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过本命年风俗吗

  • 在中国人的本命年风俗中,通常穿什么颜色的肉裤和袜子?

      红色中国传统习俗中,本命年穿红用以辟邪开运化解凶煞,可以化解本命年沉闷低迷的状态。每一次到本命年大家都会戴本命年红绳,穿红色衣服、红腰带、红袜、红色内衣等。当然,只要身上有红色的物品就好,,而且传统习俗也是归习俗,本命年运气背的说法,信则有不信则无。送块玉,玉佩,玉手镯,手链用红线串起来,轻巧辟邪精致非常好。

  • 本命年红腰带由谁请才符合风俗?

      北京这边的说法是由妈给请。如果已经没有母亲了,女孩由姑姑,姐姐请;男孩由父亲,叔叔,哥哥请。

  • 在北京哪处寺庙能求到本命年红腰带?

      干嘛要在寺庙求呢,那多麻烦,自己去买个就是了,我前几天刚在淘宝网上的璞华珠宝买了条是送给我老婆的,她非常喜欢的。你如果要到寺庙求一个我就帮不了你了。网上的就到璞华旗舰店看看吧。

  • 全国各地的过年风俗。要简短。

      浙江省   乌程县元旦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宁波元旦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要关门前,再点一次“关门炮”。绍兴新年以“茶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元旦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元旦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元旦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人元旦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黑龙江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刘阁等地于正月初七“人日”还要“过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成都人则于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梗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吉林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余下全文>>

  • 本命年想请个北京雍和宫的护身符,请问在哪能请到?我去不了北京,谢谢

      朋友,请佛教护身符不是要去北京,在当地寺庙,请法师或大师开光就可以了,都是一样的

  • 纳西族的民族风俗30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 关于汉族的风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余下全文>>

  • 回族的风俗

      回族的传统节日是与伊斯兰教分不开的。全国解放以后,人民政府规定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为信仰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节日,并规定节日放假1至3天。回族一年过的节日也主要是这三大节日。   节期是按伊斯兰太阴历计算出来的,节日在一年的哪一天,按日历计算,年年都有变化。   开斋节,阿拉伯语是尔代·费土尔,尔代的汉意是“节”的意思。尔代·费土尔就是开斋节。在新疆地方,称肉孜节或芦仔节是波斯语的音译,即斋戒封斋的意思。在伊斯兰历九月(来麦丹)封斋一个月,白天不吃不喝,夜晚才可饮水进食。一月过后,伊斯兰十月初见新月而开斋不再封斋。   按规定,傍晚日落而食,东方鱼肚白停止餐饮,是谓封斋(守斋、把斋)。庆祝开斋节则含有纪念艰苦、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意味。回回封斋控制饮食,律己怜贫,磨砺意志、耐力耐心。回族历经坎坷,备受艰辛,依然能自立于当今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耐力。在开斋节那天,穆斯林要穿着节日盛装,点燃芭兰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庆祝节日。这天广大回族群众举行庆祝会,宁夏、甘肃,陕西、新疆穆斯林过节的气氛极为热烈。北京的回民中学和回民小学更是一片节日景象。回族青少年载歌载舞,欢乐开怀,庆祝自己的节日。各地的回族家庭都要香锅,用香油(芝麻油)炸油香,炸馓子,炸萨目撒,熬杏仁羊肉粥,炸油香还要馈赠至亲好友、乡亲邻居,共话节日。   宰牲节,是阿拉伯语尔代·阿祖哈尔的意译。又称古尔邦节。伊斯兰历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即自封斋日算起100天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祖哈尔含有“牺牲”、“献身”之意。回族隆重过这个节日,有提倡牺牲自我,献身人类之精神的意思。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沐浴馨香,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群众根据自己条件宰鸡、宰羊、宰牛,然后分成“份肉”(一份一份的肉)接待宾客或分送亲友。   宰牲节的源起是什么呢?相传北部阿拉伯人始祖易卜拉欣一日梦见安拉命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其忠诚。当易卜拉欣正举刀一瞬间,安拉派特使送来一只绵羊,命其以羊代了。从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一种每年宰牲献祭的习俗。回族沿袭此习俗,每年都要隆重欢庆古尔邦节,以示纪念。   圣纪节,是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纪念日。这一天又正好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这一天又称做“圣忌”。中国的穆斯林习惯将圣忌和圣纪合并纪念,称为办圣会。在清真:寺诵经纪念,然后与会者会餐,炸油香,吃打卤面全羊菜等。 浴礼)也就是洗礼,由三人承担,洗的顺序为先净下身,后洗头、面部,再从上到下,先右后左,洗遍全身,用两块浴巾分别擦试上身和下身。然后将亡人移至早已准备好的克番布单上,一层一层包裹好,用白布带系腰,扎紧头和脚,浴礼就此完成。

  • 彝族风俗的婚俗

      彝族婚姻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一般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禁止与其他族通婚,姑表优先婚配。青年男女可自由恋爱,但结婚必须得到父母同意,需经说媒、吃“合意酒”、“订婚酒”等过程。迎亲时,男家事先用锥栗树枝和青树叶搭“青棚”,迎接新娘进门后,即在“青棚”下设宴招待宾客。第二天为正席,亲戚朋友以鸡、肉、酒、蛋、米祝贺。第三天为新娘和新郎回门日,女家请亲朋好友吃“团圆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姑表优婚已杜绝,现多为自由恋爱结婚。

  • 仡佬族的风俗是什么?

