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风水建设论文

  • 城市规划建设时,五行风水理论在城市的中心点的取用的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中心的五行属性的取用原刚”实际上是风水术的坐标系与坐标原点问题的时间空间与物质精神领域的对应问题!

  • 风水学论文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   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   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

  • 汉代城市建设的特点

      看这篇论文   代城市有着它固有的城建导向或指导思想。这突出地表现在注重地理环境、强调庄严重威、流行神学思想三个方面。且各级城市的建设有着较严格的等级规定。本文在中心城市的内部结构中,论列了宫殿区、商业区、居宅区、文化区的分布及其特点,欲对汉代的中心城市作一较完整的勾勒。   一、城市建设的导向与规划     汉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在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众多的城市建设上,颇具时代特色,体现出它固有的城建导向或指导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地理环境。汉代对于国都的选择除考虑到政治、经济、军事诸因素之外,同时还考虑到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管子·乘马篇》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就是说,在选择国都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水源条件,并因地制宜地规划城市的城郭和道路。在《汉书·张陈王周传》中就定都何地问题,有这样一段记载:“刘敬说上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洛阳,洛阳东有成皋,西有般龟,背河乡洛,其固亦足恃。(张)良曰:‘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殷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槽辘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上即日驾,西都关中。”此段文字,无论是刘敬、张良,还是主张定都洛阳的大臣们,他们在考虑定都地点时,都非常注重自然条件的优劣。这不能不说是汉代建都思想的一种反映。   注重地理环境的原则,不仅应用于国都的选定,而且也应用于一些中、小城市乃至边城的建设。晃错在申述其“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应该“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理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降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蓄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汉书·晃错传》)可见,在营立新城时,首先需要审其生态环境,水质优劣、土地痔饶,同时,对城市建筑的各方面,包括城垣、间里、街道、住宅、墓地、祭祀场所、医疗设施等也得进行综合考虑。   据《城煌庙记》载:“蜀地土惟涂泥,古难版筑,至秦惠王始命张仪与蜀守张若城成都……其椎初作,壤颓莫就。有大龟周旋而行,禅垒堵依准而立,即今城也”。依龟爬行的路线修筑城垣,当为神话传说,然表明在秦惠王时修建城垣对地质状况考虑还不够,尔后认识到这点,才得以筑城成功。这个例子,表明了地质状况直接影响着筑城的成败。人们从这里也必然吸收不少教训,在以后的筑城中定会注重地质状况。经过几百年的筑城实践,到汉代建城时,对地质等自然条件有所考虑则是一定的。   以上列举的事例,说明汉代在建城思想上,已不囿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礼记》,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第1版)的规定,而是越来越注意自然环境的因素,确定城址。   其二,强调庄严、重威。这在汉代以前就是如此。明显表现在高台建筑上,特别是各级统治者发号施令之所尤其如此。这方面,汉初表现得尤为突出。刘邦在东征回来之后,看到萧何改建好的未央宫和长乐宫,前殿高耸,壮丽非凡。勃然大怒说:“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答曰:“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史记·高祖本纪》)   这种思想表现在建筑上,就是特别注重高台建筑。汉代都城有许多高于前代的高台建筑。即使是郡县一级城市,在其统治中心,也都建有比城市别处高得多的建筑,且依级而上,显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宏,以显示统治者的极高尊严和威仪。   城门的建筑也是如此。每门一般有三个门道。突出中间,拱卫中心,在皇帝金奎殿也是正门二翼有两个侧门,使相对的城门显出特别的气势来,反映着汉代城市的“重威”思想。   其三,流行神学思想。汉代城市建设在指导思想上,除重视自然环境,强调庄严、重威外,“阴阳五行”、“君权神授”的神学思想也充斥于城市建设之中。这种思想,秦始皇筑咸阳时就有体现。据记载:“始皇穷奢极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在设计思想上,处处体现“天命”。告诫人们宫殿乃天子所居。