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图里打太极拳

  • 八卦图里生门怎么找

      生门属土,居东北方艮宫,正当立春之后,万物复苏,阳气回转,土生万物,所以古人命名为生门,大吉大利之门。   生门旺于四季月,特别是丑、寅之月,相于夏,休于秋,囚于冬,死于春。生门居艮宫伏吟,居坤宫反吟,居巽宫入墓,居震宫受克,居离宫大吉,居乾兑二宫次吉,居坎宫被迫。   生门大吉,利于求财,特别是搞房地产、种植业、养殖业等。征战出行、嫁娶建造也为吉利。但不利埋葬治丧。

  • 八卦太极拳的历史演变

      八卦太极拳是一门出现较晚,及八卦掌,杨氏太极拳,形意拳特点为一身的奇特拳术。清末时期武学昌盛,武术门派林立,其中号称为内家派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更是绽放耀眼光彩。正因内家派拳术的兴起,在当时武林中广为流传着『八卦转」圈」,太极画」圆」,形意触」点」』这首歌谣,叙述这三门内家拳种的基本特色「八卦太极」创立后,迫于当时武林环境与此拳的习练难度甚高,一直未曾公开。但董海川与杨露禅二人,深知此拳的武术价值,但在传承者的选择上必须具有相当的条件与基础,所以董海川秘传刘德宽,经获传艺者,大多将此拳视为私房武术,从不轻易示人,亦可视为当时武林风气使然。但在武学的领域内,并无任何一门拳术是十全十美。当时八卦掌祖师董海川约同治六年间,对于杨式太极拳的功法与形意拳的用劲颇为赞赏,于是实验性融入太极拳的行功法与小部分的形意劲,试图为八卦掌的习练寻找更佳的途径,于是八卦掌的太极行功法就此诞生,名曰八卦太极掌。此基础建立后,起初只是做为八卦掌的辅助练习方法,主要强调使用太极行功方式来加强练习八卦掌的细微发劲技巧,并以吐纳与太极要诀来配合八卦掌动作修炼内息,强调的仍为八卦掌的转折轻灵与八卦劲培炼,小部分攻式则采取形意发劲法。杨露禅得知后,视为内家派武学观念的大突破,于是与董海川先生交流研究,试图位内家拳融合寻找可行的道路,在杨露禅过世后,董海川仍持续研究,并由形意名家指点发劲。开始将此功法视为综合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三家拳法的一种修炼方式,至此雏形建立,并称之为『八卦太极』。当此拳基础架构建立后,却面临了现实问题。在当时的武林中,门户之见颇重,各派门规森严;例如太极不习八卦,八卦不习形意等现象普遍存在,并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式条件。然而董海川、杨露禅等人深知自家拳法的优劣,论发劲刚猛阴狠,则首推形意拳;论身步法轻灵奇诡,首推八卦掌;论周身松柔走化,则首推太极拳。三家拳种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董海川、杨露禅又各以自家绝技闻名江湖,迫于客观环境,无法对自家拳法进行结构性的大改革,故将心愿寄望在连手密创的拳术『八卦太极』上,期待创始出一套兼具三家拳术精华的上乘内家拳术。董海川与杨露禅,深知「八卦太极」,最伟大的部分不只是内家拳术技击菁华的呈现,更是传统武林破除门户之见,连手合作的创举!所当八卦太极拳创立之后,一开始只限于八卦门内择徒秘传,期待经由各代传承者能在这个基础上修润研究,将此拳发展为一套可传千秋的上乘武术!后来历代传承者,皆穷其一生心力,尽力修整验证,将拳法、心法由历代口传心授传承延续,却也形成不立文字的现象,导致现今缺乏数据左证,形成考证困难。所以形成八卦太极拳深藏不漏,秘密传承,未广泛流传的特点。 【说明】ㄧ.此版八卦太极雏型的特色,当时虽然只是八卦掌、太极拳的辅助练习套路,主要是想从理论与技术方面,尝试为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合一,寻找出可行的途径,试图建构出内家拳学基本技术体系。二.本段历史目前争议颇大,有关质疑第一代关系的部分,经笔者了解后 , 质疑者皆停留在想象推论或者师门流传说法 , 目前尚未见过合理可供左证的新证据 , 故未以采纳 .董海川(1813-1882)杨露禅(1799-1872)郭云深(1820 - 1901) 第二代传承者刘德宽在光绪二十年间,与李存义、夏国勋、程廷华、李魁元、张占魁等人结为金兰之交,彼此武艺交流甚勤,且皆名重一方,尽献生平所学,刘德宽先生并倡议八卦、形意、太极为友好门户,相互交流拳技,互授弟子。