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框架

  • 中华民族共命运心连心

      元2008年5月12日,如果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天也许只是历史长河中一个平凡的日子。然而,随着14点28分的地动山摇,曾经宁静祥和的城镇倾刻之间成为废墟,曾经幸福和睦的家庭转瞬之间支离破碎。从噩梦中惊醒的孩子,睁大清澈的双眼却找不到爸爸妈妈的身影,亲人间最平常不过的一声再见,竟就此成为了诀别。   抗灾宣传片里有这样一个画面,镜头定格于一位遇难者的垂下的手,屏幕上出现了下面一段话:没有人知道他曾是谁,没有人知道在最后一秒他想到了谁,这,就是灾难。   山河呜咽,草木含悲,日月无光,生死交织。谁也未曾想到,亿万中国人民翘首以待的2008年竟来得如此磨难坎坷。   但是,事实终将再次证明:撼山易,撼中华民族难!曾经的美丽家园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不屈的人民。5000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抗争的历史。而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从未服输。在对一个民族精神和意志力最严峻考验的时刻,中国人民从未低头。   从5.12到今天已有三个多月,我却始终没有勇气提笔写下只字片语。因为,为了此时的激情澎湃我必须强忍泪水,为了此刻的行云流水我必须重温许多不忍再看地震报道。是的,我不够坚强。对于我们这群生于80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饿,在记忆深处没有任何刻骨铭心苦难的人来说,这次地震对我们产生的巨大的心震是不难想象的。它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灾难、生死,这些曾感觉非常遥远的词语的真实含义。而灾难之时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感人精神,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改变了对许多事物已根深蒂固的看法。   地动山摇的一瞬间,人的本能反应就是逃生,就是保护自己。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放弃了生存的机会,张开双臂,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保护学生的坚强堡垒,以生命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节课。地震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款赈灾,一位当年唐山地震中的孤儿先后捐出了1.1亿人民币,整整是他全部身家的三分之一。废墟之上,许多救援者在不分昼夜不知疲倦地展开营救,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他们手中诞生,而他们中的很多人自己的亲人却依然生死未卜,有的甚至是家中有多位亲人遇难,却强忍悲痛,寸步不离自己的工作岗位。   生命固然无价,但是在生死一线选择牺牲同样是对生命价值的礼赞;金钱诚然重要,但在危急时刻的倾囊相助却是对金钱意义的升华;亲情当然可贵,但是把对亲人的感情化为对更多人的大爱则增添了亲情的光辉。   在灾后的救援行动中,许多80后,甚至90后,冲在了最前线,成了此次抗震救灾的生力军。这些许多人眼中的“孩子”仿佛一天之间长大了,成为了可以冲锋陷阵的“战士”勇敢而坚决地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我有一位在成都生活的同学,地震之后,同学们都焦急地讯问她的安危,她却说:“地是有点晃,没关系,当摇篮吧。不要担心我!” 在我的印象中,她是那样一个柔弱甚至娇气的女生,然而,我低估了与我同龄的她,低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与乐观。   地震震动中国,中国感动世界。从抗灾第一线我们的领导人疲惫而坚定的面孔上,从哀悼日擦干泪水振臂高呼的“中国加油”的人群中,从受到重创却在灾后第五天就恢复生产的工厂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古老而新生的民族中逝去和活着的人民,正用顽强的民族精神的书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我们唯有让自己年轻的,不够坚强的心在震动之后慢慢变得强大,才能真正担负起家国的希望,才能真正承载起民族的未来,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无愧的中国人。   三个多月的时间已经过去,灾难带来的伤痛已渐渐平复。哀悼中我们低下头,为了战胜困难重建家园,我们更要挺起胸。   让大地忘却,她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让大地记住,废墟之上我们会重建起多少美丽而英雄的城市。让苍天忘却,那些痛失至亲的人绝望的哭喊;让苍天记住,复课的灾区孩子们坚强纯洁的笑容。让世界忘却,这里曾有过的伤痛;让世界记住,温暖着我们的博大而深沉的爱。让历史忘却,在这一年里她给与了中国多少苦难,让历史记住,挺起不屈脊梁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倒下的同胞,正顶天立地地站着!   千磨万击,玉汝于成,艰难困苦,多难兴邦。长春与四川相隔万里,然而我们与灾区人民的心没有距离;我们与灾区的群众素不相识,然而所有中国人都是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不能奔赴第一线去抗灾救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同样是在支援灾区。让我们把胸中澎湃的爱国热情化为不竭的动力,把心中爱的溪流汇成浩瀚的海洋,同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同忍受同奋斗,用双手托起祖国明天崭新的太阳!

  • 什么是命运共同体?

      休戚相关 荣辱与共 的 一群人过或者组织

  •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框架结构,总方略和总目标是什么

      总目标是使每个人(目前只是碎片)都成为完人,总方略是消除自私与竞争心理,加深沟通互融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而制定的重大发展方略,虽然是针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提出,但与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应对理念高度契合,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亦提供了指导思想和价值意义。   第一,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必将引发理论、制度、文化、技术等各领域创新,也将是一场终结西方“元叙事”,建立“中国话语权”的变革。通过打破西方价值体系垄断,使不同的制度、文化、文明互鉴共存,推进全球秩序和国际规则的创新发展。   第二,协调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辩证发展、系统发展、整体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第二大经济体,既与新兴市场国家有着相似的改善民生的诉求,又面临与发达国家相似的转型升级的困境。由此,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既要坚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努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又要积极寻找共性话题,增进与发达国家的协调沟通。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中国和世界休戚与共,携手前行,共迎挑战。   第四,开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然选择。只有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才能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和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最终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指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五,共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坚持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世界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展示出中国“兼善天下”的世界观和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 结合材料,谈一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和中国主张中国智慧,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这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和平的世界中发展自已,以中国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主动承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结果。   “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自身也向着“负责任大国”的方向稳步迈进。

  • 一带一路如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参与全球开放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强调中国开放、地区合作、全球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将相关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开展金融、贸易、投资等各方面的广泛合作,促进了相关各国的发展,增进了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注入了强大动能。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是中国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客观需要。共建“一带一路”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促进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开放。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助推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开放前沿,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是我国国际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一带一路”致力于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以相关各国发展规划对接为基础,以经济贸易合作特别是互联互通建设为重点,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纽带,推动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逐渐形成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   2、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是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中国国家理想与世界理想相辅相成的表达。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但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共建“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进程,而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更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中国引领国际规则体系改革的追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规则进入重构期,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遭受的经贸壁垒和不利规则日益增多,国际合作的主导权之争、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之争激烈异常。对此,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能置身事外,亟须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塑,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迅速发展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吗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价值观上的体现。"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观点说明各国构建命运共同体为什么是可能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各国在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各国要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各国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共赢发展,共同建设命运共同体。

  • 我国应该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中政治大题)

      ①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变化的新要求,提升我国的国际。   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 为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怎么做

      环保放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