汉承秦制,这种建设思想在汉代得到继承和发展。如据《汉书·天文志》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故长安南部的明堂辟雍,采用平面布局方圆结合的结构,它充分体现了“天地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   汉代一般的城市住宅也体现着“阴阳五行”的神学思想。据《论衡·诘术篇》云:“《图宅术》日:‘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三,第定名立,宫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姓,姓与宅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可见,汉代已经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用于住宅方面了。   另外,建设日期上,相生相克也充斥其间。从汉代起,人们已经认为太岁(主宰一岁之尊神)每年所经的方位,与动土兴造、迁徙的禁忌有关(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第1版)。《论衡·讠间 时篇》云:“世俗信起土兴功,岁月有所食,所食之地,必有死者。假令太岁在子,岁食于酉,正月建寅,月食于巳,子、寅地兴功,则酉、巳之家见食矣。见食之家,作起厌胜,以五行之物悬金木水火。假令岁月食西家,西家悬金;岁月食东家,东家悬炭。设祭祀以除其凶,或空妄徙以辟其殃。连相仿效,皆谓之然。”这种思想自汉代兴起以后一直经久不衰。“不得在太岁头上动土”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这种“阴阳五行”思想在汉代很流行,如“五月盖屋,令人头秃”,“宅不西益”(任骋:《中国民间禁忌》,作家出版社1990年第1版)(宅地忌往西边扩大)等等,不胜枚举。   历代统治者皆把建城郭、营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故其建置或市政设施通常有详密的制度。汉代也当是如此。封建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关系。为了使“小不得僭大,贱不得逾贵”,往往从制度上规定:“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徙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同仪)”(《荀子·王制》)。营建城邑,同样要严格遵守“王制”。当时,大凡所有建筑的地点,面积的大小,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城门的数目,城内建筑物的种类,市场的位置,道路的宽窄等等,几乎都有一定的制度规定,丝毫不能逾越。《汉书·贾谊传》说:“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陛亡级,廉近地,则堂卑。高者难攀,卑者易陵(陵,乘也),理势然也。故古者圣王制为等列,内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师小吏,延及庶人,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贾生以堂、陛、地、廉寓应建等级,说明汉代统治者在建城上是有严格等级规定的。不仅国都如此,就是郡国、县、道、邑也应如此。   首先,是城郭等级大小的确定。史云:“都城过百难,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孔疏云:“王城方九里,长五百四十雉;公城方七里,长四百二十雉;侯伯城方五里,长三百雉;子男城方三里,长一百八十雉”(《左传》隐公元年)。此虽为春秋时期的情况,在封建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汉代,当不会没有城郭大小的确定。且典章制度都有一定的相因性,故用此段材料说明汉代对城郭等级大小的规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对各级城邑的城墙高度、城门数目,皆有具体规定。“天子之城高九仞,公侯七仞,伯五仞,子男三仞”(《初学记·居处部》引《五经异义》)。《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傍三门。”系指王都而言。王都一面三门之制,到汉代仍严格遵守。《西京赋》云:“旁开三门,叁涂夷庭。”薛注云:“一面三门,门三道也。”诸侯的都邑通常是一面两门。当然,前代的故都或汉代的五都例外。如成都有十八门(谢元鲁:《论成都的建城及其蜀地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四川师范学院历史系油印本。此文认为是城九门,郭九门,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临淄有十三门(刘必忠:《临淄史话》,《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2期)。   从一些古城址看,城墙宽度也一定有规定。如邯郸古城墙宽度20一30米(《河北邯郸区古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0年第12期),临淄22.35米(刘必忠:《临淄史话》,《历史教学问题》1984年第2期),洛阳14一30米之间(叶晓军:《秦汉城市的地位及其遗址的开发利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而洛阳洛河南城城墙宽6米(《洛阳洞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学术界》1959年第2期),河南武安县午汲古城8一13米(《河北武安县午汲古城的周、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7期),福建崇安城村古城8一10米(《福建崇安城村汉城遗址时代的推测》,《考古》1961年第4期),南越国的一般城市城墙宽度则在2一4米之间(陈泽私:《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可见,城墙宽度的等级规定也是很明显的。   