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命运共同体

  • 什么是命运共同体。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两个人身上

  • 为什么世界各国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为争夺国际权力发生了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国家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一国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与别国的经济波动有重大关联。各国在相互依存中形成了一种利益纽带,要实现自身利益就必须维护这种纽带,即现存的国际秩序。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未必要像过去那样通过战争等极端手段来实现,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各国可以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规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维护共同利益。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相互依存现象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把握其宏观经济政策以帮助东盟国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二十国集团机制的出现,都是国家之间在相互依存中通过国际机制建设应对国际危机的例证。可以设想,如果国家之间互不合作、以邻为壑、危机外嫁,这些危机完全可能像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危机一样,引发冲突甚至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 我国在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如何打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政治术语回答

      “一带一路”合作应秉承共同体的理念,务实合作,循序渐进,一步步推动沿线各国从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向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建议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设施联通是深化经贸合作、加强人员往来的前提条件,也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着力补上的短板。一是有关国家应加强沟通,实现基础设施规划的对接衔接,着力打通断头路和交通瓶颈,构建有机联系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是加快签署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便捷通关合作协定,统一海关、检验检疫等通关要求,简化沿途手续,提升跨境运输衔接效率。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先导性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组织的资金和技术援助,通过共建共享加快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建设。   其次,着力提升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能力。打造命运共同体,一定要牢牢把握沿线国家对发展的强烈诉求,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的经贸往来、产业投资角度来推进合作,也应从帮助这些国家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提升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方面考虑。一是在经贸合作中要体现正确的义利观,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平衡,特别是针对最不发达国家要适当让利,帮助其培育优势产业。二是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结合沿线国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拓展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轻工业、食品工业、矿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机电产业等的对外投资,直接惠及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通过深化供应链、价值链合作,帮助其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合作,联合设置技术创新、孵化、交易中心,共同建设高科技产业园等,帮助其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再次,着力深化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以丝绸之路精神为纽带,深化与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合作,努力实现民心相通,使命运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可进一步加大互派留学生、联合办学、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力度,通过联合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联合防控传染病等方式,使不同文化能够充分地交流融合,实现相互理解、相互认同。还应深化地方、智库、媒体、社会组织等不同渠道、不同层次的沟通交流,不断巩固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第四,着力构建生态环保协作机制。“一带一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海平面上升的生态问题严重。同时,许多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仍在不断加大,一些国家也因为水资源问题而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生态环境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一带一路”合作应着力推进沿线各国生态环保领域的协调协作,在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开发清洁能源、发展节水农业、开展联合科考和资源勘探等方面深化合作,在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监测、极端气候预报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

  • 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吗

      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捍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 既然没有普世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怎么来的

      习××于2015.12.11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有些人甚至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暗藏的玄机,认为西方“普世价值”经过了几百年,为什么不能认同?西方一些政治话语为什么不能借用?接受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为什么非要拧着来?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

  • 从韬光养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发展历程的认识

      习阐释迈向命运共同体四大内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意思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用处: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国际形势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   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时间:2012年党的十八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把握世界格局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与新方略,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理论上,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马克思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认识,吸收借鉴西方国家的共同体学说,生发于中国共产党的理念与政策之中。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是什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做到“五坚持、五建设”的思路和主张,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主旨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命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框架结构,总方略和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是使每个人(目前只是碎片)都成为完人,总方略是消除自私与竞争心理,加深沟通互融

  • 数说命运共同体第一集的转场是怎么实现的?

      场景叠加。   主持人走路的影像扣出来叠加到转场场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