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

  •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有什么不同

      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在茎初生结构上的区别为: a.茎无皮层与维管柱之分,而具基本组织和散布其间的维管束;木质部与韧皮部外具维管束鞘。 b.绝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无束中形成层。

  • 说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根和茎是怎样由初生结构发展为次生结构的

      一、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根尖生长点称为初生分生组织,由初生分生组织经分裂生长和分化形成了成熟组织,称为初生组织,多种初生组织组成了初生构造,根成熟区的构造也就是其初生构造。其横切面由外及里   表皮、皮层、中柱 ——维管柱 (中柱鞘、维管束:辐射状位于根中央的初生木质部,分布于初生木质部辐射角之间的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   二、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形成初生生长后,首先初生韧皮部与初生木质部之间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然后与之相联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形成完整连续的维管形成层环。   形成层主要进行切向(增粗)分裂,向内产生细胞形成次生木质部,向外分裂的细胞形成次生韧皮部。由于在初生韧皮部内方的形成层形成早、活动强,使形成层逐渐成为一个园环,辐射状维管束变成圆柱形维管柱。(形成层的径向分裂扩大了周径以适应根径增粗的变化。)形成层不断产生新的次生维管组织(木韧),使根不断增粗。初生木质部辐射角处的形成层段分裂形成径向排列的薄壁细胞群称为射线,包括木射线和韧皮射线。射线具有横向运输水和养分的功能,是一种横向通道。   随径的扩大,表皮和皮层剥落,中柱鞘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数层细胞形成木栓层,向内分裂薄壁细胞组成栓内层,三者共同组成周皮,周皮是根加粗过程中形成的保护组织。木栓形成层分裂时间有限,每年都重新发生,连续积累形成较厚的树皮。   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由外及里依次为周皮 、木栓层 、木栓形成层 、 栓内层、初生及次生韧皮部 、维管形成层、初生及次生木质部 、射线、髓。   三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茎尖分生组织经分裂、伸长、分化形成初生结构,从成熟区做一横切可见:   表皮、皮层、排成一环的维管束、髓和髓射线   四、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大多数的双子叶植物(如木本植物)的初生结构中能产生出次生的分生组织——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它们分裂活动形成次生结构,使茎增粗,这一过程称为次生生长。   首先髓射线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束间形成层,与束中形成层组成形成层环,形成层环分裂产生少数的次生韧皮部和多量的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成为木本植物茎的主要组成部分——木材。春暖形成层活动强,形成的细胞多,导管和管胞径大壁薄,次生木质部色浅而疏松,称早(春)材,秋渐冷,形成层活动减弱,则形成色深而紧密的木材,称晚(秋)材,同一年内的细胞形态和木材的颜色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无明显界限,但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之间界限明显,形成年轮。   皮层薄壁细胞(或表皮细胞、初生韧皮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分裂产生木栓层及栓内层共同组成周皮,原气孔或气孔群下形成疏松薄壁细胞构成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皮孔。   最后形成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由外及里)为   1、树皮:周皮、皮层(有或无依木栓形成层发生位置而定)、初生及次生韧皮部、   2、形成层:   3、初生及次生木质部、髓、射线

  •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茎的初生结构有什么异同?

      双子叶植物的根的初生结构和茎的初生结构从外至内都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组成。表皮通常由一层细胞组成,皮层由薄壁细胞组成。根的表皮上有根毛,邻近表皮的一层皮层细胞称为外皮层,当表皮脱落时能接替表皮细胞起保护作用,与维管柱相邻的一层皮层细胞称为内皮层,其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常有栓质化和木质化增厚成带状的结构,称凯氏带。而茎的表皮上无类似于根毛的结构,但分布有气孔和各种表皮毛。茎表皮细胞的外向壁经常角质化或具有角质层。紧贴表皮的一至数层皮层细胞常为厚角组织,对茎有支持作用。大多数植物的茎不存在有内皮层结构,仅有少数植物在相当于内皮层处的细胞内,富含淀粉粒,称为淀粉鞘。   维管柱是皮部分层以内的部分。根的维管柱最外为中柱鞘细胞,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维管形成层的一部分、木栓形成层、不定芽、侧根和不定根由此产生。初生维管组织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组成,二者各自成束,相间排列,且二者的成熟方式都为外始式,即原生木质部和原生韧皮部在外,后生木质部和后生韧皮部在内。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为薄壁细胞填充。一般植物根的中央部分往往由后生木质部占据,如果不分化为木质部就由薄壁组织或厚壁组织形成髓。茎的维管柱不存在中柱鞘,由维管束、髓和髓射线构成。维管束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组成,木质部的成熟方式为内起式,而韧皮部的成熟方式为外始式。在维管束之间由薄壁细胞组成的髓,它是茎中横向运输的结构,外与皮层相连,内与髓相连。茎的中央部分为髓,由基本分生组织产生。

  • 双子叶植物的根与单子叶植物的根有什么区别

      如果只考虑根的话,双子叶植物的根系,是直根系,主根发达,须根不发达;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就是须根系,须根发达,主根不发达!   总的来说,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中萼片、花瓣的数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结合的,则有5个或4个裂片。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数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数。利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在整个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类占总数的4/5,双子叶植物除了几乎所有的乔木以外,还有许多果类、瓜类、纤维类、油类植物,以及许多蔬菜;而单子叶植物中则有大量的粮食植物,如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

