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从何而来道家

  • "缘分"典故从何而来?

      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的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 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 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 相传唐朝有个姓韦名固的人,一天夜里遇见一个老人倚坐在袋子上,对着月亮翻书。韦固好奇地上前问他是什么书?老人说:“是婚姻簿子”。又问:“袋里装的什么?”,老人说:“那是红绳,是用来扣住世间夫妻的脚。不管是仇家,或是贫富不同,或者相隔多远,只要扣上这绳,终归成为夫妇。”后来人们称月下老人为媒人,泛指为男女婚姻创造缘分与机会的人。 儿时在盛夏纳凉时听老人讲故事:说古时有一个贫家青年和一个富家少女相恋,少女父母嫌穷爱富,不能结合。青年离开后,少女思念成疾而死。她的父亲焚化她的尸体,发现她的心里有一块象铁的东西焚化不掉。经过磨拭,从中照见少女与那青年相对的人形。后来青年回来看见了,泪下成血,滴到这个东西上,立刻化去。此故事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有份无缘的爱情故事。儿时就是爱听故事觉得有趣好玩好听,其他一概不知。 传说春秋时的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同萧史结婚。萧史教她吹箫作凤凰的鸣声,把鸾凤引来。十多年后,弄玉跨凤、萧史乘鸾,飞上天去。虽是神话故事,那弄玉与萧史的妇吹夫随,得道成仙,因缘而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神化的缘分,同样令人羡慕与向往。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曾写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诗的典故来自战国时期的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并囚禁了韩凭。韩凭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拽她衣服想救她,拉不住,跌下摔死了。死前曾留下遗书说要与韩凭合葬,康王却给她俩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后就长得很粗大,根与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交颈悲鸣。缘是命,命是缘,生死相随。人们都说那是韩凭与妻子的化身,此夫妇生死恩爱,忠贞不渝,不畏强暴令后人敬佩。 在三国魏的时期,有一姓荀名粲字奉倩,夫妻感情深厚。妻子寒冬生病发烧,为了给妻降温,他走到屋外先将自己的身体冻冷,再回到屋里用冷的身体贴近妻子的身体为其降温退烧,后来由于妻子病重死了,不久他自己也死了,夫妻双双驾鹤西去。唐李贺《后园凿井歌》:“情若何?荀奉倩。”此为古人之愚爱,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缘份是前生的修炼。令人敬仰,值得同情与理解。 十六国前秦的窦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妻子苏蕙想念他,用一匹锦织了一首长诗寄给他,抒发她的深挚的爱情。全诗八百四十个字,循环颠倒都成文意。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缘分不是诗,但它比诗更美丽。 相传唐宣宗时,舍人(侍候太子的官)卢渥在御沟里拾到一片红叶,上面写着一首诗:“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他就把它藏匿在箱子里。后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去选择配偶,选中的一名宫女,正巧就是在叶上题诗的人。此乃命中注定的缘分,茫茫人海中两人从红叶传信,到相亲相爱,这就是缘分,正如古人所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在唐代还有一传奇故事:有一个名叫崔韬的人,在旅途遇到一只虎,脱去虎皮变成美女。崔韬把虎皮扔进枯井里,把美女带回家结为夫妇,并生有一子,日子倒也幸福美满。若干年后,崔韬与美妻再次经过扔虎皮的井边,崔韬一时兴起想与妻子开个玩笑,从井里取出虎皮,让妻子披上。倾刻间美妻果真又变成虎,吃掉崔韬和他的儿子走了。夫妻相聚是缘,散也是缘。典故表明两人缘分已尽,并遭此恶运,令人腕惜。正如古人所云: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相传唐朝进士赵颜,从画工那里得到一幅美人画。画工对他说:画上的美人名叫“真真”,只要唤她的名字,不停地唤一百天,她就会答应;再用百家采灰酒灌她,她就会活。赵颜信了画工的话,并且每天按其吩咐的去做,真真果然活了,成了他的妻子,并生了一孩子,一家三口幸福美满,后来有人嫉妒赵颜,说他美妻是妖怪,并给他一把剑教他去杀美妻;真真发觉后,随即进入画里。那唤狗吃屎的赵颜提剑来找美妻,没找着,只发现美妻真真已回到画上,身旁还带了一个自己的孩子,那赵颜醒悟后懊悔不已。此乃有缘却没份,典故告诫人们:倘若随意听信别人的谗言挑唆,而破坏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世上是无后悔药可买的。 唐代有个复姓淳于保棼的人,家住广陵。他家院子有一棵老槐树,枝干长大。有一次他喝醉酒,梦见到了一个国家,叫大槐安国。国王把公主嫁给他,叫他当了南柯郡的太守。过了二十年,生了五男二女。他一觉醒来,走进院里,发现老槐树下有一个蚂蚁窝。所谓南柯郡,就是蚂蚁窝。此属有缘却无份,正所谓:做梦娶媳妇---想得美,虽是美梦,必尽梦中还是美好的。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记载: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此段小文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苏轼寓居惠州的定惠院,每当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苏轼推窗寻找时,那她却已经翻墙而去。苏轼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郁郁而亡,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苏轼为了纪念那女子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缘分不是酒,但它比酒更香浓。诗人苏轼当时已有六十出头,他的才华能被十六岁少女所痴迷,感觉这个少女好象是为苏轼而存在的,正如佛所曰:今生的擦肩而过,也许是前辈子的五百次回眸所致! 再说一则与飞禽情感有关的诗词,金代杰出的文学家元好问作的《雁邱词》,其中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故事说得是: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怪的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号曰“雁邱”,并作《雁邱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 酒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 来访雁邱处。 虽说是大雁间的情感典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现如今总算读出此典故的真谛,却依旧为它们不能“天南地北双飞客”而悲伤不已。佛曰: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亦是缘。

