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是什么生肖

  • 民进二党恢复占是什么意思

      民进党及其后台又在策划、酝酿二次占中,想进一步抹黑“一国两制”,提前为民进党参加台湾2016年选举宣传造势;让香港的“占中”运动为台独势力站台打气。   只要台湾大选没有尘埃落定,民进党一手炮制的“占中”就将陆续登场,关贱时候恐怕还有三次、第四次。民进党不达目的,是不会停止“占中”这种抺黑“一国两制”的政治操作的。

  • 民进二党恢复占,五百年前是一家打一生肖

      寓意是说在中国一国两制收复香港时,台湾两党(国民党及民进党)小数人在占中造谣滋事,也不想想自己是谁的后代?我们毕竟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啊!都是炎皇子孙,龙的传人。其意不言而语

  • 党氏的由来是什么?

      、姓氏源流 党(Dǎng,Zhǎng 党)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为夏王朝全族的子孙,所以历史上称党姓出自夏的后代。属于夏禹后裔的党姓世居党项。 2、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封邑于上党(今天的山西省境内),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党作为他们的姓氏。 3、出自任姓,以地名为氏。鲁国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后裔,因为被封于党,其后人以党为氏,所以也称为党姓。 4、源于党项羌人的姓氏。党项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广韵》的记载,党姓本来是西北党项羌姓,后来改为党姓的。其中有个叫党耐虎的将军,就是出自此支党姓,见于史书记载。 5、出自北方鲜郫族人有党姓。据《路史》一书中说,鲜郫人也是黄帝的子孙,他们因为迁居到鲜郫山,而得到这个族名。 6、出自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 7、古代党姓的党(古读 Zhǎng 音掌),故党姓中有一支以音(Zhǎng)为姓,成为掌姓。后掌姓中又分出以音(Zhǎng)为姓的仉姓。即仉姓起源于党姓,原本为春秋时鲁国大夫党氏之后。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以择邻教子出名。山东省沂水县杨庄镇党家山村距传说中的孟母村仅8里之遥,党家山村的东面6里处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鲁郡、琅邪郡、敦煌郡。其中鲁郡在西汉初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琅邪郡在秦始皇置郡,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敦煌郡在汉武帝置郡,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得姓始祖:夏禹。党氏来源,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氏的后代。《姓氏考略》上记载,鲁大夫有党氏,是周的公族的后代。党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党项,遂姓党氏。根据《韵府郡玉》记载,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党芬、党进。而《广韵》则记载,党氏原来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将军党耐虎。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党项族就是部落的后裔,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故党氏后人奉夏禹为党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党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党姓出自姬姓。春秋时候,晋国有大夫被封到上党这个地方,其后代有的以地名作为姓氏,称为

  • 国庆节、党诞日生人的命运有什么说法吗?

      没有说法 现在这个朝代也不过是许多朝代中的其中之一而已

  • 狮子座怎么对付“呵呵”党

      我就是狮子座。若是我聊天的时候碰到,熟人的花我会笑骂一句,不熟的话心里嘲讽下,然后,就不会有交集了。

  • 党奕这个男孩名字咋样

      不太好,属于生僻字。名字最好起简单易读的,起复杂名字别人容易读错,读错的话旁人会笑,会吃亏的。要是我的话就起党国。党章,党政,党组,党徽,党票,党羽,党风,党费,党派,党委,党务,党龄,党史,党婩都简单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永远感觉不落后不土有(党赐)。

  • 满是什么生肖

      百度一下,答案即来!百度最万能,不信你就搜。   百度搜索有教程,就照着做,大胆点就能成功。     百度的优势:   百度搜索,可以查你不会的问题,聊天交友。简洁,方便,人性化,搜索东西挺好的 也没有什么有点吧~只是越丰富像很多人一样在百度上回答别人的问题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别人提供方便也,生活上的不会的问题可以上百度一下~   “百度知道”,是用户自己根据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发 百度知道界面   动其他用户,来解决该问题的搜索模式。 同时,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会进一步作为搜索结果,提供给其他有类似疑问的用户,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   百度知道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和搜索引擎的完美结合,让用户所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用户既是百度知道内容的使用者,同时又是百度知道的创造者,在这里累积的知识数据可以反映到搜索结果中。通过用户和搜索引擎的相互作用,实现搜索引擎的社区化。   百度知道也可以看作是对搜索引擎功能的一种补充,让用户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通过对回答的沉淀和组织形成新的信息库,其中信息可被用户进一步检索和利用。这意味着,用户既是搜索引擎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创造者。百度知道可以说 搜索引擎是对过分依靠技术的搜索引擎的一种人性化完善。   分享文档使用的百度文库;百度的中文社区——百度贴吧;   还有百度空间;以及可以创建;编辑;查阅资料词条的百度百科;   这些都是百度的各种产品;反正太多了;有一些我就肯定不知道了;   你自己上网找吧;还有百度公司开发的输入法也是;浏览器;百度浏览器;   影音播放器;百度影音

