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取名和字的智慧

  • 古代文人文人一生仕途顺畅有那些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维,从19岁中进士开始,在官场上一直很顺畅,即使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授了官,但唐肃宗重新打回长安后,居然没跟他计较,后来还官至尚书右丞,比安史之乱前的官还大,虽然权力不大。除了他,汉朝的张衡算一个,张衡除了发明地动仪,也是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的汉赋四大家,在仕途上,也当过太史令、侍中,以及河间王的相国。班超也算一个(班超也是封侯的人,他哥哥班固本来也很顺,只可惜后来被人连累,不幸被株连),汉朝之后就是魏晋南北朝大乱世,文人仕途顺畅的几乎没有,即便是谢灵运,也难逃被杀的下场。再然后就是隋唐了,隋朝太短,没什么说的,唐朝除了王维,还有很多,如贺知章、张说,白居易、白行简兄弟、元稹、杜牧等。然后是五代十国,也是乱世。再然后是宋朝,宋朝虽然重视文人的,有“不得杀士大夫”是祖宗家法,但文人之间的争斗也多,这期间的文人仕途顺畅的也不多,仕途说得上顺畅的主要都集中在两宋前期,如吕蒙正、李昉、韩琦、杨万里、尤袤等。北宋到神宗以后,南宋到光宗以后,党同伐异和皇帝的缺乏英明就明显了,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南宋的辛弃疾、陆游、范成大等,仕途上都是起起落落。元朝是大蒙古治国,汉人重用的少,就不说了。明朝由于历代皇帝都比较腹黑或奇葩,再加上前期锦衣卫和中后期的东厂、西厂,文人基本没啥好下场,早期也就刘伯温、杨士奇、杨荣好些,其他的宋濂、高启,以及王阳明等,要么前期荣极一时,后期被流放、处死,要么前期坎坷,后期才顺畅。再到清朝,汉人地位也不高,仕途能说顺畅的也就陈廷敬、纪昀、刘墉,以及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李鸿章也算顺畅。

  • 古代文人的笔名有哪些

      诗人合称: 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苏李--苏味道、李峤 文章四友--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 元白--元缜、白居易 刘白--刘禹锡、白居易 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高岑--高适、岑参 边塞诗人 王孟--王维、孟浩然 山水诗人 郊寒岛瘦--孟郊、贾岛 苦吟诗人 温韦--温庭筠、韦庆 花间派的代表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二李--李益、李贺 皮陆--皮日休、陆龟蒙 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永嘉四灵--南宋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苏辛--苏轼、辛弃疾 苏黄--苏轼、黄庭坚 南施北宋--施闰章、宋琬 清初诗人 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晚清诗界革命二巨子--黄遵宪、丘逢甲

  • 浅谈古代文人性格的论文2500字左右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品读类文学作品时,不仅能欣赏到文字语言之优美,内涵意蕴之深刻,同时也能感觉到各不相同的文人性格。中国文学的基本形式是诗词曲剧、小说及各类散文、对联谜语等,每个时代都会有占主导地位的类型,通行的说法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每个时代的文人性格基本上是相似的,主要就是那么几个类型,他们各自的性格往往决定其人生命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1. 以屈原李白为代表的理想浪漫主义文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千古传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泰山北斗的地位,是一代代后人敬仰的对象。但我对这类文人的性格最感兴趣,如果对屈原和李白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会发现他们那种理想化、浪漫化却又傲骨铮铮的性格决定了其终生壮志难酬和的命运惨剧,或报国无门,含恨而死;或颠沛流离郁郁而终。屈原和李白都是才高八斗胸怀壮志的人物,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从繁盛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王朝,统治者的身边围绕的是一群阿谀奉承,极尽满足帝王个人欲望之能事的小人。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刚正直言、放诞不羁、自视清高的性格显然不容于时代,难以进入中央决策高层,得到帝王赏识重用。李白只是被李隆基当成宫廷诗人,喝酒听戏,欣赏欣赏高雅诗作娱乐娱乐。至于屈原则是惨遭流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反映出不得志与郁闷。屈原在离骚中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他不知道,有的时候委曲求全并不一定就比刚直不阿更没有人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像他这样坚守原则和文人的骨气、为官的责任,操守道德固然为后世所敬仰称颂,但个人悲剧却无法避免,于国家于时事并无所补。而李白号称诗仙,他的作品的确很有仙气,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度浪漫极度潇洒。但细细读来,李白并不是真正的潇洒和浪漫,他的代表作无不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人生的不如意,愁恨的繁多与理想的难以实现。像《将进酒》,前面说了一大堆很潇洒很超脱很豪情的话,但最后一句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乃是借酒消愁,逃避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前面写了一通看上去很风光霁月的句子,到后面来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主题是为了表明自己心迹,暗叹世事艰难,壮志未酬。而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

