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儒家必学吗

  • 中华易经玄学属于儒家吗

      不是。   易学,是独立的一个系统。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是被教派所用。   玄学,是指所有的神秘学。更不属于儒家。

  • 易经到底是道家还是儒家

      宗教道教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 「易经」凭什么变成儒家学派的了

      易经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其中连山和归藏早已失传,所以今天人们说易经实际上是指《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有人把《易经》、《周易》、《易传》的概念混肴了。

  • 《易》是属于儒家经典还是属于道家着作?阴阳八卦五行有怎样的内在联络?

    易是很有源头的,传说是伏羲所创,所以有先天八卦的说法,后来经周文王改动,应该说是演化更准确。易在每个朝代有不同的名字,夏商都有,现在的易我们叫《周易》,就是文王推演的易。《易》我们叫易经,后来又加了定西,有彖辞,有传。 易,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了,不论是道教还是儒教,太极道家都用到的,而《易》呢,后来孔子继承了《易》,晚年研究《易》,《易》由此成为儒家的经典。 《易》以道阴阳,万事都是阴阳演化的结果,大道至简,再纷繁复杂,都是又由开始的事物的两面而来,这样就站在很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了。善易者不卜,善卜着不易,实在难以语言道明。看了《老子》,你便会有感觉。 八卦,也是易的体现,太极有两面,爻分阴阳。《易》中并未道出无行,五行是战国时期的邹衍所大成,认为完事万物都是无行构成,相互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和五行结合是后来的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两个人的回答可以弄清楚,我只是说了我的一点认识,是很肤浅的

  • 周易、八卦到底是儒家的,还是道家的?

      易经书成的时候比孔子 老子都要早   你只能说 儒 道是不是"易家"的   不能反过来说   不过孔子 老子是读过易经的 从上面也领悟到很多知识

  • 与易经有关的成语

      1.否 极 泰 来 :物不可以终通,故泰极否来;但物亦不会终否,故否极泰来,这些都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常理。(周易.否 )上九爻辞说:“倾否,先否后喜”。倾否,有否极泰来,转变于顷刻之际。上九以阳刚之才,居否卦的终极,能倾覆其时代之否塞,所以不曰“否倾”,而曰“倾否”。因先必有危亡之惧,通过人的努力而转化,及终得“倾否”之喜 。   2.乱 极 必 治 :乱极必治之理,见《周易.蛊卦》。蛊卦卦辞说:“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这就是说 ,蛊是天下乱而多事,因本卦卦象,下巽上艮,巽顺艮止。居上位者,如艮之静止而不动作,颓废偷安;居下位者,如巽之卑顺而不敢违杵,因循苟且。上下彼此懈怠,积弊而致蛊之败坏。   本卦卦性,上刚下柔。上太刚则情不下达,下太柔而情难上达,上下不交所以致蛊。但天理之常,乱极必治,因败坏而出了事故,不是坐视不理,就可拨乱反正,必须整治一番,才能涉险济难,利泽万物,这就是卦辞所说:“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3.防 微 杜 渐 :“防微杜渐”,可参《周易.坤卦》初六爻辞。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这就是说,当我们足下踏着霜的时候,就应想到阴寒已甚,阳气渐消,天气就要逐渐冷到结成坚冰了。比喻到人事上来,就有“防微杜渐”的意思。如殷纣之宠爱妲己,咸丰之纵容慈禧,不慎之于始,以致身败国乱。如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矣。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这些都是表示未注意“履霜”的坏信息而加以防止,从而酿成“坚冰至”的祸患,天下之事,大多如此。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顺之则为祸,当防微杜渐。   4.弟 子 舆 尸 :“弟子舆尸”,语出《周易.师卦》九五爻辞。九五爻辞说:“长子帅师,弟子舆尸。”长子指九二之丈人,使帅师以征;弟子指三四之小人,用以监军,此必然取舆尸之败。因本卦六五君主过于阴柔,不知任将在审慎与专一,若任长子而使弟子参与其权,任君子而使小人参与其权,出师名义虽正,必有覆败之辱,故曰“弟子舆尸,使不当也。”舆,在此指战 ;尸,指战死之人。舆尸,指用战车载尸而归,形容大败之状

  • 五行属于道家还是儒家

      五行是在战国时所创,后来为道家所接受,是道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有易经培训班吗

      有易经培训班。   北大乾元国学易经培训班,哲学系权威教授正宗传授国学源头经典,上古的卜筮文化,精微的象数义理,智慧的阴阳哲学。   北大哲学系创办“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首创国内第一个高端国学培训项目。   乾元国学教室应时代挑战,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学以致用的现实问题。乾元国学根植于哲学系肥沃的学术土壤,课程设置最具系统性、权威性、思想性、指导性,独一无二。作为北大人文学科继续教育的重点项目和优秀品牌,乾元国学教室旨在造就能够掌握、传习、运用国学的综合思维,并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合型精英,实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乾元国学赋予莘莘学子的是智慧的心灵与宽容的生命,是在独立和自由的思考中,得“道”的升华。   乾元国学教室开办之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国学的深度思考,她率先定位社会中坚,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务实的行动,启发高层管理者和社会精英走向解惑的课堂。如今,社会上国学热潮之下正宗传承与利益追逐相互交映,在功利主义和国学快餐化的挤压下,乾元国学教室坚守“深度国学、纯正国学”的理念,倡导正确学习国学,真正领会国学真   谛,传承国学精神,在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   国学,贯道器以为一。愈来愈多追求思想深度,注重文化底蕴的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走进乾元国学课堂,聆听导师们精准通俗的授课,感悟先哲们博大深邃的思想,开启成就内圣外王的智慧。他们得真传,修内功,变化生命气质,成为“知行合一”的优秀种子。愿更多有识之士跟随学养深厚的教授们走进乾元国学的殿   堂,聆听先生们的传道、授业、解惑,品味圣贤们的道德、事功、文章,感受“乾元国学”的宗旨:返本开新,转识成智,崇德广业,明体达用。

