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诫子文言文短翻译

  • 周公诫子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译文】   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惟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谦卑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能得到高贵;用警备之心来统御众多的人口、庞大的军队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是天子,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相关问题】   1.读了全文,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是周公劝诫儿子最关键的内容?并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答: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文中,周公以“————————,—————————”(用原文填空)来形容自己的勤奋辅君,以此来教育儿子要以谦恭态度来治国安邦。   答: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3.文中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你从中看出周公具有怎样的品德?   答:谦虚谨慎,善于汲取人才。   4.周公所说的“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你认为是不是一定要做到这“六者”才算是谦虚谨慎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必须要做到这六点,因为只有用恭敬的态度,节俭,卑谦,警备之心,明智,渊博才能算是涵盖了谦虚谨慎的品德.真正做到这六点,可称为真正的谦虚谨慎.   5.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贵为君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大愚。   6.本文的论证方法:正反论证的方法,增强说服力。   7.本文论点: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 《周公诫子》的译文

      相(xiàng):1.辅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4.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如:傧相.另读(xiāng) 1.互相.如:相识.2.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好言相劝.3.姓.   哺(bǔ):1.喂(不会取食的幼儿).如:哺育.2.咀嚼着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看得深远.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纣(zhòu):1.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传是个暴君.   欤(yú):古汉语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诫: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相:辅佐.   德行:道德品行.   宽裕:宽大,宽容.   守:保持.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   (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

  • 周公诫子书原文及翻译子无以鲁国骄士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注释】   恭:肃敬,谦逊有礼.   荣:荣华显贵.   俭: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   尊盛:位高势盛.   卑:低下。   贵:地位显要。   畏:同“威”,威严。   聪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聪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伪.   哲:明智,聪明.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由:奉行,遵从.   慎:谨慎,慎重.   【翻译】   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姬旦的儿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你)能不谨慎吗?”

  • 求初中文言文启蒙读本第205:不肖子的“三变”翻译

    世界上有不成材的人,他们都有三变:第一变如蝗虫,卖他家庄园的土地得钱后吃喝玩乐。第二变如蠹虫(供的蛀虫),卖自家的古董、书籍得钱后吃喝玩乐,第三变如老虎,出卖他家中的男女仆人得钱后吃喝玩乐。败家子,历朝历代都有,都因为他们的祖先没有教他们读诗书学仁义而造成的。古人说过:“留给子孙满香的黄金,不如教他们儒教经典着作。 P.S.以上由本人亲手翻译,如有雷同,多属抄袭。

