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命运低头的议论文

  • 不向命运低头的作文100字

      强者,一向不是上帝的宠儿,但却以自身的力量赢得上帝的宠幸。强者,一生要遇到很多挫折,但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得到许多……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这样一样强者。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打过仗,负过伤,后来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他不甘等死,向命运发起了不屈不挠的挑战。事实证明,他成功了,他们的终于写完了这部不朽的杰作——《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为什么要做生活的强者呢?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细胞”——人组成的群体,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为它贡献力量。但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是平坦的、笔直的,挫折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面前。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有退缩的理由,如果每个人都不肯在困难和逆境中前进,社会不仅不会发展,而且会倒退甚至有一天还可能消亡。诚然,做强者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有占用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还要有一颗时刻为他人谋利益的赤心。古今中外,许多强者所走过的生活道路都清楚地表明,只有勇于做生活的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海伦凯特不是上帝的宠儿,但她凭借自己的单层民生存了焉为,在她一岁半时因病而丧失了视觉与听觉,这一切对于一航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是,是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她并没有因此向命运低头,她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占用了病残。学会说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五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毕业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及高等学院的赞扬和嘉奖。   究竟什么样的人是强者?张海迪用她那闪光的言行回答了我们,她经受了难以想像的病痛折磨,但是她越来越坚强,一位高截瘫的病人,她本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在床上,让生命静静地在床上消失,而她却选择了另一条路:流汗、吃苦,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张海迪的坚定信念!   在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之下,她所表现出来的是正视现实、追求幸福、博击生活的勇气与气魄,使你忘了她是个残废之人,进而感到她是个真正的勇士与强者。   生活毕竟是活生生、真切切的,回到现实中才发现,抱怨失落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希望、奢望也只能如肥皂泡般不堪一击。所以,不要寄希望于高人能一语道破天机,传你点金之术,真正的高人就是你自己,适合自己的道路需要自己去探索。天下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要以为读一本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看了《红楼梦》就能成为文学家吗?……读过《孙子兵法》就能成为军事家吗?没有生活实践,读书只能是装饰语言,纸上谈兵。永远记住,名言真理的真正含义需要我们用实践去丰富,去诠释;名著多篇的韵味需要我们用自己的人生去体味,去共鸣。   生活中,有的人听到一点闲话便满腹不满不愉快,尤其是听到对自己的名誉有损害的话,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自寻短见;有的人本来工作不错,有一定的能力,可因为被别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无端的挑剔指责,便失去了自信,结果变成一个自卑感很强的“无用之人”。   有这样一副对联:“ 人贬人褒凭人论,自知自胜谋自强。”别人对人的褒贬其实并不重要,你的才能并不会因此而增加或减少一分,你仍然是原来的你。所以,应牢记这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话虽然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当然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连别人正确的意见也听不进去,我们应该常常自我反省,检查自己的缺点并努力的克服。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知人之明,固然算是智者,然而真正了解自己,方是真正的明智;能战胜别人,固然表明你有能力,能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才是真正的强者。   《论语》中孔子讲到一个人,说他三次做官做到“令尹”,相当于代的国务院总理,但从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丝得意的喜色;他三次被罢官,可从他的脸上也看不到一丝愠努之色,修养到这种地步,的确令人可敬。古人有诗云:“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一个人若能真正的做到对自己的毁誉无动于心,而又能时时自省,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必定是生活的强者。   你敬仰直指苍天、万鸟难越的巍巍昆仑吗?有谁知道,在远古的造山运动中,它经历过摧心裂骨、熔岩石浆的煎熬?你倾慕搏击苍穹的雄鹰吗?可在这之前,它是怎样在雷电交加的夜晚,北风凛冽的寒冬苦练飞翔?它们都是生活的强者;它们都在千锤百练中成为烈火金刚,成为展翅凤凰。   做生活的强者,需要一种与命运比拼的信念。著名励志大师——约翰洋提斯出生时便被医生断言活不过当天,他在14岁时接受截肢手术,30岁患癌症。他没有双腿,却能潜水,驾车,并成为运动场上的冠军;他孱弱无比,时刻面对死亡,却拥有最完美的爱与生活,他成就了生命的奇迹。   做生活的强者,需要有人不甘人后、永坐前排的精神。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告诉她:“永坐前排。”撒切尔夫人抱着这种信念进了著名学府,竟选国会议员,坐上首相宝座,成为一代“铁腕”,成为生活的强者。   做生活的强者,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面对生活的强者,我们不应该只有敬仰、倾慕,而应该把强者的理念融入到生活中,付诸于行动,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哲人说:“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当我们试着去平视这些强者。试着参照他们来找准距离、反省自己、修练自己时,他们已在向更强者迈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吧,让我们面对滚滚长江起誓: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   回答人的补充 .贝多芬,一个伟大的音乐天才,也许你听到过他创作的歌曲,可你是否知道在婉转悠扬的曲子后面,蕴藏着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呢?   “贝多芬的苦难与成就是成正比的,苦难给予他多几分,他的音乐才华就增长几分。”这是我从《苦难成就了他》一文里感受最深的一句话。1882年的冬天,贝多芬在费德里奥演出一半之时,观众发现乐队、歌手无法协调,纷纷要求指挥下台。那是音乐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在那一天,贝多芬失聪了。所有人都预感他会离开乐坛。然而在厄运的打击下,他没有退缩,两年后竟然创作出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第九交响曲》。面对挫折和苦难,贝多芬决定成为命运的主宰,依靠自己征服命运。他不屈不挠,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多么可歌可泣!   没有经历风雨的果子不会甜美,没有遇到挫折的人生不会完整。在生活中,或许厄运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但此时此刻,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只会成为苦难的手下败将,昂首挺胸、意气风发才能做生活的强者。   江西九江学院有位大学生名叫张善飞,他年纪轻轻却比同龄人多了几分成熟。2001年张善飞高考发挥失常,心有不甘,又复读一年,父亲却突发急病。在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张善飞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大学,一边是恩重如山的父亲。生活拮据的他想放弃学业,父亲却以绝食相胁。他带着一份深深的感动出外向亲朋好友借钱去报到。军训时,他把父母接到身边,边上学边照顾他们。他还利用打工挣来的钱补贴家用。期间,母亲又因患高血压而住院,双重的压力让他不堪重负。张家经常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但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将他击倒,他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做到了求学、尽孝两不误。面对坎坷的人生,张善飞露出一脸的坚毅和自信。   可在如今的校园里,很多家境优越,从小养尊处优,不知生活的磨难是何物的学生,却经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还有一些同学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却特别讲究吃穿玩乐,一点都不懂生活的艰辛。贝多芬和张善飞面对厄运和艰辛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坚强,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榜样。   是啊,漫漫人生路,不可能永远阳光灿烂,一帆风顺,时常也会乌云密布,布满荆棘,此时只有靠你披荆斩棘,坦然面对厄运的降临,成功的彼岸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 关于不向命运低头的名言

