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贝多芬命运的联想

  • 贝多芬的音乐的联想

      听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之1.0的联想   在维也纳一个小酒店的饭桌上,贝多芬的诗人朋友克里斯多夫·库弗纳问他,八首交响曲中,他最喜欢哪一首(此时,《第九交响曲》尚未创作)。贝多芬大声说道:“啊!哈!《英雄》!”   罗曼·罗兰有一段出色的描述:“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象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新长出臂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溶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什么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频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这是生命的复活…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这里有音乐史上最著名的“葬礼进行曲”,庄严肃穆的气氛、伟岸壮烈的理想,那明朗的英雄旋律,正是刀光剑影的战斗和呐喊前进的战士,那哀悼的挽歌就是一曲英雄的赞美诗。   贝多芬用音乐语言诠释了什么事英雄、什么事英雄行为,肉体的英雄、精神的英雄;有形的英雄、无形的英雄。他渴望英雄、呼唤英雄、叹息英雄、崇拜英雄、赞美英雄。其实他自己就是英雄,不畏权势、不惧命运,“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在欣赏古典音乐时往往有两种态度或方式,其一为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聆听。其二则是把音乐作为背景,在这样一种自己营造的音乐氛围里,或读或写或听广播。有一个晚上,CD传出的正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贝多芬“英雄”,而广播里是女主持人几度泣不成声几度哽咽地讲述着酷刑下的赵一曼,惨烈、悲怆,英雄的不朽乐章,英雄的浩气长存…赵一曼那坚忍的躯体、坚毅的目光、坚强的意志、坚贞的灵魂历历在目…   这是我去年的一次听乐,现在之所以拿出来不仅仅是因为我又一次聆听了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的演绎,还有就是最近在书刊和微博上看到了关于张志新关于林昭还有那些为真理为信仰而不屈不饶的灵魂;是因为最近也看到听到一些诸如无所谓什么英雄不英雄只要大家能守住底线就够了的此类英雄无用的奇谈怪论,试问底线在哪里?仅有底线真的就够了吗?有多少人能守住底线?而现实告诉我们现在又有多少人尤其是那些身居要职或关键岗位或富甲一方或所谓的精英人物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了吗,名与利、权与色,在这个缺钙的年代里,在这个物欲横流、人欲纵贯的社会。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及人类社会都有也都应该有英雄和英雄行为,都需要英雄和英雄行为,都有也都应该有英雄崇拜。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及人类社会最可怕的是缺少英雄和英雄行为,比缺少英雄和英雄行为更可怕的是缺少英雄崇拜,比缺少英雄崇拜更可怕的是对英雄的忘却,忘却英雄就是忘却历史,忘却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仅仅是不能忘却,还有直面与正视,还有更重要的反思。   当中小学教材中关于英雄的文章变成“珍稀濒危”;当组织、媒体“狂轰滥炸”大肆宣传那些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最基本的抑或做的比别人稍微好一点的所谓“模范人物”;当见义勇为遭遇见死不救,流血又流泪;当伸出双手相助却救了那条“农夫的蛇”;当危急时刻少了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多了退避三舍围观打酱油甚至于助纣为虐……当英雄、英雄行为和英雄崇拜成为奢侈,呜呼哀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明天和后天!?

