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兔的子孙多吗

  • 墓穴风水会影响子孙吗

      墓地风水对后人的影响有哪些   人死了他的气场却不会消失,依然充满在一定的空间,仍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活着亲人。从广义上讲,越是血缘关系亲近的人,这种影响越大,这是因为祖先与后人的遗传基因十分的相近,有极大的共性,所以很容易从气场上影响到子孙。   人是有灵性的,对一个活着的人来说,他的气场会游移不定,气随身走,场从意愿。人死以后生命终止,对气场就再也不能左右了,这气场也就变成了物场。物场是静止的气场,也就是死气。然而日月星辰宇宙万物却是生息不止的,所谓的墓葬风水就是选择一个生息不止的气场所在,让死气变成生气。   晋代大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乘生气的理论,是风水的中心主题。生气,指流走于土中,具有致福生旺人的一种能量。生气能够调和阴阳、生发万物,住宅得之,生人则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孙则兴旺富贵。风水学归根结底在于叫人识别运用生气为人类造福。《葬书》曰:“夫阴阳之气噫为风,升为云,斗为雷,降为雨,行平地中而为生气”。生气是阴阳二气轮回周期中的一个环节,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不断变换成风、云、雷、雨及生气等表象。“五行之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风被吹散荡尽,因而无法利用,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并且人们在其上选址建城、建村、建宅的原因。   墓地风水之说实际上就是取势,所谓势是指日月星辰、天地山川、积凸积水、林蔬木石等所构成的气场组合。日月星辰是大势,总纲方位朝向。天地山川构成中势,承接天地乾坤。近山近水构成小势,导入亡灵气场,如此周始循环,让死气化为生气,方可荫及子孙。风水师往往以罗盘勘向,意即取大势,然则星斗转移,气场也会因时而变,故依据入墓时辰不同应有所变化。   墓地选址之要在利于聚气。人死后气失其本,风吹易散,故首忌风漏之地。由此,凡环抱之势皆利于聚气。   墓地风水讲究大自然的格局配合,讲究乘龙之气,以龙行气脉的聚集点为穴,配得全局之势,朝案以及山水之护栏而得天地之灵气。所谓乘龙之气就是生气,因为龙为灵动之物,意即生气。龙山向水之配合绝妙,合天时,合地运,合山水而方能做出荫子之阴宅。   墓地的气有风吹就散失,遇上界水就止步。古代人聚集气使它不散失,用界水限制它不再运行,所以把它叫做风水。风水的法则,得水最好,能藏风是第二个要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即使是盛大的气运行还有它的余气止息,虽然零散但深气也有聚集的地方。经书说:水流在土外,叫外气。外气横行成为界水,土内的生气自然止聚,说的正是这个意思。经书又说: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士为生气之母,有土才有气。气是水之母,有气才有水。所以藏在干涸燥热的地方的气要浅,藏在平坦地带的气要深。   《葬经曰》“金玉非宝,石棺非坚.若求厚葬,择地为先”,一个人命运的好坏有三大因素;第一;祖坟风水;第二:阳宅风水;第三:人的生辰八字,祖坟和住宅得地利,就会心想事成、没有地利就会事与愿违,阴宅荫益,子孙后代。   墓地的选择: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葬地,山管人丁水管财。水是龙之血脉,砂水交汇,阴阳交合,水是非常重要的。   出水口:出水口最好是弯环屈曲迂回深聚,要有罗星,游鱼,北辰,华表,捍门,龟蛇,狮象等兽星,关拦重叠守护水最吉。   水法有很多,有三合水法,九星水法,十二支水法,有离干艮兑卦水则吉,坎坤震巽卦见水则凶的过路阴阳水法等等.这就说明穴位放水的重要性,龙真穴正居水处才是富贵地。   风水一说都是依从聚气的原则去展开的,很多风水师都是依据前人的教授的法则去记,无法领会其精髓。比如左青龙右白虎之类谁都会挂在嘴上说,至于真的是与不是。全凭风水师的一张嘴。有的人说某处环境好、风景好就认为风水也好,适合入葬。其实有的地方风景好是满足了活人的意愿,作为阴宅就未必合适。   大家都知道地势影响了风水,有山有水当然最好,无山又无水也不能说就没有好的风水。墓地不一定要选在高山上,也不是越高大的山风水越好。高山大河的存在它本身不一定就是好风水,也许真正的好风水是在它的百里之外处!