此外,关于明堂辟雍汉代也有规定。《郊祀志》云:“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伴宫。”师古注曰:“泮之言半也。”即诸侯只有天子所建的一半大小。《白虎通》曰:“天子之坛方五丈,诸侯之坛半天子之坛。”意思大致相近。   又据《初学》卷二十四《居处部宅之条》曰:“宅亦弟,言有甲乙之次弟也。一曰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弟。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弟。其舍在里中,皆不称弟。”(原注云:见魏王奏事。又引《汉书》曰:夏侯婴以太仆事惠帝,赐婴北弟第一)《玉海》《宫室部宅之条》曰:“魏奏事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不得作弟,其舍在里中,皆不称弟。”这是对建“弟”的规定。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汉代王国,贵族势力僧越制度的情况仍然存在。如汉成帝诏曰:“或乃奢侈逸豫,务广弟宅,治园池,多畜奴蟀,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制。”(《汉书·成帝纪》)又“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之限”(《汉书·食货志》)。加之,汉代不少朝代崇尚豪华,诸侯争相效法。在城市建设上也有突破规定的。如“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称警,人言跸,似于天子”(《汉书·梁孝王传》)。另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发展的差异也不可能一如“王制”所规定,许多郡县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而决定其建设规模也是自然之道理。但无论怎样,其规模总是在一定的“度”里。在封建礼教很重的汉代,即使经济发展的地区在城市建设上有大的超越是不可能的。     二、中心城市的内部结构     (一)宫殿区     为体现封建皇权的威严,秦汉时期的城市布局继承了战国以来的所谓“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审势》)的思想。都城之内,通常以官署为中心,专门建有气势宏伟、格局壮严的宫殿区。宫殿区的四周,有宫墙环绕。这些宫殿的规模和所占面积之大,突出地说明了它在城市布局中的中心地位。   宫殿区占地极广。《三辅黄图》云:“长乐宫周回四十余里,未央宫周回二十八里。”武伯伦《西安历史述略》言:长乐宫宫墙周长超过十公里,未央宫宫墙周长达九公里,仅此两处宫殿,即占据全城面积的二分之一。如再加上明光宫、桂宫、北宫等宫殿,那么,宫殿区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东汉洛阳城的宫殿,主要是南宫和北宫,占全城面积十分之一,南北两宫有复道相连。   汉代长安先后建造的几处宫殿,分别分散在城的西南部、东南部和城西,其间被道路和住宅等其它性质的建筑物所分隔(陈绍棣:《汉唐长安规划比较之我见》,第六届秦汉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宫殿区内,宫殿、台榭、楼阁数量众多。史载:“汉畿内千里,并京兆治之,内外宫馆一百四十五所。”(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班固《西都赋》云:“前乘秦岭,后越九凶,东薄河毕,西涉岐雍,宫馆所历,百有余区。”秦离宫三百,汉武帝往往修治之(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长安宫殿、台、阁,据《三辅黄图》记载的就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包括骀荡宫、马及婆宫、天梁宫、枍诣宫、鼓簧宫)、北宫(含寿宫、明光宫、太子宫)、甘肃宫(包括钩弋宫、昭台宫、长定宫、长门宫、永信宫、中安宫、储元宫、犬台宫、葡萄宫、梁山宫、黄山宫、回中宫、集灵宫、集仙宫、棠梨宫、竹宫、宜春宫、扶荔宫、五柞宫、宣曲宫、鼎湖宫、思子宫、万岁宫、首山宫、明光宫、池阳宫、养德宫、日华宫、曜华宫)等,殿则有临华殿、温室殿(长乐宫、未央宫皆有温室殿。)、宣室殿、清凉殿、宣明殿、广明殿、昆德殿、玉堂殿、麒麟殿、金华殿、承明殿、掖庭殿、椒房殿、昭阳殿、高门殿、奇华殿、存仙殿、存神殿、飞翔殿、增成殿、合欢殿、披香殿、凤凰殿、安处殿、常宁殿、茞若殿、椒风殿、发越殿、蕙草殿等,台榭有周灵台、汉灵台、柏梁台、渐台、神明台、通天台、凉风台、鱼池台、酒池台、著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韩信射台、果台、东山台、西山台、钓台、通灵台、望鸽台、眺蟾台、桂台、商台、避风台、长扬榭等,阁有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未央宫尧阁、白虎阁、属牛阁等。   非但宫殿台阁数量众多,而且建造异常雄伟、华丽。如柏梁台高达二十丈;渐台高也是二十余丈;神明台高五十丈;载鸿台高四十丈;通天台高三十丈,筑在甘泉山上,从平地算起,有百余丈高。在台上望云雨悉在其下,去长安二百余里望见长安城(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洛阳的德阳殿据说周旋容万人,陛高三丈,殿前的朱圈高耸人云,从四十多里外就可看见,足见汉代宫殿建筑之雄伟。   汉代宫殿之豪华程度也令人咋舌。史载:“建章宫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丈。