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的历史

  • 历史至今最大富豪有几个,八字里都生好了,很有钱是吗

      每朝每代都有富豪,各领风骚数百年,大部分还是看机遇抓住时间跟着君主混。战国范蠡跟着越王混。大汉留侯张良据说建国后自愿归隐,当富翁去了。汉末,河北甄家,河东卫家,徐州糜家都是顶级富豪。南北朝始,重文轻商,门第之间极强,天下最有钱的就是各大世家,包括谢灵灵运所在的谢家,王导王家,桓等等。隋唐宋继续由世家把持。元没有。明有沈万三。综上,有钱的是家族,不是个人,你一辈子打拼也比不上红二代。

  • 历史有人物,民间,神话,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语

      刚才你选择我那个正确答案,我就没法继续回答了,现在给你这些成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鹬蚌相持,渔夫得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历史上有哪些八字纯阴的人

      每16人中,就有一个八字纯阴或纯阳的人,并不能说是都有那些年份,因为每隔一年就有一个阴年,而八字纯阴,必须年月日十都是阴干才行,其实很普通,首先那就是天干地支里边的双数干支属阴,天干:乙、丁、己、辛、癸。地支:丑、卯、巳、未、酉、亥。因为天干地支只是阴阴和阳阳的组合,因此,各有30个。   首先,只有丑、卯、巳、未、酉、亥的年份,才算阴年,一半去掉了,   其次,在符合年份年份为阴年的情况下,只有丑、卯、巳、未、酉、亥的月份的才算阴年阴月出生的,就剩下四分之一了。   第三,一个月中,只有丑、卯、巳、未、酉、亥的日子才能叫阴日,有去掉一半,还剩下八分之一了,   最后,一天12个时辰,6个阴时,6个阳时,又砍掉一半,还剩十六分之一。     就这么算,很简单,其实很简单,天干地支是历法,把他和运势,命理等等结合,才是迷信,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公元,如我现在回答题的时刻是2015年8月12日凌晨4点52分,它是历法,但如果与星座运势合起来说,也是迷信。阴阳五行,是古代人对世界的探索,以及用有限的已知知识来解释世界的一种尝试的结果,不能完全否定它,因此也才保留了下来。

  • 世界杯历史射手榜

      排名 总进球数(点球) 射手 届次   1 15(1) 罗纳尔多(巴西) 1998 2002 2006   2 14(1) 格德-穆勒(德国) 1970 1974   3 13 朱斯特-方丹(法国) 1958   4 12 贝利(巴西) 1958 1962 1966 1970   5 11 桑多尔-柯奇士(匈牙利) 1954   5 11 尤尔根-克林斯曼(德国) 1990 1994 1998   6 10 格热戈日-拉托(波兰) 1974 1978 1982   6 10 赫尔姆特-拉恩(德国) 1954 1958   6 10 米罗斯拉夫-克洛泽(德国) 2002 2006   6 10(2) 加里-莱因克尔(英格兰) 1986 1990   6 10(2) 特奥菲略-库维拉斯(秘鲁) 1970 1978   6 10(4) 加布里埃尔-巴蒂斯图塔(阿根廷) 1994 1998 2002   7 9 阿德米尔-梅内泽斯(巴西) 1950   7 9 保罗-罗西(意大利) 1978 1982   7 9 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德国) 1978 1982 1986   7 9 克里斯蒂安-维耶里(意大利) 1998 2002   7 9 瓦瓦(巴西) 1958 1962   7 9 乌韦-席勒(德国) 1958 1962 1966 1970   7 9 雅伊尔津霍-文图拉(巴西) 1970 1974   7 9(2) 罗伯特-巴乔(意大利) 1990 1994 1998   7 9(4) 尤塞比奥(葡萄牙) 1966   8 8 奥斯卡-米格斯(乌拉圭) 1950 1954   8 8 迭戈-马拉多纳(阿根廷) 1982 1986 1994   8 8 吉列尔莫-斯塔比莱(阿根廷) 1930   8 8 莱昂尼达斯-达席尔瓦(巴西) 1934 1938   8 8 鲁迪-沃勒尔(德国) 1986 1990 1994   8 8(1) 里瓦尔多(巴西) 1998 2002   9 7 安杰伊-萨马奇(波兰) 1974 1978 1982   9 7 汉斯-沙费尔(德国) 1954 1958   9 7 拉约斯-蒂奇(匈牙利) 1958 1962   9 7 约翰尼-雷普(荷兰) 1974 1978   9 7(1) 安东尼奥-卡雷卡(巴西) 1986 1990   9 7(1) 奥尔德日赫-内耶德利(捷克) 1934 1938   10 6 埃里希-普罗贝斯特(奥地利) 1954   10 6 贝贝托(巴西) 1994 1998   10 6 丹尼斯-博格坎普(荷兰) 1994 1998   10 6 罗伯托-里维利诺(巴西) 1970 1974   10 6 马克斯-莫洛克(德国) 1954   10 6 马里奥-肯佩斯(阿根廷) 1978   10 6 约瑟夫-许吉(瑞士) 1954   10 6 泽里-亨利(法国) 1998 2006   10 6 朱拉-岑格勒(匈牙利) 1938   10 6 兹比格涅夫-博涅克(波兰) 1978 1982   10 6(1) 达沃-苏克(克罗地亚) 1998   10 6(1) 赫尔姆特-哈勒(德国) 1966   10 6(1) 吉奥尔吉-萨罗希(匈牙利) 1934 1938   10 6(1) 萨尔瓦托雷-斯基拉奇(意大利) 1990   10 6(2) 奥列格-萨连科(俄罗斯) 1994   10 6(2) 洛塔尔-马特乌斯(德国) 1986 1990 1994   10 6(3) 赫里斯托-斯托伊奇科夫(保加利亚) 1994   10 6(4) 罗伯特-伦森布林克(荷兰) 1974 1978   11 5 阿尔贝托-斯基亚菲诺(乌拉圭) 1950 1954   11 5 埃斯坦尼斯劳-巴索拉(西班牙) 1950   11 5 彼得-麦克帕兰(北爱尔兰) 1958   11 5 费尔南多-莫伦特斯(西班牙) 1998 2002   11 5 弗朗茨-贝肯鲍尔(德国) 1966 1970   11 5 加林查(巴西) 1962 1966   11 5 杰弗里-赫斯特(英格兰) 1966 1970   11 5 肯内特-安德松(瑞典) 1994   11 5 罗杰-米拉(喀麦隆) 1990 1994   11 5 罗马里奥(巴西) 1994   11 5 佩德罗-塞亚(乌拉圭) 1930   11 5 托马斯-斯库赫拉维(捷克) 1990   11 5 瓦伦汀-伊万诺夫(俄罗斯) 1958 1962   11 5 西尔维奥-皮奥拉(意大利) 1938   11 5 马科-威尔莫茨(比利时) 1998 2002   11 5(1) 埃米利奥-布特拉格诺(西班牙) 1986   11 5(1) 亨里克-拉尔松(瑞典) 1994 2002 2006   11 5(1) 济科(巴西) 1978 1982   11 5(1) 米歇尔-普拉蒂尼(法国) 1978 1982 1986   11 5(1) 亚历山德罗-阿尔托贝利(意大利) 1982 1986   11 5(1) 约翰-克兰克尔(奥地利) 1978 1982   11 5(2) 齐内丁-齐达内(法国) 1998 2006   11 5(3) 费尔南多-希耶罗(西班牙) 1994 1998 2002   11 5(3) 约翰-内斯肯斯(荷兰) 1974

