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规律表

  • 在哪里能找到血型遗传规律表?

      ABO血型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_=

  • 电话号码测算规律表

      手机号码吉凶算法 运算方式如下: 你的手机号码最后四位除以80,再减去整数部分(只留小数),再乘以80,就会得到一个数,这就是代表吉凶的数字,然后就去对号入座查表测之。 例:①13XXXXX1234; ② 13936123456 1234÷80=15.425; 3456÷80=43.2 15.425-15=0.425; 43.2-43=0.2 0.425×80=34; 0.2×80=16 (34)就是手机号码的吉凶数字;“34”为凶。 (16)就是手机号码的吉凶数字;“16”为吉! (手机号码最后四位÷80-商的整数)×80=K,“K”查表测之。 注:如果得数刚好是整数,小数部分为“0”,则此人拥有非常人的能力,能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样散仙级的人物,自然是:经常处于戒备状态,对任何事都没法放松处理,孤僻性情难以交朋结友。对于爱情,就更加会慎重处理。任何人必须经过你长期观察及通过连番考验,方会减除戒备与你交往。 *姓名笔画总数,*电话号码总和,也可参考使用下表论吉凶。 例:电话号码为7223456 7+2+2+3+4+5+6=29;“29”即是电话号码之吉数。 例:13272804103 1+3+2+7+2+8+0+4+1+0+3=32(吉) 41783203 4+1+7+8+3+2+0+3=28(凶);但按数理算为“吉”。 电话号码之“总和”测算,准确率低,只可“参考使用”;按数理算为好! ◎ 吉 1、3、5、6、7、8、11、13、15、16、17、18、21、23、24、25、29、31、32、33、35、37、39、41、45、47、48、52、57、63、65、67、68、73、81 ▲ 吉带凶 40、42、43、50、51、53、55、61、71、75、77、78、80、27、38、58 × 凶 2、4、9、10、12、14、19、20、22、26、28、30、34、36、44、46、49、54、56、59、60、62、64、66、69、70、72、74、76、79 手机号码吉祥如意表(吉凶对照表) 吉凶数字 解 释 备注 1 大展鸿图,信用得固,无远弗界,可获成功 吉 2 根基不固,摇摇欲坠,一盛一衰,劳而无功 凶 3 根深蒂固,蒸蒸日上,如意吉祥,百事顺遂 吉 4 坎坷前途,苦难折磨,非有毅力,难望成功 凶 5 阴阳和合,生意欣荣,名利双收,后福重重 吉 6 万宝云集,天降幸运,立志奋发,可成大功 吉 7 专心经营,和气致祥,排除万难,必获成功 吉 8 努力发达,贯彻志望,不忘进退,成功可期 吉 9 虽抱奇才,有才无命,独营无力,财利无望 凶 10 乌云遮月,暗淡无光,空费心力,徒劳无功 凶 11 ......余下全文>>

  • 从阴阳五行的角度看历史,朝代更替是符合五行规律的对还是错

      以下仅为个人见解:五行本玄学,历史跟玄学其实是不搭勾的。仅是因为古代统治者们为了自己的统治,会将自己的朝代与某些特定的颜色(特定颜色可表示五行)结合在一起。比如:秦朝(深黑色)。   秦朝选择深黑色(水德)是因为前朝周朝属火德,且现实中,水克火,所以秦朝选水。所以,可见朝廷更替跟五行规律并没有必然联系。仅仅是一种心理安慰。如果非要有关系,那就是五行规律被用来“符合”朝代更替。

  • 阴阳五行与五味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1 五行对应五脏,对应五味,对应五季,包括长夏。等。是对的,是其它书中有记载和引用的。   2,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同时不是简单的顺序下来的,这其中有一个母子关系的反克。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吧。

  •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 测试阴阳五行

      首先,你要知道你的出生日期和确切的时辰。然后摆渡个万年历,根据万年历查出你的出生年、月、日的干支。   根据下表一一对照干支:   五行/天干/地支对照表   天干: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地支: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然后根据你出生日子的第一个干支通过下表来查算你互时辰干支:   时辰干支查算表   时间时辰 五行纪日干支   时间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23-01 子/水 甲子 丙子 戊子 庚子 壬子   01-03 丑/土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03-05 寅/木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05-07 卯/木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07-09 辰/土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09-11 巳/火 己巳 辛巳 癸巳 己巳 丁巳   11-13 午/火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13-15 未/土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15-17 申/金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17-19 酉/金 癸