  • 什么是欲望,欲望从何而来

      1、欲望的本质(什么是欲望)   欲望的定义要揭示欲望的本质。或者说,欲望的本质要依靠欲望的定义来揭示。   欲望的对立面是厌恶,两者之间的过渡带是清心寡欲。   欲望——清心寡欲——厌恶   揭示欲望的本质,必须分析欲望的特性:   ①自然属性:与人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与自然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种类是食欲和性欲。   ②社会属性:A.受到他人言行的诱导。吉拉尔认为,我们的欲望是“模仿性的”。B.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包括道德和法律的制约。C.欲望一词含有贬义性,没有人说:“我的(他的)欲望是为人民服务”。相关的近义词是愿望、渴望、期望、理想等等。   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种类是模仿欲(羡慕他人)、表现欲(显示自己)和支配欲(控制他人)。   ③精神属性:它不是客观需要,而是主观欲求(心理倾向),这是欲望的本质属性。   与精神属性相关的最常见的欲望种类是求知欲和超越欲(罕见“创新欲”的提法)。   在分析欲望特性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揭示欲望的本质,给欲望下一个简洁的定义:   欲望是在生理过程、社会风尚和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欲求某种事物的心理愿望。   2、欲望的根源(为何会有欲望)   欲望的特性反映出欲望的根源:   ①生理根源。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反映。   ②社会根源。模仿欲、表现欲和支配欲是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反映。   ③精神根源。求知欲、超越欲是人对文化积淀的心理反映。   3、欲望的调控(如何对待欲望)   在心理结构中,欲望以情感为主,渗透认识(理智)和意志;因此欲望可以通过理智和意志加以调控。   欲壑难填,烦恼无限。为了调控欲望,人们提出四种主张。   一是纵欲论,认为人生苦短,应该抓紧时间尽情享乐,放纵地去满足各种欲望。但个人的无度纵欲势必会损害他人利益,况且,欲望是无限再生的,越纵越多越无法全都满足,其结果是以纵欲始以痛苦终,既害自己又害他人,纵欲之路行不通。   二是禁欲论,基本思路是既然欲望是痛苦之源,为了消除痛苦不如压抑或者干脆消除欲望。道家要求清心寡欲,佛家更进一步要用大雄之力灭欲度苦。道家佛家以及其他禁欲思想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很难做到,禁欲灭欲一途也走不通。   三是节欲论。欲不能纵也不可灭,那么最可行的是合理节制。合理节制的“理”首先是礼法,即社会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其次是道德观念,即每个人的道德力和意志力,这是防止欲望出轨犯禁的精神栅栏。   四是超越论。社会礼法和道德观念对于欲望的调整必不可少,但都具有异己的强制性,让主体不同程度地感到痛苦和无奈。为了让主体消除痛苦和无奈从而进入自由自觉的境界,人们找出了对待欲望的第四条途径,即在精神层面上的悟解即超越。   参见:胡山林.游荡在精神向往的地平线上[N].社会科学报,2012.10.18

