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悲剧命运的论文

  • 我看孔乙己和范进悲剧命运造成的原因(小论文 500字以上)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但作为两个形象,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清高和自卑的比较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高官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2、迂腐和圆滑的对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与之相对的范进却表现出了圆滑的性格,范进的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当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范进明智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这正是范进世故圆滑的表现。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现,也是自抬身份的行为。而从范进的圆滑中可见他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   3、善良和虚伪的对比   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范进的表现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这一性格仍然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元仁子送到嘴里。这恰恰说明他是虚伪的。   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而范进的虚伪则招来了指责。   4、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经的对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这一事实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当下意识的痛苦一旦解脱,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会出现那种疯癫的状态。这说明范进的神经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这与两个人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 从窦娥的遭遇看出元代怎样的社会状况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谁应该承担责任

      因为窦娥案的不公,体现了那时社会的恶习,人心的黑暗,在对窦娥的身世感叹不已的同时,也不免会感到对产生了窦娥这样悲剧人物的那个时代感到悲哀。

  •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信任官府的善良少妇却被官府活活儿屈死,这正是该悲剧“感天动地”之所在。这样的悲剧在现实的社会中时时上演,原因都是一样的----要么是腐败,要么是执法者的能力太差。

  • 查阅李斯生平资料,以"人格,能力,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1)立论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运悲剧,由

      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运悲剧】应该指的是,近代中国所遭受的一系列侵略··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这个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火烧圆明园··【这里雨果暗指为两个强盗】··   1900年8国联军侵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   欧洲那些【资本主义文明】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意在侵略中国··实际是一种强盗行为

  • 哈尼族关于火把节800字论文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或开发都是有学科基础或技术基础的。综述部分主要阐述选题在相应学科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和研究方向,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通过与中外研究成果的比较和评论,说明自己的选题是符合当前的研究方向并有所进展,或采用了当前的最新技术并有所改进,目的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选题的意义。综述部分能反映出毕业设计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首先,反映中外文献的阅读能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同行的研究水平,在工作中和论文中有效地运用文献,这不仅能避免简单的重复研究,而且也能使研究开发工作有一个高起点。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外文资料,这不仅反映自己的外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论文的先进性。     1、论文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9、论文摘要之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之内容。但亦可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之进度作适当修改。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0、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   11、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   12、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   13、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亦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之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之冠词如a''an''the等。   14、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   15、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   16、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即使摘要仅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   17、不要将文中之所有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   18、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余下全文>>

  • 请问有谁能告诉我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社会悲剧的具体释义,谢谢了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性格悲剧,因为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的性格导致复仇延宕的悲剧。也就是说,因为主人公的性格导致的悲剧叫做性格悲剧。   命运悲剧指得是一个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掌心,比如韦尔斯时间机器,男主人公就算回到过去一百次一万次,也无法救活他的女友,因为这是命运,他的女友只有可能出现一百次一万次不同的死法。   社会悲剧与以上两种悲剧由内部原因造成有所不同,是由外部社会原因历史原因政治原因等等造成的,在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等文学风格的创作中有很大比重,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命运这个词,就是说一个人冥冥中被注定的一生的路线,要发生的事情,包括要经历的灾难、要经历的成功,要遇到的人等等,本来是一个比较玄妙虚无的概念,但是一般人都会相信命运的存在,另外延伸出的范畴还有缘分等,都是目前科学无法解释但是不能否定其存在的非物质性存在。   看看时间机器这部小说,他对命运的阐释就很到位,当你发现了命运的存在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命运就是这么安排的,表面上他很消极,让人接受命运的安排,但是实质上是很积极的,因为这个转折之后主人公开始用时间机器走向了未来,就是说,在无法改变过去的情况下,我们要积极的创造未来,面对未来,不要沉湎于过去,悔恨、怀念有的时候于事无补。

  • 如何看待中国旧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

      对于妇女的贞节,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说:“古代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了,守节便也渐渐发生。但大抵因为寡妇是鬼妻,亡魂跟着,所以无人敢要,并非要她不事二夫。这样风俗,现在的蛮人社会里还有。中国太古的情形,现在已无从详考,但看周末虽有殉葬,并非专用女人,嫁否也任便,并无什么制裁。由汉至唐也并没有鼓吹节烈,直到宋朝,那一班‘业儒’才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话,看见历史上‘重适’两个字,便大惊小怪起来。”

  • 项鍊 莫泊桑中的玛蒂尔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造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玛蒂尔德身上有什么可取之

    这个问题,书中没有给出,实际上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不然《项鍊》就成为一个故事了. 不过,如果楼主一定要有一个答案的话,我认为,她的结局也不过就像她没有得项鍊之前的生活一样,在琐碎中消耗自己的精力,将希望寄讬于无谓的幻想,浪费生命,如果千万个法国妇女一样,就这样平淡的过一生.又或者,成为那个达官贵人的情妇,和老公吵吵闹闹,不甘于清贫的生活,就此沦落风尘.或者……………… 很多可能啦,就是!

