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最悲惨的命运

  • 中国古代命运最悲惨的文人??

      但凡能被现代人所知道的古代文人都够不上这个最悲惨的最字。   最悲惨的是一生致力于理想,作出了无数的努力,但却不为人知道的那些人。

  • 巴金小说《家》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家》中塑造了3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通过对她们悲剧命运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鸣凤,是封建家奴制度的牺牲品,最后她是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充满友善包容,感情真挚,但封建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封建家长制度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家》通过对着三位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控诉了封建伦理制度以及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本质。

  • 金庸笔下谁的命运最悲惨?

      01、少室山头琴未冷,风陵渡口似闻声。人间自有情难老,不信娇女白发生。——郭襄 看到这首七绝就想起倚天的开篇,总觉得郭襄对杨过的感情真是...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张君宝对郭襄的感情恐怕也不是很纯洁。 02、白马未驮夕照去,西风已送伤心来。中原可有英雄泪,为洗秋兰带露开。 —— 李文秀 李文秀,《白马啸西风》,估计这个人大家不是很熟悉,在我看《白马啸西风》并不是一篇很精彩的短篇,我最喜欢的金老的短篇是《鸳鸯刀》。 03、灵枢终未得天枢,素问何曾问髯胡。烛泪滴残海棠冷,忍听山歌到晓无? ——程灵素 这个人大家估计都很熟悉,当初小时候看《雪山飞狐》孟飞版的,真的是很痴迷,尤其对其中的程灵素印象很深,可惜结局却是,对当时胡匪最后和苗若兰在一起总觉得太突然,虽然跟原书一致。 04、漫唱采茶觉已迟,犹怜深信未相欺。世间多少痴情女,伤尽男儿不自知。 ——岳灵珊 可惜了岳灵珊这位小师妹对林平之的一片痴情,说起来这也很正常,在书中描写林平之要比令狐冲帅的多,令狐冲是一个黄脸的汉子并不帅估计跟我差不多。年轻的女人啊看的是容貌,太现实了,想想周围的女孩... 05、燕子坞前从此醉,杏花林里向来痴。红颜老去英雄在,落日牛羊归去迟。——阿朱 可怜阿朱死在了康敏的诡计下,总是想金老写书写的太精彩,乔峰的结局是无论如何没想到的,英雄的感情英雄的生命,有了阿朱乔峰还能一死阻千军吗?也许是乔峰的英雄命运让阿朱不得不死了。 06、倦世何由惜此身,杨郎履下漫多尘。人间自有花如雨,妾是花中第几人? —公孙绿萼 杨过这个痴情大帅哥的魅力真是无敌,帅也就罢了偏偏还那么痴情,让见过她的好女子哪个不心动,老了老了还弄的郭襄神魂颠倒。绿萼可怜在有一个毒如蛇蝎的爸爸一个心智**的妈妈。 07、万骑却回千骑分,中原何计御胡尘?世间一死宁无惧?君为家山我为君。 阿紫 这个大家容易猜成香香,其实我在一开始第一反应也是香香,可是仔细看第二句就可以知道描写的与香香完全不同,香香抵挡的是中原军,在清朝也已经不再有中原之说,对于回疆来说清军应该是天军了,应该指的是阿紫了,总觉得阿紫到死都没长大,也算可怜。 08、来如流水逝如风,何处来兮何所终。沧海茫茫挂帆去,天涯从此各西东。 小昭 估计小昭是很多男生在倚天里最喜欢的女孩了,温柔体贴,和鹿鼎里的双儿是让人最喜欢的。只是她没有双儿的好运气了。 09、风中弱絮荡

  • 形容命运悲惨词或句子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萧郎是路人 贫贱夫妻百事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自古佳人多命薄 闭门春尽杨花落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 女性出生在古代哪个朝代最悲惨

      最悲惨的,当然是战乱的南北朝了。   战乱南北朝中的平民女子就不说了,就说说贵族、皇族女子吧。   南朝宋的皇帝喜欢自己家的美女,经常在皇宫里开无遮大会,迫使自己的嫂子、弟媳妇、姐妹、姑姑、婶子们脱光衣服一起饮宴。   北朝也很有趣,比如著名的北齐,高欢的儿子们一当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弟弟们的老婆接进宫里亵玩。   而当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也二话不说把嫂子搞一搞。   至于平民女子,女人的肉比男人的肉好吃,所以有一个称呼是:不羡羊。   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无论南北朝的女性们有多么大的婚姻自由权,那个年代的女性也不会幸福。

