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命运共同体分析

  • 分析说明为什么要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强化政治投入,既有效应对现实挑战,又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安全治理,从而把握好标本兼治方向;强化国家责任,从国家层面部署实施核安全战略,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实现日常预防和危机应对双管齐下,从而构筑严密持久防线;强化国际合作,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核心,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作用,协调、整合全球核安全资源,从而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强化核安全文化,弘扬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做好核安全知识普及,从而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 欧阳夏丹 做数说命运共同体节目里怎么都穿一套衣服?

      这是夏丹在穿越。。。懂?

  •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 分析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整体与局部的内在联系是:   第一,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 ,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整体由局部组成,离开了局部,整体就不能存在。亚洲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亚洲。亚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整体对局部起支配、统率、决定作用,协调各局部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世界风云变换,巴西的蝴蝶煽动翅膀,可能会导致菲律宾的一场风暴。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稳定直接关系着亚洲的福祉,所以一个和平的世界会对亚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局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亚洲对世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直接给世界带来正能量或者副作用。阿拉伯半岛的政治动荡直接加剧了世界的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 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世界多极化使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社会信息化把整个世界连为一体,文化多样化又引发多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与此同时,国际恐怖主义肆虐、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众多难题困扰着人们,整个世界都在苦苦寻求治理之道。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显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全球治理理念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化了人们对世界性质的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性质和时代主题的重要思考,从人类文明发展战略高度对当今时代特征作出了创新性思考。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关键在于理解什么是共同体。最早提出共同体概念的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他从社会契约论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契约一旦缔结,“就意味着每个人把自己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由人民结合成的集体,因此个人服从集体的‘公意’,也就是服从自己,人民则是这个政治共同体的主权者。”所谓共同体,是指社会上那些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包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氏族和部落,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庭,以共同的经济生活、居住地域、语言和文化心理素质为纽带形成的民族等。对于不同共同体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各种共同体都会逐渐发展,随着共产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将会使民族界限逐渐泯灭,形成世界范围的人群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整个人类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日益紧密的共同体,只有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心地位,才能真正把握世界的本质和未来。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表述为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 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和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的世界中发展自已,以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   “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着“负责任大国”的方向稳步迈进。

  • 为什么说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哪些困难

      人与人 国与国之间的具体利益有差无法统一起来

  • 林黛玉命运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主要描写多位行止见识不一般的女子的悲剧作品,其中以十二钗的命运悲剧构思最深最精最细最详尽,英豪阔大的湘云终至“湘江水逝楚云飞”,文采英华的探春不免“千里东风一梦遥”,如兰美质的妙玉却是“终陷淖泥中”,妩媚丰美的宝钗也逃不脱“金簪雪里埋”的结局…… 而在这之中,居十二钗之首的林黛玉“玉带林中挂”的悲惨命运更为世人叹息不止。那么,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个人的一生会呈现怎样的局面,是由她本人的性格、所处的时代,她的情感发展变化,她的理想追求,以及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本篇试图从林黛玉的成长历程剖析其悲剧命运。   一、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没有细心关怀的父母来抚育,反遭到忽视,抛弃甚至敌视而造成心理矛盾冲突,他们长大后就会不信任别人和周围的环境,尤其是不信任自己,从而就会感受到持续不断的焦虑。所以,孩子的心灵是否受到创伤,最关键的是孩子是否得到细心关怀和抚育,没有遭到忽视、抛弃。[1](P134) 林黛玉孤苦无依的身世及生存环境触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焦虑情绪,由消除这种情绪导致了她的个性独特性。   林黛玉的家族虽已衰微,但年幼时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呵护备至。但六岁后,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相继而亡,她被迫寄人篱下。这种失去至亲的悲苦,人生由南而北的地域变化,环境的陌生,给她一种不踏实、不安稳的感觉。她在新的环境中,已经朦胧地感受大到环境的变化以及别人对她的态度,而这个时候,身边没有人可以与她沟通,或者作为她的依靠,她带来的王嬷嬷和丫头雪雁,都不能很好的保护她,生活中任何困难的出现都不能指望亲近的人的帮助。这对于曾被视如掌珠怀璧的黛玉来说,是难以忍受的,所以她在大观园内总是孤标傲世、目无下尘的样子,这其中一半是她的真才华之傲,一半是假装的,她惟恐被人笑话,女孩子的自尊心不容许别人轻视自己,她要保护自己。   林黛玉一无所有,却对爱情渴求强烈。她在陌生的环境里,虽心里不很踏实但贾母的宠爱使她能有一些安慰,而一块长大的贾宝玉,则是她心灵的依赖。因为有宝玉,使她的心在陌生的环境里有了些许安宁。可是这种安稳的日子时间不长就被打破了。薛宝钗,一个有貌有德的对手出现了,自此,林黛玉又被一种新的焦虑因素缠绕住了。而这次的焦虑比以前身处陌生环境的焦虑更强烈。如果说以前的焦虑是因为被抛入到了陌生的环境里,这次却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要被夺走的焦虑感。   林黛玉被“金玉之言”压得喘不过气来。她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敏感的状态。因为父母早逝,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很少,在她的心中时刻思虑着自己的未来,这种焦虑情绪使她对自己的关注超过了她本来就不相信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物,因此,她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无所顾忌。她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中孤独、命运不能自主呈现了一种不确定性。存在主义认为,不确定性作为存在的恐惧和焦虑的特殊形式,总是会被人尽力转化为确定性。[2](P138)   当她遭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深感威胁时,她往往选择内敛的、自我封闭的方式来体验和咀嚼,反复思考自己的身世和自己既往行为中的过错。她素日的情状是: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泪眼,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常的便自泪自叹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了,都不理论了。   “自泪自叹”是林黛玉焦虑的呈现方式,也是她焦虑的消除方式,别人不能进入,也无法分担。   流泪哭泣是她排遣忧郁、烦扰与愁绪,消除焦虑的一条途径,而另一条途径便是诗。她把自己对生活感触都一一地写进了诗里,诗......余下全文>>

