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称呼算命先生

  • 时间的称呼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循环使用,一周期为12个。经常与天干配合使用,60个为一周期。可用于记录年、月、日、时辰。所谓“生辰八字”即出生时刻年月日和时辰的干支,共8个字,因以得名。   纪年时,每个地支对应一个属相,也叫生肖。   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次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阴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纪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   地支对应的生肖、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纪时的时刻、五行、阴阳列表如下。   地支 生肖 节气时间段 近似阴历月份 近似阳历月份 时刻 五行 阴阳   子 鼠 大雪—小寒 十一月 12月 23时—1时 水 阳   丑   牛 小寒—立春 十二月 1月 1时—3时 土 阴   寅 虎 立春—惊蛰 正月 2月 3时—5时 木 阳   卯 兔 惊蛰—清明 二月 3月 5时—7时 木 阴   辰 龙 清明—立夏 三月 4月 7时—9时 土 阳   巳 蛇 立夏—芒种 四月 5月 9时—11时 火 阴   午 马 芒种—小暑 五月 6月 11时—13时 火 阳   未 羊 小暑—立秋 六月 7月 13时—15时 土 阴   申 猴 立秋—白露 七月 8月 15时—17时 金 阳   酉 鸡 白露—寒露 八月 9月 17时—19时 金 阴   戌 狗 寒露—立冬 九月 10月 19时—21时 土 阳   亥 猪 立冬—大雪 十月 11月 21时—23时 水 阴   每年都有一个生肖,在该年出生的人就“属”这个生肖。人的岁数是12的倍数即为本命年,因为当年的生肖和人的生肖相同。   组合   地支有六个组合,称为“六合”,有四个由三个地支组成的局势,称为三合局和全会方局,这种地支组合之后,亦会变化成不同的五行,因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地支除了会合化局之外,地支还有互相冲克及相刑,故此亦会产生不同的较应。   地支六合: 子丑合化土 寅亥合化木 卯戌合化火 辰酉合化金 巳申合化水 午未为阴阳中正合化土   地支三合: 申子辰合成水局 巳酉丑合成金局 寅午戌合成火局 亥卯未合成木局   地支三会: 亥子丑会北方水局 寅卯辰会东方木局 巳午未会南方火局 申酉戌会西方金局   地支相冲: 子午相冲 丑未相冲 寅申相冲 卯酉相冲 辰戌相冲 巳亥相冲   地支相破: 子酉相破 午卯相破 巳申相破 寅亥相破 辰丑相破 戌未相破   地支相害: 子未相害 丑午相害 寅巳相害 卯辰相害 申亥相害 酉戌相害   地支相刑:   寅刑巳 巳刑申 申刑寅 为无恩之刑   未刑丑 丑刑戌 戌刑未 为持势之刑   子刑卯 卯刑子 为无礼之刑   辰刑辰 午刑午 酉刑酉 亥刑亥 为自刑之刑   其他用处   地支主要用来排序。   有些古代的典籍用地支来分章节,如《康熙字典》等。   西方数学刚传入中国时,中国的数学家用天干地支代表字母,十二地支分别代表k-v这12个字母,大写字母用代表小写字母的汉字加口字旁表示。

  • 搞笑的称呼有哪些

      老实的泼皮,聪敏的笨蛋,狂奔的蜗牛等等反义的,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

  • 风水还有什么称呼

      有很多叫法,比如:堪舆.....

  • 中国对信的称呼 有多少就多少 急!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尺牍——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尺牍,亦称“尺素”“尺翰”“尺简”“尺纸”“尺书”,皆泛指书信。   雁足、雁帛、雁书、鸾笺——《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言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再如,宋时蜀地善制十色彩笺,笺上隐然有花木麟弯图案,这样,书信又多了一个别称:鸾笺。   八行书——旧时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书信也别称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其他别称如下: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 称呼的禁忌

      一般都是传统上的不允许,古时候人们认为称呼如果不按照规定来,会产生不祥之兆。

  • 如何称呼前妻的父母?

      关系好叫妈,毕竟叫了那么久,改口怪怪的,要么叫阿姨好了

  • 皇帝如何称呼自己的儿子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太子 王子 对皇帝称“儿臣”,对下级称“本王”(太子一般都是亲王)。   公主 妃子 对自己没有特殊称呼,“本宫”是电视剧的称呼。   唐宋时的称谓   唐: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宋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宋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官家”。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或者“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皇帝对太后、皇后和妃嫔的称呼:皇帝称呼太后(母后)为“娘娘”,皇帝称呼皇后为“圣人”(这个要和唐朝的“圣人”区分),皇帝称呼妃子为“娘子”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字,加上什么儿之类:如桓儿,构儿等。 皇帝对公主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她的名字,或者称呼其封号。 皇太子与诸王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