并将只流传在八卦门内的八卦太极拳为雏形,进行实验修正,并获得夏国勋全力的支持,于是第二代的八卦太极拳直趟练法诞生,此版八卦太极拳修正后,更显完整!可谓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拳术概念之大成!在功架外型上,以走八卦步、行太极架、拳发形意为主要外观,与当时的普遍流传的太极拳术大异其趣!并正名曰「八卦太极拳」。以上所述为八卦太极拳第二代代表人物,以刘德宽、夏国勋、程廷华为主。此版八卦太极拳特色,强调招式有形有意、以肢带躯、劲走稍节、步走八卦步等独特行功法;套路中以单招习练为主,招式间更重视实际技击的应用层面!刘德宽(1826―1911)程廷华(1848-1900)夏国勋(不详) 在传承第三代的过程中,因为程廷华于中年时期,于1900年八国联军战争中壮烈牺牲;夏国勋为人低调谦逊,不掠杨家之风。故在传承第三代上,是以刘德宽扮演着传承主轴。刘德宽再传李元智(中央国术馆专家教授)、吴俊山(中央国术馆专家教授);夏国勋则悯于故人之情,传授程海亭八卦太极拳。直到民国1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由于李元智先生与吴俊山先生,同为中央国术馆专家教授。二人受立馆精神感召,决心贡献一己所学,破除武林藏技恶习,力图振兴中国武术,避免绝技失传。于是开始对自家数门武技进行标准化、系统化教学编撰,其中一门正是八卦太极拳。李元智、吴俊山二人,喜于八卦太极拳的武术健身、技击价值;另思,善此技者寥寥无几,且向来秘藏,更遑论公开推广。于是二人开始苦心再次对八卦太极拳进行第三代更细微的修正,并精编成八卦太极拳的标准套路。至此吴俊山,李元智先生并另外制定『太极行功』,『八卦归一剑』与『盘手』,并将此体系定名曰『八卦太极』。第三代八卦太极拳套路确立后,中央国术馆深知此拳法的武术价值,于是将八卦太极拳列为馆内学生必修科目,并只限于馆内传授!由李元智先生负责馆内教学,订于每日早上为学生必练项目。后因此拳难度颇高,李元智在每天带拳时,发现众多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障碍或是含糊带过的现象,根本无法习得该拳的精华,于是退而求其次,将原套路招式、次序不变情形下,将高难度动作做大幅度简化,再次改编为145式简易八卦太极,虽名简易,难度亦是甚高。 至于另一支脉陈海亭,对于此拳想法保守,从不轻易示人;所以当时主要流传下来的八卦太极拳145式,为中央国术馆版本(吴俊山为标准套路版本,李元智为简易套路版本)。此为八卦太极拳第三代代表人物,以吴俊山、李元智、程海亭为主。【说明】此版(中央国术馆版)的特色,在于吴俊山先生精于八卦掌,于是将直趟练法,调整为八卦方位练法,使得八卦味更浓;而李元智先生则精于擒拿,摔跤,八极拳与八卦掌,亦强化了八卦太极拳中发劲的表现与招式应用。此版更为强调八卦方位转折、招式合应用。【注释】吴俊山先生曾言收藏了武当太极八卦归一剑谱,此谱为宋唯一传授于李景林(前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以八卦八宗:推、托、代、领、搬、扣、刁、钻为主。根据此剑谱,另创八卦归一剑法。程海亭(1872-?)吴俊山(中央国术馆史注为1901年生,经查与事实有所出入,生年应约1887年左右) 李元智(1903-1972) 吴俊山先生在八卦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为傅淑云女士、何福生先生、张文广先生。李元智先生在八卦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为赵福林先生。程海亭在八卦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为郭铸山先生、蒋馨山先生(蒋先生授徒颇众,其衣钵在津另有传承。至今,天津市区尚存正宗八卦太极)。八卦太极拳至此已历经三代的修润,体系发展完备!可惜当时环境,正值国家动荡不安,许多习八卦太极拳者迫于现实或是懈怠,无法持续不辍。加上此拳动作复杂,难学难精,行拳过程艰辛,若是中断习练则难以再恢复,另善此技者寡,也难以寻找对象交流研习,所以一经荒废,形同遗忘。八卦太极拳在近代武术史上,自1972年李元智先生过世后,就被认定失传(天津地区,蒋馨山一脉八卦太极尚有流传)。