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 中医基础理论问答题,有5题 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 2.津液是如何化生的?简术其过程。

      根据五行确定的治法基本是食疗,相生相克原理来医治.2.所谓的津液也就是唾液..主要是消化功能产生的..

  • “八字”的确定规律

      快速推算干支巧法     以前要知道某一天的天干地支最便捷的的方法就是带一本万年历,但不同版本万年历有时天干地支会有相差,历史上就有过对照万年历排八字由于不同版本而引起争议的事例,如《民国易坛奇才----瞎子王传奇》中就有最典型的事例。如果没有万年历怎么办,那么就得学会盲人中流传的“流星赶月法”,此法虽好也准确无误,但是能背下这么多口诀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我们易魂学子,老师要求我们不要死记硬背,学易要讲“理”,去理解去感悟,易林中内容之多穷其一生你能背下多少?   我偶尔得一密诀,介绍了用一公式计算任何一天的天干地支,不出一二分钟就能计算出一九00年到二一00年间任何一天的天干地支,且非常准确,比流星赶月法不知要省事多少倍,作为易魂学子,好东东不敢据为已有,应与广大学友共享,也借此希望学友中有什么事半功倍的密术心得借易魂网站的平台交流,亦不枉师之教诲。   1:1900----2100年年干=年尾数—3   例:1969年年干=9—3=6,第6位天干就是已。   2012年年干=2—3=9,第9位天干是壬。(2不足减就补十成12)   2:1900----19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1。   2000----2099年年支=年尾二位数+5。   例:1969年年支=69+1=70,去掉60的倍数为10,地支第十位为酉。   2012年年支=12+5=17,去掉12余5,地支第五位是辰。   那么1969年干支就是已酉2012年干支就是壬辰。   3:月干公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类,只计算月干。   月干=年干数*2+月份   例:1969年(已酉)年八月(酉月)的天干=6*2+8=20,天干10为周期就去掉10,天干第十位为癸,则此月干支为癸酉。   4:日干支公式:   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3)*5+55+(年尾二位数—1)/4。   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   例:2008年月日10月18日:   日干支基数=(8+7)*5+15+(8+19)/4=36(已去掉60的倍数)这数就是1月1号的干支数。   从1月1号到10月5日按满60去之后数为36+31(1月下类推)+29+31+30+31+30+31+31+30+18=7+0+1+1+1+18=28   则天干去10的倍数余8为辛,地支去12的倍数余4为卯。今天干支就是辛卯。   5:时干公式=日干序数*2+日支序数—2,自己推巧去吧,这样你可以排任何一天的四柱了哦。   6:还有一法,叫倒推年龄法,从今年的干支推算出任何年龄的干支,但只能推算出年干支不能推出日干支,即年龄去掉60为基数,去掉十的倍数为倒推天干数,去掉十二的倍数为地支倒推数。如今年为戊子40岁生年的干支这样推:40岁去30余10天干从戊倒推10位是已,地支40去36余4从子倒推4位是酉生年就是已酉。62岁生年余2从今年的天干戊倒推2位是丁,从今年的地支子倒推2位是亥。   从此每年每日的干支不用去翻皇历了,任何一天的天干地支你都知道,人家还以为你记性如此了得呢,你就省点时间多悟道吧。     中国易经协会易经风水名师赵顺平先生提供

  • 五行相生规律治法中,有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滋水涵木法,为什么没有木与火的治法呢?

      虚则补起母 实则泻其子

  • 生男生女是不是循环的规律

      是没有规律的。若按概率来说,每次怀孕,男孩和女孩的概率都是50%。

  • 八字天干地支相生规律

      在这太难说清楚了,天干和地支都有金木水火土之别,也分阴阳,也分东南西北!

