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易经与国学

  • 怎么样读国学(易经)?

      先了解易经的历史和发展,然后摆正身心一遍遍的熟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时候相信你能体会到易经的博大精深之意

  • 国学易经老师有哪些?

      闻一多 高亨 周振甫 是大家。目前在传媒上大出风头的,大多数只是谈读书体会,并不是正经的讲解。

  • 国学和易经是一回事吗?

      易学是国学的基础,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除非完整考察到了‘’易经‘’作者意图,这一点,也是易学作为第一代国学的原因所在。

  • 国学是什么意思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原有释义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孙诒让在其所著《周礼·正义》中指出:“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唐代贞元中,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为藏书与讲学之所。宋代书院兴盛,涌现出白鹿、石鼓(一说嵩阳)、睢阳和岳麓四大书院。由此来看,“庐山国学”实际上是一所既藏书又讲学的“学馆”,亦即后来的“书院”。在当时的境域下,所藏之书和所讲之学,自然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从宋代四大书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可见此时“国学”这一概念的使用,与“国医”是一样的。   但是,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即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   19世纪末,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日本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提倡“国粹”、“国学”的呼声,从此“国学”一词在近现代流行开来。这就自然感染并刺激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但黄主张先作“国学史”,使梁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而国粹派学者则趁机力倡“国学”。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标志着“国学”在国内的立足。[1]   释义争议   就国内而言,清末民初,学界对“国学”的释义争议很大,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国学”即“中学”。这一释义与清朝大员、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等所倡导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关。   ( 2)“国学”即“国粹”。把“国学”与“国粹”等同,要么名不副实,要么等于把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以外的内容排斥在外,又因人们对传统学术文化“精粹”之理解不尽相同,自然就很难使“国学”的内容及其解释规范化。而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释义也行不通。   (3)“国学”即“国故”。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4)“国学”即中国固有之学,系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亦即“中国学”。这一释义,是针对“外国学”而言的。这一释义,起初当以章太炎和邓实等表述得比较明确。章太炎在旅居日本主编《民报》时,曾举办“国学讲习会”、“国学振兴社”,并为设在上海的“国学保存会”机关报《国粹学报》撰文。   可见,章太炎认为“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并把“国学”之兴亡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了。既然“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而中国是个有诸多个民族所组成的大家庭,那么,把“一国固有之学”理解为“中华民族固有之学”,似更妥帖。   “国学即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这一释义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坚守,成为“国学”的通常定义。如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国学”一词的解释就是沿用了这样的定义:“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可以说是自清末民国初至今,一直沿用下来的比较通用的定义。[2]   学者释义   就国内而言,鉴于上述缺陷,有的学者尝试从内涵上重新释义《国学》。如宋定国教授在其《国学三部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中,就作了这样的阐释:“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国即中华民族之传统学术文化之源流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1]   青年学者周易玄在其学术专著《国学旨归》中指出,国学应该是指治国平天下之学。并在其文中做了详细辨析:   有的学人认为“国学”一词有歧义,不赞成

  • 国学<西游记>第七章受困五行山读后感 (四年级)

      宝剑经住石头的磨砺,才能造就锐利的锋刃;凤凰耐住烈火的煎熬,方能成就辉煌的重生。漫长人生之路,只有经受得住苦痛的打磨,才能实现人生的精彩。 便是横扫天庭,恣意妄为的齐天大圣,不也是接受来自天上地下的种种磨砺,耐住了苦寒,孙行者遇见了来自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起点呢?

  • 《易经》怎么用?

      易经原文只是说明了64卦而已,文言文的功底不强悍的人是绝对看不懂的,不止这些,还需对古代文字有一点研究才行,现在流行的各个版本没有一个对易经原文注释得很好的,所以易经的注释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照搬,楼主想学易经的话最好买本《周易》,里面不止有64卦还有说卦,杂卦等,但我本人不支持里面的卜签法,太麻烦并且太耗时了,如果你想学运用的,可以买本>,不过我认为这本实在不怎样,还不如买本《梅花易数》比较好,作者邵康节。里面详细说明了各种占卜方法,简单易用,重要的是速度非常快,不需要任何道具。很多人认为古代的占卜是不科学的,甚至迷信的,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是偏激的,试着想想,100年乃至1000年后的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个年代的所谓科学,照样不是被认为是幼稚的,愚蠢的。现今科学多伟大?多精密?照样有那么多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更别说非自然现象了,然而这些都可以以易理来解释。古人的智慧是不容小看的。

  • 求国学群名称

      论道,国学杂谈,

  • 天智国学讲得风水学有谁知道有什么案例吗?

