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自己的命运事例

  • 孔子是如何把握自己命运转机?

      许多人说自己命运多舛:读小学时,大学免费,上大学时,读小学又不用花钱;大学毕业,遇上就业难,考取研究生,又赶上“扩招”;费尽周折在国内读个博士,却又发现“海龟”其实更吃香;熬到博士毕业跨出校门,又变成房奴车奴。至此,人老矣,志衰矣,而朋友同学则不论学位高低,很多都已经有车有房,家有娇娘,于是,一曲《一无所有》就成了许多八?后研究生的最爱。   其实论起命运,我认为没有人比孔子更悲惨。虽然他是殷商后裔,血统高贵,但他的先祖们却饱尝国破家亡的辛酸:一次是武王伐纣,殷人被流放到商丘,成立了宋国,由于地狭人众,没有土地的殷人只有背井离乡,成了贱买贵卖的生意人,“商人”一词由此而生——后来孔子不辞辛苦,周游列国,我想多少也跟“商人”的冒险精神有关吧;另一次是孔子的六世祖、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因军事政变被杀,孔子的先祖不得不再次流亡,最终逃难到了鲁国——如果不是这次政变,孔子就要落户河南,山东人引以为傲的“一山一水一圣人”恐怕也会因此而大为逊色。在鲁国,失势的“孔家人”继承了孔父嘉的衣钵,做了职业军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就是位作战勇敢的将军,在一次战斗中曾于危机关头托起五百斤重的城门而使鲁国军队免遭围歼。由于屡立战功,叔梁纥在鲁国应该有一定的地位和财产,至低也是中产阶级的一员。但这却与孔子无关,因为周代宗法制规定只有嫡子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和财产,而嫡子的确认又讲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论长幼,孔子字“仲尼”,按“伯仲叔季”的排序,孔子该是家里的“次郎”,《论语》里有两处记载也可证明孔子还有位大哥,“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论尊卑,孔子地位简直可用低贱形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所谓“野合而生孔子”,说白了就是孔子是叔梁纥和颜氏女的私生子。由于结婚时颜氏女才十六七岁,而叔梁纥已经六七十岁,二者年龄极不相配,再加上“丘生而叔梁纥死”,孔子的身世不免被外人指手划脚,颜氏女因为忌讳此事,连叔梁纥葬在哪里都不告诉孔子。总之,不论长幼尊卑,孔子绝无机会染指叔梁纥的爵位和财产,连孔子自己都承认“吾少也贱”。因此,孔子虽然有贵族世家的背景,但从小就被别人瞧不起,甚至连一般社交活动他也被排斥在外,《孔子世家》记载:“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经历了幼年失怙,孔子老年又饱尝丧子这痛:“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人生三大不幸,在孔子身上就发生两件!虽然史书并未记载孔鲤母亲的生卒年限,孔子是否中年丧妻我们不得而知,但从《论语》记载推断,孔子夫妇之间似乎也是麻烦不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朱熹对此不问原因却妄开药方:“君子之于臣妾,庄以莅之,慈以蓄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孰不知,清官难断家务事,果如朱熹所说那样简单,孔子就没有必要口出怨言而让后人妄加揣测了。   在事业上,孔子更是屡遭挫折。和现在一样,他首先遇到了就业难:由于无权继承父业,为养家糊口,孔子“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藩息”,做会计,当羊倌,这就是孔子最初的职业。后来他又到洛阳京师大学堂跟随老子进修,虽然学有所成,但就业形式依旧严峻:在齐国,齐景公以“吾老矣,弗能用也”为借口拒绝提供工作,孔子只有“返乎鲁”;而鲁国就业环境更差,“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好容易在“知天命”的年龄当了大司寇,可位子还没坐热,就因为齐国的离间而被迫离职,跑到卫国;初到卫国,卫灵公慷慨“致粟六万”,但不久就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坏话,“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于是孔子这次在卫国住不到十个月,又被迫离开。在此后十几年时间里,孔子一直流亡:又两次到过卫国,到过曹国,到过宋国,到过郑国,到过陈国,到过蔡国,到过楚国!虽然孔子教导弟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他自己的命运就是背,走遍全国各地,竟然没人愿意提供工作!可见,好工作难找,古今皆然,但别人求职是吃苦,而孔子求职有时却会遇到生命危险:在求职路上,他曾两次分别被匡人和蒲人拘留,更严重的一次是在陈蔡边界被人围困在荒郊野外,“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几乎被活活饿死。当时,有位郑国人曾给求职中的孔子勾勒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由这些可见,讲起命运不好,没有人比孔子更有资格抱怨,但除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他一句怨言也没有,反而用一种“不怨天,不尤人”的态度看待自己的遭遇。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单从字面看,此话阿Q味十足,阿Q被打后不也安慰自己说“总算被儿子打了”吗?其不同仅在于孔子抬高自己成君子,而阿Q则贬低别人为儿子。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因为在《论语》开篇,孔子此话只说一半,还有一半他是这样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阿Q对这些话自然是望尘莫及,即便西方圣人听了也会自叹弗如,因为基督信奉隐忍哲学,讲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进而做到别人打我左脸,我索性把右脸也给他打。而孔子要积极向上得多:别人误解、轻视甚至践踏自己,但我依然会像君子一样泰然处之,因为我相信通过努力,凭借本领可以让别人了解并接纳自己。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还应该学会了解接纳他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正所谓态度决定成败,正是因为有“君子求诸己”和“求为人知”的乐观心态,孔子才能在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里悠哉游哉,甚至在命悬一发时依然能够弦歌不断,陶然自乐。   孔子不抱怨命运不好,但却反省过命运不好的原因。