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起名

  • 庄子的名著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 庄周梦蝶是庄子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庄子?还是?

      试问,蝴蝶和周庄有何区别?今生梦为人,来世化为蝶,此觉为蝶为人?   梦蝶之前不曾认为自己是蝶,梦人之前不曾认为自己为人。今天梦人又化蝶。反而不知道自己是何物了?若明日梦见自己背上长了仙翅,你又要说自己是蝶仙了。颠倒啊。不过皆是造化游戏。   你不是人,更不是蝶。所见皆非,你是能所。

  • 庄子的属相是什么

      庄子生于公元前369年,壬子年,属鼠。

  • 有人曾评价庄子说庄子眼极冷,心肠即热的内涵

      心眼极冷指的是能够客观,不带个人感情的看待问题,心肠极热指的是关心民生。

  • 有懂易经的没,易经到底有多深奥,庄子我基本能理解,

      你有易筋经吗?这本书可不好买啊!

  • 如何理解庄子文论提出的“有无相生”

      首先得说明:「有无相生」一词见於《老子》、《文子》、《老子河上公章句》;未见於《庄子》书中。(或如提问中所说「文论」中!)   研读古人作品,最忌讳摘句而解,宜先釐清上下文的「脉络」:语意是肯定?批评?何处是顺接?何处是转折?   将脉络耙梳清楚了,方可理解老子讲「有无相生」这个词语时,是:单纯说明一个客观的事实?或以此客观事实,提出主张,希望大家遵循?或提出警语,希望大家避免?   欲知老子本意,当回归老子本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此段文字先解析「天下皆知」的,都是表象;若细究本质则与表象相反。   然後,才说:「故有无相生。。。」一串话。   至此已可判断这串话「仅仅只是」为「斯恶已;斯不善已」的警语,举出更多的例子「而已」!   既然是老子认为的表象之一而已,或许不适合当作老子的主张,加以研究、分析。。。否则,不只是「治丝益棼」,其实将是厚诬先哲,与先哲的真正主张「背道而驰」了!   真正值得探究的是:「圣人」做些什麼?怎麼做?为何如此做?   是以圣人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怎麼做呢?「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为何如此做?因为「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庄子的秋水三则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第一次河伯与海神的的讨论就是课本节选的内容,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第二次讨论,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第三次讨论,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第四次讨论,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第五个讲论,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第六次讨论,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最后一次讨论,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秋水》一文实是讬河伯与海神的探讨来阐述自己的哲学的主张。课文节选作为《秋水》第一部分的有机部分,自然扣住的是“人应怎样认识外物”这一核心。从节选内容可见,短文并没有把河伯的神情与心理作为刻画重点,而是以“环境”与“认识”作为主要内容,强调河伯的认识是有限的,原因就在于他居处在黄河渚岸两涘的小天地里。到了北海后,对先前的错误认识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是因为环境改变了的缘故。

  • 庄子的故事和性格特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道家的超脱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兴地批评他:“你不但不哭,居然还这麽做?”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为什麽还要哭呢?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是一样的。

  • 解读道德经和庄子哪几本书不错?

      道德经不好说。庄子一书,可以有点建议。 正统的阅读理解,推荐张默生先生的《庄子新释》。

  • 梦见好多人给自己修新庄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你要得人心,得发现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