  • 生肖 中哪个命运最悲惨凄凉

      没有悲惨的生肖   只有悲惨的人生   不是你属什么生肖就悲惨   而是属什么生肖的你把人生过的悲惨了

  • 命运如此的悲惨,我该如何面对

      当每一颗眼泪都化为珍珠,当每一则苦难都化为财富……如果你要述说,不要在悲惨的时候述说悲惨,要在幸福的时刻述说如何战胜了悲惨。

  • 李广悲惨命运对你的启发

      人贵有自知之明,李广为人个性太过自负,而且比较暴躁、心胸狭隘,这样一个人,再怎么勇猛神通、声名大振,还是政治上的弱智,终不会被领导喜欢。更何况他在带兵过程中,比较粗心,治军松懈,一心只注重个人英雄主义,怎么能成为一个帅才,难怪汉武帝不让他做先锋。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李广评价很高,曾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句话来赞美李广。蹊,小路。意指,桃树、李树并不会说话,但提供美味可口的果实给人,其树下自然形成一条小路,喻意真诚待人,自能感召人心。   又说:“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唐朝诗人对李广多有赞颂。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公孙昆邪:“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何去非:“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遇以汉武之厚于赏功,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而广每至于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当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李广、李陵皆山西之英将也,材武善战,能得士死力。然轻暴易敌,可以属人,难以专将。世主者苟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奋励气节,霆击鸷搏,则前无坚敌,而功烈可期矣。汉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终偾蹶而不济,身辱名败,可不惜哉!”黄淳耀:“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王夫之:“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   卢纶在《塞下曲》中则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故事原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说的是有一次李广见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于是引弓去射,结果发现是块石头,而箭头已经没入石块,再发箭去射,却再也射不进去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高适在《燕歌行并序》中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感慨自己没有遇到像李广一样身先士卒、体恤将士的将军。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广为老子李耳之十六世孙,由李耳之子李宗至李广,多为将军。李世民出于一些考虑,陇西李氏的各位先祖李信、李广、李陵等战将的祖先都视为老子。   汉末三国时群雄之一的李傕自称李广之后,西凉国李暠自称李广之十六世孙,唐朝皇帝李渊也自称李广后人,诗仙李白也自称李广之后。   在汉匈战争史上,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被誉称为“帝国双璧”,他们共同完成了武帝讨伐匈奴的主要战役,几乎消灭了匈奴军队的主力,实现了“漠南无王庭”的伟业,同时,也成就了各自的千古英名。但是,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些将军,一生与匈奴作战,却终未封侯。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里写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   有些人认为李广为人阴险、残暴,此般见解一般根据两件事情而来。   第一件,李广曾诱降陇西羌族叛军,然后把降卒800余人全部杀死。杀俘虏自古是犯忌讳的,有“杀降不祥”之说,而且在当时认为是战争罪行。李广不能封侯也被当时著名的相士王朔认为是上天对他杀降的惩罚。 第二件,李广曾经公报私仇,杀掉了一个与他有过节的军官。李广战败丢官后,有次打猎经过南山,耽误了返回的时辰。按照规定,入夜后要封关不许通行,于是把守霸陵的校尉禁止他通过。李广要求通过,并称自己以前是将军。亭尉对答:“现任的将军都不能通过,何况是以前的?”李广因此记恨在心,后来任右北平太守时,以人事调度的名义将霸陵尉招至自己辖内借机杀死。   此外,历史上对李广的欣赏多出自文人,兵家少有对李广的赞誉之词。李广一生对匈奴大小交战七十余次,能够拿上台面的胜仗却屈指可数,史书记载的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如夺马出逃、神弓怯敌、力射石虎等等),而损兵折将、兵败不敌的次数却也不少。李广自己也承认“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从不落在别人后面,却没有半点够封侯资格的军功)。宋人黄震《史记评林》说:“李广每战辄北,因踬终身。”司马光也认为:“效不识(即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此外李广心高气傲,常常意气行事,甚至有为了追杀三个匈奴兵,率百人追赶,结果被数千敌军包围的事例。在上谷作太守时,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上书汉景帝说李广虽然“才气天下无双”,但是“自负其能”,担心他冒然与匈奴交战会吃大亏(李广因此被改调到上郡做太守)。   自古兵家向来崇尚治军严谨,而李广治军宽松,部队纪律性很差,甚至行军不列队、部营不设岗哨,平时也不练兵,军队管理的表册文书一律简化,军队行军整修时也只是吃饱而已,并不充分补给。虽然他因此得到了士兵的支持和爱戴,犯了兵家大忌,但是他依然能够时时掌控敌人的动态。在当时与李广齐名的另一名将程不识因为治军严格,士兵们不喜欢到其帐下服役,而更愿意到李广部队。而程不识对“李广军极简易”的评价则是:虽然“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士兵们高兴,也愿意为他卖命),但是“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一旦匈奴人来攻打,就顶不住了),“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我们虽然辛苦点,但匈奴人也占不着我们便宜)。对此宋人何去非认为:“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广之治军,欲其人人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驰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   明代黄淳耀也有评论:“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评价李广虽为名将,却非良将。