在陈蔡绝粮时,孔子就曾问弟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子路率先发言:“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子路认为是自己修行不够。孔子对此表示反对:“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贡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孔子的理想和志向过于高远,燕雀不知鸿鹄之志,故此不容于众,他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对此说法表示部分赞同,但却严厉批语子贡把凤凰变麻雀而求容于世的做法:“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颜渊的意见和子贡相似,但他认为真理总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众人越是反对,才越显得自己正确:“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作为孔门首席得意弟子,颜渊和老师可谓心有灵犀,说话也总能讲到点子上,难怪孔子听后欣然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因此,人有高远的理想和志向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孔子的理想和志向是使“天下就有道而正焉”,在孔子眼里,“道”永远是第一位,“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因为乐“道”,所以能安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了“道”,孔子甚至愿意献出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他坚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所以他特别反感子贡的主意。正是由于孔子对“道”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与坚持,才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圣人的地位。   那伟大的理想从何而来?对这个问题,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在孔子看来,自己并非天生圣人仁人,只不过由于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别人才给自己圣人仁人的称号。虽然如此,正如公西华所言,“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那和其他人比较,孔子学习有何高明之处,以至于别人无法效仿?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孔子对学习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李长之先生解读这句话说:“做一件事,知道非做不可才去做,不如愿意去做的好;更不如做起来觉得有一种乐趣的好。”虽然此话并不单指学习,但用在学习上是多么恰如其分:学习很有用,一般人对此都是“知之”;但学习也是件苦事,绝大多数人不能从中找到乐趣,自然不能“好之”“乐之”,以至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为何常人在学习上总会走上这样一条自相矛盾的道路?孔子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现在人们之所以会对学习产生审美疲劳,是因为他们把学习当成“做秀”,是演给别人看的,并非为了自己道德修养和学问见识的提高:每天戴着假面具学习,不累才怪?孔子的话确实打中了部分“今之学者”的要害,还拿考研说吧:考研,有人为了千钟粟,有人为了颜如玉,还有人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更有人什么也不为,只把考研当流行,因为大家都考所以自己也考??总之,这些人或者对读研寄托了太多,轻车负重,所以感觉读书累,而在学习过程中又往往把最重要的忽略了;或者就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到毕业自然空空如初。因此,在高校大肆扩招的今天,单把一次考试当作改变命运的稻草,其成功率好比双色球的中奖率。   正因为孔子把学习当成“为己不为人”的乐事,所以他能保持终生学习,不管生活上遇到多大困难,他对学习一直乐此不疲:幼儿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年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青年时,不远千里到洛阳跟随老子学习;直到老年,“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不仅如此,在孔子看来,学习还是件随时随地都能做的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即使走在路上听到别人歌曲唱得好,他也要虚心学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如果是个人独处,他认为这又是个“温故而知新”的机会,所以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及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正应了一句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总之,命运好坏并不重要,关键要能抓住命运转机:孔子命运不好,但却因为抓住了转机而受当世后人的万分景仰。邻居夸赞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各;”弟子尊敬他说:“仲尼,日月也;”就连当初瞧不起孔子的阳虎,后来为见孔子一面,也只有用送礼走后门的方法,“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去世,鲁哀公更是痛哭流涕,并尊称他是“国老”:“?F天不吊,不赉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后世人更把孔子奉为“至圣先师”,直到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享受这一切的孔子,当初竟然是个为人不齿的私生子和落魄不堪的丧家狗,看似不可思议,但孔子说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用这个理论考查孔子的一生,他能抓住命运转机的玄机也一目了然了吧。

