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座在古代姓什么

  • 古代千姓男生名字

      千祁,,,,

  • 郑古代的姓是什么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郑国灭亡,以国为姓时,郑氏已有四支:南郑与山东支脉较弱,河南的两支较为昌盛。   南郑一支:   郑武公东迁后,留下在原址(陕西华县)的一些郑国宗室人员,当戎狄入侵时,南迁到今汉中地区建“南郑”,为首者称南郑君。后来成为秦国的南郑县,其宗室子孙,亦以郑为姓,散居四川、陕西各地。   东郑一支:   在今山东费县城东,有一支很早的郑氏,这是郑国建立初期,周王室将鲁国境内祭泰山用的枋邑交给郑国管理,郑庄公时期,郑国和鲁国将枋、许作了交换,郑国只留下“邴”(即今山东费县城东18里)的地方,作为祭泰山沐浴更衣的地方,并有宗室人员驻守,郑国灭亡后,也以国为姓,成了山东早期的郑氏。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郑国(即郑邦)应为该支。邴地因在鲁国,郑氏故又称“鲁人”,就地繁衍,即为东郑。   河南的两支:   一支是韩灭郑后,迁陈、宋之间的幽公之子“南里君”鲁公之后,在历史上影响较大。早在郑国被韩灭亡之际,原郑国贵族中改姓为郑的人投奔散居在陈、宋之间。由于这一地区是韩国和魏国的势力范围,郑国灭亡后他们也分别被称为韩国人或魏国人。鲁公之子琚,仕魏为大夫;琚公之子无悔,仕魏为新筑大夫;无悔公之子安平,初仕魏,后携范雎奔秦,封关内侯大将军,后为赵兵所困降赵,封武阳君;安平公之子徽,未随父降赵,而继续仕魏,并因拒秦兵之功,封新筑君,魏亡为庶民;徽公长子昌,初为秦吴县令,后随楚项王起兵讨秦,受封韩王,又称郑韩王。郑韩王为楚守,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郑昌认为分封已不合时宜,因而归附刘邦,参加了助汉统一的征伐讨平中。楚汉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三年,“楚汉相争,鸿沟为界”,在北广武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一幕。族人、部将郑忠对刘邦建议说: “楚军强盛,应高垒深堑固勿战,待敌疲劳时再出击”。刘邦纳其言,果获大胜。昌公之子荣,陈(今河南淮阳)人,随父参加了项羽起义,项羽败于汉,刘邦要求原项羽部将注册登记,以便授官,独郑荣怀念项羽不肯登记,被汉逐出,汉文帝时忧愤而死。荣公之子当时,为陈人,行侠仗义,汉景帝时拜为太子舍人,汉武帝时先后任济南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郑当时对待宾客惟恐不便,对待长者惟恐不尊,对年轻人惟恐屈才,他常说:“宾客来到,无论贵贱,都要接待!”故《汉书》作者班固说:“张译之守法,冯唐之论将,汲黯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不如是,亦何以成名哉?”郑当时一次推士,因轻信谗言而失误,被人弹劾,下狱治罪,赎买出狱,废为庶人。不久又被起用,迁任汝南太守,任上病故,家无余资,靠亲友接济办了丧事。当时公之子韬;韬公之子仲 (江都太守);仲公之长子房,汉中大夫,次子远迁沛;房公之子季,官至赵王相;季公之长子奇,官至河南太守,仰慕祖德,眷恋祖地,举族迁回,死后归葬祖茔——广武原;奇公之长子积(华县令)迁至河南新野,为南阳郑氏始祖。以后失谱,历经数代,至裔孙珥公,于明初迁至,居大里村(今王村镇西大村),为现居郑氏人数最多的一支。修“大里村郑氏宗祠”,其子孙又播迁周围县、乡、村。1992年,台湾郑氏宗亲访问团一行23人,寻根谒祖,曾到此祭祀,盛况空前。   奇公之次子樨,官至后汉西河太守;樨公之长子宾,居山东高密,汉光禄大夫;宾公之三子郑兴,河南开封(今开封市)人,后汉经学家,靖南将军;兴公之子众,后汉大司农,出使......余下全文>>

  • 古代姓陈的有哪些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武帝(503-559),南朝陈创建者。即陈霸先。庙号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禅梁自代,建立陈朝。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子昂(约......余下全文>>

