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主题

  • 请告诉我《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除了爱情这个点,我要更深的含义

      建议你去看看毛姆的同名原作,徐静蕾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个人觉得还是书好看。   我认为毛姆在书中讽刺了两个人,一类很明显就是那个花心的少爷,对待爱情不专,随意玩弄感情,一个连别人长相都记不住的人。   另一类就是深深爱着那个男人的女主,在书中她是令人感到怜惜的,但是面对爱,她却显得懦弱。她不敢勇敢的告诉那个人她的想法,对自己身份的自卑使她只是默默的注视。在遇到另一个可以让她托付终身的人时候,她选择的放弃,为的只是守护那份她所认为的纯爱。   只是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她的专情、她的情感、她的心到最后一刻也没使那个男的想起她是谁。   对那个男人来说,她永远只是一个过客。一个不要说名字了,连样子都无法清晰记得的过客。   毛姆从女性的角度去写,既表现出她对那个时代、那种身份女人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那种无情男人的不屑。   我认为,可以从那个女人的身上看到对于爱情,应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面对,没有贵贱高低。 俗话说“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当然为了那种男人也不值得这样。   这些只是我看完那本书之后的看法。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介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讲的什么故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1948年深冬,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对此一无所知。   故事始自18年前,一个女孩(林园饰)13岁时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后小女孩因家中变故搬到了别处,但她却始终无法忘记曾经住在隔壁的作家。几年后,小女孩(徐静蕾饰)以学生身份回到原来的住处,与作家重逢,但作家对这个曾经住在隔壁的小女孩没有任何印象。作家因事离开,并表示回来后马上与她联系,却从此杳无音讯。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因对作家的爱,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孩子出世后,生活越发艰难,她为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不得不依附有钱男人坠入风尘,过着交际花一样的生活。几年后,她终于再次遇到了深爱多年的作家,两人又有一夜的欢愉,但作家仍旧没有认出她来。又过了几年,孩子患伤寒病死去,当年的女孩将往事写进信中寄给了作家。

  • 梦到跟一个陌生女人吹头发是什预兆?

      一般这种梦是好的 是你心中的女神即将要出现

  • 梦见一个陌生女人在给我说话,会怎样

    爱上你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女主角怎么死的

      电影里没有明确说出她如何shi,只在片尾女主在信里说到‘而我轻微的呼吸也要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由此知道她用了什么方法让她在自己生命流逝的同时写信,最后强撑最后口气写完信才shi掉。所以猜测应该是割腕或者服毒等段时间内shi不掉的zisha方法把。因为她绝望的爱和孩子的shi逼shi了她。

  • 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主义是关于当时的女权主义的)谢谢~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动荡的年代。 相关资料: 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一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的小说和传记的特点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深刻细致,洞诛探幽,善于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因此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灵魂的猎手”之称。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在这部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中,一段段哀婉动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都能悄悄渗入你的心灵,触动那最深处的一隅,而人类细腻的千百种情感,都带着独有的美丽,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现实。