  • 一人曰:吾弓良,无用矢……而教之射。的文言文翻译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2。文之思也,其神远矣3。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4。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5。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6;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7。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8。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五藏,澡雪精神9,积学以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一作绎顾校作绎辞10,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11。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12。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13。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14,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15。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16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17,王充气竭于思虑18,张衡研京以十年19,左思练都以一纪20,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21,枚皋应诏而成赋22,子建援牍如口诵23,仲宣举笔似宿构24,阮瑀据案顾校作□而制书25,祢衡当食而草奏26,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耍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情饶歧路,鉴在疑后,研虑方定27。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28。难易虽殊,并资博练。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29。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一作闻黄云御览作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30。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费,铃木云张本作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31。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32!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汪作胜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结虑司契,垂帷制胜。   1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俱五声之音响,而出言异句;等万物之情状,而下笔殊形。’文心上篇剖析文体,为辨章篇制之论;下篇商榷文术,为提挈纲维之言。上篇分区别囿。恢宏而明约;下篇探幽索隐,精微而畅朗。孙梅四六丛话谓彦和此书,总括大凡,妙抉其心,五十篇之内,百代之精华备矣,知言哉!兹将下篇二十篇,列表于次,可以知其组织之靡密:   神思→性→风———————→ 情—————→附会┐   │ │\ │ ┌——┐ │   │ │ ↘ │ │声律│ │   │ │ 通变—定势 │ │章句│ ├总术   │ │ ↗ │ │丽辞│ │   │ ↓/ ↓ │比兴│ │   体→骨——— ————→辨—┤夸饰├→物色┘   │事类│   │练字│   │隐秀│   │指瑕│   │养气│   └——┘   2 易下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韩康伯注曰‘精义,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会而通其用也。’正义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者,言先静而后动。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入于神化,寂然不动,乃能致其所用。精义入神,是先静也;以致用,是后动也;是动因静而来也。’ 彦和‘陶钧文思贵在虚静’之说本此。庄子让王篇‘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案公子牟此语,谓身在草莽,而心怀好爵,故瞻子对以重生则轻利。彦和引之,以示人心之无远不届,与原文本义无关。   3 黄先生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曰‘此言思心之用,不限于身观,或感物而造端,或凭心而构象,无有幽深远近,皆思理之所行也。寻心智之象,约有二专:一则缘此知彼,有斠量之能;一则即异求同,有综合之用。由此二方,以驭万理,学术之原,悉从此出,文章之富,亦职兹之由矣。’   4 陆机文赋曰‘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老子曰‘涤除玄览。’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瞻视万物盛衰而思虑纷纭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又曰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又曰‘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5 札记曰‘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   6 礼记孔子闲居‘清明在躬,气志如神。’正义曰‘清,谓清静,明,谓显着,气志变化,微妙如神。’据礼记此文,志气当作气志。   7 物,谓事也,理也。事理接于心,心出言辞以明之。易上系辞‘   言行君子之枢机。’韩注‘枢机,制动之主。’   8 文赋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威蕤(盛貌。)以馺遝,(多貌。)