  •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我有过一次十分有趣、同时也是影响我一生的经历。一次,拜会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朋友,闲聊中谈起了命运。我问: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命运?他说:当然有啊。我再问:命运究竟是怎么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奋斗又有什么用?他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笑着抓起我的左手,说不妨先看看我的手相,帮我算算命。给我讲了一通生命线、爱情线、事业线等诸如此类似的话之后,突然,他对我说:把手伸好,照我的样子做一个动作。他的动作就是:举起左手,慢慢地且越来越紧地握起拳头。末了,他问:握紧了没有?我有些迷惑,答道:握紧啦。他又问:那些命运线在哪里?我机械地回答:在我的手里呀。他再追问:请问,命运在哪里?我如当头棒喝,恍然大悟:命运在自己的手里!他很平静地继续道:不管别人怎么跟你说,不管“算命先生们”如何给人你算,记住,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这就是命运。当然,你再看看你自己的拳头,你不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留在外面,没有被握住,它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命运绝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手里。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奋斗”的意义就在于用其一生的努力,去换取在“上天”手里的那一部分“命运”。我静静地听着。半晌,只觉得心扉如泉水流过……命运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人们常有一种“托付思想”,即将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别人掌控。这种“托付”有时是主动的——因为掌控不易,而干脆放弃掌控,懒得掌控;有时是被动的——因掌控不了,无奈之下,不得不放弃掌控权;有时却是不知不觉的。现实中常见的托付思想有:“宿命”思想——将自己“托付”给“上天”,或者“上天”的代信人——算命先生。“救济”思想——将自己“托付”给社会。“扶贫”时人们常发现,“物质扶贫”常常不能使之从根本上脱贫,因为许多人贫困的根源之上便是有深深依赖别人救济扶助的“托付思想”,所以,比“物质扶贫”更为有价值的是精神扶贫:教会今天物质上暂时的贫困者们学会自立,自强。给人以鱼,一餐有鱼;授人以渔,一生有鱼。“等靠要”思想——将自己“托付”给政府。比如,许多人下岗后一切依靠政府,等待政府的“安排”,向政府要工作,要饭吃。熟不知许许多多过去现在都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托付”习惯的人,早已因为“下岗”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铁饭碗”思想——将自己“托付”给工作单位。他们认为所谓“铁饭碗”就是指在某一个地方能吃上一辈了饭的“碗”。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因为习惯,仍然在秉持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如果在一个地方很普遍,它将会造成“地方性持续贫困”的必然后果。“老板会有办法的”——将自己“托付”给上司。不要把应该由自己不解决的问题托付给上司帮你解决。其实,上司聘用你的本意,恰恰是期望你来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他来帮你 解决问题。自己不去想办法,托付给上司和同事去想,万一他因为“太忙”而照顾不到你,失败的苦果是不是仍得由你咽下?“老公,我这一辈子全靠你了”——将自己“托付”给家庭。如果你成为了丈夫的负担,那么婚姻就成为家庭的“负担”而非“资产”。万一你跟不上丈夫的步伐或者丈夫不堪重负,离婚的那一天你定有“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当然,反之亦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将自己“托付”给别人。这句话的正面理解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但反过来,负面理解就成了“托付思想”。其实,在家得靠自己,出门还得靠边父母,父母朋友仅仅是对你侧面提供点帮助而已。不要让自己成为“父母朋友”的负担与累赘。所谓“天助自助者”,别人能帮得上自己的先决条件是,自己千万别是“糊不上墙壁的烂稀泥”,得是块“料”,值得别人帮自己。正如上所述,被托付的东西,包括某些工作任务、某件事情、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某个人(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命运前程等等;所托付的对象,可能是某位朋友、上司、下属、同事、父母、公司、政府、社会、上帝及某个其他组织等等。以托付思想做事随处可见,其后果是养成都市“等靠要”的坏习惯,以及因为这个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掌控权握在“别人”手里或嘴里的命运。掌控自己的命运,请从彻底解除“托付思想”开始。