  • 党字头的字有哪些

      党、常、堂、掌、赏、棠、裳、甞、営、当、赏、瓽、党、牚

  • 我姓党老婆姓白,女孩2014.11.11号11时28分生,取名党梓韵,好听吗?梓韵是什么含义?谢谢

      梓为学习用功,才子佳人,韵含义广大,完美,还是完美,很有内涵,好听很好听哦

  • 蒋介石思考“中国之命运”:哪个党才能救中国(

      蒋著的主题与对象是怎样确定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为蒋写作《中国之命运》提供了政治基础。蒋著的主题是,围绕不平等条约的产生与废除的历史过程展开叙述,集中提出并回答一个问题:哪个党能够救中国。而蒋著所面向的主要读者群,则是广大的中国青年。那么,蒋著的这一主题与对象又是怎样确定的呢?就其直接原因而论,同蒋与林彪的一次谈话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这是一个从未有人提出过的问题。1942年10月,奉延安之命,林彪作为中共代表赴渝谈判。10月13日,蒋在官邸约见林,从谈话记录看,主要是林说蒋听。林彪谈话以坚持国共合作为主题,既然谈合作,必然强调合作的基础,为此,林之谈话尽可能地淡化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找出两党的共同点。林彪主要就两个问题作了解释。关于两党的政治学说,林这样解释:“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实具有共同之理想,所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即此两主义根本一致之观点。”关于两党政治上的共同点,林这样说:“我党共产主义之目的,在救中国,与三民主义为救国主义,理论上毫无二致。”“我党名称虽为共产党,实际即为救国之党。”关于两党在救国问题上的一致性,是林彪重点强调的问题。林具体举例说明道:中共“现在老辈同志亦如国民党之诸先进大抵为辛亥革命之参加者,而后一辈之青年同志,当初亦皆首先加入国民党,后来始转入共产党。我个人即属如此,当时乃完全激于救国之热忱,本于救国之一念,故投身黄埔,加入国民党,至今在我脑海中所留最深刻的印象,厥为校长当日之训诲。但以后因认识共产党为救国的,始加入共产党”。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两党在救国问题上是一致的,因此两党在历史上曾同为一体。林之话题既然由国民党说到共产党,接下来,他对共产党这样解释:“可以说凡属中共党员,皆未读过很多之共产主义书籍,只以目击当时帝国主义所施于中国之侵略压迫,如划设租界,实行领事裁判权,夺取我内河航行权等种种不当中国人为人,不当中国为国家之事实,大家激于义愤,心切雪耻救国,故相率入党。即现在许多青年学生之要求加入共产党,其根本动机,亦复如是。”林彪的结论是:“即令将来中共要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亦必须经过救国的阶段。则至少此一阶段中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无异于中国国民党之一部分。”以上所引林彪谈话,见《蒋委员长召见一一五师师长林彪谈话纪录》,1942年10月13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5编(4),(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5年版,238—240页。林彪关于共产党即救国党等论述,其本意是淡化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说明两党是有合作基础的。其中,关于广大青年并非因共产主义学说而是出于救国热忱而加入共产党的论述,关于他本人因认识共产党为救国的,故由国民党转入共产党的论述,其本意也是要说明这种选择并不包括意识形态。问题在于,林彪的这一表述方式等于向蒋提出一个问题:在救国问题上,国民党不如共产党。因此,在广大青年当中,国民党的吸引力不如共产党。当林彪向蒋提出此一问题之际,恰逢英美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并且平等新约的谈判即将开始。这就是说,林彪关于租界、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运权等不把中国人当人、不把中国当国家的问题,已经或即将由国民党解决。这个正在启动的政治进程将为蒋提供一笔足够的政治资本,使他能够底气十足地回答林彪所提问题,并且借此举起反帝救国的旗帜,从而将广大青年吸引到国民党周围。陈布雷是蒋著执笔者之一。由于蒋著涉及大量中英问题,为此,陈于蒋著出版之前,特地征求因参加中英新约谈判而滞留重庆的驻英大使顾维钧的意见。顾维钧记载:“陈布雷向我解释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他说,委员长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的青年人参加共产党的问题。他感觉,他们之所以被共产主义学说所吸引,只不过是因他们误解了作为国民党基本政策的所谓三民主义的含义。中国青年似乎认为,三民主义不足以有效地反对和战胜帝国主义。因此,他们当中很多人跑去参加了共产党。”接下来,陈布雷就上述背景具体举例作进一步介绍:“他引证了曾经是委员长得意门生林彪的情况。林彪曾对委员长说,他参加共产党是因为他对国民党极为失望。他极愿为中国的富强而效力;为达此目的,就必须打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他觉得国民党的政治哲学,由于其固有的妥协精神,是不适当而且不起作用的。”