……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高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日璧玉门也。”(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   东方朔曾规谏武帝时说:“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圈,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聚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想其豪华之程度。     (二)商业区     城市的商业区称“市”。汉代长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中心。这里的商业市场相当繁荣,市场类型也多种多样。从文献记载看,除普通的市肆外,还有所谓直市、狱市、肉市、槐市、草市、宫市、关市等。从经营时间上分,有夕市、朝市、夜市等(桓谭:《新论》)。由于海内为一,汉初“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史记·货殖列传》)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汉代商业空前繁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就列举了许多天下名都,这些名都一般都不只一市,就是一般县也至少有一市。   汉代“市”区的建立,基本按照王制的规定,区划在城内的固定地点,大小城市基本上照此规划来确立。这个原则就是“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一般建立在城内的北部地区,位于宫庙之后。长安各市“二百六十步”,“凡四里一市”(《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各市虽不一定如此齐整,但划有特定的区域,与一般的住宅(间、里)分开是肯定的。   汉代城市区划已突破了《周礼》的有关规定,不仅城内立市,城外也立市。长安九市中,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究竟是哪九市,学者们争论不休,本人认为刘运勇先生说的“长   安四市应在城内,其余五市大多设在城外”(刘运勇:《西汉长安》,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是有道理的。汉代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为了控制城市的秩序,方便城外的贸易需求,设一些市在城外是有可能的。东汉洛阳的马市、南市也都建在城外,只有金市在城内。汉代南越国城和其它一些城市也不乏有城外立市的例子。   据《三辅黄图》载,长安各市平面皆成方形,四面设肆,供商贾列肆货卖之用,四面各设一门,供交易出人。《西京赋》说长安九市“通阛带阓”,崔豹《古今注》曰:“阛,市垣也;阓,市门也”。市门定时启闭。市内除于四周设肆,供交易之用外,还在市的适中地点建立市楼,作为市政官吏的治所。史载:“市楼皆重屋”(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又“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注曰:旗亭,市楼也,立旗于上,故取名焉。)。可知市政官舍都是楼房,并立旗于上,以为标志。《西京赋》云:“旗亭五重,俯察百隧”,则市楼系高五重,可眺望全市。   从四川新繁出土的市井图砖看,市区三方设门,门面三开,市门东西相对,市内有隧,中央相交如十字形,即市内的通道。隧两旁夹以陈列商品的列肆(亦称“市列”)建筑,商肆皆分列成行,井然有序。靠市墙有堆放货物的店,即“邸舍”或“廛”。     (三)居宅区     城内居宅区以间里为单位,长安城中有一百六十间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有宣明、建阳、昌阴、尚冠、修城、黄棘、北焕、南平、大昌、戚里等。《汉书》载万石君石奋徙家长安戚里;宣帝在民间时,常在尚冠里,刘向《列女传》云:“节女,长安大昌里人也。”可知长安间里是存在的,确乎为居住区。   都市的居住区,绝大部分是官僚贵族、豪强巨富聚集之处。《汉书·萧何曹参传》有:“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可知吏舍相连,且这些住宅都为“前庭后园(院)”,占地极广。又《汉书·荆燕吴传》载:“臣观诸侯邸第百余,皆高帝一切功臣……。”《汉书·文帝纪》云:“代王(文帝)人京居‘代邸’。”史记·吕太后本纪》云:“吕后置酒‘齐邸’。”张守节《正义》云:“汉法,诸侯各起邸第于京师。”可知,都城居住区内除豪华的私家府第之外,还建有王邸、侯邸、郡邸等。城内一般居民所剩的居地极为有限。大量平民百姓乃至一般官吏只能到城外去建房居住。汉长安外居住区,由于地形等自然因素之原因,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当然,也有贫民区在城中,如《汉书·平帝纪》载:“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至徙所……又起五里于长安城中,宅二百区,以居贫民。”如淳注曰:“民里,民居之里。”可见城中贫民还是有一些居地的,只不过所占面积很有限。     (四)文化区     汉代城市的文化区已基本形成。当时自都城至郡县均设有学校,两汉都城长安、洛阳均设立太学,并置五经博士及弟子员。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太常及各郡国地方官府选拔和推荐,也有自行人学求读者。如“织屦以给方进读,经博士受春秋”(《汉书·翟方进传》)。可见,西汉后期外地的读书人是可以自费长安求学的。太学在武帝初立时,正式博士弟子只有五十人,元帝时增至千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后汉书·儒林传》)。汉长安太学应在城南。