      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说的   不好意思,只有一句

  • 形容不向命运低头的名言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场能被打败。---《老人与海》   莎士比亚说: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

  • 心里纵然有千疮百孔,绝不向命运低头……

      这句话好眼熟呀

  • 谈谈我的命运800字议论文

      传说中,女娲娘娘创造了人类,但她对人类没有信心,她认为人类世界中充满了太多的丑恶,决心重创人类。但一个人改变了她的想法,那个人就是伏羲,他一直在为人类奋斗。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并不是神所能左右的。”   这则简短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没有人能够左右。   是成功,是失败,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别人那里。亿万富翁比尔·盖茨,用他的行动向我们揭示了这一道理。他很有设计天赋,十五岁就考入了哈佛大学,在第三年时毅然退学,和朋友一起去开创微软事业。他的父亲十分生气,恨不得用鞋子打他。但父亲的愤怒并没有改变他的意志。假若他当时听从了他父亲的意见,继续上大学,那么这个世界上不就少了一个亿万富翁,而多了一个书呆子吗?正因为他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成就了他的微软事业。   是生,是死,掌握在自己手里。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悄悄地离开了这人世,而又有多少人创造了奇迹。22岁的乐刘会,地震时不幸被埋在废墟中。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她心中怀着光明。有人时她就大声呼叫,无人时她就保存着体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她从来没有放弃过活下去的信念。靠着这信念,她终于获救了。如若她放弃了活下去的信念,她就不可能获救。说到底,是她自己救了她自己。   是幸福,是悲伤,掌握在自己手里。运动名将桑兰,在一次训练中,不慎摔伤,致使双腿瘫痪。但是她没有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十年如一日地锻炼,从拄杖走路到能自己行走再到能跑,渐渐地,她的腿好了,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她的脸上又出现了笑容,并且后来也获得了一个美好的家庭。是她自己,给了她自己幸福。   说到底,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自己掌握命运,你就会和鲜花拥抱,和成功擦肩(握手),和痛苦说再见。   让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放飞自己的梦想。我的青春,我做主!