  • 十二生肖中谁属道家???

      牛 ,老子骑牛过玉门关,然後飞升,一气化三清

  • 道家八卦天元阵是什么?

      传统文化中好像无天元阵或与天元字样相关的阵法,楼主是看网络小说看的吧?

  • 谁有道家的开光经

      开光经:   大道乾坤天门开   众位神圣若凡来   七十二路神归位   各有分工早安排   龙王接令管下雨   五路财神管钱财   人祖爷老奶奶送贵子   张天师法王降妖怪   五行道法神修成   各路神仙有灵性   选了阴阳这宝地   神圣在这要显灵   善男信女不忘恩   请来神圣一金身   选了吉日把功办   堂前来了开光人   盆中暨了阴阳水   朱砂镇住梅花针   一百钱子慧光照   五行铜钱引来神   选给神圣点开眼   眼观六路看分明   近能看见善家事   远观千里水火风   再点神圣鼻子嘴   气入丹田阴阳通   张张金口吃仙果   夜间传话报真情   左右耳朵俺点到   耳听八方音不全   上听见天盘传下令   下听儿女祷告声   儿女都是迷登子   烧香祷告没水平   说对了神欢喜   说错了多多要当成   四肢五心都点通   神圣落位便显灵   送财送子消灾难   常常来到善家中   三星高照开了光   紫气东来大道通   一杆令旗随风摆   神圣复位要显灵   安把驾来母欢喜   嘱咐菩萨站班齐   万佛诸祖来护驾   香儿女金宫把经传

  • 如何才知道家中有煞气?