本段及上段引文,见《顾维钧回忆录》,第5分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208页。陈布雷所以向顾介绍蒋著的写作背景,意思是蒋著并非针对英国而作,因此英方不必介意。另外,陶希圣亦为蒋著执笔者之一。前引林彪谈话记录显然经过整理,陈布雷所言可视为林彪谈话的补充。可以肯定,蒋著的写作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不过,陈布雷以林与蒋的谈话为例,以此作为蒋著的写作背景来介绍,表明林彪谈话至少是促动蒋执笔的动因之一。从蒋著的核心内容来看,正是在回答林彪所提问题:哪个党才能救中国。而蒋著力求解决的问题同样出自林彪所提,此即与中共展开政治争夺,将广大青年吸引到国民党一边。蒋著批判与立论的方式蒋著以“中国之命运”为题,此一冠名颇为醒目。蒋著关于民族、历史、哲学、宗教、文化等论点,当年,延安的理论家以论战的方式与之展开过辩论。本文侧重研究蒋著批判与立论的方式。“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实际上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哪个党才能救中国;其二,中国的政治归宿。这是互为关系的两个问题,前者是依据,后者是结论。蒋著是以这样的方式将两者联系起来的:以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与废除作为全书的基本线索,通过对这一历史过程的阐述,论证哪个党才能救中国。这个问题明确之后,再将国家的命运与哪个党捆绑起来,也就是没有哪个党就没有中国。最后作出结论,中国的前途与归宿应当纳入哪个党的政治轨道。蒋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提出这一命题,这一点本身就是对问题的回答:国民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于,蒋著并不是在孤立地论证这个问题。蒋著如果没有设置一个或几个政治对立面,那么,“中国之命运”的提出就是多余。因此,蒋著必然是一部批判性质的论著,通过一系列联系、比较、批判与扬弃,由此而论证其所提问题。从现象上看,蒋著批判的范围甚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心理、哲学等等,但主要的政治对象集中为两者:其一,帝国主义与英国,其二,共产主义与中共。这又是一个互为关系的问题。只有高举反帝大旗,才能削弱中共的政治基础。批判前者实际上是对历史问题的了结,批判后者才是蒋著真正的着眼点。那么,蒋著所以能够站在批判者的地位谈古论今,其根据何在?此即国民党在救国事业上取得的成绩。在这里,蒋的手中有两张牌:其一,辛亥革命;其二,废除不平等条约。前者推翻了中国的封建王朝,后者废除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可以说,正因为有这两大救国之举,蒋才敢于提出“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放胆向对手叫板。就立论根据而言,由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是一个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更具说服力,因此蒋著主要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述,最大限度地利用此一政治成果。蒋著以批判不平等条约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线索。蒋著所采取的方式是,将不平等条约问题描述为一个相当庞大的精神与物质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法律、心理等无所不包。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批判的对象置于这个框架之内,然后,再以批判不平等条约的名义对其展开批判。将以上几个问题弄清楚之后,蒋著也就不难解读。蒋著直接涉及中共的内容并不算多,其论点本身基本上也是些老生常谈。如果说有什么可供“鉴赏”之处,也就是它的批判方式。蒋著是在批判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影响这一条目之内,提出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批判的。蒋这样提出问题:近百年来,“就是因为在不平等条约压迫之下,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于是中国人本为不甘心做奴隶而学西洋的文化,然而结果却因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之中,做了外国文化的奴隶了”。这是关于问题的提出,接下来转入批判。蒋说:“五四以后,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流行国内。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都是只求其变而不知其常的。他们对于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其形迹,而不求其精义以裨益中国的国计民生的。”结论:“所以他们领导的各种学说和运动,只能暂而不能久。”