  • 听贝多芬月光曲后的联想

      贝多芬(1770-1827),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奏鸣曲》、《暴风雨》、《热情》等。 贝多芬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叫“月光”,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 全曲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速度很慢,令人想起月光穿过层层云雾,照射到地面上的样子,让人感觉有点悲伤,音乐听起像是有人在轻声吟唱。第二乐章是一段轻快的舞曲,与第一乐章的情感形成对比,通过幽雅轻盈的曲调,带给人温暖,快乐的感觉。第三乐章速度很快,与第二乐章有紧密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迥然不同,由于速度不断加快,你会感觉到热情在爆发,犹如人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人从心底发出来的倾诉声。在尾声部分音乐由快变慢,好像是人的心情达到了沸腾的顶点,然后音乐突然变得沉寂起来,再慢慢结束全曲。 乐曲给我的感觉悠扬、深远,使我浮想联翩,并让我随着节奏的更改而变化着心情。尽管乐曲优美且扣人心弦,但毫无华丽藻饰,丝毫没有刻意刻画出似“阳春白雪”般过分高雅的乐章,《月光奏鸣曲》以自己独特的平凡简约、雅俗共赏的美,打动了我世故的心。这也正是我钟爱这首曲子的原因。我觉得乐曲不仅在意境上大用笔墨,也十分注重对听众心灵上的冲击,使我心情起伏不定。这正是这首乐曲的特别之处,也是它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

  • 听着贝多芬的乐曲,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

      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大概意思

      命运的开始 生命中命运的起伏 感慨生命的伟大

  • 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故事

      贝多芬一生57个春秋创作了256部作品,其中有像《热情鸣奏曲》等许多传世佳作。评论家认为,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比任何前辈都更鲜明地揭示: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而传达一种人生哲学。他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倾诉了欧洲人民在封建专制桎梏下的苦难境遇,信守自己提出的“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为穷苦人们服务”的信条,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敌侵略的英勇斗争。他主张“应给世界以和平和完善的法律,不要再进行侵略”,音乐“要表现外界和内部的和平”。在音乐形式方面,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提高了音乐的地位:音乐在18世纪曾被认为是低于文学和绘画的艺术;在他之后,再也不能说音乐只不过是“悦耳的艺术”了。   然而,更令参观者感动而铭心难忘的还是贝多芬战胜耳聋、成为乐圣的惊人毅力。他年轻时患有耳疾,32岁时加重,49岁时完全失去听觉。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闪现过自杀的念头,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遗嘱》,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责任感的呼唤使他醒悟:“不能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以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耳聋条件下,全凭记忆和乐感作曲和演奏,写成了《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不朽名作,攀登上音乐的光辉高峰。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在给他妹妹的信里曾谈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昨晚听到的是一部多么好的交响曲啊!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听过。”据讲解员介绍,《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奏空前成功,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习惯上对皇族出场也只用三次鼓掌表示敬意,直到警察出来干预,欢呼声才得以停息下来。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 读了战胜命运的孩子联想到什么名言警句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在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罗曼·罗兰【法】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契诃夫【俄】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   烦恼   ;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 ——培根   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

  •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的咽喉”的读后感怎么写?

      1.   扼住命运的咽喉 ——读《贝多芬》有感 贝多芬,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敢于与命运抗争的人。这是我读了《贝多芬》一书后最大的感受。   贝多芬一生坎坷,受尽了磨难:他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家人而奋斗,十二岁时就做了家庭教师;好不容易与心爱的姑娘相恋,却又被拆散,26岁得了一场病,从此失去听觉,成了聋子,这对于爱好音乐的他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他决心以自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是音乐的伟大力量挽救了他,使他鼓起勇气站起来了。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下许多世界名曲,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然他离开我们已有一百多年了,然而他的伟大作品如花朵一般,散发出不绝的芳芳,让人陶醉;他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如同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贝多芬的名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创造了生命的辉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想:我们年龄虽小,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但是今后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因此,遇到困难与挫折是必然的。既然无法避免,我们就应该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它做一番较量。只有成为生活的强者,胜利和成功才会属于我们!鲜花和掌声才会属于我们!   2.   深夜,拧亮杏黄的台灯,带上耳机,进入了美的世界。突然,耳边响起了铿锵有力而熟悉的音乐———《命运交响曲》。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之震动!   第二乐章,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剩下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就像是一颗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鸣!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被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与命运做抗衡!就如同贝多芬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写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而他也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这首乐曲,不仅仅是一串音符的完美组合,它凝聚着贝多芬之魂。正如我们所知,他出生于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总共几章?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明亮的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   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 快板、诙谐曲,是决战前夕各种力量的对比。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各个乐章的原文标题?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罗曼·罗兰有过一段出色的描绘。   “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   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但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法国号)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再现部开始了,胜利将由它来完成