  • 习惯决定命运的作文议论文提纲及素材

      星的梦想,希望------视野   下到地上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工资低,工作积累   摘要:都应该有仰望的勇气,但也朴实的勇气   结构:先说有梦想----再例如光的梦想是不够的------反说,有没有梦想就像是没有了前进的方向----终于充耳不闻   丽雯一个仰望星空与朴实的   有人说,人们应该知道如何仰望星空,否则这将是短视的,有人说,人必须是朴实的,否则没有。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忘记仰望星空,可别忘了到地球,或我们缺乏的梦想,或缺乏实践梦想的力量。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国家只有一点点更多的人才仰望星空,有前途......事实上,我们需要明白,看着天上的星星,像梭罗一样,飞向天空的幻想,当其他人以紫竹李,斤斤计较,习惯于用数字衡量生命的价值追求尘世的名利梭罗是巨大的天然的纯真找到方向,在广袤的天空的梦想。试想,如果我们不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仰望星空,如何能超越世俗的羁绊,希望找到一个最真实的最美丽的理想?钱钟书先生去世后不久,有人撰文纪念他的“沉默”,“勤奋学习”的生活,的确,钱钟书先生可谓是一个朴实的一个模型,终身焦点学术研究,从来没有舌头争相追求利润,千万不要把朋友的浪费时间,浏览古奖学金,编写专着他的生命,他的知识付诸实践的要求很高,艰苦奋斗,勤俭,创建了中国和西方大学的。试想,如果没有朴实的孜孜以求,钱钟书先生以及如何成为大师玩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我们可以羡慕梭罗,看着天上的星星的自由,你也可以欣赏到硬盘钱钟书朴实的和现实的,但不要忘了一个伟大的人只要看看星星还是朴实的将能够获得的成就,让世界敬仰的人。仰望星空后,梭罗没有手的世界开辟了一条远离城市,缺乏坚持一个纯洁与和平的梦想一生的决心,更遑论一个朴实的梦想变成现实,怎么能“瓦尔登湖“这样不朽的精神启蒙,怎么能成就的传说,这个时期的精神世界呢?之前在一个下拉到地,钱钟书先生不知道怎么看人类的历史,广阔的天空,已被确立为远大的志向,怎样才能做到管锥篇“留下深刻的印象世界的信息,怎么能写,“写在人生边上”那些聪明的没有道德的生活哲学?因此,在分我们捕捉的梦想开始,朴实的方式,我们让梦想成真。我们需要使用孩子般的胸怀来寻找光明的梦想,需要更多的成熟和毅力去完成我们的旅程,实现自己的梦想。仰望星空,一定会找到一个梦想超越现实。下到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使梦想变为现实。由于目标的距离,我会只顾风雨兼程,向着天空最亮的星座,开始,一步一步,梦想的去除。   礼文2:仰望星空,朴实的   仰望星空,朴实的是,我们的祖先每天的必修课。这是没有那么好,因为今天的衣服的祖先必须停止迁移,迁移,直到你找到一个郁郁葱葱的土地。因此,他们必须寻找到占星家的星星。这样的明星作为自己的方向,雨,雪,云,雾设想在占星术之间的变化,今晚星不确定或霾的旅程,明天暂停或移动上的灯。同样,他们必须到地球的不懈前进,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家庭的梦想,让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看到,在这本书的这一说法,并解释:天干,坤生活在天地之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天坛,地,人三才统一的生命澎湃的世界前进。所以明星的启示和地球的祝福,这一天的祖先。今天,我们有没有生存的威胁,他们也不会要仰望星星,看气象日常运行在荒野中寻找食物。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仰望天空,朴实的。世界因为我们的心。仰望星空,是我们,其实,是了解心脏。古人仰望星空,决定明天去向何方,我们了解的心脏和心。古人仰望星空,观测云,雾,雨,雪养殖操作;源于心理解的表达喜,怒,哀,喜悦和变化。食物是丰富的,以确保我们没有运动,没有找到天堂水草肥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然而,有一个走的距离。古人仰望星空今晚看,收获明天的热情和勇气继续赶路;,源于心脏今晚,每日三次后整理自己的情绪,明天追逐梦想更明确和积极的。我们希望在心中的星星来确定方向的梦想。我有这样的经验:广袤的大草原上最遥远的优势远不再遥远路口的天地,看到长长的地平线。我想梦的,但我们不能飞直接接触的梦想,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朴实的前进方向,就在地平线上,我们伸伸手可以够到天。地平线是路口的现实,我们的心要远的梦想。下到大地,向着地平线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不管如何正确的方向步伐的毅力和持久性如何,我们将永远不会能够得到的地平线。地平线向前,我们向前迈进。即使你是短视的,而不是拉在地平线附近。这是在任何情况下,不能达到令我失望的感觉。不过,我当时我想,快乐生活,追求本身就是一个达到您?至今几乎没有存在失望,但觉得有希望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我们期待和追求永远不会失去它的意义。