  • 农历历法规律

    正如楼主所说:我国农历的确是一门古老而严密的科学。但不能说是统计学。这是一套建立在长期天文观测基础之上,经过严密推算而产生的独特历法。 在我国使用公历之前,是没有什么对应日期可言的,唯一的验证指标就是季节。如农历新年总是在冬末春初,故我国的新年又称春节。 你观察很细,闰月现象让你很感兴趣,并且产生了强烈的研究慾望,正好我也喜欢,就简单地交流几句吧。 一、我国的农历其实是阴历合历,因为它依据回归年周期安排年份,同时又按月相变化确定月份,更依据24节气调节年的长度(设定闰月)以保证月份与季节的大致对应关系。 二、我国天文学家把每年春节后第一次昼夜等长的那一天叫做“春分”,连续两次春分之间的时间叫做一年。长期观测表明,一年的时间为365.2422天(天文学上称为回归年)。又将太阳在星空中巡天一周的轨迹(黄道)分为24份,每份15度。以春分时太阳所在的位置称为“春分点”,每隔15度依据物象分别取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名字,如清明、谷雨、冬至等,这就是24节气。 三、常言说“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月亮有时将整个亮面对着地球,我们就看到了一轮满月,有时则会是一个月牙,有时又完全看不到她。这样的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长期观测表明,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6天。 四、一般情况下,以12个朔望月为1年,长度为354.3672天,比一个回归年少10.875天。如果不加调整,每三年大约就要少一个月,不到1龚年就会相差半年,从而出现季节颠倒。因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使用了设定闰月的方法对这种可能出现的季节混乱加以调整,使农历日期与季节保持尽可能的对应关系。 五、设定闰月就是在必要时在某一个农历年中多加一个月,此法称为“置闰”,多出来的这个月叫做“闰月”,含有闰月的年份也称为“闰年”。 六、值得称道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月份与季节的对应关系,我国农历不是等农历年份与回归年的差别攒够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置闰,而是按照24节气的交节日期逐月推算,适时安排闰月(以保证冬至永远只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从而提高了历法的科学性。 七、闰月的出现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这是因为由于地轴的进动,使得春分点逐年西移,而地球的轨道是椭圆而非正圆,这就造成了以春分点为参考的回归年每年的长度都不相同。同时,由于24节气交节时刻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是地月质心位置)确定的,这就使得两个节气之间的时长也显得杂乱无章。这就使得“19年7闰”等所谓的置闰规律只是一个大概,而非真正的规律。 八、闰月只能依据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逐月推算才能安排,而没有简单的规律可循。要设计出能够计算闰月的程式,至少要紮实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物理、天文、高等数学、地理、历史等。当然,计算机技术也应当相当熟练。 先说这些吧,祝你成功!

  • 大海涨潮退潮的时间规律

      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退潮时,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滩。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海水的涨落发生在白天叫潮,发生在夜间叫汐,所以也所以也叫潮汐。我国古书上说“大海之水,朝生为潮,夕生为汐”。在涨潮和落潮之间有一段时间水位处于不涨不落的状态,叫做平潮。   怎么形成的呢?   先说平潮吧,就是海的一般状态。我们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向外甩出的离心力。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旋转张开的雨伞,雨伞上水珠将要被甩出去一样,所以,平常状态下海也是要波动的。。   再说潮汐。我们还知道,不仅地球自转影响海的不平静,我们地球还受到月球以及太阳的引力呢。想想看,当地球转到顺着太阳或月亮引力方向的时候,正对着太阳或月亮的那一面的海水是不是就被一种引力吸引了,吸引了就有一种往外流淌,要升起来向空中冲出去的力量?但是呢,毕竟月球引力不够大,太阳又太远,所以,它们只能是提升海水而已,让海谁涨起来,并不能让其进入太空的。。。当地球转到偏移了太阳月亮引力方向的时候,自然就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明白了吧?所以说,潮水一般一天之内都有两次的。一日之内,地球上除南北两极及个别地区外,各处的潮汐均有两次涨落,每次周期12小时25分,一日两次,共24小时50分,所以潮汐涨落的时间每天都要推后50分钟。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涨落,才使得海水能够在某处涨潮时,其他地方的不涨的水给予暂时的补充,从而形成潮流,有利于海水环境的交换。   参考资料: [