  • 古代皇室的取名

      汉族的皇族取名一般都有排行的比如偏旁或者中间的字由祖上的某人或最初的某位皇帝取好。然后按行辈取名字一般会取一些寓意好的字。元朝是完全按照蒙古固有习俗取名的,这个不知道。清朝康熙借鉴了这种方式,大概取了十五个行辈的字从胤、弘、永……溥……但是到溥仪一代清朝就灭亡了。

  • 古代花瓶取名字的顺序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伐;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 谁能帮忙用珠字给古代女孩取名字?

      瓴若珠洛宁珠南宫珠悦姚珠竹

  • “仲”字在名字里是什么含义,为什么古代那么多人用这个字取名

      不管有无特殊含义,我觉得还是了解其通用的意义就行。   长兄为伯,次为仲,又次为叔,最幼为季。若兄弟三人,则称孟、仲、季。”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 古代皇帝本人可以取名叫建国吗

      不可能的。   比如汉朝时期,一般取名字的 都是除了姓,只有一个字。比如刘邦,刘恒,刘启等等,这个传统到了三国时期依然一样。曹操、刘备、关羽、张飞,除了复姓的,名字都是两个字。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皇帝避讳,如果皇帝取的名字太常见,那就得让百姓写文章、说话交谈等不能用着几个字,换成其他的字。宋朝的皇帝为了方便百姓、读书人等,免得因为避讳而给大家带来麻烦,就会取一些稍微偏一点的。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孝宗赵昚、宋度宗赵禥等。   明朝皇帝起名字也算是比较另类的了,名字要里面要有金木水火土中的一样,同辈人里面要么都是有木、或者有火等等。比如朱元璋的大儿子叫朱标、二儿子叫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五子朱橚等,名字都有木。到了孙子辈,朱允炆、朱高炽、朱高燧等,名字里面都有火。   并不是说你想随便取个名字都可以的。他取名字还是要经过考虑。

  • 我用智慧 作文600字 今天之内

      我用智慧战胜困难   智慧的力量是无限的,智慧也可以战胜困难。我从一本书中看到:做一件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一个办法行不通,可以试试另一种。这不,在我小时侯就遇到过一些困难,也是凭借着智慧解决的。   记得我九岁那年的一个星期天,爸爸早早地出去办事去了。我和妈妈吃完早饭,突然妈妈的手机来了个电话。一会儿,妈妈很着急地对我说:“睿睿,妈妈要去加班,你自己在家学习。” 话音刚落,她就急匆匆地冲出了家门。   唉,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了,屋里静悄悄的,只听见秒针“嗒嗒”的走动声,我乖乖的做了会作业,无聊的看了会电视,还玩了会电脑。临近中午,妈妈打了个电话说,她还有工作没忙完中午不能回家了,让我自己解决午餐问题。我连忙打开冰箱门,可里面除了一些生的蔬菜就没什么可吃的,我又不会炒菜,怎么办啊?拿钱去买些吃的?可妈妈没给我钥匙啊,不锁门那小偷进来怎么办?想来想去,结果都一样——行不通。就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突然楼道里传来一阵脚步声,是妈妈回来了吗?我好像看到了希望,开门一看,原来是对门的阿姨。唉,要是妈妈回来那该有多好啊!我的肚子已经开始咕咕叫了。对啊,妈妈曾告诉我说有一条备用的家门钥匙藏在杂物柜里!我赶紧把钥匙找了出来,又在我的存钱罐里找了一些钱放在口袋里,锁了门,就跑到饭堂去了。饭堂的饭菜真香啊,那天的午餐我就在饭堂解决了。   事后,妈妈表扬了我聪明。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做一件事可以有许多办法”这句话的含义,也知道了用智慧可以战胜困难。   希望被采纳   谢谢

  • 古代赵字的含义

      赵姓,晋国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湾省人数名列第43位,总人口约2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1]   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2]     姓氏起源   源流一   “赵”的写法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2]   源流二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2]   源流三   源于冒姓。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