  • 古代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春秋战国   冯子简,能断大事,封郑国卿。   冯缓容,孟赏君收备于辟梵卷市义。   冯权,孟赏君客事列史   冯亭,孟赏君客事列史。   冯正乾,进士,任知县后升湖广黄州知府。   汉朝   冯唐,封威齐王。   冯国馨,十二名臣。   冯奉世,威振西夏,赐爵关内侯。 冯敬,封信国公。   冯汉东,封宰相。 冯选烈,十八学士,封太保。   冯灵让,封宰相,万寿宫功臣。 冯芝圻,翁阁功臣,任琉球书。   冯孜景,户部主事,仕福建诏武知府。 冯异,佐光武帝灭王奔,列二十八大将。   冯良,汉安帝诏征封臣不任,学识渊博,隐居设馆育人。   冯直,汉顺帝举任将军。 冯衍,凌云赋以自励。   冯立,封西河太守,一般廉洁。 冯行已,列洛社耆十三人。   冯锟,封廷尉,赐银不收,深受百姓拥护,人称立、锟为大冯君。   冯芳,列西元八校尉。 冯羡,列八史。   冯源,进士。 冯邦求,宣和蜀进士。   冯震武,蜀汉进士。 冯宝佑,蜀汉进士。   冯寅启,蜀汉进士。 冯子备,蜀汉进士。   冯德选,十八学士。 冯七,晋授沙中介,奇熏万里。   冯礼,立誓小方著书。 冯诞,北魏高祖之妹安乐公主附马都尉。     唐朝   冯辑,政和进士,仕文阁学士,右中大夫。   冯胜,开国辅臣,仕进荣大夫,右柱国参军卫国公。   冯豹,道德可钦,设教丽山之下。   冯信,托青以辞,公孙述之诏。   冯定,端疑若植,端疑锦之称。   冯德明,唐大学士,封果信公。   冯谢,封威王。   冯去非,封魏王。   冯宿,状元,与大文人韩愈同榜,美称龙虎榜。   冯期,进士。   冯子修,进士。   冯与,进士。     五代十国   冯道相,进士。   冯可道,进士,任五代亭。   冯道南,任两朝良将。   冯万宝,九卿科道。   冯道根,任左将军。   冯文粲,任云南总督府总督,在宋朝又任总兵。     宋朝     冯京,显书简册,与王尊等三状元编辑《史记》。   冯相国,任三朝震齐侯。   冯休,汉、周两朝良将,后真帝诏聘不任,隐居著书。   冯允,任推步校尉,行进尚书。   冯行仕,封节义公。   冯异灵,封章公将军。   冯诗运,附科解元,侍郎中。   冯允锟,行通

  • 古代诗人有姓娄的吗?

      娄 坚:明代诗人。经明行修,工诗善书,时人合唐时升、陈嘉燧、李流芳及娄坚诗刻,谓之曰《嘉定四先生集》。     望采纳

  • 姓宁在古代有什么大人物么?

      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是当时卫国的大夫,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是春秋初期的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 古代姓苏的诗人

      我就知道苏东坡,也就是苏轼。   抄袭一篇来你看看 多得很   《二十四史》中的苏姓名人   周 苏从 苏秦   汉 苏建 苏武 苏竟 苏纯 苏章 苏谦 苏不韦 苏顺   三国 苏则 苏林   魏 苏则   晋 苏愉   后魏 苏稚 苏佑 苏协 苏亮 苏湛 苏让 苏侃   苏琼 苏淑   后周 苏绰 苏椿   隋 苏威 苏夔 苏孝慈   唐 苏世长 苏勖 苏良嗣 苏环 苏干 苏 苏诜 苏震 苏源明 苏弁 苏鄂 苏检 苏践言 苏琛 苏彦伯 苏云 苏绾   宋眉州苏氏进士录   苏 涣 天圣五年丁卯。   苏 轼 嘉佑二年丁酉一甲第二人。   苏 辙 嘉佑二年丁酉。   苏惟滨 嘉佑。   苏 迥 元佑。   苏 时 绍圣。   苏元老 崇宁五年丙戌。   苏 济 政和。   苏 昂 隆兴元年 未。   苏 良 乾道。   苏 诜 乾道。   苏公振 淳熙。   苏大任 淳熙。   苏 輶 宝庆二年丙戌   苏 符 绍定。   苏 既 绍定。   苏梦应 宝佑元年癸丑。   苏文龙 宝佑四年丙辰第十五人,与文天祥、谢枋得同榜。登科录尚存   苏汝楫 未祥。   苏周连三姓同宗   苏姓入闽始祖苏益,福建至今有芦山堂宗祠(今厦门同安区)。其曾孙紘、绅、缄、结。公元十四世纪中叶,苏结一支后裔突遭横祸,被元朝官府追杀,族人四处逃难。为避祸,星散族人或姓连,或从外祖姓周。后来一支回籍重新祠宇,以续苏姓。从此,同宗分为三姓。其子孙又于明清先后落户台湾。台湾苏周连宗亲成立了联谊会,1965年刊印了《台湾苏周连氏族谱》,现名誉会长是连战先生。2001年,该会曾组团到厦门同安谒祖。

  • 古代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沈(shen3)姓有三种来源:     1、 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於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後子逞逃奔楚国,其後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 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後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姓氏分布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後,季载的後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於零山,後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於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後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巖、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名人     沈冲:南朝齐吴兴武康人,字景绰。沈怀文子。仕宋,历任抚军正佐,兼记室。父怀文得罪被杀,与兄弟情哀貌苦,见者伤之,以此知名。历官寻阳太守。齐武帝时,迁御史中丞、五兵尚书。与兄沈淡、沈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卒年五十一。谥恭。     沈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亚之:唐吴兴人,字贤。初至长安,与李贺结交。宪宗元和十年第进士。为秘书省正字。穆宗长庆中,补栎阳令。後累迁殿中丞御史内供奉。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为判官。耆罢,亦贬南康尉。官终郢州掾。以文词得名,尝游韩愈门下。作传奇小说《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等。有集。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长於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沈□期:唐朝诗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他与同时代的宋之问均为宫廷诗夫。世人......余下全文>>

  • 古代哪朝的皇帝姓高

      北齐·公元550—577年(汉族)   文宣帝 高 洋 公元550—559年 天 保 公元550—559年   废 帝 高 殷 公元559—560年 乾 明 公元560—560年   孝昭帝 高 演 公元560—561年 皇 建 公元560—561年   武成帝 高 湛 公元561—565年 大(太)宁 公元561—562年   河 清 公元562—565年   后 帝 高 纬 公元565—576年 天 统 公元565—569年   武 平 公元570—576年 隆 化 公元576—576年   幼 主 高 恒 公元577—577年 承 光 公元577—577年

  • 魏姓古代有哪些名人

      魏延 三国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