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颐,顿精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难出之貌。)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物,事也;□,并也。言文之不来,非余力之所并。)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谓天机骏利。)塞(   谓六情底滞。)之所由。’陆士龙思劣,而其登遐颂,须臾便成,视之复谓可行,是思有利钝之证。   9 庄子知北游‘老聃曰,汝齐戒疏 □而心,澡雪而精神。’白虎通论五脏六府主性情曰‘ 五脏者何也?谓肝心肺肾脾也。’又论五性六情曰‘内有五脏六府,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疏瀹五脏,谓情性不可妄动,使人烦懑也。又论精神曰‘精者静也。神者恍惚。’(变化之极,是即恍惚之义。)陈立疏证曰 ‘国语周语“祓除其心洁也。”注“精洁也。”洁有静义。’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缪,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纪评曰‘   虚静二字,妙入微茫。补出积学酌理,方非徒骋聪明。观理真则思归一□,直凑单微,所谓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札记曰‘此与养气篇参看。庄子之言曰“惟道集虚。”老子之言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尔则宰有者无,制实者虚,物之常理也。文章之事,形态蕃变,条理纷纭,如令心无天游,适令万状相攘。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执璇机以运大象,处户牖而得天倪,惟虚与静之故也。’袁守定占毕丛谈云‘陆厥与沈休文书曰“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夫一人载笔为文,而有迟速工拙之不同者,何也?机为之耳。机鬯则文敏而工,机塞则文滞而拙,先正常养其文之所自出,盖为此也。 ’   10此四语极有伦序。虚静之至,心乃空明。于是禀经酌纬,追骚稽史,贯穿百氏,泛滥众体,巨鼎细珠,莫非珍宝,然圣经之外,后世撰述,每杂邪曲,宜斟酌于周孔之理,辨析于毫厘之间,才富而正,始称妙才。才既富矣,理既明矣,而理之蓄蕴,穷深极高,非浅测所得尽,故精研积阅(阅有积历之意。研,□也,审也,有精思渐得之意。)以穷其幽微。及其耳目有沿,将发辞令,理潜胸臆,自然感应。若关键方塞而苦欲搜索,所谓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伤神劳情,岂复中用。怿,疑当作绎,绎,抽也,谓神理之致,须顺自然,不可勉强也。札记曰‘此下四语,其事皆立于神思之先,故曰“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言于此未尝致功,即徒思无益,故后文又曰“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言诚能秉心养术,则思虑不至有困;诚能含章司契,则情志无用徒劳也。纪氏以为彦和练字未稳,乃明于解下四字,而未遑细审上四字之过也。’袁守定占毕丛谈曰‘文章之道,遭际兴会,摅发性灵,生于临文之顷者也。然须平日餐经馈史,霍然有怀,对景感物,旷然有会,尝有欲吐之言,难遏之意,然后拈题泚笔,忽忽相遭,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昌黎所谓有诸其中是也。舍是虽刓精竭虑,不能益其胸之所本无,犹探珠于渊而渊本无珠,探玉于山而山本无玉,虽竭渊夷山以求之,无益也。’   11庄子养生主‘古者谓是帝之县解。’释文‘县,音玄。’又齐物论‘若有真宰。’玄解之宰谓心。礼记玉藻‘卜人定龟,史定墨。’郑注‘视兆坼也。’此文所云定墨,不可拘滞本义。庄子天道‘ 轮扁曰,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独照之匠语本此。意象,见上论说篇引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   12文赋曰‘伊兹事之可乐,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粲风飞而猋竖,郁云起乎翰林。体有万殊,物无一量;(文章之体有万变之殊,众物之形无一定之量也。)纷纭挥霍,形难为状。(纷纭,乱貌,挥霍,疾貌。)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众辞俱凑,若程才效伎;取舍由意,类司契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方圆,谓规矩也。言文章在有方圆规矩也。)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其事既殊,为文亦异,故欲夸目者,为文尚奢,欲快心者,为文贵当。惬,犹快也。)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其言穷贱者,立说无非湫隘;其论通达者,发言唯存放旷。)’   13言语为表彰思想之要具,学者之恒言也。然其所以表彰思想者,果能毫发无遗憾乎?则虽知言善思者,必又苦其不能也。思想上精密足以区别,而言语有不足相应者;思想上有精密之区别,言语且有不存者。无论何种言语,其代表思想,虽有程度之差,而缺憾则一也。据此,知言语不能完全表彰思想,而为言语符号之文字,因形体声音之有限,与文法惯习之拘牵,亦不能与言语相合而无间。故思想发为言语,已经一层障碍,由言语而着竹帛,又受一次朘剥,则文字与思想之间,固有不可免之差殊存矣。陆士衡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彦和亦曰‘暨乎篇成,半折心始。’由此观之,孔子辞达之训,诚难能而可贵矣。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引此难巧作难工。   14欧阳建言意尽论曰‘古今务于正名,圣贤不能去言,其故何也?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全晋文百九卷)言之尽意与否,为当时学者间争论一大问题,兹可不论,彦和谓‘密则无际,’则似谓言尽意也,上文云‘半折心始,’盖指常人言之,非所喻于圣贤之典谟。   15‘密则无际,’即上文所云‘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疏则千里,’即上文所云‘ 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纪评曰‘意在游心虚静,则腠理自解,兴象自生,所谓自然之文也。而“无务苦虑,不必劳情”等字,反似教人不必冥搜力索,此结字未稳,词不达意之处,读者毋以词害意。’案纪氏之说非是。‘或理在方寸’以下指‘疏则千里’而言,夫关键将塞,神有遯心,虽穷搜力索何益。