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有哪些?

      早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有以下几点   国际权力观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观   "共同利益"的概念并非从来就有。欧洲君主制时期,国家利益就是君主个人或家族的利益。进入20世纪,国际社会的利益关系曾被描述为一种排他的零和关系,因此利益争夺引发战争是无法避免的   可持续发展观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接踵而至的环境污染和极端事故也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酸雾事件、20世纪50年代日本水俣事件、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学品泄漏事件等恶性环境污染事件,均造成大面积污染和大量民众伤病死亡。这些事故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折叠全球治理观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支持成立了由28位国际知名人士组成的"全球治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于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发表《我们天涯成比邻》报告,其对全球治理概念的定义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总体来说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 怎样翻译“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destiny integrated entity

  • 什么是命运共同体。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两个人身上

  • 现代诗 命运的背景音乐

      神秘园(这个音乐比较伤感,可以配《默默的情怀》《错误》《青春》)或者 眼泪 划破寂寞的曲线 在每个夜 晚 落成 怀念 对付 是为了躲藏 绝望的不幸 然后 渐渐凝 固成 颓丧的画面 一切 似乎只是想 表达 对理想的 埋怨 阅读起畴前 本来 幸福 仅仅

  • 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怎么做

      环保放第一位

  • 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和实践路径。

      人类生存共同体,对于所有生存在其中的人类个体及其不断维持生存的各种生存活动与努力,始终都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不断持续、普遍、深远的产生、形成着多方面、多层次、多环节的各种影响与作用。基于此,只能相互依存的持续生活在人类生存共同体之中的一切人类,在必须同样不断面对、应对、承受各种变动、变化不息的生存便利与艰难险阻的全部现实生活之中,基于人类共有的生存目的、生命本质、生存本能、生存需要、生存意愿、生存方式、生存利益、生存机遇、生存条件、生存基础、生存困扰、生存艰难、生存风险、生存竞争、生存认知、生存判断、生存取舍、生存成效、生存前景、生存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以及为一切人类同样都必须依循、尊从、顺应、适应的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自然就会无可选择、不离不弃的只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安危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共同拥有荣则俱荣、损则俱损、兴则俱兴、毁则俱毁的同一生存命运。为此,人类生存共同体,自然就由之不依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成为了人类必须赖以维持生存的命运共同体,并同步的相应具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拥有的一切成分、要素、结构、特征、品质、效用与形态。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亚非合作,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各国应该大力弘扬万隆精神

  •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调查

      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特别是科的发展上快,使全球化更近了,地球好象变小了,所以更多的普通人都以识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了,于荣具荣,遇毁具毁的情况非常明显了,OK

  •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是:马克思恩格斯有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真正的共同体”与“虚假的共同体”相对,“真正的共同体”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数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和”文化“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观念,以及在此指导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实践举措,就是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运用。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时,提出伙伴关系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文明交流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生态体系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就是对和平、仁爱、天下一家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一带一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参与全球开放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开放、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相关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的广泛合作,促进了相关各国的发展,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是中国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客观需要。共建“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是我国国际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一带一路”致力于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以相关各国发展规划对接为基础,以经济贸易合作特别是互联互通建设为重点,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纽带,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逐渐形成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   2、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是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中国国家理想与世界理想相辅相成的表达。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但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进程,而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更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引领国际规则体系改革的追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规则进入重构期,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遭受的经贸壁垒和不利规则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的主导权之争、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之争激烈异常。对此,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能置身事外,亟须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塑,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迅速发展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