  • 命运低头 成败与否 是否接受这几句歌词片段来自什么歌

      情义之战》、陈两人的“蛊惑仔”风行.   成败与否自己接受是否..   每个教训叫此心伤痛够   偏激的心不爱让泪流   常言成王败寇不计较有没有   当中那意义能唔透   若然败我要去破过往这范畴   就明白绝未为命运低头   无论对否未想过是   明垂千秋在歧路   我要试试走或停留是言败   或是为愿望追求   无论对否自己接受未休;专辑里的。   《成王败寇》这首歌没有出现过在任何一部“古惑仔”的正外転当中.,其实这首歌是陈小春于1997年发行的

  • 不向西行向东行 猜一生肖

      应该是鸡,酉鸡,酉是西加一,鸡鸣日升,在东边

  • 议论文写“坚定的信念,淡泊的心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相结合”可以举哪些人的事例?

      司马迁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现全文刊布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一、继父志,任史官   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二、直言受宫刑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三、 发愤著 史记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1、力求真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爱憎分明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将陈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汤和周武王相提并论,同时明确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无道,人民就有权利起来推翻他。陈涉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却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的无道统治。对陈涉首先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功绩,司乌迁是完全持肯定态度的。   对于历史上许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也大加赞赏。他当年游历时,曾到过湖南长沙北面的汨罗江,并在江畔凭吊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次凭吊极大地影响了司马迁,他的心灵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诗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给屈原作传时,他认为屈原可以同日月争辉,并愤怒地谴责了楚国贵族统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恶行径。当年,司马迁还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对舜的事迹作了实地考查。后来在写史记时,他便把舜的事情写在《五帝本纪》里,赞扬他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司马迁也非常推崇"完璧归赵"和"将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蔺相如和廉颇,对他们的爱国行为大加赞赏。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比如"凤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只身刺秦王,最终血溅秦廷。司马迁对这些人物进行大胆的歌颂,实际上便是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赏人民反抗强暴的愿望。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谆于意等有益于人民的人,用很长的篇幅记录了他们的生动事迹和医学理论。这些人在当时都没有社会地位,可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他们远比某些王侯将相高贵。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3、史家绝唱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在司马迁的笔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对《田单列传》中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描写。田单用了六条妙计大胜燕国,使齐国得以恢复。"火牛阵"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计策。晚上,田单将紫红色的带有龙纹的布帛披在一千多头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剑,用油浸透它们的尾巴,再用火点着。于是,一千多头牛带着熊熊火焰,像怪兽一样冲进了燕兵的阵地。而齐国士兵也拿着武器冲向了敌人,还有一些人敲锣打鼓,高声喊叫,以壮声势。摸不着头脑的燕兵吓得争相而逃,结果被杀得丢盔弃甲,燕兵的尸体遍布于战场上,齐国大获全胜。司马迁虽着墨不多,可"火牛阵"就如一幅图画一般出现于读者的脑海中。   司马迁还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他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描写非常精彩。巨鹿战役中,项羽率领大军渡河,然后沉掉所有的船只,并下令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便形象而又具体地刻画了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和气概。项羽的军队一个抵十个,消灭了数量上远远超过自己的秦军,在推翻强秦统治的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羽在战斗结束之后,召见各路将领,当他们进入项羽的辕门时,没有一个人敢抬起头走路。这是对项羽威风的描写。对项羽被围的场景,司马迁描绘得更是感人。项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司马迁通过这歌声,完全刻画出了这位英雄在失败以后时慷慨悲壮,而又无力挽回失败命运的复杂心情。接下来,司马迁又对项羽突围后,在东城决战时的勇猛作了描绘。当时项羽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当几千名追兵迫近时,项羽圆睁双目,怒喝一声,把汉军吓得后退了好几里。看到这样的描写,不禁使人觉得这位失败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马迁描写汉高祖入关时与民众约法三章,充分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风度。而汉高祖也具有好谩骂的流氓习气和随机应变的性格。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这里用字也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汉高祖善于随机应变和玩弄权术的性格。   司马迁在书中的叙述语言非常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他广泛采用口头流传的谚语、成语、歌谣,而且不回避方言土语。他的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的"方言",通常叙述和人物对话和谐一致,虽明快但含蓄,话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复而简洁,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为人物特征的描写服务。他刻画人物说话口吻的描写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态度。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还常常适当地强调、夸张。比如,《高祖本纪》:"(五年)正月,诸侯及将相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这一段汉高祖让帝位的话,是直接模拟当时的口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汉高祖惺惺作态的样子,读完不禁觉得汉高祖说话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马迁使用古史资料时,一般以当时通用语翻译古语。