  • 东西方传统医学的不同命运说明了什么2000论文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影响力与国力的进一步增强,许多外国友人来到国内旅行访问与学习,我们之间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但由于中外文化巨大的差异使我们之间的沟通有时会出现一些障碍,甚至会出现尴尬的情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就成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明白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更理解他们一些行为的初衷和目的,并学会从他们的角度更好地服务友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在这里过的更愉快。一、 中外文化在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沟通手段,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甚至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掌握一两门语言能更好地进行双方的良好互动与合作,语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仅仅只是了解语言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会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闹出许多笑话。我们很难进行彼此更深一步的了解,甚至建立深厚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获得深厚的感情是很难得,这不仅需要双方的不断努力,更需要心灵的沟通。跨越文化的交流就显得尤为困难。在日常交流中,我们问候别人是喜欢从对方处境着想,问他们最近过的怎么样,工作、恋爱等等,但外国人却将此当作隐私,不愿与人谈论这些话题。在会友中,因为中国传统——谦虚谨慎,就将自己说的没那么优秀,不然会被人当作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同的文化造就了语言中的不同,我们了解了语言的区别就会更加了解其隐藏在背后的文化。所谓语言,除了进行日常的交流,更是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从语言中找到文化的差异就能更了解我们的异同了。二、中外文化在风俗上的差异中国一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一直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见到长辈而不主动打招呼,就会被他人认为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也十分含蓄谦虚,当别人赞美我们时,我们常会说“哪里哪里”,而外国人多数比较直接,他们面对别人的称赞一般都是表示感谢。我们对待请客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我们请客一般都是请客的人付账,而外国人即使是夫妻之间也采取各自付费的方式。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这就是中国人的热闹,而外国很多地方都比较静,孩子满了18岁就要独立了。他们会打零工自己生存,不依赖家里,而中国的孩子大都生活在父母的身边,直至找到工作或者结婚,甚至有些人结婚了还依靠家里却不去自我奋斗。 风俗的不同也是体现了文化上的一大差异,这是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当我们了解更多的风俗也就更能体会一个民族的文化。三、中外理念的差异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主张“仁”和“义。”仁政主张是以性善论为理论依据的。性善论的基本含义、及其深刻之处在于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肯定人生价值,鼓励人们追求完满的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它虽然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充满活力的,而且,对它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我们不是认识清楚了,而是还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对当代人来说,应该用当代人的眼光来挖掘儒家思想,挖掘它和当代社会接轨的部份,为我们所用,来改变我们今天的人生,改变我们今天的社会,使我们的社会更稳定,使我们的社会更繁荣。而西方的理念与我们并不相同。美国“重视体验”多于“知识传授”,老师认为交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老师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的认识周围的事物,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孩子从小会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成为真正的探知者,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而在日本则主张培养独立人格,不给别人添麻烦。在日常生活中从家长到早教学校都会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你会发现在日本,孩子上课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时候,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里面装着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长和老师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导。虽然和西方的亲子互动式早教理念上有些差别,但日本的独立人格培养也确实为日本跻身世界顶尖国家起到很大作用。即使上学以后,许多学生课余时间都要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在不同的文化中,对同一种的情景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尽相同。对于世界各国人的时间观念而言,最讲效率的美国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严谨的德国人把守时认为是仅次于信奉上帝的事情,而在中东和拉丁美洲,人们大多时间观念则较弱,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时间应当是被享用的。这样看来,在不同文化的地域中,如果不了解不同国家的理念,就很容易在沟通中造成误会,乃至影响交流的成功。四、中外的宗教差异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的宗教学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包括宗教在内的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造成了灾难性破坏。中国各级政府在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过程中,也为恢复、落实宗教信仰政策做出了巨大努力,平反了宗教界人士蒙受的冤假错案,恢复开放了宗教活动场所。近十余年中国天主教培养、祝圣的年轻神甫有900多人。北京基督教崇文门堂每周的主日礼拜有3000多人参加。天主教北京南堂每周日有4台弥撒,有2000多人参加,其中一台是专为在北京的外国人举行的英语弥撒。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宗教徒有爱国爱教的传统。中国政府支持和鼓励宗教界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各宗教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如佛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和同、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在中国,各种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未发生过宗教纷争:信教的与不信教的公民之间也彼此尊重,团结和睦。这既是由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兼容、宽容等精神的影响,更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政教关系。而西方人信封基督教,基督教信仰是植根于耶稣复活这一历史事实的客观真理,而非来自创教人的主观的心思意念。基督徒所信奉的《圣经》,有众多的特点和考古学的证据说明它的记载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而且是出自神的默示,是神要对人类说的话。其他宗教的经典,如《佛经》、《可兰经》、道教的“三纲四辅”等,却无法证明其历史性,更无法证明是神的话语。别的宗教的核心是它们的教义,佛教即有认法不认人之说。而基督教的核心乃是耶稣基督,一切取决于人们对他的态度。别的宗教领袖说他们为帮助信徒找到一条通向真理、生命的道路,而耶稣则宣称,他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别的宗教教导人行善以修来生,但信徒能否真正行出善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基督教不仅教导基督徒行善,而且借着驻在基督徒心中的神的灵(圣灵)的引导,赋予基督徒行善的能力。基督徒的一切行动不是自己“做”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是在自己身体中神所赐予的生命的自然流露。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而西方由于地域问题,不得不进行航海贸易,后发生工业革命。正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我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但是,不管中国文化抑或是外国文化都是一种文明,我们应该去其糟粕,传承精粹,不断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