若能秉心养术。含章司契,则枢机常通,万涂竞萌,正将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又安见其不加经营运用之功耶!   16汉书枚皋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故所作少而善于皋。’西京杂记二‘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御览八十八引汉武故事曰‘上好词赋,每行幸及奇兽异物,辄命相如等赋之,上亦自作诗赋数百篇,下笔而成,初不留思。相如造文弥时而后成,上每叹其工妙。谓相如曰“以吾之速,易子之迟,可乎?”相如曰“   于臣则可,未知陛下何如耳。”上大笑而不责。’此皆言相如文迟,含笔腐毫之说,想彦和以意为之。   17全后汉文十四辑桓谭新论祛蔽篇 ‘余少时见扬子云之丽文高论,不自量年少新进,而猥欲逮及。尝激一事而作小赋,用精思太剧,而立感动发病,弥日瘳。子云亦言成帝时,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诏令作赋,为之卒暴,思虑精苦,赋成遂困倦小卧,梦其五脏出在地,以手收而内之。及觉病喘悸,大少气,病一岁。由此言之,尽思虑,伤精神也。’   18论衡对作篇‘夫论说者闵世忧俗,与卫骖乘者同一心矣。愁精神而幽魂魄,动胸中之静气,贼年损寿,无益于性,祸重于颜回,违负黄老之教,非人所贪,不得已故为论衡。’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以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闭门潜思,绝庆吊之礼,户牖墙壁,各置刀笔,着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年渐七十,志力衰耗,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19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0文选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曰‘左思字太冲,齐国人。少博览文史,欲作三都赋,乃诣着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稔,门庭藩溷,皆着纸笔,遇得一句即疏之。赋成,张华见而咨嗟,都邑豪贵,竞相传写。’札记曰‘案张左二文之迟,非尽由思力之缓,盖叙述都邑,理资实事,故太冲尝从蜀士问其方俗山川。是则其缓亦半由储学所致也。’袁枚历代赋话序曰‘古无志书,又无类书,是以三都两京,欲叙风土物产之美,山则某某,水则某某,草木鸟兽虫鱼则某某,必加穷搜博访,精心致思之功,是以三年乃成,十年乃成,而一成之后,传播远迩,至于纸贵洛阳。盖不徒震其才藻之华,且藏之巾笥,作志书类书读故也。今志书类书,美矣备矣,使班左生于今日,再作此赋,不过翻撷数日,立可成篇,而传抄者亦无有也。’   21见诠赋篇。札移十二‘高诱淮南子序云“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即彦和所本也。汉书淮南王传云“武帝使为离骚传;”王逸楚辞序又云作“离骚经章句;”并与淮南序不同。传及章句非崇朝所能成,疑高说得之。’可参阅辨骚篇。   22汉书枚皋传‘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西京杂记三‘ 枚皋文章敏疾,长卿制作淹迟,皆尽一时之誉。而长卿首尾温丽,枚皋时有累句,故知疾行无善迹矣。’   23文选杨德祖答临淄侯笺‘又尝亲见执事,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借书于手,曾不斯须,少留思虑。’魏志陈思王传‘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   24魏志王粲传‘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25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曰‘太祖尝使瑀作书与韩遂。时太祖适近出,瑀随从,因于马上具草。书成呈之。太祖揽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案,当依顾校作□。   26后汉书祢衡传‘刘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表大悦,益重之。’衡传又曰‘黄祖长子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案草奏一事,当食作赋又一事,彦和云‘当食草奏,’殆合两事而言之。   27札记曰‘此言文有迟速,关乎体性,然亦举其大概而已。世固有为文常速,忽窘于数行。为文每迟,偶利于一首。此由机有通滞,亦缘能有短长。机滞者骤难求通,能长者早有所豫,是故迟速之状,非可以一理齐也。’   28陆士龙集与兄平原书‘忆兄常云,文后成者恒谓之佳。’黄叔琳曰‘迟速由乎禀才,若垂之于后,则迟速一也,而迟常胜速。枚皋百赋无传,相如赋皆在人口,可验。’罗大经鹤林玉露云‘昌黎志孟东野云“□目怵心,刃迎缕解,钩章棘句,掏擢胃肾,”言其得之艰难。赠崔立之云“朝为百赋犹郁怒,暮作千诗转遒紧,摇毫掷简自不供,顷刻青红浮海蜃,” 言其得之容易。余谓文章要在理意深长,辞语明粹,足以传世觉后,岂但夸多斗速于一时哉。’   29古今文士之成名,半由于天才,半由于学力,失一焉则其所至必画。若夫学浅才疏而徒以敏捷为能,是犹跛鳖不积跬步,而妄冀千里也。故彦和决绝其辞曰‘以斯成器,未之前闻。’刘定之刘氏杂志曰‘韩退之自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贪多务得,继晷穷年,其勤至矣。而李翱谓退之下笔时,他人疾书之,写诵之,不是过也,其敏亦至矣。盖其取之也勤,故其出之也敏。后之学者,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乃欲刻烛毕韵,举步成章,仿佛古人,岂不难哉。’   30理贫者救之以博,辞乱者救之以练。纪评曰‘指出本原工夫,总结前二段。’韩诗外传二‘凡治气养心之术,莫慎一好,好一则博,博则精,精则神,神则化,是以君子务结心乎一也。’   31‘情数诡杂,体变迁贸,’隐示下篇将论体性。文心各篇前后相衔,必于前篇之末,预告后篇所将论者,特为发凡于此。札记曰‘此言文贵修饰润色。拙辞孕巧义,修饰则巧义显;庸事萌新意,润色则新意出。凡言文不加点,文如宿构者,其刊改之功,已用之平日,练术既熟,斯疵累渐除,非生而能然者也。’布之于麻,虽云质量相若,然既加杼轴,则焕然可珍矣。   32吕氏春秋本味篇‘汤得伊尹,祓之于庙,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至味曰,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高诱注云‘鼎中品味,分齐纤微,故曰不能言也,志意揆度,不能谕说。’)纪评曰‘补出刊改乃工一层,及思入希夷,妙绝蹊径,非笔墨所能摹写一层,神思之理,乃括尽无余。 ’