  • 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

      以下请了解:命运的基本法则   命运就是今生的应受果报串起形成的一条路。轮廻也好,命运也好,它的运行只依照两个基本法则,周而复始,无余众生悉被纳入其中。这两个法则是轮廻的根本依据,在其面前,众生一律平等无有差别。   其一就是宇宙第一定律:因果定律,也是大家所熟知的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定律是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都要遵循的一个铁律, 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断因果关系的循环。所以今天你对婆婆不好,种下恶因,来世有可能你就会夫妻关系不好,得到恶果,前世杀生太多,今世就有了病痛缠身。同时有了因,那么就必然要结果,哪怕是超级力量也不能凭空在果没有形成的时候将其抹掉。所以如果你前世作了很多坏事,应得血液病的果报,那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其发生。即使你得到超级力量的垂青,替你挡了今生的恶报,那么来生你也一定要还。当然如果有人或其他力量愿意替你抗这个果,这又涉及到你的福报,另一份因果,算法虽然复杂,但一样遵循着因果定律,而且最终你种的因应得的果是一定要结的。   其二就是天理。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并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天理实际上是一套管理制度,详细地规定了什么因得什么果,多少因得多少果,什么时刻得果。天理不但规定着个人的因果报应,也规定了一个地区,一个朝代,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因果报应。天灾人祸就是共业的恶的果报,温室效应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一切都在天理的范畴之内。 所以一个人在某一刻作了一件坏事,动了一个恶念,依照天理会立刻自动排列所应得的果报,转化成业障定于下一世的某年某月某天发生,同样善事功德也一样会自 动排列到某一特定的时刻得报。   所以我们每一刻的所思,所念,所为种下的因,依照天理的规定自动转化成按得报时刻排列好的果,这条线连起来就形成了下一世的“命运”。很多时间我们并没有干 什么好事坏事,排列中就有许多接近空白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一生太多的时间都在等待,等待上学,等待考试,等待毕业,等待遇到心仪的人,等到 事业的转折,机会的到来,等待孩子出生,无尽的等待,荒废了时日,荒废了人生。   往世的业障是如何带到今生的   我们经常听到特别是西方教义中总是说每一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是正确的. 那么为什么一个刚刚出生的纯洁的婴儿会有罪? 罪有是从哪里带来的怎么带来的哪? 在众多的听众解答案例中,有好几例都是年轻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三年时间里没有睡过一个整宿觉,孩子得湿疹并有夜间惊醒.这种情况就是对原罪论的一个最好的栓释。实际上人界的每个人都有业障,而业障就是所说的“罪”,没有业障的就不会出现在人界。所以说原罪论是正确的。   当应得的恶果一经天理排列转化成业障,就象一个计算机程序记录着所有的信息潜伏在人的灵魂上,从图腾上看就是在某一特定部位的一块黑气。坏事作了一件又一件,灵魂上的黑气就东一块西一块。当我们一出生的时候,这些黑气会和灵魂一起带到今世,并在拟定的时刻发生作用。这就是业障随行的方式,也就是“如影相随 ”。当一个地区国家的人不行善而专造业,那么就会同样形成黑气,而影响天时地理,而得恶报。   业障在没有发作的时候,对我们有没有影响哪?不但有,还很大。灵魂上的黑气就象腐蚀性液体一样时刻侵蚀者我们的机体,阻碍气脉的流通,压迫我们的神经,影响 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所以有的人的病是由灵性引起的,而有的人是因为业障缠身所致。这也就是为什么通常卢台长会区分灵性病和业障病。   业障只有两种变化,要么被抵消掉,要么变成灵性发作出来。而灵性则有可能是业障转化的,或外部来的。问题在于既然业障是一份因果关系中的果,应该不可以被抹掉,那么为什么会被抵消掉哪?什么可以抵消这个果哪?   修佛拜菩萨念经为什么可以消业障   业障是一份因果关系中的恶果,同时它是你种的因所应得的果,那么除了你用另一份善因果去抵消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动它。而善因果就是功德,所以功德可以抵消业障。(详见“白话佛法”类《善事于功德的区别》)   修佛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心,修出清静心,分辨心,善心,平等心,慈悲心,去除妄心,贪心,嗔心,痴心,执着心。