  • 五行的规律

      你好,以下是我对五行的理解,希望能帮你了解五行的哲学系统。   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代表五种空间状态,用汉字的五个符号来表述,同样的可以用英文字母,希腊字母等等来表示。地球系统里的物质都处于这五种状态里的一种。     这五种状态可以转换,当转化之后,“木”状态到了生“火”状态,"火“状态到了“土”状态,“土”状态到了“金”状态,以此类推。   故而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完成一次循环。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为了保证五行的平等,即保证五行系统存在稳态,这和化学平衡有点像。举个例子,以木火土三种状态为例: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或写成字母表示:A生B,B生C,A克C。以化学反应来看,B为中间产物,A会阻碍C的量增加,即阻碍B转化为C。 这样才会平横。否则,B就基本不会存在,全变成C了。   故五行相克的规律,是隔一个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至于为什么会划分为五行,而不是六行,我也没太想通。我个人认为可能跟五种阶段有关:“起点,上升,峰值,下降,终点”。这也是五种空间状态。     哲学体系本来就是源自于假设,假设的好,整个体系处理起来就符合现实,而且体系不复杂。五行的体系,与六行等等相比的不同,大约就是好的假设与不好的假设的不同。

  • 八卦组合变化规律

      1乾,金 2兑.金 3离.火 4震。木 5巽.木 6坎.水.7艮.土. 8坤 .土   八卦   1.提起太极八卦图,许多人都感到很神秘,至于其中的奥妙,则很少有人能说出几分道理来。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   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   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所   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   太极图就是一个圆,里面画着阴阳鱼;八卦图是一个正八边形,每条边上都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如题图)。有两条原因妨碍着人们去探讨和认识太极八卦图:一是神秘化观点,认为太极八卦图的道理深不可测,非一般人所敢于问津;二是迷信观点,认为太极八卦图是卜卦算命的迷信东西,必须严加禁止。相传太极八卦图,是古代圣人伏羲氏首创,在“五经”的“周易”中,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是太极化生八卦的基本理论。它原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是朴素的唯物论;但是,后来的一些学者,牵强附会,图谶预测,宣扬万物天定的宿命论观点,使太极八卦掺杂进了唯心主义的内容,涂抹上了迷信的色彩,失去了本来的科学意义。   太极八卦图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科学遗产,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不但在古代为人民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就是在现代也做出极重大的贡献。1930年一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枣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十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二十七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去预测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如表)。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一个算出了这第十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二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论文获得了一致的赞赏,1938年正式授予刘子华法国国家博士学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位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正是在中国的古老的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才触动灵机,一举成功的。   1667年莱布尼兹在法国巴黎参观博物馆,看到了帕斯卡尔的一台加法机,引起他要创造一台乘法机的兴趣。1701年秋末,正当五十四岁的莱布尼兹为创造乘法机冥思苦索、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间收到了他的法国传教士朋友从北京寄给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兹从这两张图中,受到了很大启发,他居然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正是由零数到七,这样八个自然数所组成的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如下页表)。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枣”......余下全文>>

  • 九宫八卦数理变化规律

      九宫,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唯有地盘是不动,为坐山。汉代徐岳《术数记遗》:“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北周甄鸾注曰:“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九宫八卦图”也叫“九宫术”图,是与八卦相配之后,方会与《周易》有所关系。如果仅是《九宫算图》,就只是数字式图象,其含意不过是数与五行、方位的配合,与《周易》没有什么关系可言。我们在这一讲中之所以要拿出汉代“九宫”数字式图象,为的是要说明后来出世的“易图”。如果把《九宫算图》中的数字用黑白圆点替代,那就是宋代刘牧《易数钩隐图》中所谓的“河图”,也是朱熹《易学启龚》中所谓的“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