  • 山东即墨郑氏家族的历史历史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   一说: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地方。   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余下全文>>

  • 朱元璋的历史

      元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 1 九月丁丑,元璋生。   元顺帝至元年六年(1335— 1340) 8— 13元顺帝三年开始,   弥勒教先后起义被镇压。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 14 山东、湖广、燕南平民为盗,多至三百   余处。   至正四年(1344) 17 春:淮北大旱,继以瘟疫,元璋父母兄次兄相   继病死。秋九月,元璋入皇觉寺为沙弥。一月后,云游淮西颖州一带。   至正五年- 七年(1345— 1347) 18—20 游方淮西未归。   至正八年(1348) 21 年底,回皇觉寺。   至正九年- 十一年(1349— 1351) 22— 24 皇觉寺静待。   至正十二年(1352) 25 闰三月,投郭子兴部下为兵。   至正十三年(1353— ) 26 南略定远,下滁州。   至正十四年(1354) 27 屯军滁州。   至正十五年宋小明王龙凤元年(1355) 28 正月,克和州,奉郭子兴   命总诸将。   四月,常遇春来归。   五月,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降,元璋下采石取太平。   小明王命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元璋为左右副元帅。   九月,郭张二帅攻集庆,皆死之。朱元璋尽有郭部。   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1356) 29 二月,攻取集庆,改名应天府,又   遣徐达攻取镇江。六月,元璋部将邓愈克广德。小明王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   省平章。   至正十七年龙凤三年(1357) 30 占长兴、常州、宁国、江阴、常熟、   徽州、池州、扬州等地。   至正十八年龙凤四年(1358) 31 二月,以康茂才为营田使,实施屯   田。十二月,自将攻婺州,改为宁越府。   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1359) 32 克诸暨、衢州、处州等地,命宁越   府立郡学。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   至正廿年龙凤六年(1360)33 陈友谅攻应天,朱元璋大败之,遂复太   平。徐寿辉旧将以袁州降于元璋。   至正廿一年龙凤七年(1361)34 元璋击陈友谅于江州,友谅败走武昌。   遂分兵取南康、建昌、饶州、蕲州、黄州、广济等