《三辅黄图》卷五云:“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这里所指的长安应为唐代长安。唐韦述《两京新记》说,唐长安西北角普宁坊西街有汉太学遗址,其地在长安故城南安门之外(刘运勇:《西汉长安》,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   地方各级城市中,也皆设有学校。史载,汉文翁任蜀郡太守时,“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汉书·文翁传》)。另据《汉书·平帝纪》载:“立官稷及学官。郡国为学,县、道、邑、侯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除官学之外,城市中私人授业者颇多,弟子门人常达数千人。如东汉颖容“博学多通”,在荆州“聚徒千余人”(《后汉书·颖容传》),楼望“教授不倦,世称儒宗”,在洛阳“诸生著录九千余人”(《后汉书·楼望传》),李膺“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后汉书·李膺传》)。此类记载,不一而足。   城市中的藏书也异常丰富。都城之内,设有规模宏大的政府图书馆和皇家图书馆。刘邦刚入关,萧何即“独先入收秦承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萧何传》)。汉建立后,“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武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室”(《汉书·艺文志》)。汉成帝时,又“求遗书于天下”(《汉书·艺文志》)。经广泛搜罗,汉政府及皇帝掌握了大量的图书。单是经刘向、刘歆父子等人整理登记过的书籍,即达“六略、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汉书·艺文志》)。这些图书,“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密之府”(《汉书·艺文志》)。见于记载的西汉长安藏书处就有“石渠阁、天禄阁、兰台”(《汉书·艺文志》)等。东汉“光武迁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辆。自此以后,三倍于前”。有“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储藏着大量的“典策文章”、“嫌帛图书”(《后汉书·儒林传》)。   汉代城市私人藏书也很多,“河间献王刘德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东汉蔡琶有书近万卷,末年载数车书与王粲(《三国志·魏书·钟会传》裴松之注引《博物记》)。市内还专有卖书之所,西汉长安的博士舍区立有“会市”,“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等物,相与卖买(《太平御览》卷826引《三辅黄图》)。   当时的城市中,已有一定的科研设施。如洛阳城南郊曾发现东汉灵台遗址,其范围约为四万四千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高台(《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据载,洛阳灵台于东汉初建台,延续使用二百多年,是当时观测天象、进行天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这种观测天文的场所长安也有。如长安汉灵台上,“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建章宫玉堂内,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版)。这种鸟形、凤形的铜质仪器,是当时用来观测风向的(林剑鸣等:《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汉代城市内部结构作如上划分,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上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的一面,不能绝对化。   汉代的城市规划以宫殿和官署为中心,体现着汉代都市极端现实的政治力量,控制着城市生活,表现中国都市的专制王权生活。而雅典等希腊城邦则不然。随着民主制的确立,特别是希波战争后,曾作为军事、政治、宗教中心的卫城变成了一种城邦精神的表征而不具多少实际意义。城市主体建设集中于社会生活中心——广场。如小亚细亚的普列耶城,“中心广场主要供人民集会和商业用。北面的神庙,是人民休息与交易的地方”(参见谭天星、陈关龙:《未能归一的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l版)。罗马城也是如此,城市中心完全是由公共建筑如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剧场、公共浴池、市场、市政厅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设施组合起来的。表明了希腊、罗马城邦市民的自由生活。   中国汉代城市规划的职能分区比较明显。“王宫”、“市”、“闾里”、“庙宇”皆比较严格地控制在某一特定地带,且都为政府所规定。希腊、罗马的城市职能分区是自然聚集而成的。这是由于我国汉代城市一般是由政治中心地功能引发经济功能的。而希腊、罗马则由“市邑”城堡包抄形成中心广场,作为一切社会生活中心的。   需要说明的是,雅典等城市的下层人物居住区也是远离城墙的,这一点与中国汉代长安等城市贫民大都居在城外是相似的,体现了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本质(参见谭天星、陈关龙:《未能归一的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l版)。