  • 农历历法规律

    正如楼主所说:我国农历的确是一门古老而严密的科学。但不能说是统计学。这是一套建立在长期天文观测基础之上,经过严密推算而产生的独特历法。 在我国使用公历之前,是没有什么对应日期可言的,唯一的验证指标就是季节。如农历新年总是在冬末春初,故我国的新年又称春节。 你观察很细,闰月现象让你很感兴趣,并且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慾望,正好我也喜欢,就简单地交流几句吧。 一、我国的农历其实是阴历合历,因为它依据回归年周期安排年份,同时又按月相变化确定月份,更依据24节气调节年的长度(设定闰月)以保证月份与季节的大致对应关系。 二、我国天文学家把每年春节后第一次昼夜等长的那一天叫做“春分”,连续两次春分之间的时间叫做一年。长期观测表明,一年的时间为365.2422天(天文学上称为回归年)。又将太阳在星空中巡天一周的轨迹(黄道)分为24份,每份15度。以春分时太阳所在的位置称为“春分点”,每隔15度依据物象分别取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名字,如清明、谷雨、冬至等,这就是24节气。 三、常言说“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月亮有时将整个亮面对着地球,我们就看到了一轮满月,有时则会是一个月牙,有时又完全看不到她。这样的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长期观测表明,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6天。 四、一般情况下,以12个朔望月为1年,长度为354.3672天,比一个回归年少10.875天。如果不加调整,每三年大约就要少一个月,不到1龚年就会相差半年,从而出现季节颠倒。因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使用了设定闰月的方法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季节混乱加以调整,使农历日期与季节保持尽可能的对应关系。 五、设定闰月就是在必要时在某一个农历年中多加一个月,此法称为“置闰”,多出来的这个月叫做“闰月”,含有闰月的年份也称为“闰年”。 六、值得称道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月份与季节的对应关系,我国农历不是等农历年份与回归年的差别攒够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置闰,而是按照24节气的交节日期逐月推算,适时安排闰月(以保证冬至永远只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从而提高了历法的科学性。 七、闰月的出现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这是因为由于地轴的进动,使得春分点逐年西移,而地球的轨道是椭圆而非正圆,这就造成了以春分点为参考的回归年每年的长度都不相同。同时,由于24节气交节时刻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是地月质心位置)确定的,这就使得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长也显得杂乱无章。这就使得“19年7闰”等所谓的置闰规律只是一个大概,而非真正的规律。 八、闰月只能依据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逐月推算才能安排,而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要设计出能够计算闰月的程式,至少要紮实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物理、天文、高等数学、地理、历史等。当然,计算机技术也应当相当熟练。 先说这些吧,祝你成功!

  • 小规律带三点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

      带三点水的字大多和水有关     1、表示水流或水域的名称,例如:汉(江)、淇(水)、(沙家)浜、(北冰)洋     2、表示与水有关的动作或活动,例如:濯、洗、游、漂、灌

  • 农历和阳历转换有什么规律啊?

      没有。阳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为一年,为历法方便定为365天(称为平年),舍去0.2骸22天,舍去的0.2422天,每4年累加为0.9688天,将近一天。因此,每四年加一天,既加在能被4整除的年份上,这一年为366天(称为闰年,即:2月份为29天),每四百年少3.12天,也就是少三个闰年,所以逢百年时,既要被4整除也要被400整除才为闰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农历则是以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即:平均29天12小时44分)为一个月,12个月算一年,为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月年,闰月年是383天或384天。19年7个闰月年。一般情况19年阳历和阴历(19被数年)能碰到一起或只差一天。

  • 阴阳五行谁提出的?

      阴阳概念见诸文字最早是易经,其内容运用上推至夏朝;五行出自尚书,糅合流行据说是汉朝的医家,但内经上已经具有这种理论的形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