大家都知道善恶就在一念之间,只有把心修正了修善了,才能保证不种恶因,从而避免恶果,所以修心为修佛第一要旨。   念经拜菩萨,并不是说菩萨就把你的业障消掉了,而是因为念经拜菩萨就是功德,“果报不可思议”,“成就不可思议功德”。但正常情况下,功德会按天理的规定自动排序,不会主动去抵消某一个业障。而每当你企求菩萨慈悲,保佑你工作顺利,爱情如意等,菩萨可以动用神通慈悲用你的功德去抵消那一个特定的阻碍你事业或爱情的业障,从而使你变的顺利。你的功德和菩萨的慈悲神通缺一不可,但基础还是你自己的功德,一份善果去一份业障。如果有人只是拼命祈求菩萨而不作功德,不念经,那么菩萨也没有办法帮你。如果业障深,功德浅,所求同样不会成功。   如何应用的我们的生活中   明白了这一切,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白抓紧时日,利用每一分去修心积累功德。同时因为明白了功德和业障的深浅关系的影响,我们每个人可以针对自己的业障程度制定 相应的短期修行目标:业障深的,平时总觉得什么都不顺,求菩萨念经很多但还不变好,这就是业障缠身阻碍非常。集中精力消业障,多念小房子。业障浅的,一念经就有感觉,求菩萨每求必应,那么就是本身有功德有修行,就要提高要求,修心积累功德最要紧。   理解了这些道理以后,希望大家就能认清自己的命运是怎么形成的,不要在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是放下包袱,专心修行,把所有等待的时间都用在念经修功德上,那么即使来世还在人界,那我们的每一天也会尽是好的果报,象生活在天上一样

  • 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关知识改变命运短小事例的很多啊,比如中国的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自学数学,后来在清华旁听,以至后来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甚至让世界震惊;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盲文,拼写单词,表达自己,还学会了说话,在20岁时,考进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让人可怜的残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缔造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神话~!   华人首富李嘉诚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财富额:119亿美元   名言:“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财富创造神话。其在世道低迷之时屡屡出手并赚得衣钵满归,资本市场叱吒风云收获丰厚的经典案例也被列入世界管理大师的商业教程。超人,在以1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还有   知识改变命运   小时候听爷爷说:“一花一世界”。后来才悟出老人们要说的道理:有花才有果,有果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能有好的命运。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冥冥之中,是什么主宰着我们的命运?我们要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或是一个普通百姓,都是知识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三国时代,诸葛亮羽扇纶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力量就来自于知识;一代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海纳百川,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是知识,让高尔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是知识,让爱迪生从贫民窟走入了曼哈顿;是知识,让轮椅上的霍金成为了全世界的骄傲!   大家听说过犹太人的故事吗?犹太人父母在他们的孩子出生时就在书本上滴上蜂蜜,让孩子吃,为的就是告诉孩子们,看书就跟吃蜂蜜一样甜。所以犹太人特别爱看书,曾经有人统计过,平均每个犹太人一年要看三百多本书,他们从书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世界公认,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民族。   当今社会最注重什么?人才!因为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人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反之,我们就很难被社

