老板给了我几块小月饼,说六块,被我还到了三块,之后走时还顺走老板桌上

      一般认为,“做”表示具体的动作,“作”表示抽象的动作。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虽然心下有一个疑惑,具体和抽象是相对的,如果遇到具体、抽象分不清的时候怎么办。最近使用北京语言学院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才发现混淆的情况超出我的想象:   在老队长家里做客(148页)   老队长的老伴田大娘和女儿小华,正在家里作饭,听说有客人来了,连忙从屋里走出来。(149页)   按说,“做客”比“作饭”抽象,“作饭”比“做客”具体,可是,课文的写法刚好是颠倒的。还有的时候书里的写法好像是随机的:   我要是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请大夫、买药,作这作那让我吃。(107页)   丁大娘说:“要是我有点儿不舒服,他就忙着做这做那让我吃。”(122页)   布朗太太看到一个个的饺子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称赞地说:“作得多好啊!……”(151页)   一会儿请大家尝一尝我们做的中国饺子。(167页)   有的人吃过,说外边是面做的皮儿,里边是肉和菜做的馅儿,很好吃;(167页)   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做”和“作”到底有没有分别呢?   二   我们考察了钱钟书的《七缀集》,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李荣的《文字问题》。三本书的作者都是名家。 钱先生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于世;吕先生细腻缜密,清通如水,为人钦敬;李先生殚精竭思,求人求己都很严,有人喜欢,有人害怕。考察的结果是,三位先生也都不能完全区分这两个字。   钱先生偏于使用“作”字。这从一打开《七缀集》就映入眼帘的“修订本前言”就可以知道:   此书出版以来,我作了些修订。我感谢魏同贤同志,给它机会面世。辛广伟同志辛勤帮助这本书的出版,我向他致谢。附带一提,《集》中三篇文章已被法国学者郁白先生选入我的《诗学五论》,作了精审的移译,我在译本《后序》里,也表达了“内销”转为“出口”的惊喜了。   书里也一般使用“作”字:   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阐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计。(1页)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3页)   ……托尔斯太是天生的狐狸,却一心要作刺猬。(26页)   一位画家作了这样的插图:(46页)   这种种都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作了阐明或赞赏。(93页)   文人好名,争风吃醋,历来传作笑柄,……(103页)   一个明末的孤臣烈士和一个清初的文学侍从尝试地作了相同的心理解答。(127页)   但也能看到用“做”的例子,虽然极少:   ……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81页)   假如她有腔无调地“讴歌”起来,那显然是在做戏,……(86页)   那个平常的称谓在这里有一个现代不常用的意义:不指“德国巨商”,而指和德国做进出口生意的英国商人。(91页)   而且居然也可以找到同样条件下“作”“做”混用的例子:   ……一个人作诗和说理不妨自相矛盾,“诗词中有理外之理”。(71页)   和尚做诗,当然信手拈来本店祖传的货色。(74页)   宋祁虽然作诗深受“西昆体”的影响,……(21页)   只有一个地方,钱先生连用了3次“做”:   假如有人做个试验,……这个试验当然没人做过,也许是无需做的。(105页)   仿佛钱先生也认为“试验”是具体的,应该用“做”。   吕叔湘先生与钱先生正相反,偏于使用“做”字。我们引书的前面几节里的一些句子以见一斑。(吕先生的书每小节前有节号,我们用节号标示出处,也便持不同版本的人查验。):   解决的途径首先在于对实际用例多做调查。(前言)   本文试图对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做一番检讨,…(1节)   当然,最好是用字母做代号,……(3节)   一般地说,有两个半东西可以做语法分析的依据:……(4节)   也可以拿‘语素’做最小单位,……(9节)   请注意后面的3例,多数人都习惯用“作”,而吕先生用“做”。特别是“动词+作(做)”的形式,吕先生写“做”:“叫做(2节)”“分做(38节)”“算做(41节)”“当做(47节)”“看做(72节)”“译做(注9)”等。可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两个字混用的现象,例如:   有时候一个介词带上一个名词可以做谓语,如:(120页)   同一节就有:   有些介词可以带上宾语作谓语,因而才有……   介词带名词和介词带宾语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可是一次用“作”,一次用“做”。其他如:   既不具备名词的主要特征(做主语,做宾语),又不具备谓词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的主要特征(做谓语)。(44节)   形容词作谓语跟不及物动词作谓语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也可以不另作一类。(62节)   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75节)   如果有人把一番分析上曾经利用过或者可能利用的各种图解和符号搜集起来,做一个比较研究,那倒是很有意思的。