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打一生肖名

  • 壮族有什么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   壮族节日的装束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余下全文>>

  • 壮族节日有什么?

      你好!壮人每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其中比较盛大的有春节、蚂拐节、三月三月歌节、牛魂节、莫一大王节、中元节和霜降节等。

  • 壮族有忌讳什么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习俗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食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忌讳: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 壮族姓(原始的)

      黄姓,汉族、壮族、苗族等多民族姓氏,也有客家人闽南人等。是南方一个大姓,跨地域,在广西广东是一个大姓。在广西主要集中在白色地区。   韦姓,广西特有姓氏,广西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这个姓,壮族居多,壮族、汉族、苗族、瑶多等多源头民族。这个姓来源于壮族的牛的谐音:壮语读成“怀”(牛)。所以,读作韦(wei).是广西的土著大姓。   覃姓,广西姓氏之一,属于广西土著姓氏,在广西属于大姓,是个多源头姓氏,也是个泛民族的姓氏,在广西全境各个县市均有分布。覃姓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西部、湖南湘西(在湘西属于当地大姓之一)、贵州东南部(同化为当地民族)、云南东部(、还有海南东部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同化为当地少数民族)、重庆市、西藏(同化为藏人)还有河南(这个地方人数很少,记得是1000多人左右、四处分散开来)。   陆姓,当地土著一姓,原本来源与骆越人,取陆为姓,是当地壮族大姓之一。主要集中在桂西和桂南一带。这个姓氏出了个广西名人,叫陆荣廷,是桂系的军阀,曾经统治两广地区,属于粤语人的精英,出身绿林,实际为汉化壮人,广东人对桂系为之震惊。   罗姓,桂西的大姓之一,广西西部集中,广西的罗姓来源于少民汉化,百色地区是他们的聚居地。广西罗姓桂柳人居多,罗姓人豪爽性格果敢,属于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化而成。属于当地土著姓氏之一。   农姓,当地壮族大姓,以南宁地区、桂西地区居多,是汉化的少民,以壮族为多,农姓这个姓氏民族属性属于壮人,在广西边境和南宁属于地方大姓。   莫姓,广西壮族大姓之一,属于广西桂北的一大姓,主要集中在桂林柳州一代。莫姓是壮语黄牛的意思,同韦姓(韦是水牛、公牛的意思)   庞姓,广西土著,属于骆越人,壮族血统,是个汉化的姓氏,在广西人不多,但是独特,其他地方此姓少,主要集中在桂东南和桂南。

  • 壮族名字的由来

    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壮族自称因地而异,有“布爽”、“布壮”、“布侬”、“布曼”等20馀种,解放后,统称“僮族”。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壮族”。 1956年,在酝酿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当时壮族的“壮”字还是“僮”字。周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僮族’的‘僮’字有两音,一个是‘zhuang’,一个是‘tong’,容易读混;特别是它还含有‘仆人’的意思,如‘书童’,显得‘对少数民族不尊重’。这也反映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 现在,解放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样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对少数民族要一视同仁,改变错误的看法。因此,我建议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它的意思就大变了,不仅是健壮、茁壮的意思,还有充满活力的意思。我们就是希望壮族兄弟身体健壮,壮族自治区发展蓬勃向上,好像充满活力的青年人一样……”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周总理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停下来,然后笑吟吟地说:“我说的只是个意见,大家再考虑考虑,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看怎么改更好一些?” 后来,大家都同意了周总理的提议,在1958年广西顺自治区成立后把这个字改过来了。

  • 谁了解壮族历史和民俗风情呀?!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1997年末总人口458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0%。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勇敢开拓,用自己非凡的智慧,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瑶、苗等民族的医药,以及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至于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有风味的打油茶等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的节日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广西少数民族一般穿家织的土布,上面有姑娘们亲自手绣的各种精美、复杂的图案,色泽艳丽,款式多样。姑娘场喜戴银制饰物,耳环、项圈、手镯、银钗、银扣等,看上去光彩夺目。人民豪爽、纯朴、热情、友善、崇尚美德,并且能歌善舞,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节日或者祭祀,会举行各种盛大的活动,人们穿上最隆重的服装,唱歌、跳舞,热烈的气氛会令游人深深陶醉其中。   广西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他们纯朴的民族习俗,在饮食、服饰、居住、节日、礼俗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和桥是广西民族风情旅游不可不看的四绝。   壮族的歌--壮族人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所以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恋爱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丧葬唱哭丧歌,还有互相盘考比赛智力的歌,宴请宾客唱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祷歌,教养儿童唱儿歌和童谣。每到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会集到特定的场所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歌节"。   瑶族的舞--广西的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保持了瑶族古老文化及习俗的瑶族同胞。他们的歌舞民族色彩极为浓厚,其旋律、歌词、服装、舞姿、形象与道具均独立构成。18种舞蹈尤以长鼓舞、捉龟舞、黄泥鼓舞、盘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为盛行。每年在中国农历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

  • 壮族有些什么礼仪与禁忌

      朋友,当你正准备去壮族人家造访,你可得先学习一下他们的礼俗:餐桌上,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如果与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不过,你尽管放心,去壮族人家,主人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你以最好的食宿,对同行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但是,你亦要注意他们的禁忌,!其一,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其二,有的地方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其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另外还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 昌名顶替难改变是什么生肖

      这个生肖是“兔”。 理由:所谓“冒”名,就是和“冒”同名的一个字,在12生肖中只能找到一个“卯”字。而用“卯”字来顶替的只有卯兔,因此这个生肖即为“兔

  •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有以下传统节日   一 ,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 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   二,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三,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四,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五,陇端节, 是云南文山富宁县及附近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   六,吃立节,是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七,娅拜节,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八,壮年在壮语中叫“将也益”,而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

  • 揭祕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风俗。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据统计2010年壮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700万人,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你对壮族了解多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月三 三月三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2014年确定为广西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歌圩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其中尤以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最为常见。每场歌圩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在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一些汉族地区,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杀鸡宰鸭,喝酒庆贺,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这个节日,有些地方比过春节还隆重。 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文山富宁县及附近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蹟。陇端节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以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相传在北宋年间侬智高率众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后来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人们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馀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