  • 周公诫子的相关问题

      1.读了全文,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是周公劝诫儿子最关键的内容?并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答:子勿以鲁国骄士   译: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轻视人才   2.文中,周公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来形容自己的勤奋辅君,以此来教育儿子要以谦恭态度来治国安邦。   答: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3.文中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你从中看出周公具有怎样的品德?   答:谦虚谨慎,善于汲取人才。   4.周公所说的“夫此六者,皆谦德也”,你认为是不是一定要做到这“六者”才算是谦虚谨慎呢?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必须要做到这六点,因为只有用恭敬的态度,节俭,卑谦,警备之心,明智,渊博才能算是涵盖了谦虚谨慎的品德.真正做到这六点,可称为真正的谦虚谨慎.   5.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贵为君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大愚。   6.本文的论证方法:正反论证的方法,增强说服力。   7.本文论点: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即告诫儿子不要怠慢,轻视人才。   

  • 周公诫子给人的启示

      为人要谦虚,不能骄傲,也要重视人才,不得轻视别人。

  • 帮忙翻译一下哈,文言文

      译文如下,这可不是我译的,时间不够,告诉你一个地址,上面有好多古代经典注译:   [

  • 山市文言文翻译

      《山市》原文   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建筑),有像厅堂的(建筑),有像街坊的(建筑),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飞扬的尘土很广大的样子,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座高楼,直接接触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赏析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蒙古族。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他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在科举考试中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龄屡屡受挫,终生不得志。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对仕途失落同时,便把精力转到写作上去了。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科场仕途的失败使蒲松龄满腔悲愤,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劳苦平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   到蒲松龄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此后他还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可以说《聊斋志异》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所以有人说:若是蒲松龄中举了,最多多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世人也无人知晓蒲松龄。祸福就是这么难于理解的转换,这也是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不少诗、词、散文、俚曲,他的作品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历家文》、《农桑经》、《药崇书》等关于历法、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著有《宋七律诗选》和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   蒲松龄大事记: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 17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 英文游戏名(短一点的)带翻译

      男生的话,叫alva不错,女生嘛,叫suzzy也可以