      刘勇晖2001年阴历4月18日与一位武当山故友一起来到太极宫风水景区。   步入景区以后心旷神怡,苍松翠柏,环境优美,仿佛进入了仙人境界。自己研究风水十多载,每到一地必定印证古代先哲的环境风水布局,武当山作为道家文化发祥地应该说是精通风水占卜,所以我就产生了一种敬仰之情。我来时并没有带罗盘只能通过太阳所在的位置与时间推敲断定太极宫的坐向。   通过对太极宫的环境布局推敲之后,发现此座庙宇恢弘庞大,建筑雄伟,坐落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抱之中,座山高大,龙虎环保有情,向前有河水玉带缠腰,对岸有朝山响应。按照自古至今的师传风水格局论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看,此地乃是万年吉地。   但是按照天元九星诀龙虎八局论断此地风水格局,形局颠倒格局不全,九星不和五行错乱,一八相冲三碧不解(先后天河洛理数),南方朱雀做靠火星太旺,北方玄武低榻,绝命冲朱雀必应天灾。故此地虽然形局完整,但是格局颠倒九星不和,必定主香火不旺,必主三次毁于水灾。后来这位故友介绍武当山太极宫确实已经两次被大火焚毁,“刘老师的风水技法果然出神入化,断验神准!”   武当山太极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规制谨严,院落重重。现存建筑及遗址主要有2道长1036米的宫墙,两座碑亭里乐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的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遗址。这些残存的遗址,到今天仍有很强的感染力,颇值得观赏。   明天启七年(1627),太极宫发生了毁灭性水灾,其轴线主要建筑均遭火劫。百年后,即乾隆十年,太极宫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属建筑一并化为灰烬。1935年夏,山洪暴发,数十万方泥沙直泄太极宫,大片房屋被吞没,号称南方“故宫”的太极宫自此成一片残垣断壁,书中内容经过实地印证,历史为凭,当做故人作证,欢迎各位易经风水爱好者来武当山旅游参观学习印证,共同学习研究皇家天机风水学,掌握宇宙玄机造福国家社会。

  • 为什么叫易经

      易,甲骨文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弧线,右是半个圆圈。其意为星星、地平线和太阳。取象为昼夜交替,表示阴阳。《周易乾凿度》讲,易有三义,不易、简易、变易。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这一点是不变的,称为不易。无论多么复杂的事情,只要使其达到阴阳的平衡,就会和谐永存,谓之简易。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相摩、相推的结果,称之为变易。   仔细读一遍《系辞传》就知道了。

  • 教小孩子读国学经典有什么好方法?

      我在2010年8月,结缘了育心经典,找到了一种好的方法,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每天半小时,读经典也变得特别简单。这个方法就是137累积式教育法。   累积式教育法是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首先系统提出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教育方法。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赖思佳学习国学经典时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渐成系统。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上又被称为“137学习法”。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   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学习内容(读哪些经典):   A、六经四书:赖国全老师提出,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而且必须先学习群经之首——《易经》。   六经是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此六经,以儒家为主,涵盖佛家、道家内容,与传统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所不同。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谓小菜?如唐诗,宋词,庄子,墨子。   B、经典按功能分类:培养一个人跟建房子一样,要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是装修。   1、基础类: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也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经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础,学知识学做事都是后面的事。   2、结构类:这就是经。《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   3、装修类:先秦的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   C、三个线程的学习:培养孩子应该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到底怎么样把你的孩子完善地培养起来?“137学习法”中间是3,所以是有三个线程的学习。   第一个线程就是学这些“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学装修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这一类的,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遵守这三个线程,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学得非常扎实,如果担心时间不够,可以学三年,第三年巩固,是可以学得非常好的。这样,我们孩子人生的地基结构,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他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