  • 关于把握命运的成语

      人定胜天^_^

  • 人的命运到底是上天注定还是靠自己把握??

      命是命,运是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合在一起构成“命运”。有些人相信人的一生凭由“命运”操控。有的人命好运不好,有的人运好命不好,也有都好和都坏的。/   难道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吗?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 ?为什么人人都这样呢..当有什么事发生的时候..都认为这是他们的"命"..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去创造的..包括命运也是啊..烦恼..这就是人了吗..??..以我角度看..人..才是这世界上最恐怖的动物..因为有..思想..   难道不是这样吗?I agree with you!就是不能认命,去创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之,命运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东西(如果你相信它的话)。   对命运的看法叫做命运观,古今中外的命运观有:   儒家的天命观、道家的自然命定论、佛家的因果论、基督教的上帝决定论、伊斯兰教的前定说、古典物理学的机械决定论(即拉普拉斯决定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的非决定论及中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决定论及大统一命运观----全定论.   全定论对命运的定义:   命运(全程的概念)是宇宙中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从生到灭的轨迹。已为宇宙规律所完全预定.   古语:命由天定,运由己生。表示‘命’是与生俱来的,而‘运’呢?则是一个人一生的行程。这句话也阐述了,自己把握的只能是运,就是自己的路怎样去走,而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条件则是不可变更的,合而为一就是命运。   命运到底是否可以由人来掌握呢?其实答案是可以,但是这个答案并不完全。因为虽然我们可以来掌握自己的道路,改变自己的心态,影响自己甚至自己身边的人的命运,但是别人同样影响着你,也就是在命运的洪流中随波逐流。本质上我们改变不了什么,可是我们又确确实实改变了,改变的不过是海中那点点的浪花而已,稍纵即逝。   不过不要失去信心,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命运,不过我们可以去选择,选择我们喜欢的,选择适合我们的,选择那些无论可不可以选择的。/