  •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和“各国需要长久相处”作为逻辑前提。在此前提下,合作共赢而不是冲突对抗,符合各国长远利益   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要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沿线发展瓶颈   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古今中外关于世界发展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内涵极其丰富深刻,这是当代中国外交的重大创新成果,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产生了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   一、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方法   党的十九大提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主题。在这一大背景下,超越零和博弈、你输我赢的思维,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我国外交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怎么建”这个问题提出的具体方案。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和“各国需要长久相处”作为逻辑前提。在此前提下,合作共赢而不是冲突对抗,符合各国长远利益,是各国在世界上的长久立足之道。特别是在当今时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明显增加,对国际合作的需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权力冲突很多时候不再是你输我赢,而是各方共输。因此,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符合时代特征和各国长远利益,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方法。   二、将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优先方向,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周边经济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减少摩擦和冲突,增加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减少对我国战略资源的牵扯和消耗,使我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拓展延伸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首要前提。   三、将打造“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作为重点任务,关键是加强“一带一路”的机制建设和规则构建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作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要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突破沿线发展瓶颈;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新动力;要推动开放合作,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下一步,重点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增强“一带一路”的规则构建功能,在深化和巩固利益共同体的同时,打造“一带一路”相关利益共享、成本和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朝着命运共同体再迈出坚实的一步。   立足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建立“一带一路”常态化组织机制。短期,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共同推动形成由理事会、秘书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级会议等常设性机制构成的组织基本框架,之后再针对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结构性改革等充分体现组织宗旨的热点专题分别成立专门委员会予以推进。中长期,可邀请更多“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发达经济体参与该组织。   基于现有多双边合作协议,打造“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协同机制。短期,应立足我国与沿线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签署的既有双边合作战略协议,与合作方分别成立若干常设性工作组,具体负责双方发展规划衔接,共同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中长期,可在“一带一路”国际组织下建立战略对接合作委员会、战略规划高级官员非正式会议等常设机制,专门负责各成员国发展战略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沟通。   巩固FTA既有成果,构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规则。短期看,依托正在积极推进的中国—海合会FTA等自贸区战略,逐步形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FTA整体框架,除包括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技术壁垒等议题外,应适当加入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产能合作等体现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议题。中长期看,可借鉴APEC经验,先设立一个类似亚太自贸区的涵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大型FTA,并对其他成员国乃至域外成员国持开放态度,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一带一路”经贸投资规则的有效整合。   整合融资平台,健全“一带一路”融资机制。可推动亚投行牵头,联合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各国对外援助机构及国内开发性金融机构,就利率、项目担保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融资的相关规则进行深入探讨,逐步形成符合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沿线国家利益诉求的开发性融资规则体系。可在“一带一路”国际组织框架下建立“一带一路”融资联盟。   着眼长远合作与发展,强化“一带一路”安全保障机制。短期,可重点针对类似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风险,成立常设性“一带一路”风险预警和防范协调机制,加强对外部风险的及时跟踪和预警,并通过货币互换、经济援助等手段予以有效防控。中长期看,可重点针对沿线国家政治动荡、地缘冲突等内部风险,逐步建立投资者仲裁机制、政策稳定保障机制等风险防控机制,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四、将构建公正合理的规则体系作为制度保障,核心抓手是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有效运转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制度基础。着眼于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应按照构建包容联动的世界发展治理格局、开放合作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格局、安全高效的国际金融和市场治理格局的要求,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制度和规则保障。   坚持共享治理,不断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要加强二十国集团机制建设,巩固和提升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渠道地位,鼓励和支持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借助二十国集团平台更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倡议设立常设秘书处,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倡议设立二十国集团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创新政策对话机制,倡议设立二十国集团新工业标准委员会、成员国间技术交易系统,同时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投票权改革。   坚持开放治理,进一步巩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多哈回合及诸边协定谈判与落实,积极推动农业谈判的三大支柱(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竞争),非农市场准入、服务、发展、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规则等的谈判,适时提出中国倡议和中国方案,提高我国在多哈回合谈判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坚持安全治理,着力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络。在全球层面,应在继续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同时,扩大特别提款权规模,提升危机救助能力,完善危机救助模式。加强二十国集团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的合作,全面深入研判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并在全球应对这类溢出效应中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区域层面,应推动二十国集团成员建立本币互换网络,增强新兴经济体外汇市场干预能力,避免货币大幅贬值。推动二十国集团完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以巴塞尔协定为基础强化金融监管合作。

  •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习为何要提人类命运共同体?3对于人类发展、我国在世界的地位有何意义?

      *   习阐释迈向命运共同体四大内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好,亚洲才能好;亚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我们要把握世界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要共同维持亚洲来自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和良好发展势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为一己之私搞乱地区形势。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不同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他表示,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每一个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要通盘考虑亚洲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地区安全治理,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亚洲国家要加强同其他地区国家和有关组织合作,欢迎各方为亚洲发展和安全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   习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如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