  • 音乐联想

      音乐的联想   听说气味可以在人脑中停留一段难以想象的时间。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有多大的可信度,但对我而言,这种奇怪地“掉落”到某种旧时空的感觉,往往与音乐有关。音乐,会在某一时间,把我带回某段记忆。生命中那些看似不留痕迹的声音,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某种过程的记录。   巴洛克时期的两位代表作曲家巴赫和亨德尔,是我早就熟悉的。小时侯学小提琴时,我就已隐约感觉到巴赫的作品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优雅和精致。透过他的音乐,我觉得巴赫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穿过时间慈祥地望着你。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思想、精神确实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有一盒磁带,是德国作曲家巴赫的一首《咏叹调》,咏叹调实际上就是曲调音乐,庄严肃穆,是一种神圣、虔诚的音乐语言。当我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痛苦的时候,我就听这首乐曲,听上一二十分钟之后,很明显,我的心态就平和了。亨德尔的作品是华丽的,但也让人懂得什么是神圣。《弥赛亚》中的合唱都是优美得无可挑剔的——那是真正的天堂里的回音。   我对莫扎特这位古典大师素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我收藏的他的作品中,有一张莫扎特奏鸣曲的CD盘,是葡萄牙钢琴家皮尔斯演奏的,她的演奏是那样典雅,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柔和。我特别喜欢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部分。音乐如行云流水,像阳光般的温暖,空气一样的清澈。这样的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很有名。这部作品并不是为了表达爱情,只是一种用室内乐的形式,非常优雅的、休闲的、娱乐性的,也比较高雅的中小型乐曲。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莫扎特音乐不同于巴赫,它不是福音;也有别于贝多芬,它不是生活理解。他的音乐并不宣讲学说,更不表现自我。他只是让人去谛听他显然听见的东西,那是来自上帝造物浸润着他、在他心灵中升华,而现在又从他心灵中逸出的东西。   海顿的音乐我听得很少,因此没有发言权。但我知道,这也是位重量级的人物。他也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广博浩瀚,遍及声乐、器乐的各个领域。他的音乐结构严谨、节奏富于活力,具有典型的古典乐派的风格特征。   贝多芬——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一位英雄与欢乐的代言人。贝多芬不仅是德国的音乐家,而且是全人类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又超越了一切时代;在于他本身就是一座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丰碑。他一生孤独,爱神从未看望过他,可他把欢乐带给了全世界!每当我想到贝多芬在爱和欢乐的门口徘徊、被拒绝,他以摧山坼地的气魄同命运赛跑,我的泪水就不禁为他喝彩——那不是同情,不是单纯的感动,而是深深的敬佩和折服。贝多芬音乐的磅礴气势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鼓膜、思想、灵魂。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 《命运交响曲》曾经陪伴我走过很长一段人生,那时一有时间,我就沉浸在这悲怆的音乐中。它的第一乐章表达了人类面对命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这个乐章主要表现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带有斗争性的,表现对命运的顽强的斗争意志。第二个主题是抒情的主题,是对光明前景的向往。贝多芬自己就曾经这样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命运》反映了一个刚强不屈的人在向命运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一生多舛,但他不低头、不屈服,他要做一个强者!是音乐支持了他,也是音乐成就了他。他的人生充满光辉!   