  • 包青天铁面无私的事例

      拒收端州名砚不久,包拯升任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砚,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和湖笔、徽墨、宣纸一道,并称“文房四宝”中的绝品。以往在端州任职的知州,总要在上贡朝廷的端砚数目之外,再多加几倍,作为贿赂京官的本钱。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决不多收一块。离任时,就连他平时在公堂上用过的端砚,也造册上交了。   后来,包拯升任,离开端州,他的船在羚羊峡口遇到一阵奇怪的大风雨,他亲自下舱检查,发现船舱里私藏了一块端砚,这是当地百姓悄悄送给他的。包拯一言不发,将那块名贵的端砚丢入江心。民间传说,那里有一个名叫“砚洲岛”的岛,就是当年包公掷端砚的遗迹,下游的“黄布沙”就是包住端砚的黄布。   反对覃恩   皇祐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皇帝认定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庆祝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给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这就是所谓“覃恩”。包拯对此提出异议,对仁宗说,罪犯服刑,那是对他们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给予的惩罚,怎么可以因为洪水退去而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呢?至于官员晋升,更是要考核他们的政绩。假如这样马马虎虎地随便升迁,对那些确有政绩的官员不是太不公平了吗?这样的话,以后谁还会勤勉地为朝廷出力呢?   三弹张尧佐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没有什么才干,却凭借张美人的关系,官运亨通。最初,张尧佐被委任为“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向皇帝谏议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就连小官也没有资格做,更不用说“三司使”这样显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会他的谏议,反而又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继续上谏,坚持怒责张尧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闻,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张尧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进谏,痛加陈词,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当面辩论起来,终于迫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参倒张方平   “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有一次,东京城一个名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间酒坊,经营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麦,折合现钱一百多万贯,他一时拿不出,张方平下令刘保衡变卖家产抵偿欠债,同时,又趁人之危,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刘保衡的家产。包拯获悉之后,大为震怒,认为张方平作为朝廷命官,却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罪不容恕,于是上书皇帝,参了张方平一本。张方平因此被罢了官   严惩张可久   淮南转运使张可久,利用职权,贩卖私盐一万多斤,在宋代是一项很严重的罪行。案情揭发后,张可久被送交大理寺审理。按法例,贩卖私盐的罪行轻重,是依照查获私盐的数量来定刑的。数量越多定罪越重。张可久非常狡猾,每次贩卖私盐,数量虽多,但是转手迅速,从来不留仓储,被查获的数量并不多。大理寺在判刑时,也无计可施。包拯主张不能过分拘泥成法,要严判张可久。他说,张可久身为转运使,竟然目无法纪,公然贩卖私盐,这种罪行不能等同于一般老百姓,必须重判。在他的建议下,张可久受到严厉惩罚,被流放到边远的荒蛮之地去了   七斗王逵   王逵是出名的绘吏。他在出任地方官时,横行不法,随意增派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仅其中一次就多收了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大量贿赂京官,谋取私利。他的吏治手段非常残忍,并且随意杀害百姓。在他任湖南路转运使时,百姓闻风逃散,纷纷躲藏到深山密林的洞穴里,逃避迫害。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是他受到朝廷宠信,官运亨通,甚至升到淮南转运使的高职。包拯为民请命,七次上书朝廷罢免王逵,有一次他在皇帝面前慷慨激昂,力陈利害,甚至无意之间把唾沫喷到了皇帝的脸上。在包拯的不断弹劾下,王逵终于被罢免了。   编辑本段执法如山   嘉祐二年(1057年),包拯被授以重任,出任北宋都城开封的知府。开封知府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务,以往一般都是由亲王、大臣兼任。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   在北宋政权存在的一百多年间,出任开封知府的竟有一百八十多人,平均每个知府的任期只有半年多。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期内,秉公理政,铁面无私,虽然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但是因为他行得正、坐得直,谁也拿他没有办法。   编辑本段重惩贿赂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包公任开封知府时的判案故事:有个犯人过堂时,应受杖脊(以杖挞脊背)。他想逃避皮肉之苦,花钱买通了一个府吏。那个府吏说:“我是在知府面前记录供词的。你见到知府时,只管大声喊叫。”到了那天,犯人被带到包拯面前,果然大声喊冤起来。那个受了贿赂的府吏说:“这个犯人不知好歹,受过杖脊就可以出去了,还大叫大喊什么?”包拯看了一眼,立刻看出了破绽。他把那犯人放走,叫手下把府吏拿住,一审之下,府吏供出真相。包公判他代替那个犯人承受杖脊的刑罚。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代事例

      1.移木建信   战国时,商鞅准备在秦国变法,惟恐老百姓不信,于是命人在都城的一个城门前,放了一根高三丈长的木柱,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能把城门前那根木头搬走,官府就赏他五十金。"老百姓看到告示后议论纷纷。大家怀疑这是骗人的举动,但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让我试试看吧!我去把城门那木头搬走,要是官府赏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果不赏给,就说明他们是愚弄百姓。他们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说罢来到城门前把那根木头搬走了。商鞅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命令赏给那人五十金。那位壮汉看到自己果真得到了五十金,不禁开怀大笑,一边炫耀那五十金,一边对围观的老百姓说:"看来官府还是讲信用的啊!"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2.曾子杀猪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马上要去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 关于机遇的名人事例