      那种东西不是文字可以表达的,具体想要了解有没有煞气,还是要找看风水的亲自观察才行。

  •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有什么依据讲究?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这句话在不同的年代有共同的、有价值的道理:   所谓“一命”可以理解为出身,这是一个人无法自我选择的。虽然现代人文精神讲究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但事实上,人们的确生而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客观条件。你可以去抱怨,但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就像一个想财的人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何不是亿万富翁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每一个人自从拥有自我意识、能够从主体的角度观察外界客体进行思考之后,人生第一个哲学命题就是:“我为何要来?”而它没有答案,会引出另一个命题:“我将在这世上怎样去做?”只有解决了这两个命题才知道怎样去修行,才能理解孔子所说“知天命”的状态,才能行而上之达到“人生而有贫富但贵贱在于心”的生活境界。   所谓“二运”,可以理解为际遇。这也是一个人很难自我扭转的、但可以选择以怎样一种方式去面对与融合。比如我们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先秦、唐宋、民国、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哪些人,会与我生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会生什么样的大事对我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比如三国中形容曹操的一句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同样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结局,这便是际遇所造就。它有定数也有变数。有些事情个人无法避免,但可以选择以怎样一种方式去面对。有人想炒股财也得看行情的大趋势如何。   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某人生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面对日本鬼子的刺刀,你没有办法逃避。他至少可以选择是做烈士还是做汉奸。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就没有这种决择的考验,这就是“运”。命与运之间非常微妙的一体相承合称为:命运。   所谓“三风水”可以理解为环境以及环境的选择与创造。它不能脱离身处的世界,但可以自我造就、选择怎样去趋避。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抗争也有相互的和谐,非常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精髓。   在一个大环境当中创造一个小环境主动去抗争、改变、融合包括一个人的生前死后的选择与创造。传统风水学的内容不要只看到封建迷信时代的糟粕,也不能仅仅用现代环境学理论去理解。要体会到其背后隐含的有价值的人文精神。   它从历史遗迹中隐约散出光毫对现代的我们有怎样的启?当代世界最热门的“人与环境”问题便是此处“风水”二字广义的内涵之一。   所谓“四修阴德”如果不谈转世轮回报应这一种宗教性的说法,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是指一个人内在主体的“自我”如何与外界客体的“非我”相处。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人如何与社会相处?人类如何与世界相处?由此可见“修阴德”与“风水”之间本就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广义上讲,这是一个族群的自我选择。古代就有“世德不修世风必下”的说法。做为个人修养来说它能达到的境界是“如何与自我相处”。假如自己是另一个人,你如何与另一个自己相处?这比较微妙,大家回去想一想有句俗话“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又是什么意思?   所谓“五读书”可以理解为文明积累的传承,它必须是人们主动去选择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幸运儿,我们继承了前人不知花了多少代价、耗费多长时间才积累下的无形财富。所以读书没有必要去嘲笑前人无知或迷信,如果那样的话数千年后的人们还不知会怎样嘲笑今天的你我。但你我也在造就他们的时代,大家要时刻想到这一点。

  • 道家的符咒真的有效果么

    符咒起源于我国传统宗教道教。本身是非常灵验的。但因现代人急功近利,于是就出现很多假僧假道假符咒了。所以,符咒是否真的有效,取决于是否是正规的,即,是否是大师手绘开光的。因为画一道有用的灵符必须由有道法的道长绘制才有作用,而道长修为不同,书写的灵符灵力也不同,而且张天师灵符网每道灵符由道长亲自手工书绘,通过择吉日吉时,于阴阳二气交泰之时祈神开坛、召将请师、点兵点将、五方驱邪、请圣意符、盖法师印、鸡血祭符、祭符施法、加持、供奉这样书写的符才有灵力。v.youku.com/...?beta&

