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命运的古诗

  • 你若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那么只能由别人来掌控.

      我觉得:   就是要你坚定的走自己的道路,有主见,不能懦弱退缩,不然就会容易耳根子软,听从他人的安排。   还有一种说法是你只有变得强了才能够决定如何走自己接下来的道路,《大话西游》中至尊宝之所以要变成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就是因为它没有能力与牛魔王抗衡,他要守护紫霞仙子。只有站在有权或能力的顶端你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守护自己想要的事物或人。

  • 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改造命运的法则、行善积德。 一、诸恶莫作。 1、为人不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2、善念刚起,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恶念刚生,祸虽未至,福已远去。 3、不做违背良心和大众利益的事,完善自己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就是改造自己命运的根本。 二、因果定律。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事宇宙的最根本定律。 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因果定律得到肯定。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 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 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 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 人只要有细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 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 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三、看《了凡四训》电影,你会有所启发的! 福禄皆由孝字得,孝顺父母如敬天;处事唯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和天;断恶修善亦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孝顺父母,为人生幸福、改变命运乃至发菩提心、超凡入圣之根源 看完后有什么好的收获吗? 还有什么需要我的帮忙的吗?

  • 为什么人的命运不能自己掌控?

      因为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压力,你不得不给这个世界退让,所以你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 关于节气的古诗

      有关24节气的古诗如下,望采纳:   立春   苏轼《惠嵩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雨水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惊蛰   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   耕种从此起。     春分   徐铉《春分日》   仲春初四日,   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   晴天断续云。     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王恽《木兰花慢》   问东城春色,   正谷雨,   牡丹期。     立夏   陆游《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   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   草深无处不鸣蛙。     小满   欧阳修《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野棠梨密啼晚莺,   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   我独知之归不早。     芒种   陆游《时雨》   时雨及芒种,   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   处处菱歌长。     夏至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准,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小暑   韩翃《幸有心期当小暑》   朝辞芳草万岁街,   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   乳燕流莺相间飞。     大暑   陈天瑞《大暑松下卧起》   亭亭松篁边,   小池开菡萏。     立秋   杜牧《早秋客舍》   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   独夜他乡泪,   年年为客愁。     处暑   苏泂 《长江二首》   处暑无三日,   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   青草印禅心。     白露   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空庭得秋长漫漫,   寒露入暮愁衣单。     秋分   贾岛《夜喜贺兰山见访》   漏钟仍夜浅,   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   风除翳月云。     寒露   白居易《池上》   嫋嫋凉风动,   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   荷破叶犹青。     霜降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立冬   李白《立冬》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小雪   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雪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冬至   杜甫《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寒   二十四节气歌   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     大寒   陆游《大寒》   大寒雪未消,   闭户不能出,   可怜切云冠,   局此容膝室。...余下全文>>

  • 古诗文中,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名句。2句!

      1.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9.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4.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26.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希望对你有帮助

  • 我们究竟是拥有自由意志还是被命运所掌控呢

      三毛的生平富有浓郁的传奇色彩。无论是24岁只身远赴西班牙、德国和美国求学,再到后来的撒哈拉之旅,还是中年以后的中南美洲旅行,直至她以自尽的方式表达她对自己对命运的主宰,都显示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倔强女子的与众不同来。而这些常人难以做到的传奇,毫无疑问是建立在三毛的性格基础上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有着极度的诱惑,尤其是生活平庸平淡平凡的人读来,总会生出不安分守己的冲动。这正是因为三毛的性格的魅惑,以及有独特性格魅力折射出的撒哈拉风情。三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喜欢单调,喜欢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她有句名言:“生命的历程,无论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其实,谁不曾这样想过呢?谁没有过漂泊天涯的浪漫幻想呢?只要看看如今“五一小长假”“国庆黄金周”旅游事业的火爆,就会真切的感受到人在内心的追求自由和新奇的精神焦渴。三毛不过不普通人来的更猛烈更持久更彻底而已。她可以抛家离舍,把自己从安逸投入洪荒,而我们却缺乏这样的勇力,只能对这勇敢的三毛望洋兴叹,无尽向往了。三毛的性格本质是渴望自由。她说:“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就是精神的文明。”换言之,精神的文明就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生活的自由意志和行动,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我的生活我做主。仅从人生经历看,三毛性格中就凸现出冲动和随心所欲的特点。正如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的成因:一个女子,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背起行囊,独自走进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生活得真善美。种种奇遇引出了一个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她在描述自我是还说过: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我常常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这是三毛最深刻的自我性格刻画。我却能替她解释其中的原因:因为要对自己的命运说了算,而不是乐天安命,所以行为常常出格。在三毛身上,冲动不是魔鬼,而是天使,它带着三毛勇敢的活出自己。三毛外显的倔强性格,其实是内心执着精神的显现。她的荷西总会向她妥协,因为他知道“我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女子,我不会改变计划的。”倔强在人们的眼中是有问题的性格,但如果这种性格加上合理的追求,它立时就显得可爱起来。三毛遇到挫折时,总会自嘲说:我并不气馁,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除此之外,三毛还是个热心的人,豁达的人,勇于行动的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这些性格使她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深受周围人的欢迎。三毛的魅力,在于三毛的性格成为了人类大多数人的典范和理想,她执着坚定的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使自己才能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人。这种强大为大多数人所缺乏,所以人们向往撒哈拉,憧憬三毛,其实质是在实现自己。顺便提一句,对三毛的自尽,我的解释是:三毛要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命运,而不让命运支配自己,包括自己的死亡在内。这是符合她的一贯性格作风的。

  • 惊蛰古诗,关于惊蛰的古诗有哪些

      关于惊蛰的古代诗词   拟古·其三   魏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义雀行和朱评事   唐·贾岛   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余。   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   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   雏既逦迤飞,云间声相呼。   燕雀虽微类,感愧诚不殊。   禽贤难自彰,幸得主人书。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   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仲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互相吻合。

  • 如何掌控双子女?

      1.知识面要广   2.爱好要多   3.气质要好   4.脾气比较温和   5.接受新事物能力要强   有一点不必要,了解另外一个双子。大多情况下这一面都是双子自己才能看到的。对我没用就是了

  • 哪个星座喜欢掌控别人

      s a ruthless whip, whip my

  • 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入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   风入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