如《五帝本纪》写尧舜的事迹,取材于今文《尚书·尧典》,把书中的"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绩咸熙"等语,翻译为"百姓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信伤百官,众功皆兴"等,译文与原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更容易读懂。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这么出色,是与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分不开的。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古史杂识之 不可鄙薄司马迁   葛剑雄先生《货殖何罪》(《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纵横恣肆,古今事例信手点化,可谓文理俱佳,令人获益匪浅。但说“深感太史公的远见卓识,不仅在一般学者之上,也比当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拟不当的意味。司马迁何止比现在某些史家高明。关于为史一道,司马迁无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识。再往宽泛处看,司马迁身后还没有任何学人能在对历史、社会、人事诸多方面的综合把握上可与之比肩,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马迁说过:“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诏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向来将其著述之举视为同《春秋》等量齐观的事业,这一点应该说也做到了。恕笔者孤陋,似乎还没看到什么人对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自许说三道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应该算是完成了圣人般的事业。既然司马迁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过哪怕片刻,如同孔圣人般的社会崇敬呢?答案是,从来没有。于是,司马迁又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沉重的命题:为何写出过“圣人级”专着的作者,得不到圣人级的待遇?之所以要这样说,是因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绝不会转换成“才深感孔夫子的远见卓识……也比当代的某些……高明”。而且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转换句式。   其实,司马迁留下的这个命题,他自己已先行破解过,他说:“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原来大质已亏的刑余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资格。所以,司马迁又说:“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看来司马迁椎心疾首还不仅仅是因为尘世间的屈辱以腐刑为最,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创,其人其书再也不会被后人视为圣人圣物。果不其然,不仅后世学人每每发出“史迁不察”之类的词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觉地将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马迁这杆大秤掂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的伟大不仅在于能打理前史,也在于其能预见其身后之事。当人们为司马迁惊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嘘不已的同时,又免不了堕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后仍延绵不去的世俗观念中去,从而不会以虔诚的崇敬面对司马迁。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司马迁已先行预见了两千年之后的世态,但也无法料定自己的命运。或许会有人说,司马迁受宫刑是咎由自取。这种认识无疑是指责司马迁烧糊过洗脚水,完全是厚颜无耻地替统治者的残暴张目。且不说司马迁受刑时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实,两国交兵,叛来降去,在汉代也是寻常之事,至少在司马迁时代还不是当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就记有一个赵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闻失侯夺爵。所以对司马迁的受刑原由还应当遵从他本人的说法,即“上以为仆沮贰师”,也就是蒙受了莫须有的腹诽罪。因此,可以断言,两千年前司马迁蒙受的冤屈,是.的罪过。   当然,葛先生丝毫没有认为司马迁是罪有应得。这可以从文章处处表现出来的对.统治的厌恶及对司马迁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结论。但葛先生的无意识还是受了世俗观念的影响,以至于他把自己不以为然的人和现象与司马迁扯到了一起。须知,不论对什么人来说,只要能与司马迁放在一处较高下,都是一种抬举,而不是相反。另外,有关货殖问题,胡适先生曾有过与葛先生类似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 ★   司马谈在临终之际,嘱托儿子要把《史记》完成。由于司马迁喜爱历史,编《史记》犹如九牛一毛。正当他专心编时,一个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为一个将军辩护结果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在狱中时,他本想血贱墙头,从此了结残生。但他想到《史记》没有完成,便把个人的耻辱埋在心低,重新摊开光滑的竹简。经过了13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52万字,记载了中国从黄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县名,今韩城,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约卒于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60岁。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NB021?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十岁,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当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   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最南到了昆明。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大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本应从行,但病死在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志,赶到泰山,参加封禅,随后沿着东海,绕道长城塞外回到长安。?   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解释的话,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监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迁以宫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但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图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五十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共五部分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 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的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能联想到那个故事?

      《鲁滨逊漂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