  • 法术的道家正法

      道家正功,明确地讲就是内功法术,是内功的外在表现。“内用成丹,外用成法”,这就是道家正功秘密所在。精、气、神三物在神的统驭下,经过修炼,掌握自然的内在规律,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内功法术统摄阴阳,道德双修,性命双修,神形兼修。上乘者,元婴育成,金身合身,与道合真,阴阳在手,变化由心,不神而神,阴阳变化不假于符咒,深得自然、自由之妙趣。中乘者,元神自运、遨游八极,行功作法,凭符咒召神遣将,洞晓阴阳,积德行善,培植道基,以完乾体,积德行善,培植道基,以育真人。初乘者,自运元气,符咒求师,三力合一,内修性命,外积阴功,以进仙业。内功法术,内功是基础,也是根本,法术是枝,更是末不可本末倒置。道家正法重己,旁门重外,这亦是区别所在。道家认为宇宙即身心,天人合一,人身即宇宙全信息的缩影,人身体的器官、肢体、形体等全部肉眼可见的物质,均与宇宙物质界紧密相关。现代的云龙子道长是我国著名的法术得道高士和修炼大家,云龙子道长隐居草堂修炼法术道法深厚,每年云龙子道长都云游四方用法术为芸芸众生驱邪除病。如仅以太阳系为例,其认为太阳与人之心就休戚相关,修炼有基础者和心脏病患者,在太阳黑子活动期均会有感应或症状表现。内功中强调“攒簇五行,和合四象”,即是指在意的调动下,凝集神、魄、魂、志、意等信息,五行一聚,元性的物质就凝集,经过凝炼、培育,阴性信息成份逐惭减少,而成元神。一般的炼功者只知“攒簇五行,和合四象”,这是将五脏六腑之气,凝入丹田气穴,而不知第二系统信息的调炼,这是未得真诀。在理论上不知二重物质的修炼,就不可能真正“明心见性”。很多人单纯苦炼精气,神入气穴而苦修,结果神被气包,结成“死丹”,最多只能达到人仙之地位,真我难育,元性无成,非常可惜。明心见性,见于各种丹籍,但将真诀笔之于册者,尚未见到。一般人以为炼功时祖窍处看见亮光,俗称“性光”,这就是明心见性,此解大谬,误人者众矣。“性光”,实质上是性命双修中,元精、元气开始凝集(物质),是元性的各项信息开始被调动和凝集的必然反应。精不漏,气渐足,性光必现,离明心见性则远矣,真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明心见性,如果用白话言之,即是要修炼者能看到一个相同的自我,他能活生生地站在修炼者面前,你能体会到,观察到他的进出躯体和做功。明心见性实质上是修真者是否入门的试金石和分界线,没有见到自我、真我,即意味着你只是一名炼气士,还没有进入气功中“功”的境界,还是停留在气功的初级水平阶段,没有进入中级层次。内功法术修炼,首重明心见性,静坐通灵也就是修炼元神之法。正法不依赖外界力量,主张调动自身之力,元神之力。内功层次越高,有形的束缚就愈小,并不需要一些带有“迷信”的形式,因为人的身心即宇宙。内功法术理论认为:道者,出乎天地之先,混混沌沌,无形无名;法者,出乎天地之后,亘古今而神通变化;人者,生乎天地之间,禀天一之气而为万物之灵,故以吾言之清明、澄澈者运行而行之,则足以通天地、感鬼神、调阴阳、赞化育,丹成道备,朝昆仑赴蓬莱亦不难矣。盖天地一身,一身天地也。《天坛玉格》云:不行修炼将不附身,不漱华池形还灭坏。内功法术就是要内则修炼自己还丹,外则驱邪治病。道者法之体,法者道之用,体用兼全,二者同一致行持方合其要。先圣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立为大道。其实道之与法,贯通一理。其始也,出乎阴阳五行;其终也,归乎无极。正阳真人曰:“玉清、上清、太清,大元大质者,盖大道有无之相生,而立天地之基也。以人身言之,则三清者乃父母之精气神聚而为胎也,精血之为表,气神之为里,如天地之清浊者焉。人能以龙虎交媾而结丹,三百日而精气生,炼就阳神,始在黄庭之境,次居内院之中,终出天门之外”,此言为之三清也,故老子曰:“不顾自家三清,何劳上望于渺邈也”。今人飞章谒帝者,只不过对本宣科而已,安能有内炼功夫,而取报应于倾刻。盖飞章谒帝之道,亦不离于豁落罡也,始则步开乾罡以奉告于宗师,次则步破巽罡以召将吏,将吏既集,然后步豁落罡以飞元神,搬五气而入泥丸,闭自定气,以内应外,则可见外间有无云气,如何方可取用,晴雨之有无报应。行法之士,不知此道,就不能运雷霆于掌上,聚风云于眼前。由此可知元神即金阙之身也。道家内功法术,有苦心学,行持而不见功者,非道负人,皆奉道之士不从明师,而所受非法也;或依法行持而不见功者,皆奉道之士不遵戒律而学法则不验。有志于此者,苟能清心寡欲,以明道要,以悟玄机而明心见性,犹当广求师资,勤行修炼,依法行持,何患法之不验哉。相传之诀云:“三元循于内而神自朝元”。入门之诀云: “以信之一字为入道之阶,勤之一字为入道之本,以无之一字应物,以有之一字凝神”。

  • 有道家意境的名字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