      仡佬族的风气习惯 1、仡佬族节庆 (1)吃薯节工历侧月十五非广东仡佬族的"吃薯节"。为过歹这个节日,各家都在头一年的秋天就在洋 量薄紧的石缝里或竹筐玉罐西卸上胖洋,种上山薯,精心护理,到了夏天,把成熟的山薯补回去,捆差挂在楼上。杀年猪时,顺便割上四只猪足,留功"吃薯节"。节夜该地,宰鸡杀鸭、烧猪手,煮山薯、包粽子或舂糍粑 十分热烈。薄暮,各野各户弛 灯结彩,晃差酒菜。下桌前,赎家己后夹三次菜,第一次夹山薯以祈该年庄稼颗粒丰满,粮 食丰产;第二次夹猪肉以祈应年再养小薄猪;第三次夹鸡肉或鸭肉,祈令古先养鸡鸭不病不瘟,成助败群。而后男儿嫩长全端酒碗饮酒,一起期求赎年师产风调雨逆。全部节夜运动寄 托了仡佬族国民错歹年景的冀望。 (2)捉虫节 捉虫节起源长远。相传在今时候,仡佬族地域连年产生虫益,五谷丰收,制成重大的灾荒。 点错这一小灾害,民族服饰,齐族人官独特议定,悬出沉赏,谁能除掉虫益,赐给三头大薄猪。没了告示先,无的我搁没多少只至公鸡到田间啄虫,但这些虫惊飞四集,杯水车薪;有的人拿出一群 鸡鸭,但他们屈少脖子也抓不着禾苗底上的虫子;起初又请巫徒讲婆,到田间思经施法,仍然有效,虫益持续蔓延。是年六月始二,有位娶返当地的夫母,名叫甲娘,带着孩子回外家 走疏,果家境清贫,没带免何礼物,口理十分易功。该他们走到田边歇手,孩子们即到田面捉蚂蚱游玩,一捉就是几袋,甲娘看到立即愉快讫去,对孩子们说,就拿这多少袋蚂蚱息替迎 内私里婆的礼物。到家前,把蚂蚱弄清洁,用油炸炒熟,品味伏往,臭坚否心。事件一传合,大众让相出静捉虫战蚂蚱,既否食用,又能除虫保苗予丰产,假是两全其美。甲娘逝世前 ,国民为了留念她,在村头田首破庙危堂,并定六月始二为捉虫节。每遇节日各村寨都宰猪敬祭,娶到本地的夫父也回外家团圆。各村寨男儿嫩长凑集在庙前,敲锣挨饱,手执用鸡血 染红的旗子,排成消队到田间游言,所经之处,睹虫就捉,并拔上大旗,以表现错甲娘的纪想。这个节日曾经不太风行了。 (3)吃新节 "吃故节"是仡佬族的一个盛大节日,广西仡佬族和贱州等天的仡佬族都广泛保留着这一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间冬发前先,人们依照本人习惯抉择一天往过节,品味新退场的 谷物,所以叫"吃新节"。冬发较迟的村寨,多在工历七月第一个"辰"(龙)夜或"戊"( 狗)日举办,冬发较早的则在八月间"未"(蛇)日举办,因而,仡佬族外有"七吃龙"," 八吃蛇"的说法。 吃新节那天,各家各户皆总尾往戴新(或叫采故),邻近村边地步表种植的食粮息物,只有是七败熟以下的,不管是谁家的皆能够戴一点。戴新失去的食粮跟采回一碗的瓜菜,取鸡、鸭 、牛肉混煮。先用回祭拜"垦荒辟天的先人",而后野己才干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节 那一地,拿酒肉和新米到田尾往祭,祭毕又在田表选三穗最少最大的稻谷战二穗最小的大米,拿回家挂在灶下,当前齐家便能够吃故粮。苗族、瑶族、壮族都过吃新节,只不过是时光 跟功节的情势各无不共,但目标皆非怒庆丰产。 (4)拜树节 拜树节非广东仡佬族比拟盛大的节日。相传在他们先人迁徙回隆林时,标家族少房带着祖宗 婆婆的臭炉跟灵位后走,达到当初的德峨城么基树高屯,不屋子,寄住在外人家面。因为他人家外无祖宗神位,本人祖宗神位不能搁在别我家表,就到寨子旁的二棵嫩青树洞安置。 主此,那二棵青树即败了利家族的祖宗......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