  • 儒家的儒是什么意思

      "儒"为转注字.其原意为"人需"即"人生存於社会中所必需的学问".先秦的人需思想源自天命论.   天 命 论 是 先 秦 儒 家 的 重 要 思 想 观 念 。 从 历 史 上 看 , 天 命 观 念 起 源 很 早 。 古 人 对 自 然 的 规 律 和 自 己 的 命 运 无 法 把 握 , 因 此 将 它 归 之 於 天 或 上 帝 的 旨 意 和 命 令 。 殷 代 天 命 观 念 很 流 行 。 《 尚 书 ‧ 汤 誓 》 说 : “ 有 夏 多 罪 , 天 命 殛 之 。 ” 《 诗 ‧ 商 颂 》 说 : “ 天 命 玄 鸟 , 降 而 生 商 。 ” 这 些 说 法 都 承 认 “ 天 命 ” 存 在 。 周 代 的 统 治 者 继 承 了 殷 人 的 天 命 观 , 认 为 周 天 子 得 天 下 , 乃 天 命 使 然 。 如 《 尚 书 ‧ 康 诰 》 说 : “ 天 乃 大 命 文 王 ” , “ 丕 显 文 王 , 受 天 有 大 命 ” 等 等 。   与 殷 人 天 命 观 有 所 不 同 的 是 , 周 公 提 出 了 上 帝 或 天 可 能 改 换 人 间 代 理 人 的 观 点 。 认 为 地 上 的 君 王 只 有 实 行 德 政 , 顺 从 民 意 , 上 天 才 会 让 他 继 续 统 治 下 去 , 从 而 保 有 天 命 。 因 此 又 提 出 “ 天 命 靡 常 ” 、 “ 天 命 无 亲 , 惟 德 是 辅 ” 等 观 点 , 强 调 了 “ 德 ” 与 “ 民 ” 的 作 用 。 这 虽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历 史 进 步 意 义 , 但 始 终 未 能 摆 脱 对 天 的 人 格 神 的 信 仰 。   孔 子 继 承 了 殷 周 以 来 的 天 命 论 思 想 , 但 又 有 变 化 。 有 时 他 把 天 看 作 是 有 意 志 的 主 宰 , 以 为 “ 死 生 有 命 , 富 贵 在 天 ” 、 “ 获 罪 於 天 , 无 所 祷 也 ” 。 但 很 多 的 时 候 他 又 把 “ 天 ”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天 , 说 : “ 天 何 言 哉 , 四 时 行 焉 , 百 物 生 焉 ” 。 孔 子 也 谈 “ 命 ” 。 他 把 “ 命 ” 理 解 为 包 含 异 己 的 一 种 不 可 知 的 力 量 , 说 “ 道 之 将 行 也 与 , 命 也 ; 道 之 将 废 也 与 , 命 也 。 ” 这 ? 的 “ 命 ” , 显 然 是 指 一 种 不 可 认 知 、 不 可 抗 拒 的 必 然 性 。 孔 子 的 态 度 是 先 尽 人 事 而 后 言 天 命 。 他 的 天 命 思 想 奠 定 了 儒 家 天 命 论 的 基 础 。   孟 子 发 展 了 孔 子 的 天 命 观 , 讲 “ 顺 天 命 , 尽 人 事 ” , 既 承 认 天 命 而 又 不 废 人 的 努 力 。 他 说 : “ 存 其 心 , 养 其 性 , 所 以 事 天 也 ; 夭 寿 不 贰 , 修 身 以 俟 , 所 以 立 命 也 。 ” 这 ? 所 谓 “ 立 命 ” , 即 是 指 人 要 努 力 掌 握 自 己 的 命 运 。 表 现 了 孟 子 积 极 有 为 的 人 生 哲 学 。   荀 子 更 进 一 步 , 提 出 “ 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的 命 题 。 这 ? 的 “ 制 ” 字 , 有 控 制 、 掌 握 的 意 思 。 他 把 天 命 看 作 是 自 然 的 规 律 , 主 张 人 们 掌 握 它 、 利 用 它 等 为 人 类 造 福 。 这 一 思 想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 因 为 它 强 调 人 在 自 然 规 律 面 前 , 要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总 之 , 先 秦 儒 家 虽 然 讲 “ 天 命 ” , 但 更 强 调 人 的 努 力 , 特 别 是 强 调 人 的 道 德 行 为 的 自 觉 性 以 及 对 社 会 、 人 生 的 责 任 。

  • 被称为国学精典的儒家著作是《 》

      十三经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