陈仁锡则说:“子长(司马迁)作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青传》以‘天幸’二字为主。”认为司马迁光仅从李广豪情飞扬的个人魅力方面着眼,过度抬高了李广,并且淡化了出身低贱、谦逊低调但真正有功于社稷的卫青。明代大儒王夫之则更是评论李广“获誉于士大夫之口,感动于流俗之心”。李广终生不能封侯,以至于被后人评为“数奇”(运气不好),其实和他治军不严、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军功不够是脱不了联系的。   李广的先祖是秦朝名将李信,将门世家出身。汉文帝十四年从军,死于汉武帝元狩四年。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身高过人,猿臂善射,爱惜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李广为人廉洁,《史记》记载“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李广关外狩猎时射石虎的故事家喻户晓,使得李广成了后世神射手的代名词之一,但李广一生都没有被封过侯。汉文帝曾说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他的胆略才能出众,如果是在汉高祖战事频繁的时期,当上万户侯又算什么。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乱建有军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给的将军印和赏赐,朝廷因而撤销封赏,同时不予承认此将军头衔。后被指派为上谷太守,与匈奴作战,随后被调遣为上郡太守。   汉武帝时期,武帝因赏识李广名气,遣其为未央宫卫尉。前133年,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但因单于生疑退兵而作罢。李广马邑之战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因此无功而返。   前129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这场战役的结果很有讽刺意义:初出茅庐、出身低贱、名气最小的卫青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杀敌七百,一战成名;世家出身的公孙贺入敌境后没有撞见敌人,无功而返;禁卫军出身的公孙敖遭遇敌军,不敌,折损七千人后撤回;而声名最高、资历最深的李广输得最惨,全军覆没而且被俘,后来夺弓掠马逃出。李广、公孙敖因为战败被廷尉提审,按军法当斩,付赎金后,废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入侵辽西,杀死太守,并打败镇守渔阳的韩安国。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人敬畏李广的威名,几年内没有骚扰辽西地区。   后来李广被调入京当郎中令,前123年,被重新封为将军,随卫青由定襄出击匈奴,但没能建功。前120年,李广率四千人出右北平配合张骞的部队作战,遭遇匈奴左贤王精锐四万人包围,僵持一天一夜,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后来张骞带领一万骑兵赶到,逼走匈奴解围。此战李广部因损兵折将没有得到封赏,而张骞因为延误军机,按律当斩,后废为庶人。   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被分配跟随卫青出征。汉武帝经不起李广请求,同意他打先锋,但随后密信卫青,说李广犯霉运,不能给与先锋官的重任。卫青因此安排李广与赵食其领兵支援东路,令李广颇为不满。由于路途过远的关系,李广在沙漠中迷路,延误了战斗时机,导致单于突围逃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广部才和主力部队会合,李广因此犯延误战机罪受到卫青责问,不愿受军法审判,愤而自杀,享年六十余岁。   李广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卫青陷害李广,因此闹事打伤卫青。卫青本人并不追问李敢,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舅舅,后来借甘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   李广的孙子李陵,少年因爷爷的名气受到汉武帝赏识。后来不愿随李广利部下效命,自荐以五千步兵出击匈奴,但是身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   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   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后人多把李广的自杀归咎于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排挤。但细想,卫青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武帝的“巅峰之作”,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敌人重兵生擒而后逃脱,征讨匈奴的斩敌数尚且达不到封侯标准,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而作为全军最高统帅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去争取胜利,让李广、赵食其做偏师,虽然路途远,可一旦得手,何尝不是大功一件?但事实证明,李广、赵食其确实缺乏远程带兵奔袭的能力,错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机会。   在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像卫霍那样的赫赫战功,有的只是匹夫之勇的英雄事迹,或是让匈奴迫于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慑力,还有一生为国拼杀,老来以死来向命运抗争的真性情。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而作为战功卓著的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   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机会,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正如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所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所谓卫青之幸,并不在于他因外戚身份而成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于他虽然有卑微的骑奴身份,但是却被不拘一格用人的汉武帝慧眼识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品质,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将。   当然,无论是李广还是卫青,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为汉王朝的边疆稳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崇敬。