  • 什么动物交配多子孙多

      这应该选择孔雀鱼比较合适,孔雀鱼,也叫百万鱼

  • 哪个属相以后子孙多

      想找一个,可以托付一生的。

  • 满族佟姓是那个旗他们的子孙怎么称呼

      怎么好听就怎么称呼。顺便说一下,满族的佟姓并不出名,在清朝佟姓显赫的是汉族佟姓,汉族佟氏家族中著名人物有清初的佟养性、佟养真、佟图赖、佟国维、佟国纲、隆科多等人。而且这个家族在清代经常与皇室通婚,地位显赫。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悫惠皇贵妃、道光帝的孝慎成皇后都是出自这个家族。在皇后数量上仅次于满族的钮祜禄氏。

  • 梅花诗:黄帝子孙·指什么生肖

      龙吗,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啊

  • 炎黄子孙千千万指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炎黄子孙是大地上的一切。所以炎黄子孙是十二生肖

  • 子孙满堂是指哪个生肖

      龙…因为不是说,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所以,觉得是龙,

  • 缺妻财子孙是什么意思

      有好有坏,你的情运(能娶回家的那种)极低,也可能有但不会久,你自身可能没有花钱的命,但却有很多的钱,财富全给了子孙,所以你的子孙财运很好

  • 为什么祖先可以庇佑子孙后代?

      而有的人家整个家族都出人才特别兴旺,别人很多人都会说,这家的祖坟风水好,所以才保佑子孙后代都兴旺发达了。这里的风水之说,指的是阴宅风水,其实际重要程度及我们大家对风水的重视都远远超过了阳宅。只因为阳宅影响的是一代人,而阴宅风水影响的却是孙后代,极度重要。为什么好的祖坟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呢?据说,祖先的尸骨葬到了好的龙穴,也就是俗称的龙脉,就可以接受一种金黄色的温润气息滋润,这种气跟祖先尸骨的遗传因子交合之后,就会发出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根据DNA的遗传因素把其像密码一样传给包含有其本身遗传因子的子孙后代。所以说,坟墓好,信息就好,子孙后代就会得到荫庇;坟墓不好,信息也不好,子孙后代就会有灾难,不管你在天涯海角都会受影响。这是一生一世都逃不了的影响。它与阳宅不同,再好的阳宅,只要你不在那里住,就得不到荫庇,反之,再不好的房子,你都可以通过搬家来一了百了。从而避免了灾难的影响。如风水这俩字所说,好风好水才是好风水,然后才有好运程。正常看阴宅风水,大的格局某些方面与阳宅有相通之处,好的风水都要有背有靠山,并且这背后靠山一般要高大壮观(没有实山者丘陵土堆等高地亦可算山),前面明堂开阔,二边有林木葱旺之山环拥称为青龙白虎,就如一个人坐在一把舒舒服服有扶手的靠椅上一般,而前面的坐口处不远处宜有一小而秀丽的山,此山叫案山,就像是摆在椅子面前的一把案几一样,再遥遥的远处,有朝山,取此山向己遥遥跪拜之意,旁边再绕过一条明澈的小溪水,眉目有情,那是最好的。这种格局,乃是最好的格局。既能坐的稳,又迎接远山之朝拜,有富贵之像,再迎接昭阳沐浴,月光滋润,享日月之精华,如此自然可以充满灵气。具体地形图可见下图(上北下南)。至于不好的风水,以下几个方面是一定要避免的:1. 避免前面离水太近,尤其是忌对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此穴不聚气,亦会使后世子孙不出,渐至人丁凋零。2. 忌背后离马路不远,影响祖先安宁,后世口舌争执是非不断。忌对尖物冲煞,以免气息受损,忌旁边有死水沟渠(小溪水除外),忌过大之树遮荫不见天日,忌大石压坟,更忌旁边动土。3.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一定要土质好。有污染的土地不宜使用,松动的土地不能用,太硬的离地下水近的等都不能用。风水宝地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所以,有史以来,上有帝王将相,下有黎民百姓,人人都想得到富贵荣华。很多人为了要达到目的,要给子孙后代创造幸福,无不千方百计地请风水先生寻