大陆地区历经长时间的重大浩劫,中国武术遭受严重摧残打压,致使武术传承残缺不全或失传者众!虽然八卦太极拳在传承上曾经有一定数量的人曾经习练过,但经过长时间的空白,目前所传套路脱节严重或是零碎残缺,绝非真正的八卦太极拳。山东地区现存正宗的八卦太极拳为郭祝山一脉。郭铸山为程海亭学生,因程海亭在北京替父报仇打死俄国拳师,被清政府通缉一直躲在李存义的义子郭铸山家中生活,对郭铸山感恩於是教他八卦掌和八卦太极拳,清政府灭亡後,程海亭的案子不了了之,程海亭出於对郭的感激,带他到父亲的坟前磕头拜师,从此郭铸山成为程廷华的学生,郭铸山自30年代以来做生意往返于济南天津,因在北京击败孙禄堂一举成名,後一直在济南教拳,并在山东国术馆担任武术顾问,尤其49年以後学徒众多,一直到67年去世。郭铸山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各种内家拳,但尤其推崇八卦太极拳。他认为八卦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作用都十分明显,是个连起势都打人的拳法。郭铸山传张万英,乔洪儒,辛学儒。张万英传王明星。现在八卦太极拳在济南地区汉族民间有多处练习,皆由郭铸山所传。济南地区现以王明星所练八卦太极拳功法最为正宗,2006年齐鲁电视台曾为王明星所演练八卦太极拳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专访,可见其对八卦太极拳十分推崇。吴俊山先生高徒,傅淑云女士在台湾期间,向来秘藏八卦太极拳并无教授,更不轻易示人完整套路;另李元智先生高徒,赵福林先生也未曾公开发表过八卦太极拳,导致八卦太极拳一直被相关单位认定已经失传。期间,傅淑云女士基于私谊交好,仅与赵福林先生彼此切磋交流,共同深研八卦太极拳精义!当国术有关单位进行武术调查时,遍寻不着八卦太极拳的标准套路传承者;或有寻到曾经习练过但却已遗忘者;甚至有更多以八卦太极拳为名,自行天马行空、别出心裁,杜攥出奇形怪状的套路招式而认定失传!直到接触傅淑云女士后方知,八卦太极拳尚有传人存世,经过严谨验证后,证实八卦太极拳的标准套路、心法与练法,尚完整流传于台湾。于是中央国术馆60周年庆时,曾发表书面说明,证实八卦太极拳标准套路与练法在大陆地区已确定全部失传,唯一会完整标准套路的只有台湾傅淑云女士。八卦太极拳另一位传人赵福林先生,艺出少林,协同傅淑云女士,对八卦太极拳进行第四代的修整,将用法特质相同的招式进行研修整合而集成,更正为四十八式版本并另创八卦太极枪,特色在套路招式行进,无一动作重复。第四代八卦太极拳的代表性人物,以傅淑云、赵福林、郭铸山为主。【说明】此版特色除了招式更正为48式外,更强化了太极拳成分的比重。【注释】1.原傅淑云女士与赵福林先生为避免先贤绝学失传二人之后,有意至美国刊印标准八卦太极央馆版套路,后因事务繁忙延宕,不料傅淑云女士于2004年初猝然仙逝,令人扼腕。2.傅淑云女士并未教授八卦太极拳,第四代传承以赵福林先生为主轴 。3.傅淑云女士。(唯一获颁爵位的东方武术家、美国终生成就奖、进军奥运成就奖、国术荣誉十段) 赵福林先生(武当百杰,马来西亚武盟当代大师荣誉)郭铸山(1901-1967)傅淑云(1915-2004)赵福林(1927)第五代赵福林先生一生致力於武术推广,学生众多。在八卦太极第五代传承者以景国华、谢早金、李维平(李元智之女)、赤川裕实、栗崎佳子、木村则行、禚执政、李奕贤、许轩纶等人为主。而郭铸山先生则传八卦太极拳于张万英、乔鸿儒,以上为八卦太极第五代传人。景国华谢早金禚执政李奕贤许轩纶张万英乔鸿儒乔鸿儒传谭桂昌、包民业、徐亮等弟子。谭桂昌是乔鸿儒的入室大弟子,谭桂昌再传众弟子,主要有田道新、刘邦垚(中国台湾)、金地、王祖梅(女)、郭福禄、孙明皓、杨克、刘一霖、高嘉鑫、包立鹏、陈留稳、刘华、李豪男、闫虹(女)、孙延坊、孙泽艺、高继钊、郭彧、陈金华(女)、王少杰、宋永涛、安昕羽(女)等人。习练八卦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美容美体。八卦太极拳讲究呼吸的引导、吐纳,注重精气神的修炼,一方面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通过呼吸与肢体的相互配合,起到对内脏的按摩与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张万英传王明星王明星弟子较多,包括陈茂林,薄汉奇,杨名,翟讯,黄明,金鹏等。