本段及上段引文,见蒋中正:《中国之命运》,重庆,正中书局,1943年3月普及本第110版,71、72、73页。蒋著以上论点遭到陈伯达的尖锐批判,陈指出:“蒋先生在此公开反对英美的自由主义思想与苏俄的共产主义思想……蒋先生此书一出,难道不怕希特勒、莫索里尼、东条、汪精卫辈引为同调,而使罗斯福、邱吉尔、斯大林以及一切反法西斯的人们觉得可惜,觉得齿冷,觉得丧气吗?”(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解放日报》1943年7月21日,第3版)把反对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变为反对美英苏,反过来,把蒋置于被批判的地位。变与常,暂与久,这两对概念在哲学上应当如何解释,那是另一个问题。本文的兴趣在于蒋对问题的联系。蒋是把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置于不平等条约的范畴之内,作为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危害,以批判不平等条约的名义提出对两者的批判的。蒋著对中共的政治批判,主要是指责中共为“变相的军阀和新式的封建”。蒋著是以租界、外国驻兵权与封建割据作为话题而引出这一批判的。蒋这样写道:“现在,不平等条约既已撤废,租界与外国驻兵区域不复存在,封建割据亦早归没落了。”《中国之命运》,185页。这是关于问题的提出。接下来再将问题与中共联系起来,蒋说:“你看列强苏联和英美各国尚且都希望我们民族解放进步,国家独立自由,所以他们在中国百年来所有无限的权利,和无上的势力——就是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条约,到了今天都已自动地先后放弃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党派,倒反而不肯放弃他武力割据的恶习,涤荡他封建军阀的观念,那还能算是一个中国的国民?更如何说得上是‘政党’?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政党,有从事武力和割据的方式,来妨碍他本国的国家统一,而阻碍他政治进入轨道的?这样还不是反革命?”《中国之命运》,199页。租界与割据都是妨碍国家统一的,在这里,蒋是以统一作为话题,将租界与割据联系起来,将列强与中共联系起来,一并提出指控。这段文字是蒋著成书之前增补上去的。1943年1月25日,蒋在日记中写道:“本日增补文稿,指斥共党为变相军阀与新式封建一段时,诚精思入神。此文如非自撰,恐任何人不能深入此境也。”《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5(上),268页。变换一种指控方式,看来,蒋自己甚为满意。蒋著的全部核心归结为这样一段结论:“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如果中国国民党革命失败了,那亦就是中国国家整个的失败。简单的说: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中国国民党。如果中国国民党没有了,或是失败了,那中国的国家就无所寄托,不仅不能列在世界上四强之一,而且就要受世界各国的处分。从此世界地图上面,亦将不见中华民国的名词了。”《中国之命运》,195、196页。一句话,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综上所述,蒋著所采取的基本批判方式是,将问题套入不平等条约框架之内,从中完成问题的提出、展开与批判。在这里,蒋把全部问题变成了这样一个公式:不平等条约肯定是不合理的,那么,其他与之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当然也就是不合理的;反过来,批判不平等条约肯定是合理的,那么,对于一切与之相联系的事物展开同样的批判,同样,也就是合理的。蒋著此一批判方式的核心,就是混淆概念。其实,蒋著基本的立论方式,同样建立在混淆概念的基础之上。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蒋著对于“正义”这一概念超范围、超限度的运用。如前所述,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有限,有些条款的实际意义几乎等于零。然而这个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政治成果,却具有极佳的观赏效果。因为,此举具有一种天然的、绝对的正义性质。问题在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所具有的正义性质,本来仅限于中国与英美之间的民族平等,仅限于国与国的范畴,因此,其正义性质仅具局部意义。蒋之文章就做在这里:将一个本来是局部意义的正义性质,引申扩展至整个国民党,据此将国民党整体包装为天然的正义与真理的化身,将正义变为国民党的专利。接下来,再将问题引向异党,以正义的名义向异党提出一系列政治指控。如此这般引申与转换之后,中共这个国民党的对立面,在蒋之笔下也就成为正义与真理的对立面,成为另类。蒋著所采取的批判与立论的方式,从逻辑上讲经不起分析,但就宣传而论,则有其一定的实用性。总括而论,蒋著的出版,把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变为国民党的一笔政治投资,一个本来只是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平等问题,最后演变为党与党之间的政治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