  • 除了屈原还有哪些命运悲惨的忠臣

      袁崇焕,凌迟处死,肉体上的痛苦远远小于精神上的痛苦,死了还要背黑锅   岳飞也可怜,风波亭中受的刑罚远惨于崇焕,拿弓弦肋死的。   方孝儒,被明成祖诛了十族   文种也算吧,就是七计破吴(当然只用了三计)的那个   忠于嘉靖皇帝的严嵩也很惨   武则天时期被虐死的一大群,各种各样的花样很多

  • 红楼梦中的香菱为什么命运如此悲惨

      《红楼梦》是部悲剧,而悲剧的定义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香菱的命运就是如此。   本来香菱原名英莲,出身在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义,父亲甄土隐严正清白,禀性恬淡,为本地望族。年已半百的夫妻俩,膝下无儿,只有她一人。那时她“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全家极其疼爱,应该说英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美好的。不幸是从她三岁那年的元宵佳节开始,因家仆的一时疏忽,导致她悲惨生活的开始。随着英莲被拐,甄家也遭不幸,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成一片瓦砾场,这一个又一个的不幸遭遇,给,英莲的命运笼上了悲剧色彩,她那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彻底没有了。   当人们再看到英莲时, 她已长到十二、三岁了。她自幼被拐子抱走,转卖于各处,然后被冯渊看中,又被薛蟠抢走。这简约的叙述中隐藏着多少磨难?小小的香菱,在打骂中颠扑躲闪,在陌生的路途上颠沛流离,可能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欺辱与折磨,使十二三岁的香菱认为,今生如此,必是前世的罪孽。   冯渊的出现,是命运给她的一线生机,这个少年家境尚可,人品风流,虽然此前是个同性恋者,但一见香菱之后,竟能立志与昨日的自己一刀两断,也算是前世的缘分。当幸福离得如此之近,香菱同所有不幸的人一样,不是被快乐冲昏头脑,而是患得患失,这样的好事,多么不真实,香菱几乎不敢相信,它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听见冯公子令三日后过门,即“转有忧愁之态”。 她的愁苦,连旁人看了都不忍。   可惜好事一般多磨,不希望的事情一般都会发生,半路杀出个薛霸王,打死冯渊,强抢了香菱。曹公笔墨大多落在这一场混乱的官司上,有谁想过香菱的感受?她对于那个叫做冯渊的男子,唯一热烈真诚地爱过她的人,应该有过温柔的想象,此人一朝死于非命,她却必须屈服于薛蟠的淫威之下,其间的苦楚,谁能体会?   但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谁也替不了谁,香菱还得在她的命运里随波逐流,多灾多难的小半生,已经让她学会了两件事,一是逆来顺受,一是自得其乐。她好像忘记了过往一切,甚至还真爱上了薛蟠,薛蟠挨了柳湘莲的打,她把眼睛哭肿,薛蟠去了远方学做生意,她写的诗里便有这样的句子:“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她和丫鬟们斗草,弄了一枝夫妻蕙,豆官取笑她说:“你汉子去了大半年,你想夫妻了,便扯上蕙也有夫妻,好不害臊。”说得香菱红了脸,要去拧豆官,该是说中了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