  • 乳名称呼有哪些

    世界上各个民族在小孩初生时大多都有取乳名的风俗,但是专门举行礼仪的并不多见。而我国的哈尼族的某些支系却有着在给婴儿取名时举行一套奇妙的礼仪的风俗。居住在云南省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东人,无论男女,凡是五六岁出工的儿童或婴儿一般都有几个乳名,少则二三个,多的甚至有七八个不等,而且随时都可以更换。但不论怎样,决不能与同宗现时活人、已故的甚至几代以前的任何男性祖先同名。这里的人一般到七八岁之后才将真名固定下来,直到老也不再更换。至于换名的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在家里父母、兄姐"闯"了对头,使其得病,所以必须更换新名叶东人的名字。一般都具有象征美好事物、或隆生日子(十二属相)、地点的纪念、或父子连名等几种含义。叶东人在婴儿隆生后,老年人即将婴儿抱去并对之祝福一番,同时裹上细软的抱裳,口中唸诵出许多有趣而吉利的诵词,然后在婴儿脑门心上轻轻的一划或一点,并同时说出婴儿的乳名。在为婴儿取乳名时,产妇或婆婆要在门前日长一线院里烧起一堆大火,将胎衣投入火中烧燬,然后将胎衣灰盛入一个竹筒中妥善地收存起来。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便要举行隆重的命名仪式或乳名宣布仪式。这一天早晨,婴儿的 父母蒸出数甑香喷喷的糯米饭,杀几只老母鸡,舂出一些煮熟的老鼠豆,然后在屋前院坝里摆出数张篾桌,将糯米饭捏成无数大如拳手的圆团团,贴上少许舂烂的老鼠豆,老鼠豆上面再贴上一小条鸡翅膀肉,放在篾桌上,并堆成塔形,,然后请村里人来取吃。这时,全村各户派人用一个鸡蛋便可换回与家里人数相等的糯米饭团。前来祝贺的人随即开始做一些象征性的劳动。如果婴儿是男性,这时就得从村里邀请一名童男,提上一竹筒糯米饭做"晌午",穿着劳动服,扛起小锄头,在门外当着母子的面挖几锄地,表示婴儿长大后能耕田种地,勤劳俭朴。如果婴儿是女婴,则请一名童女,提上一竹筒糯米饭做"晌午",肩挎蓑衣背架,手执小砍刀,在母女面前砍柴三下,表示女孩子长大后会砍柴、烧火做饭 。待一切繁琐的礼仪结束以后,主人便摆出丰盛的酒肉,请村里的长辈男子宴餐。当酒席进行到一定时间时,与主人同宗的辈份最高的男性老人,将嚼碎了的一小口鸡肉用食指喂入婴儿口中,并声请并茂地含诵着娓娓动听的祝词:小宝宝快快长大,明亮的太阳在你的头上照耀,温暖的微风吹拂着你的头发,小宝宝长大了,一天能挖三亩地,过河河水会绕道!唸完祝词后,男孩便取下父子连名的名字,即父亲名字的最尾一个音,用做儿子名字的首音,代代相传,以便沿袭父权世系。叶东人女性命名极少有父女连名,据说这是因为女子长大后终究要嫁到别人家去,无权充当父系继承人。即使偶尔有父女连名的,当女子出嫁后,在夫家父系家庭中,其原先的父女连名的意义就全部失去作用。此外,叶东人女子从来不使用姓氏而只有名。这种命名制度,反映了男女在叶东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享有不平等的地位,这也是叶东人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在命名制度上的直接反映。

  • 爸爸最小的妹妹怎么称呼?

      爸爸的妹妹统称姑姑,在一些地方可以叫做老姑或者小姑。

  • 求日语对女士的称呼

      是这样,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年龄,还有跟自己的关系。(拼音表音皆为日文罗马拼音)   总的来说,关系不很熟的会用姓氏称呼对方,有些正式的场合会用全名称呼(后面可加“さん”“様”之类的后缀),非常亲密的直接用名字(所谓的“下の名前”)或者外号。   若是长辈、上司、年纪比自己大的,一般用唬姓氏+さん”,音为“XXsan”意为“XX女士”;对方若是老师、律师、医生、作家、艺术家、议员等受人尊敬的工作,就得用“姓氏+先生”称呼,音为“XXsensei”,意为“XX老师”;极端一些的有用“姓氏+阁下”的,音为“XXkakka”;更极端一点儿的有用“姓氏+様”的,音为“XXsama”,意为“XX大人”;也可以在姓氏后面加对方的头衔、职位,跟中国差不多的那种“XX博士”、“XX上尉”之类的,太多不赘述。   年纪、身份地位跟自己差不多的,也是用“姓氏+さん”称呼比较自然。   年纪比自己小的:比如对小萝莉,就可以加“ちゃん”了,音为“呛”,也就是世俗所说的“酱”了,是个非常有爱的称谓;对自己的手下、学生、后辈可以用“姓或名+くん”来称呼,音为“XXkun”,意为“XX君”,也可以用“さん”,这是个人喜好问题;也可以直接用姓氏称呼;有些情况下可以直呼其名。   不知姓名的时候如何称谓呢?(总之把对方的姓氏打听打听吧,可以直接问。下文是不问姓氏的状态)   先观察,若是对方一看就是已婚妇女,用“奥さん”来称呼,音为“okusan”,意为“XX夫人”,日本那些唧唧歪歪的家庭妇女向电视节目经常用;若对方年龄、身份地位一看就比自己高,老老实实地用“贵方”吧,音为“anata”,意为“您”,或者用对方的头衔、职位来尊称对方,比如“先生”“部长”“社长”啥的;年龄、身份地位比自己小的,用“君”就行,音为“kimi”,意为“你”,或者用“お嬢さん(ちゃん)”,音为“ojyousan”,意为“小姐”,也可以很随便很大叔地用“姉ちゃん(さん)”,音为“neechan”,本意为“姐姐”,这里为“小姐”。   另有很多第二人称代词,不赘述。   以上,纯手打无引用,敬请给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