  • 葡萄科的根,茎,叶有什么特点

      被子植物及其主要分科 (2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被子植物重要分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被子植物系统演化规律。   教学要点: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通过解剖观察这些科的代表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主要经济植物。被子植物演化分类系统。   重点: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毛茛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茜草科、菊科;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难点:蔷薇科、豆科、大戟科、唇形科、菊科;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禾本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被子植物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   教学要点:被子植物茎、叶、花和果实的形态特征及其主要类型。   重点:被子植物花、果实的形态特征。   难点:雄蕊、雌蕊、子房、胎座、果实的类型和形态特征。   主要内容:   一、茎:茎的性质、茎的生长习性;   二、叶的形态类型:叶序、单叶和复叶、叶片的形状(叶形);   三、植物的花:花序,花冠的类型及其在花芽中排列的方式,雄蕊的类型,花药着生的方式,花药开裂的方式,雌蕊、子房位置、胎座和胚珠的类型,花程式与花图式;   四、果实:单果、聚合果和复果。   第二节 双子叶植物纲   教学目的:掌握双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分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系统演化规律。   教学要点:双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的特征,并简述其代表植物。通过解剖观察各科主要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主要经济植物。双子叶植物演化分类系统。   重点: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科、毛茛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茜草科、菊科。   难点:蔷薇科、豆科、大戟科、唇形科、菊科。   主要内容:木兰科、胡椒科、睡莲科、毛茛科、罂粟科、金缕梅科、杜仲科、桑科、胡桃科、壳斗科、石竹科、苋科、藜科、蓼科、五桠果科、山茶科、椴树科、锦葵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红树科、卫矛科、冬青科、大戟科、鼠李科、葡萄科、无患子科、槭树科、漆树科、芸香科、伞形科、杜鹃花科、报春花科、茄科、旋花科、唇形科、木犀科、玄参科、桔梗科、茜草科、忍冬科、菊科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地位、重要经济的植物。   第三节 单子叶植物纲   教学目的:掌握单子叶植物纲及其重要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性植物。以及单子叶植物系统演化规律。   教学要点:单子叶植物纲特征;选择与农林业生产、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有较密切或系统进化上有重要地位的科,通过解剖观察这些科主要植物,熟悉该科特征及主要经济植物。单子叶植物演化分类系统。   重点:单子叶植物纲: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难点:莎草科、禾本科、兰科等科的主要特征。   主要内容:   泽泻科、棕榈科、天南星科、鸭跖草科、莎草科、禾本科、姜科、百合科、薯蓣科、兰科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分类地位、重要经济的植物。   第四节 起源与进化及其分类学发展动态   教学目的:掌握被子植物起源、演化和主要分类系统,分类的新方法。   教学要点:被子植物的起源、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的真花和假花学说及其分类系统。   重点:真花和假花学说及其分类系统(恩格勒系统、哈钦森系统和克郎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难点:被子植物的起源及演化。   主要内容:   一、 子植物的起源   (一)起源的时间,(二)发源地,(三)可能的祖先,(四)单子叶植物的起源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分类系统   (一)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二)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 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是有凯氏带还是凯氏点?

      凯氏带只有根具有;多数草本维管束不规则排列,有次生生长的一般都是维管束排列成一轮或多轮。 蚕豆的根的结构是带状加厚——凯氏带,在根的横切面上可见常被染成红色的凯氏点(或凯氏带)。 凯氏带是高等植物内皮层细胞径向壁和横向壁的木栓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主要功能是阻止水份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和维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凯氏带是木质和栓质沉积在初生壁和胞间层中,并与质膜结合紧密的一条环带,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质膜紧贴着凯氏带区,只有这个区以外的质膜才分离开。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其名字的由来即在于此。凯氏带见于初生根的内皮层,而在茎、叶等气生器官中是否存在则仍有争议。

  •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韧皮部主要由什么组成

      后生韧皮部细胞排列整齐,在横切面上可以看到有多边形近似六角形、八角形的筛管细胞和交叉排列的长方形的伴胞。

  • 植物茎的初生结构中,初生木质部发育为什么是内始式

      因为初生木质部是由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发育成熟的.   茎和叶的初生木质部在分化过程中,其组成部分成熟顺序的一种.即由内部开始,逐渐向外发育成熟.称内始式.   根的初生木质部在发育过程中,是由外向心逐渐分化成熟的,这种分化方式称为外始式.

  • 根的结构中,单子叶 双子叶根的表皮有区别吗?

      六、双子叶植物根是怎样进行增粗生长的?次生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双子叶植物根的增粗生长主要是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的结果。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在初生生长结束后,首先由保留在初生韧皮部内侧的原形成层细胞进行平周分裂,形成了数个弧形的形成层片段,接着每个形成层片段两端的薄壁细胞也开始分裂,使形成层片段沿初生木质部放射角扩展至中柱鞘处,此时,正对着原生木质部处的中柱鞘细胞也恢复分裂能力,形成形成层的一部分,使整个形成层连接为一波浪状形成层环,由于波状形成层环的凹陷部分产生早,分裂快,且向内产生的次生木质部细胞多于向内产生的次生韧皮部细胞,凹陷部分逐渐向外推移,使整个形成层变为圆筒状,变圆后的形成层进行大量的平周分裂和少量的垂周分裂,向内产生大量的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少量的次生木质部,使根不断地增粗。 在形成层活动的同时,中柱鞘细胞经脱分化,进行平周和垂周分裂,向外产生多层木栓细胞,构成木栓层,向内产生少量的薄壁细胞,构成栓内层。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共同组成周皮。周皮外围的表皮和皮层破裂脱落,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是每年新发生,发生位置逐年向内推移。 根的次生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周皮、初生韧皮部(如有,则常被挤毁)、次生韧皮部、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则仍保留在中央。

  • 简述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

      1.相同之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本上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2.不同之处是:(l)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2)根中有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虽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3)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4)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5)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根和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执行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