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民俗

  • 一九九八年第一月属什么月___十二生肖天干地支民俗传统一

      农历是以寅月为首的。1998年是戊寅年,立春后的当月也就是第一月则为甲寅月。

  • 三节奇花一进果十二生肖里面代表那个动物民俗传统

      应该是八节奇花四进果吧,谜底是猴子。

  • 急需民俗民间的符号到现在还在延用的有什么?例如:剪纸十二生肖,双喜,中国,二十四节气,年画

      很多啊,现在很多北方的那些剪纸都会用到剪纸符合的。打毛,月牙纹,逗号纹等等!

  • 关于民俗的谚语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谦虚的人学十当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强扭的瓜果不甜。   强中更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勤能补拙。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擒龙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贼先擒王。   清官难断家务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情人眼里出西施。   穷家难舍,熟地难离。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粮。   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谋广,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请教不为低。   人急投亲,鸟急投林。   人家夸,一朵花;自己夸,人笑话。   人敬有的,狗咬丑的。   人老眼昏,鹰老爪钝。   人怕饿,地怕荒。   人怕话多,活怕人做。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人怕伤心,树怕剥皮。   人怕信心齐,虎怕成群。   人强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懒,人懒病就勤。   人勤地长苗,人懒地长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实的好,姜是老的辣。   人是铁,饭是钢,地里缺肥庄稼荒。   人是铁,饭是钢,三日不吃饿得慌。   人瘦脸皮黄,地瘦少打粮。   人投人,鸟投林。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人微言轻。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人心齐,泰山移。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日长事多,夜长梦多。   日里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日里闲游,夜里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日图三餐,夜图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让小。   若要好,问三老。   若要健,天天练。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脱衣。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三分种,七分管。   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里样样有。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三人四靠,倒了锅灶。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三早抵一工,三补抵一新。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山大无柴,树大空心。   山大压不住泉水,牛大压不死虱子。   山高树高,井深水凉。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浅。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恶不同途,冰炭不同炉。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上顿不吃饱,下顿省不了。   烧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肠胃。   奢者富不足,俭者贫有余。   舍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身不怕动,脑不怕用。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余下全文>>

  • 维吾尔族还有哪些民风民俗和爱好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卢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的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等。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共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称为老维文。1960年以后,曾进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创制了一套新维文。1982年起恢复使用老维文。 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均产生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它对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都具有重要价值。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孕育过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其中较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高昌古城(公元前1世纪至13世纪末)、交河古城(公元前2世纪至13世纪末)和楼兰古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等;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故地的历史见证;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伊敏和加墓等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纪,伊斯兰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维吾尔地区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派别的依禅派,还有少数人信仰瓦哈比派。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禅派活动的重要内容。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维吾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双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仪式“都瓦”。有时互相见面时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有几十种之多,其中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合奏乐器。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在农村、乡镇,每逢节日、婚礼、欢送宾客等喜庆场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有器乐演奏、歌舞和说唱等内容。在维吾尔族民间生活中,还有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的娱乐形式“麦西热甫”,将......余下全文>>

  • 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

  • 中国有哪些民俗活动

      北京人的祭灶   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是很有兴味的。 所谓春节,是指中国阴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复苏,春天降临,一年的农事也将着手进行。所以,向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后来,公历推行,国家以公历的一月一日为   “元旦”,阴历的“年喜”,只好在名义上退而求其次,改称“春节”。然而,对春节的庆祝,丝...     广州民俗节日   广州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粤名城。广州近年来在欢度春节、元旦、五一节、国庆节等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上,开展了每年一度的非常有广州特色的八大节庆活动: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市和元宵节,农历二月的波   罗庙诞会,端午节(期间有盛大的节日庆典——龙舟节),番禺荷花节...     当地特色: 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   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节日   成都灯会正月十五成都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南宋诗人陆游在《丁酉上元》诗中描述成都灯会盛况是“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     居住   西双版纳的傣族,大多在平坝傍水而居,或在河谷依山傍水而居。住房为“干栏式”建筑竹楼。个人成分族称居住的楼房为“很”。 傣族对当地的地名、寨名的命名尤为考究。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自然风光、环境特点以及   历史传说来命名,有些地名和寨名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允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相传,那是...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务,男子一般穿无领大襟、对襟小衫,袖窄,下身着长裤,用白布或兰布包头。妇女上装穿浅色紧身紧袖短衫,下装穿花筒裙。逢年过节或遇喜庆日子,傣族妇女都要绸缎、尼龙、灯蕊绒精制有衣裙,盛装打扮。小   卜小(小姑娘)外出时,均喜欢带上一把小花伞。 傣族妇女很讲究发饰。大多挽长发于头顶,也有的束发垂于脑...     饮食   西双版纳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为主食。副食大多爱吃酸味和水产。傣族还喜欢饮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爱的饮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酿制。 傣族还是喜欢吃竹筒板。竹筒饭的做   法是:用一节午竹

  • 大年初三民俗有哪些?

      各种各样传统的文化表演越来越受欢迎,人们在其中不但体味着过年的热闹,也体味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国人相信人与自然的统一,也相信人与周天万类的同情同理。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表示,礼仪之大,不应该成为约束,而应该成为风尚,使人自愿遵行,移风易俗,而非通过强力的约束让人遵守礼仪。礼仪,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质。   迟来的礼   

  • 汉族民风民俗

      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食俗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余下全文>>

  • 独龙族的民风民俗

      1、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2、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3、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4、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5、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6、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