  • 梦见一个陌生的女人露肚皮

      尝试修复家庭关系!对于亲人来说,你所做出的改变是一个挑战

  • 男人为何不认识女人----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名篇,徐静蕾的中国版同名电影据此改编。这篇解读的文字最早在我的华尔街博客里贴过(2006-1-19),今天搬过来的同时修改了标题。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看到。她是他的邻居,就住在他的对面,三年的时间不短,尽管她那时还是个小孩,十三岁;他和她一起吃过饭,一顿浪漫的晚餐,十八岁;几年后他和她不止一次上过床,还留下了他们的儿子。男人始终没有把这些不同的人整合成一个人,对他来说每次和她相处的都是不同的人,直到读完她的信,他对她的记忆都不能完成这样的整合,“他两手哆嗦,把信放下。然后他长时间地凝神沉思。他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一个邻家的小姑娘,一个少女,一个夜总会的女人,可是这些回忆,朦胧不清,混乱不堪,就象哗哗流淌的河水底下的一块石头,闪烁不定,变换莫测。阴影不时涌来,又倏忽散去,终于构不成一个图形。他感觉的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他仿佛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他都梦见过,常常在深沉的梦里见到过,然而也只是梦见过而已。”在女人看来,陌生的意思是指他从未接纳她,把她看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她每次都盼望着她能认出她来,每次都让她失望,他认不出,而她又不做任何解释,不主动与他相认,更不会去主动表达她对他的爱,这是为什么?女人从见到他的第一面就爱上了他,这一爱就是十八年,忠贞不二的爱,而这个男人,出入花间柳巷,风流成性,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爱的差别么?女人的爱就是这样盲目,这样不可理喻么?充满蜜意的目光,既脉脉含情,同时又荡人心魄,又成了那种把对方紧紧拥抱起来的勾魂摄魄的目光,这种目光从前第一次把她唤醒,使她一下子从孩子变成了女人,变成了恋人。她,十八年来天天都想着他,他的模样,他的笑容,他的目光,他的话,都深深地刻在她的脑海里。而他,竟然连自己的邻居,和自己上过床的女人都不记得了,每次和他相见都把他当成不同的女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喻----男人只对新鲜的女人感兴趣。她说她“卖身”了,其实她根本就没有卖身,此“卖身”非彼卖身。她说“卖身”是指背叛了自己的爱情,尽管是不得已,但她在心底不能容忍,把这称之为“卖身”。他只不过是勾引了有钱的男人,这些男人后来都疯狂的爱上了她。“我认得的这些男人,对我都很体贴,他们大家都宠我、惯我、尊重我。尤其是那位帝国伯爵,一个年岁较大的鳏夫,他为了让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你的儿子能上德莱瑟中学学习,到处奔走,托人说

  • 如何评价孟京辉话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5.21在上海看的首场,比我期待的好太多了。看过原著和徐静蕾的电影,可以说徐静蕾的解读是有问题的,而孟京辉的解读与茨威格原著的气质非常相符。黄湘丽的表演功底也非常到位,绝对是部好戏。发一篇我在自己公众号谈这部戏的文章,代表我的看法吧。   定个基调:如果你爱情这个话题还能触动你,不要错过这部戏。   他读懂了茨威格。   一个导演在面对文学作品改编,尤其是名篇改编之时,就像在高空上走钢丝一般危险。国内大部分的改编作品都有同样的毛病,向左倾是过度解读,曲解失真,向右倾是僵硬呆板,乏味空洞。然而,我很幸运能在艺海剧院中看到了一部形神兼备的改编作品,一部读懂了茨威格的作品。   “陌生女人”的爱,偏执、浓烈、沉默、胆怯、苦痛。从十三岁一直到三十岁,她似乎一生就只干了一件事,她爱得如此偏执而“不合理”。在大多数读者还在判定这个女人行为是否生活化,是否符合逻辑之时,便陷入了文本中心的怪圈。而孟京辉直接抓住了茨威格的本意——这个故事无关逻辑,无关价值,只在于启发。孟京辉的舞台并不像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更像是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   在浪漫主义的氛围下,这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舞台上表现出了一切原著的神韵,他将爱情赤裸地展现在你眼前,却把思考空间留给你。关于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思考。相比之下,我不喜欢徐静蕾电影版的表述,她对这个剧本中爱的诠释,局限成了东方式的暗恋。境界和气场,一下就LOW了许多。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舞台被孟京辉自己称作“最接近上帝的地方”。舞台介乎虚幻与现实之间,游走理性感性之中。在原著中,这个女人的一切“悖离实际”之处,在生活中显得那么的不切实际。而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是每一个戏剧人和导演在舞台上的最高任务。   如果你读过原著,看过电影,你一定会惊讶于“独角戏”这样一种诠释手法。而这个手法,在我看来简直是绝妙的设计。舞台上的女人,并没有被很现实主义地处理成一个正常的“人”。舞台上的女主角,是“女人”情绪的化身。   由此,黄湘丽在舞台上用一切方式,将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情绪”,具象化了;孟京辉在创作中,将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人”,抽象化了。于是,这个女人的肢体,歌唱,奔跑,癫狂,都找到了意义。这样,一切的举动便有了逻辑,一切的表现就变得合理。   这部戏,非常“孟京辉”。   孟京辉是国内目前运用舞台元素最好的导演之一,流畅,自然,不做作。这部戏中,你依旧可以看到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