  • 太极拳好,还是八卦好

      看你性格 性格不急不躁的 练太极和八卦都好   太极拳练练总不会错,八卦掌没人教的话练入门都难

  • 乾坤八卦图里面有什么生肖

      没有生肖,是由天干和地支

  • 太极拳内气是空气还是呼吸

      是一种意境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无极、太极、道和理是无二致的。朱熹也将太极说成是理,称“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同时,朱熹又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朱熹的“太极”、“理”和“道”,内涵虽然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于朱熹的理学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后的儒家哲学中,太极就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柢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太极”成了朱熹理学的基础。

  • 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哪个用来打架见效快

      俗话说: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三年不出门。这是中国传统内家拳,形意不仅能实战,于健身养生也不错。形意练到较高程度,再练太极。八卦掌则较讲究灵活、变化的武术。其实真讲打的话,散打或泰拳,尤其是后者,凌厉无比。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练武只为打的话,没有多大意思,除非是竞技比赛。而且后者对身体伤害较大。总的来说,能健身、实战,最好练内家拳,形意、八卦、太极等,可以根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比如身高体壮,可选形意;身子灵活,行动敏捷可选八卦;聪明,悟性好,学太极。然后再找一个好老师学习。

  • 张凤杰128式八卦太极拳怎么和书上说的动作不一致

      他的128加入自己的风格,招式变动是按照自己的风格来的,书上是原套

  • 太极拳都有哪些种类?

      太极拳的流派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所不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 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 太极拳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较著名的太极拳有哪些?

      太极拳起源争议   随着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它的一些理论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为当今武术研究中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课题: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闹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教、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宗教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宗教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

  • 请帮忙给老年大学协会太极拳爱好者取个名字吧!中老年晨练太极拳爱好者

      太极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