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园地真是百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舒伯特的优美,李斯特的精致;肖邦的爱国,舒曼的飘逸;门德尔松的欢愉富足施特劳斯的优雅轻松——各位大师在个性化地探索人类的心灵感受。追随着他们的声音,我们的心灵会变得丰富多彩。   同时代的民族乐派展现了另一种音乐境界:芬兰的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捷克的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这些音乐是民族的呐喊,是民族抗争的不朽见证。所以,音乐也是民族灵魂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柴可夫斯基可是一位不得不重点挖掘的音乐大师。严格地讲,他也许是浪漫主义与民族乐派的完美结合。初次听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我的思想凝固了……望着电视画面上的紧闭双眼、坚定有力地指挥乐队的卡拉扬,听着威森伯格敲击黑白键的声音刺破我的皮肤、深入我的骨髓,我默默地享受着灵魂的欢呼。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谐、深沉,带着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感伤给你最深刻的问候。这位俄罗斯最伟大的音乐家在多个音乐领域都站在顶峰。不用提他那三部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欣赏一下《第六(悲怆)交响曲》,就会明白什么是从心底倾泻而出的滚烫热泪。   奇妙的五线谱,它将一切华美的文字串联起来,演奏出动人的篇章,而人们则用心把每一次动人的回忆注入每一首歌中让它充满了活力,奏起了我们一段段音乐人生。当音符滑过我的神经,旋律跳过我的胸膛,节奏敲打我的细胞时,我的世界为换一种新的方式认识生命而振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古筝也产生了兴趣,聆听古筝是一种别致的音乐人生。   中国古代,将自然界的声音称之为天籁。我则说音乐是心籁,因为任何一种好的音乐都发自人的心底,而且是最感人、最悦耳,最愉人心性的。孔子当年听一曲“韶乐”,竟是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之魅力。而俞伯牙、钟子期之《高山流水》,更是经久流传。俞伯牙喜欢将高山流水融入音符,又喜欢让彩云落日经指间弹出;而樵夫钟子期竟可以听懂俞伯牙复杂的心曲:当琴声中有高山,钟子期像站在泰山之巅俯瞰万物;有流水,他又像伫立在滚滚江河之滨;有彩云,他像可以领略彩云的绚丽;有落日,他像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可是,就在钟子期死去后,俞伯牙没有再碰过昔日的琴弦。我想《高山流水》一曲自有其独到之处,但更动听的应该是这摔琴祭友之情吧。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更何况是知音难觅。是这把七弦琴,联系了两人。素指扣琴,轻轻拨弄,清脆婉转之声飞出,动人的旋律扣住了两个人的心。知音啊!   细细地品味那一曲《高山流水》:巍峨入云的高山,披着一袭青翠的衣衫,随意站成一个什么挺拔壮丽的姿势;清澈的小溪从远处蜿蜒而至,携一路的野花和清凉;鸟儿在或远或近的树林中吟唱自己的歌儿,山谷中回荡着它们的快乐;飞奔而下的瀑布,以一种特别的惊心动魄,挥就晶莹的泪珠……我陶醉在其中了。   都市的喧嚣和浮华,让笑容凝在了人们的脸上,而在心底卷来的却是绵长的感叹,烦躁不安时时袭击人们的心灵。而古筝,宛如一股清清的山泉,将清新洒向人间。   聆听古筝,喜欢在静静的时候,觅一个角落,让心灵落脚,让清雅、纯净的筝音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心里便弥漫了典雅和清丽,烦忧远逝,尘思涤尽,胸臆中有空山灵雨的清明;聆听古筝,宛若欣赏晨曦中带露的玫瑰,随风摇曳,落下一地的晶莹,几许柔美,几许清凉,震撼着某根沉睡许久而麻木的神经。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那么美好。所有的烦忧都随着琴音的涓涓流淌,奔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当琴音流泻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落叶,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   著名的音乐家巴赫说过:“人生如同一首乐曲,只是看你要演奏何种乐曲!”是呀!音乐亦是人生,有高潮、有低潮、有沉重、有轻快,就看你这位谱写者怎么去写了……   音乐如人生。其实人生本就像那音乐一般,用极其简单的音符构造着每一次精彩,而一旦音乐停止,剩下的就只有记忆中曾经走过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