(79页)   钱先生和吕先生各有所好,也似乎各有所执,但都不能避免在同样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字。   李荣先生同钱钟书先生一样,也偏于使用“作”字。这里举3个例子:   在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学文字学都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1页)   正文连题目,“庄”字见三十九次,都作姓用。(20页)   异体字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里只就功用宽窄等略作说明。(21页)   这本书是讲文字学的,所以有很多“某字作某”“某字本作某”的说法,这些也许是文字学的固定说法,不足为证。但全书的“V~”形式都写“V作”,书里有“用作(21页)”“读作(22页)”“改作(24页)”“写作(9页)”“误作(10页)”“描润作(50页)”等。可是我们也从中检出五处写“做”的例子,其中一处是“叫做”:   我采集资料的方式不是全面的有系统的,那样做需要的人力太多,时间太长。(2页)   这么做一方面贻误一般读者,推广这种错觉。(13页)   “夹手”是把手夹住,所以“夹”字写成从手的“挟”。上句又有“扶”字做仿效加手旁的依据。(45页)   后人抄写古书或刻印古书,有时无心写错字,这叫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74页)   差使跟做事有关,写成“差事”好像也有讲。(93页)   第3个例子可以比较:   有意的改写,常常拿无意的创新作根据,……(76页)   精审如李先生,犹不能避免两字混用,可见这两个字实际上是不能区分的。①   三   既然两个字不能分开,那么能不能干脆合并呢?   先说说合并的方向。把“作”并入“做”,显然是不行的。我们不可能让“工作”“作文”“作风”“作品”这些已经固定的写法改变面貌。可取的合并方向只能是并“做”为“作”。这个办法不是没有人试过。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有索引,我们顺便查了一下,全书只有“作”没有“做”。《骆驼祥子》是成功的作品,可以证明合并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估计,要取消“做”只用“作”,希望文字典雅的人那里会通不过。所以,另一个照顾目前情况的办法就是继续把两个字分开,只是要修改目前所认为的分用标准。抽象、具体的标准已经证明是不可行的。一是我们没法把人类的活动分成简单的抽象、具体两大类,二是即使分了这样的类,也只能开成长长的清单让人们去遵守,而无法把它变成简单的规则让人去掌握。所以可行的办法还是结合语法分类,就好象本世纪初废“底”归“的”,用语法标准来分配“的”“地”“得”三字一样。   可以考虑的办法是作谓语的动词都写“做”,固定的词都写“作”。这样可以保证现有的词都保持目前的写法,如:   写作、工作、作文、作业、作风、作用、作为(名词)、作为(动词)、作者、作品、作对、作废、作乐、作罢、作息、作伪、作孽、作战、作东、作主、作案、作法(=方法)……   而下面的写法就无须犹豫了:   做饭、做菜、做饺子、做针线、做作业、做作文、做工作、做解释、做报告、做计划、做方案、做这做那、做东做西、做法(道士做法)……   另外,“动词 + 作(做)”一律写“作”。这一类的形式都表示一种观念上的、或者动作结果的意义而不是加在宾语上的具体动作。这样写也和目前多数人的使用习惯相合。   比较困难的是那些分不清是词还是词组的情况,比如:   作诗~做诗 作人~做人 作事~做事   也许还要硬性规定一下。(我倾向于分析成结构,因而主张写成后面的形式。从这一点上说,这个办法毕竟不是万全之策,好在数量不多。)   这样,我们的建议就成了如果尚雅,就按我们提议的办法办;如果从俗,就按老舍的办法办,全部写“作”。②   四   不过,要指出,雅俗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古代有“作”而无“做”。这里举一则金文的例子,两则《诗经》的例子和两则《论语》的例子,都是古代文化的典范。   《虢季子白盘》: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   宝盘。   《诗经·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广韵》不收“做”字,直到《集韵》才在“作”字下指出:“俗作‘做’,非是。”也就是说,直到那个时候,“做”才作为“俗字”被收入字书,而且被认为不对。如果认为“古典的”才是“高雅的”的话,一律写“作”倒是弃俗而就雅。   【注】   ①我们当然不排除几位先生的著作在经过排字房的时候产生误植的情况。但几位先生所持不同还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两位语言学家对“动词 + 作(做)”的不同处理,不可能是排字房的注意。此外,吕先生的这部著作也收入后来出版的一些先生的文集中,个别措辞有修改,但“作”、“做”的使用情况没有改变,可见两字的交替使用在吕先生那里也不是绝对排斥的。   ②只有一个词会给一律写“作”带来困扰,这就是“做作”一词,但我们的古人似乎早已碰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准备了一个语言中难得一见的完全同义词“造作”。   做与作的区别(台湾)   林正雄 (国语日报 93.12.1 教育版)   「做」与「作」这两个字,不论是自单字或成词的使用,被混淆的机率都很高.而这两个字的根本差异究竟何在呢 首先,依据教育部《国语一字多音审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