  • 西安城市人家现代家居装修风水常见问题?

      到底装修风水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第一、装修风水注意事项之大门风水   一套房子的风水好坏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大门的方位与立向,因为它是全家人的总出入口,是全家人连接外部空间的主要通道,如人之咽喉,也是全家人趋吉避凶的第一道屏障。大门的风水直接影响全家人的仕途,学业、财运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风水意识也越来越薄弱,特别是现在,现代家居的大门则是开发商按照实用功能设置固定的,一般都无法按照古法或自己意愿去改变它,显然只能以顺其自然的易道精神进行风水调配,在装饰设计时用风水的观点,化害为利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风水主张入门宜三见:   1、一见开门见红,意思是一开大门即能见到红色的屏风、图腾或照壁,因为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所以它给人有一种喜气洋洋,温暧如春的感觉。   2、开门见绿,是指一进大门即能见到红花绿叶。科学已经证明,绿色的视野最大,也能令整个空间顿时充满生机,所以它能给人予一种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感觉,瞬间舒缓情绪,解除压力的功效;   3、开门见“福”,意思是指一进家门即能见到雅致的“福”字,开门见福不是指特定的“福”字,一幅赏心悦目的白云、蓝天、小溪、流水的图画或工艺品也可以,因为它主要是起到体现房屋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调节紧张劳累的心境的作用。还有就是入门忌五见,一忌开门见灶,以风水而言,开门见灶,叫火烧天门,《阳宅指要》说:“开门见灶,钱财多耗”,火气炽热,令财气无法进入。二忌开门见厕,因为厕所是污秽之地,秽气迎人,则不利家人健康。道理很浅显,人要是居住在一个秽气冲天的环境里,肯定会提高瘰患疾病的机会。三忌开门见镜,因为镜子有集光、化煞、避邪功能,长期将自己的祥瑞之气反射出去,则会引邪上身,不利仕途、财运、学业等。四忌横梁压门,意思说一进家门即见横梁压着,则主家人无法出人头地,一生看人眼色,开门见横梁,无异会给人带来一种压抑的心情,人要是压抑,衰败之气常扰,轻则令人消极、不思进取,重则伤手脚,甚至会有自杀倾向。五忌入鬼门,意思是指将门做拱门,状若墓碑,类似阴宅,会给家人带来不幸,一个宅居的大门设计,联系着家人的运气好坏,所谓寒门、贵门,均在此显见。   第二、装修风水注意事项之过道楼梯风水(指复式或别墅风水)   过道、楼梯是家人走动的地方,也承载着全家人的气场。在风水学里面凡是动态的地方都和财运有重大的关连。   (1)过道的设计不宜过长。超过整套住宅2/3的长度会产生阴磁性,如果占的方位又不好,则会经常闹鬼,老人、小孩病多,主人财运不佳。   (2)走廊色调要求简洁明亮,上方不宜有横梁,这样会造成家人风湿或头痛疾病。   (3)走廊上方不宜悬挂吊灯、尖角、棱形的设计,更不宜使用五颜六色的灯光,这样会让家人造成情绪不安,严重者会造成心脏功能损害。   (4)过道不宜设计艺术性陷井,这样会造成家人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   楼梯和大门互为表里,同样是动态气场,承接着居室空间的气场流通,不要设置在居室的中轴线上,尽量设置在当旺之方位,按宇宙的螺旋气场的运行规律相一致「即是顺时针方向」,不宜入门见梯,有退败之意,楼梯不宜对冲房门,严重者会患血光、手脚伤残之灾,设计不能布下陷井。   第三、装修风水注意事项之家居玄关   家居玄关是指进入大门后的第一个空间的第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仅次于大门,因玄关具有美化视觉缓和内外气场,挡煞,聚气的作用。如人之喉舌,历来被风水术家所重视。在设置玄关时要注意不宜太狭窄,不宜设置反光镜片,不宜有横梁、七穿八孔的仿古架、舞刀弄剑的神像、尖角棱形、张牙舞爪的饰物,要线条明了、简洁。如需设......余下全文>>