  • 朱元璋为了巩固其子孙后代地统治大力诛杀功臣的恶果

      1、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朱棣造反时建文无大将可用,导致建文的失败,朱棣的成功   2、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首先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然而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首先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这样,矛盾激化了。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当然,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予除的信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二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操于李善长之手。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攻略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提防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朱元璋对刘基颇为信任,为了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而征求他的意贝,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主公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难以在朝廷施展手脚,坚决辞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与杨宪有私交而说昧心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基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再次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刘基再次推辞:“臣疾恶太甚,   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一个远不如李善长善于出谋划策,却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猜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结成姻亲);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刘基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致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汉,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十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对于刘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说:刘基的归隐,实为惧祸,激流勇退。(朱)元璋视其为张良,因而他俩之间知无不言,言听计从。刘基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每恭己以听,呼为老先生。然而激流勇退尚且不免于祸。   朱元璋后来与刘基的儿子谈起此事,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胡党”身上。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那意思是说刘基是被“胡党”毒死的。他还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公开对外也是这样说:“后来胡家结党,(刘基)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刘基)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涨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一口咬定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据吴晗考证:“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如果吴晗的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死,就更具有悲剧色彩。朱元璋对亲信存有二心,连视为张良的刘基也不放过,却轻信胡惟庸,听任他胡作非为,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凭他的权力威望,“胡家结党”他真的“说不倒”吗?后来终于对胡惟庸下手,其实也是对亲信存有二心的逻辑发展。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要以它来罗织一个“胡党”,株连一大批功臣宿将,却未免牵强附会。   为了把罪网罗织得更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逐步升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置那些“胡党”于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由此着手制造罪状最具杀伤力,于是乎胡惟庸死后罪状升级为“通倭通虏”,用它来株连开国元勋。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完全是无辜的。胡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的,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看得出来,朱元璋要借此除掉李善长,他冠冕堂皇地说:“(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七十余人被杀,纯属冤案一桩。一年以后,解缙上疏为其申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成事,也不过如此,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后,无话可说,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 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   后世史家对胡惟庸党案颇持怀疑态度。王世贞就对胡惟庸“谋反”之说表示难以相信:   谈迁说得更加明确:“惟庸非叛也”,乃“积疑成狱”,可谓一语道破。   蓝王党案也是如此。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战功显赫。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与皇权的冲突。于是 除的网罗正在悄悄逼近。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装模作样审讯的结果,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从保留下来的《逆臣录》可以一眼看出,   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陈四益《罗织的证据》一文对此嘲讽道: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名叫蒋富的招承,说是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酒,在酒席间,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蒋”是谁呢?   只是蓝玉家一个打渔网户。另有一名叫张仁孙的供道,说是因为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要张仁孙等各置军器,听候接应,如日后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这个张仁孙是谁呢?当初只是乡里一个染匠。蓝玉如果真想谋逆,自然应当十分谨慎,这样杀头灭族的事情,哪里有见人就说的道理?何况还是些无足轻重的打鱼网户和染匠。仅此一点,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怀疑。《逆臣录》是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目前已经散佚的《昭示奸党录》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无关,但是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就申请告老还乡,还是顾虑 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   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唏嘘不已!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务尽”方才罢休。纵观历史,这样的大屠杀恐怕算得上绝无仅有之事。个中缘由值得每个读史者细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