      比尔•盖茨的故事   (抓住机遇才能成功)   1955年,比尔盖茨出生在美国西部美丽的城市西雅图。11岁时,盖茨进入西雅图最著名的一所私立中学学习。这时正是计算机悄然兴起之时,湖滨中学花巨资购置了一台计算机供学生们了解、学习。好学的盖茨很快就迷上了计算机。   1973年,盖茨被哈佛录取。哈佛是世界著名大学,这里云集了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   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的消息激发了盖茨的全部激情。他决定从哈佛退学,投入到这一场计算机浪潮之中。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   1975年,盖茨和他的好朋友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微软公司。此时的微软虽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是盖茨以及他的朋友在计算机界已小有名气。   1981年,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式展出其新型个人计算机,轰动一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IBM公司提供语言程序的正是年轻的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微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IBM个人电脑问世半年后,微软正式成为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领导者。年仅26岁的盖茨也一举成名。   如今,盖茨已登上计算机软件世界的巅峰,成为新一代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人物。   叩开财富之门   (用智慧抓住机遇)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该市一家电器商店老板在赛前向巴塞罗那市民宣称:“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超过10枚,那么顾客自6月3日到7月24日,凡在本商店购买电器,就都可以得到全额退款。”   这个消息轰动了巴塞罗那。人们争先恐后地到那里购买电器,商店的销售量激增。尤其,才到7月4日,西班牙运动员就获得了10金1银。于是,人们比以前更加卖力地抢购电器。   据估计,电器商店的退款将达到100万美元,看来老板是非破产不可了!可老板却从容不迫地说:“从9月份开始兑现退款。”   “这是为什么?他能退得起吗?”人们的心里难免有疑问。   原来老板早做了安排。在发布广告之前,他先去保险公司投了专项保险。保险公司认为不可能超过10枚金牌,就接受了这个保险。   这是一个旱涝保收、只赚不赔的保险。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得到的金牌总数不超过10枚,那么电器商店显然发了一笔大财,保险公司也无须赔偿。反之,金牌总数超过了10枚,那么电器商店要退的货款将全部由保险公司赔偿,与电器商店毫无关系,那么电器商店无疑发了更大一笔财。   最能干的人就是善于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驾驭机会为自己服务的人。   机遇就在身边   (善于发现机遇)   年轻的洛克菲勒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因此被分派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石油公司最简单的工作岗位,连一个小孩子都能胜任。   每天,洛克菲勒眼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石油罐盖转一圈,看自动输送带再把石油罐移走。工作简单又枯燥,没干几天,洛克菲勒就有些厌倦了。但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洛克菲勒决定安下心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   于是,他更加认真地观察、检查石油罐的焊接质量。当时,公司正在推行节约计划,洛克菲勒想,我这项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节约某些程序呢?   他发现每焊好一个石油罐,焊接剂要落三十九滴;而经过周密计算,只要三十七滴就可以焊好了。但是,这个方法却不实用。   洛克菲勒没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经过多次测试,他终于研制出“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焊接机,每次可以节约一滴焊接剂。尽管节约的只是一滴焊接剂,可一年下来,“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为公司节省了五百万美元的开支。   那三十九滴焊接剂滴在公司每个人的眼里,却只滴在洛克菲勒一个人的心里。就是这么一滴不值......余下全文>>

  •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的意思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尼克松——————————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美国第37位总统(1969年1月20日~1973年1月20日,1973年1月20日~1974年8月9日)   出生:1913年1月9日,加利福尼亚   死于:1994年4月22日,纽约   父亲:弗朗西斯·安东尼·尼克松   母亲:汉纳·米尔豪斯·尼克松   夫人:塞尔马·帕特丽霞凯瑟琳·瑞安(1912~1993年),于1940年6月21日结婚   子女:帕特丽霞·尼克松(1946年~); 朱莉·尼克松(1948年~)   宗教:基督教(公谊会)   教育:毕业于惠蒂尔学院(1934年)和公爵大学法学院(1937年)   职业:律师,官员   身高:182cm   政党:共和党   其他政府位置:美国紧急管理部门律师,1942 美国众议院成员,1947~51 国家参议员,1951~53 副总统,1953~61(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下)   总统年薪:200,000美元/年+50,000美元花费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