  • 中国城市风水最好的地方在哪儿

      风水这东西见仁见智,有的人斥之为糟粕迷信,也有人将其捧为国粹。以下是一位风水师父根据自己所学列举的国内六大风水宝地,它们有一个特点是风景秀丽,所以即使不求转运,去换个心情欣赏美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1、山如北斗,城似锁——温州 第一个城市是温州,温州很重要,温州是山如北斗,城似锁。温州是中国风水第一人的所在地,第一个写葬书的郭浦建的,在晋朝的时候他流难到温州,受温 州当地邀请来建了一个州府,他是根据温州的地理地貌,一般都是面北朝南,我们一般做房间也是,南面阳光能射进来,温州有瓯江,有南溪江。他在建的时候不光 是考虑到风水,还考虑到地质的实际情况,因为温州的北岸的土是比较松软的,受沙石的冲刷,地基不稳,所以他把整个城市建到南面。

  • 城市规划需要会风水吗

      肯定的,一般规划部门跟设计部门都懂一些风水常识,根据城市的不同情况规划设计布局,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等等。。。。

  • 古代最厉害的风水师

      中国风水学鼻祖为郭璞   第二代风水祖师丘延翰   然後就是四大风水师:杨(救贫)、曾(文辿)、赖(布衣)、廖(金精)