  • 龙崆洞的历史传说

      龙硿洞早在唐代就已被人们发现。现遗留下来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及清代的碑刻。人们是打着火把进来的,这里原来是一个小洞,人们钻进去才能到达下个景区。有二位厦门知青曾好奇地由此进入,不料却迷了路,过了六天,他们才被当地农民发现,救了出来。 龙宫是龙硿洞最大的大厅,可容纳几千人,分为前后厅。前厅是从洞顶直泻而下的水柱,此水柱不论外界的旱涝,水量长年不变,称为“孽龙吐水”,俗话说,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传说东海龙王之子小黑龙常年在外胡作非为,被龙王爷捉拿归府,适逢龙岩大旱,惩罚到这,将功赎罪,常年吐水,以灌溉这片梯田,这些梯田被后人称作是“仙人田”。这两个景观因为很形象,许多游客还以为是人工所为,其实“仙人田”在地质学上称为云盆。

  • 黄帝之前的历史是什么?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接著进入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山顶洞人为代表,距今约在20至10余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岗文化,这一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社会尚无明显分层。紧接著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性质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逐渐加深,同时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出现在4900年至4100年前间,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在长江、黄河流域发现了数个属于这一时期的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汉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这或许表明在龙山时代,社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功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7000年到5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在同一时间,尚有在浙江省东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边出现的良渚文化、山东省的大汶口文化。而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 关于蔡姓的历史研究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母亲姓蔡,她常常说起历史中的蔡氏名士,以此鼓励我想他们学习,我便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了解蔡氏的文化与历史.于是我对这个姓氏做了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阅读有关书籍。   2、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归整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蔡姓氏来源   蔡姓相传出自黄帝,远祖与黄帝裔孙周文王有关。据些蔡姓谱牒记载,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时   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国,史称蔡叔。蔡叔的子孙世代统治蔡国,前后沿续约600年。公元前44   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遗民便改姓蔡。 开始迁居中原各地。   2、蔡姓氏名人   蔡泽,战国秦昭王丞相   蔡义,西汉昭帝丞相   蔡茂,东汉光武帝司徒(相当于户部尚书,光武不设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蔡 邕: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自魏至南北朝任尚书或宰相的有蔡睦、蔡谟、蔡廓、蔡兴宗、蔡撙、蔡大宝、蔡大业、蔡徵   蔡佑,西魏文帝门下侍中(宰相),祖先陈留圉县人,故与济阳蔡同源   蔡齐,北宋仁宗参知政事(右丞相),真宗乙卯科(1015)状元蔡墨:晋太史   蔡 伦:东汉宦官,改进了造纸术,蔡 襄:北宋时杰出书法家,著有《茶录》、《荔枝谱》等。   蔡丕:汉末五原(今属内蒙)太守   蔡文姬: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   蔡 确:宋神宗时``宰相``   蔡元定:南宋著名理学家,著有《大衍详说》、《皇极经世》、《八图阵》传世。   蔡德清:明末四大师之一   蔡元培: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司法部长等职。   蔡 锷:为我国的共和事业奉献了终生。   蔡 畅:我国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党员,历任全国妇联主席、中央政府委员、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后因被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   蔡廷锴:著名的爱国将领,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篇章。   蔡锡勇:是中国速记的创始人。   3、蔡氏人口数量   全中国大约共有552万人,国外有148万人(统计不完全),是中国人口排名第44位。   四、结论   蔡姓主源——黄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是我国形成最早

  • 迟姓的历史和现状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贤人迟任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商汤王朝初期有个大贤人叫迟任。殷王盘庚为汤之九代孙,商朝第二十位国王,在位二十八年,曾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当时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诰书晓喻举国王臣百姓,违者重惩,史称“盘庚迁殷”。盘庚在诰书中就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盘庚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故而在他逝世后,“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即保存在今文《尚书》中的《盘庚》三篇。有此殊荣,迟任的后人遂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分别有迟氏、任氏,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迟氏族人大多尊奉迟任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晚期,鲁国君主鲁孝公姬称(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展,亦称公子辗。   在公子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辗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迟氏、展氏等。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樊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世人亦称为“樊迟”。   在樊须的后裔子孙重,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尉迟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族人(塞尔维亚族),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尉迟一族后与鲜卑拓跋部联合,被称作“西方尉迟氏”,后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部落,被鲜卑拓跋部大人称之为“尉迟部”。之后,尉迟部一直跟随拓跋部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上了中国北方皇帝,而尉迟部也就跟着身价百倍,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同时还下令其余的鲜卑族人也一律改汉姓。鲜卑尉迟氏部落族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名称的谐音汉字“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   在隋朝时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化过程,许多贵族称单姓尉氏,平民多称单姓迟氏,奴仆则称单姓胡氏,后来还有尉迟氏被隋文帝赐改为杨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将领杨义臣就是。杨义臣的父亲就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尉迟崇,后来在战场上牺牲,隋文帝出于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杨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至唐朝初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即已经完全成为汉族,为大唐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尉迟氏一家后来遭难,惟有二子逃出。为避人耳目,更为兄弟日后相见能够相认计,于是将姓氏“尉迟”拆分为二:老大乃改单姓尉氏,老二乃改单姓迟氏。兄弟相约以此为相认之证,然后洒泪而别,各奔东西。后来,仍有一部分尉氏、迟氏族人恢复了 尉迟氏复姓,与同宗同源的迟氏、尉氏、胡氏、杨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迟氏......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