  • 中国风水极佳的四大城市,风水最好的四大城市是哪些

      杭州算一个吧,昆明算一个吗,

  • 中国古代思想的当代价值大学论文250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在品读类文学作品时,不仅能欣赏到文字语言之优美,内涵意蕴之深刻,同时也能感觉到各不相同的文人性格。   中国文学的基本形式是诗词曲剧、小说及各类散文、对联谜语等,每个时代都会有占主导地位的类型,通行的说法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但每个时代的文人性格基本上是相似的,主要就是那么几个类型,他们各自的性格往往决定其人生命运,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1. 以屈原李白为代表的理想浪漫主义文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千古传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泰山北斗的地位,是一代代后人敬仰的对象。但我对这类文人的性格最感兴趣,如果对屈原和李白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会发现他们那种理想化、浪漫化却又傲骨铮铮的性格决定了其终生壮志难酬和的命运惨剧,或报国无门,含恨而死;或颠沛流离郁郁而终。屈原和李白都是才高八斗胸怀壮志的人物,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从繁盛期开始走下坡路的王朝,统治者的身边围绕的是一群阿谀奉承,极尽满足帝王个人欲望之能事的小人。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刚正直言、放诞不羁、自视清高的性格显然不容于时代,难以进入中央决策高层,得到帝王赏识重用。李白只是被李隆基当成宫廷诗人,喝酒听戏,欣赏欣赏高雅诗作娱乐娱乐。至于屈原则是惨遭流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反映出不得志与郁闷。屈原在离骚中说“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他不知道,有的时候委曲求全并不一定就比刚直不阿更没有人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像他这样坚守原则和文人的骨气、为官的责任,操守道德固然为后世所敬仰称颂,但个人悲剧却无法避免,于国家于时事并无所补。而李白号称诗仙,他的作品的确很有仙气,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极度浪漫极度潇洒。但细细读来,李白并不是真正的潇洒和浪漫,他的代表作无不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人生的不如意,愁恨的繁多与理想的难以实现。像《将进酒》,前面说了一大堆很潇洒很超脱很豪情的话,但最后一句是“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乃是借酒消愁,逃避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前面写了一通看上去很风光霁月的句子,到后面来了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然主题是为了表明自己心迹,暗叹世事艰难,壮志未酬。而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难免有抱负实现之路难于上青天之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叹形单影只,知己难逢。至于什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之类就更是直诉愁情烦事,浪漫主义背后是深深的哀愁与不得志,诗仙有的其实是颗饱受折磨与煎熬的心。这一切都是由其性格决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无论古今总是存在差距,心高志大而又宁折不屈者往往是悲剧命运,中国古代如是之文人墨客不在少数,他们的才华叫人惊叹,而命运却令人惋惜。   2. 以苏轼、辛弃疾、陆游为代表的豪放乐观主义文人。他们是北宋豪放派诗词的代表,苏轼更是诗词文赋上的全才,这类人的性格可以说是比屈原李白更能适应社会的,他们在政治上的经历与遭遇也并不好,同样没有能够得到帝王足够的信任和赏识,有许多不如意,仕途屡遭贬谪排挤,但他们用一种人生的豁达,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百折不饶、入世进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品格。其作品体现了真切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世界、生活的热爱,既反映国家大事、历史文化又描绘自然山川、人生情怀,其风格豪情大气而不失稳重理性,折射出他们的光明磊落与乐观向上,乃是值得人钦佩的英雄豪杰。   3. 以陶渊明,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出世归隐主义文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渗透着浓烈的归隐思想,或是淡泊名利不愿沾染红尘是非,清心寡欲但求修身得道;或是经历人生挫折看破世情超然出世,归隐田园;或是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行事怪异出人意表,崇尚清谈,自得其乐,对当局采取不合作态度。这种文人实际上是属于与社会格格不入,难以适应也不愿适应社会的高人、怪人。他们的作品超脱不俗,从不涉足政治俗世,着眼于理想世界和自然田园风光,描绘诗情画意的生活,抒发内心的宁静平和。这一类的文人往往写出的作品是最原生态的纯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圆转自如,注重个人内在修养是最贴近的,也与书法、绘画、园林建造等其他艺术形式最能相通。他们这样的性情和生活其实也不失高雅滋润,有其叫人艳羡之处。   4. 以杜甫、范仲淹、关汉卿等为代表的现实入世主义文人。这类文人是最具社会责任感,最关心民生疾苦的。他们置个人命运荣辱于国家民族百姓的兴衰悲喜之后,用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活动,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坚持信念毫不退缩,为国家命运而鞠躬尽瘁。他们的作品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与社会现象,为老百姓大声疾呼。杜甫的《三吏》、《三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汉卿的《窦娥冤》,无不成为千古传颂的名作名句,而他们的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更是万古流芳,这类人物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顶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5. 以柳永、李清照、纳兰性德等为代表的平民小资主义文人。他们都是婉约派的代表,这类文人在政治上既没有屈原李白之类的报负,也没有杜甫范仲淹之类忧国忧民的情怀,更不会来个归隐田园,梅妻鹤友。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身边的人和事,是人生中微妙的感触和那种小资生活的情趣,是专心致志地搞自己的爱好,做学问、谈学术,探究人类的感情世界。这类文人其实摆脱了中国文人政治化与文学传统模式内容的约束,千百年来,由于文化为统治阶级与官僚群体所垄断,文人即政客即官僚,文学作品表达的多是政治社会历史、个人志向抱负、自然与边塞风光等,极少涉及人类内心情感和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作品。这一类文学作品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学更加平民化、人文化。是他们用自己细腻的感情和笔触,捕捉到身边的一点一滴,写出了更加全方位的中国社会与百姓生活。   6. 以司马相如、严嵩为代表的功利实用主义文人。这类人从品格上讲是比较低下的,他们一切从统治阶级的喜好和需求出发,或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一味迎合奉承;或干脆做违背良心道德的伤国害民之事,沦为文人中的败类,历史的罪人。当然,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不可能所有的文人都能够有良好的人格操守与道德品质,这类人的作品一般来说中规中矩,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也有一些宫廷诗、应制文还是在文学上有一定价值的。   除此之外,中国文人当然还有其他性格,也难以一一归类,许多人兼有以上两三种性格,其中还不乏性格偏激,特立独行的怪人,但无论如何,中国文人作为文化领域的主要创作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他们的这些性格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也对现代社会和人群产生着影响。从他们所遗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追思其人其事,想象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可享受与借鉴的财富。

  • 为什么全中国风水最好的城市是咸阳

      我没听说过这个观点啊,风水哪里都有好有坏,哪怕距离很近的两个地方也有可能是两个极端的,好的风水也有可能遭到人为的破坏,所以没有说哪里的风水就一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